正文 之十九  忠孝

类别:子部 作者:佚名 书名:太上感应篇

    忠孝。

    【解释】

    为人臣子的,必须要尽忠;为人子女的,必须要尽孝。

    【分析】

    臣尽忠,子尽孝,乃是天理的常规,也是人伦的根本。假使为人臣子的不忠,则君王对臣子还有什么期望呢?为人子女的若是不孝,则父母对子女还有什么指望呢?要知道不忠不孝,连畜生禽兽都不如,怎么可以称为人呢?

    人虽然可以修成仙,但是必须要经过长久积功累德的修持;惟有至忠大孝的人,今天死了,明天就可以生到天界。一般人都知道忠孝为臣子的大节,岂知忠孝更是为超升到天界的根本原因啊!

    孝子必须先要安定国家,因为国家安定了,家庭才能够安定;而家庭安定了,孝子才能够实行孝道啊!所以古人求忠臣,必定是在孝子之门求到的啊!而忠孝若是能够两全的话,方才是做人最高的德性;然而也有忠孝不能够同时尽到的;所以必须要分别的讨论,这样才能使得大家知道,可以随著个人情况的不同,而尽自己的心了。

    所谓忠,就是尽心而无欺的意思。凡是人类的伦理所在,例如属下服事长官,晚辈奉事长辈,或是平辈朋友间的交往处事、待人接物,都应该要尽心而无欺;而这忠的道理,则专门属于为人臣子,或部属的;因为父子兄弟夫妇的关系,人人都自然知道应该要互相的敬爱;至于君臣的关系,则是道义相结合的;一般的常人,容易在这个地方上产生茍且的现象,而为人臣子之所以分心而不能够尽忠的原因,不外乎是自身和家庭、官位、权势、恩怨、名誉这五种。想到了自身的家庭和官位,多是平庸之人,那么所产生坏的影响还小些;而玩权弄势的念头,多是出自奸臣,那么就会关系到天下国家的利害了;而这些奸臣,最后也是害到了自己,例如李林甫、杨国忠、秦桧等人。至于是为了恩怨名誉,虽然是世间号称君子的人,也是在所难免;这就是唐、宋以来,朋党之祸的原因啊!

    【嘉言】

    于铁樵先生说:‘老百姓所以能够安居乐业过著太平的日子,这全都是靠国家军队和警察保护啊!试想一个地方,如果没有国家军队和警察的保护,则一定是盗贼横行,烧杀抢夺;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岂不是危在旦夕,朝不保暮吗?所以只要想到这点,那么就是贩夫走卒,也都是时时刻刻受到了国家的保护啊!因此每一个人都应当随著自己的本分对国家尽忠,更何况是读书做官领国家薪水的人,若不认识这个忠字,就实在是太惭愧了啊!’

    故事一:

    唐朝的名臣魏征,有胆量、有谋略,善于挽回君王所做不恰当的决定。无论大事小事,只要皇帝不对,魏征一定是毫不留情苦苦的劝谏;纵然皇帝非常的生气,魏征仍然是不肯停止。有一次,唐太宗得到了一只很好的鹞子,非常的喜爱,经常把鹞子放在自己的手臂上立著。有一次,看到魏征来了,怕他看见,就赶紧把鹞子藏在怀里;魏征心里有数,向太宗奏事的时候,就故意的拖延时间,鹞子因此而闷死在唐太宗的怀里。(这是因为魏征不想唐太宗玩物丧志,有损君威的缘故,就用这种方法劝谏。)后来文德皇后过世,唐太宗对皇后思念不已,就在御花园里建造了一层楼,以便眺望皇后的陵墓;并且请魏征一同登楼,也叫魏征眺望皇后的陵墓;魏征仔细的看了半天就说:‘陛下!我的年纪大了,眼睛也花了,看不到啊!’唐太宗就用手指给他看。魏征说:‘我以为陛下若是能够望祖宗的献陵,和望皇后的昭陵一样,那么我就能够看到皇后的昭陵了!’唐太宗听了之后,感动的流泪,就把这座层楼拆掉,不再登楼眺望昭陵了。魏征劝太宗偃武修文,停止军事的发展,加强文化教育;这样中国安定了,四方的夷人,自然就会归顺臣服,用不著用武力去征服他们了。太宗就采用魏征的建议,果然产生了很大的效果,这都是魏征忠于朝廷的事迹。而魏征的第五代孙子,叫魏□,非常的优秀,做到了宰相。

    故事二:

    宋朝的司马温公为宰相,勤政爱民,以身徇国,由于过度的劳累,已是有病在身;而当时王安石所立下的青苗、免役、将官的恶法,仍然尚未废除,西夏国也未投降于宋朝;司马光因而感叹的说:‘这四害还没有除掉,我是死都不瞑目啊!’来探病的客人,见到他的身体渐渐的消瘦,就引了诸葛孔明‘食小事繁,命不长久’的前例,提醒司马光要引以为戒啊!司马光则回答说:‘生死有命,无需挂虑。’反而更认真的处理公务;后来病得愈来愈严重,意识已经有些不清醒了,仍然念念不忘朝廷天下的事情,就是连梦中所讲的话,也都是朝廷天下的大事啊!

    故事三:

    魏高宗告诉群臣说:‘对待君王,应该就像对自己的父亲一样的尊敬;父亲有了过失,做儿子的,是不会写出来给大众知道来劝谏父亲的;而会在私下别人看不到的地方劝谏父亲,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不要彰显出父亲的过失啊!例如高允在朕有过失的时候,都是当著朕面劝谏的;甚至有时候还会令朕不堪忍受啊!但是高允这样的劝谏,使朕知道自己的过失,而天下却不知道朕的过失啊!所以高允对朕实在是忠心啊!而高允对朕的一片忠诚,不但是以激烈方式劝谏的人,所不能做到的;也是用讽刺比喻的方法劝谏的人,所不及的啊!这的确是一种很好的劝谏方法。’

    故事四:

    宋朝的大臣苏□,向朝廷上了奏章,谈论国家大事;不但未被朝廷采纳,却被贬官到饶州。苏□在赴饶州的路上,经过洛阳,就住在好友尹焞的家中,并向尹焞抱怨,自己对朝廷一片忠诚,却落到如此的下场,被贬窜到饶州。尹焞听了就对他说:‘当你上书朝廷的时候,你的目的是为了国计民生打算呢?还是为了你自身的名位在打算呢?若是为了国家打算,那么你就应当欣然的赴饶州上任。如果你若是为了自身的进退在打算,那么这次朝廷贬降你到饶州的惩罚,还算是轻的惩罚呢!’苏□听了之后,心中感到释怀,就不敢对朝廷再存有抱怨之心了。

    【嘉言】

    张可庵说:‘读书人做了官,若是心中有了巩固自己的功名,求取容悦之心,就不可能会做出一件有利于国家百姓的事情来了!’这是真话啊!

    故事五:

    唐朝大将郭子仪,当安史之乱的时候,收复了东西两个京城,功劳超过了其他的将领。代宗皇帝的时候,宦官专权势力很大,郭子仪被闲置了很久,部下也都离散了。突然这时候吐蕃造反,挥兵直接进攻京师;京城震惊,皇上急忙带著文武百官直奔陕州避难。大将如李光弼等人,都因为讨厌宦官专权,而拥兵自重,不愿前往陕州去救驾。只有郭子仪一个人召募了二十位骑兵,就立即动身前往陕州救驾。在途中又纠合了其他的将领,敲击著战鼓,张扬著旗帜;又在多处点火,使得吐蕃产生怀疑,因而害怕,全都逃跑了。后来吐蕃又会同了回纥,以数十万的大军,来攻打唐朝。唐朝的将领多不能及时的赶到保护京师,只有郭子仪一个人骑著马,前往说服了回纥退兵,并且还大破吐蕃的军队。郭子仪虽然是身为大将,拥有强大的兵力,宦官程元振、鱼朝恩,百般地在皇上面前进谗言,毁谤他。但是只要皇上的一纸诏书,征召他入京觐见,郭子仪无不诏书一到,就即刻的上京去觐见皇上;因此颇得皇上的信任,因而所有对他的谗言和毁谤,都不能够动摇皇上对他的信任。郭子仪后来被皇上封为汾阳王,他的八个儿子、七个女婿,也都做到了高官;而且郭子仪的后代,都是非常的显赫,贵盛无比啊!

    【结语】

    我们看到古往今来为人臣子的,因为尽忠而获得好的果报的例子,真是多得不胜枚举啊!至于有的臣子临大节而不夺,见危授命,甚至杀身成仁;在一般人看来,他们实在是抱恨千古啊!似乎老天对他们的报答,为何是如此的不一样呢?要知道,这些为国死难的忠臣,在他们生的时候,就享有当世的盛名;死了以后,又受到万民的跪拜。所以老天对他们的报答,实在是比那些身受富贵安乐的人,还要高出百倍啊!而对国家不忠,遗害苍生的官员,上天对他们报应的惨烈,就更不必说了!今且不说忠不忠的报应,就看那些平平庸庸,心不系在天下苍生的官员,也都是没有好的结果啊!可见‘尔俸尔禄,民脂民膏’,所以公务人员决定不能对不起这个‘忠’字啊!

    【分析】

    颜光衷先生论孝说:‘天下那有不孝的人,虽然有不孝的人,若是称他孝顺,那么他听到了就很欢喜;如果说他不孝,他听到了就很生气惭愧;而且在别人面前,还会装模作样爱面子,不敢像私底下那样的放纵,这也是他的良知没有泯灭;所以只要扩充这个所谓的良知,便是大孝的根苗。如果仍然不认真的反省,改变这个恶习气,就依旧是不孝啊!这个地方,分析的明白,认识的清楚,那么做父亲的,就懂得如何教育子女;做子女的,也懂得如何自己克制;就像攻贼一样,要知道贼在那里,那么平定贼患,就指日可待了啊!’

    又说:小不孝所以养成的原因有四种。

    第一是骄宠:为人父母过度的怜悯自己的孩子,例如经常顺著孩子的个性,稍微不如他的意,他便不堪忍受了。经常让他便宜,任随他安逸享乐,教他执劳奉养父母,他便不习惯了。在别人面前孩子稍有过失,父亲不忍心督责孩子,而孩子竟然敢冒犯父亲。父亲赞誉孩子的文学品行才艺能力,惟恐不在自己之上,而孩子则必定要父亲的文行艺能在我之下;积下了这些骄纵的习气,在别人面前展不出手,却独在父母面前展得出手,于是就真得认为,老成之人没有见闻知识了!

    第二是习惯:孩子的语言粗率惯了,便敢冲撞父母;行为简易惯了,便敢不守礼节,任意的作为;父母分甘绝少惯了,孩子于是就不记得父母把美味食品留给他吃的恩德;父母抱病忍受病苦惯了,孩子于是就不再闻问父母的痛痒。

    第三是乐纵:孩子见到同辈,就不胜意气风发,面对父母,就感到没有意思;进入妻子的房间,就露出千般的趣态;走进高大的厅堂,就感到闷闷不乐,甚至敢明白的表示,父子兄弟是俗物,不喜欢和他们见面;则他的心中,怎么还会有孝悌的想法呢?

    第四是忘恩记怨:俗话讲:‘恩习久则愈忘,怨习久则愈积。’这也是人之常情啊!所以招待他人吃一餐饭的恩德,别人容易记在心里;若是招待习惯久了之后,则嫌弃怨恨就会生出来了。一次的布施,别人会感恩;若是经常的接济,则多寡的分别就会生出来了。一次的见面,令人倍感亲切;连续的见面,则猜测嫌疑就会生出来了。况且是父母兄弟,天生就习以为常,以为父母兄弟的亲爱,是必然不会变的,眼前父母的大恩,根本就不知道;况且还能够想到母亲怀胎养育的辛苦,生病时候的担心受怕吗?所以人情有的时候,会显得至为颠倒,至为古怪,而且还不自觉;孩子对于父母,往往就会如此,因此不以恩而获怨的父母,就很少了啊!

    以上所说的几种,都是人之习情;然而子女未尝没有真性,只是积习久了,就不知道错误所在。所以应该要急急的唤醒,早早的克治,时时的思量;不要认为父母慈心,自然就会原谅我;不要认为世风浇薄,我还比别人好些;要知道小不孝渐渐的积久了,就会变成大不孝啊!

    又说:大不孝所以养成的原因也有四种。

    第一是私财:钱财入我手,便为我所有;而在父母手中的钱财,又认为是我有的钱财。自己的钱财足够了,就忘记了父母;而钱财不够的时候,则觊觎父母的钱财;父母不能自己养自己,要靠孩子养的时候,则又怨恨父母;甚至还发生了单身的父亲、独生的儿子,因为钱财而互相杀害的事情;兄弟互相推诿而抛弃父母不养的事情!不知道自己身体是从谁的身体而来的?自己的钱财是从谁而来的?我既然是不带一个钱财来到世间,从婴孩到现在生活都没有缺乏,这是谁的帮助呢?而今却为了自己要多赚几文钱,便想要跟父母斤斤计较啊!

    第二是恋妻子:爱恋妻子儿女,而不孝父母就严重了。有了美味的饮食和金钱,就想要娱乐妻子宠爱孩子;遇到了良辰美景,就想要拥抱妻子儿女,而使父母欢喜的念头,也就愈来愈微弱了。不想孩子是我的孩子,而我又是谁的孩子呢?父母抚养我,而我却不照顾父母,则我养孩子又有何用呢?夫妻和好,固然是一家的乐事,然而当我呱呱待哺屎尿未分的时候,怎么会了解爱恋妻子呢?而妻子在那时候又怎么能够照顾养育我呢?父母看见儿子长大成人、娶妻,不胜欢喜之至,怎么可以有了妻子,就使得父母反而失去了儿子呢?

    第三是嫖荡:心中的欲火正是炽盛,加上对方诱惑非常的厉害;这时候,就算家中有倚门伤心的人,他也不能够了解啊!嫖荡非常的浪费钱财,婆媳之间,为此而发生了口角,甚至还激烈的责怪对方的不是,他也不能够分辨啊!妻子抱著小孩,整夜都为著先生在外面嫖荡睡不著,连屋外的风雨也为她伤心落泪;年迈的双亲鬓发已白,却无人承欢膝下;甚至连微薄的物质供养,也因为儿子的嫖荡而发生了危机。唉!嫖荡的时候,疯狂的意兴能够维持多久呢?却忍心令自己最亲爱的人伤心若此啊!

    第四是争妒:以天地的无私,人尚且感到有所遗憾;所以父母对于孩子们的感情,岂有不偏的道理;于是子女们就互相的争夺父母的宠爱,或是兄弟而觭觤不平,或是姊妹而纤悉计较,彼此相互的谗言毒害,而家道就因此而衰微了;累积了嗔恨喜怒,而孝心就因此而衰弱了。这四种状况乃是人之常情,恐怕连孝子也难避免,而其流弊遂成了大不孝啊!

    宋朝的韩魏公(韩琦)说:‘父慈而子孝,此常事不足道;独父母不慈,而子不失孝,此古今所以称大舜也。’处在父母不慈情况下的子女,心中不可以存有一丝毫的火气,要比平常为子女的,更要加倍谨慎的事奉父母;有仁慈心的父母,自然就会受到感动,转而怜悯孩子;若是没有仁慈心的父母,既然不能够感化他们,就更不可以触犯他们啊!也只有自己克尽人子之道,不要使自己陷入了忤逆不孝的大罪;若是一昧的见父母的不是,心中充满了愤恨,消遣不能,摆脱不下,就必定将有遏抑不住的时候;这就是微根不除去,遂至横决成灾啊!恐怕到那时候,责备父母不慈的罪轻,而忤逆父母不孝的大罪,就没有办法逃脱了啊!

    【嘉言】

    罗先生曾说:‘孝子事奉双亲,不可使父母有冷淡心,不可使父母生烦恼心;不可使父母有惊怖心,不可使父母生愁闷心;不可使父母有难言的心,不可使父母有愧恨的心。’

    唐先生的亲恩歌说道:‘我今未说泪先淋,难报爹娘养育恩;自是断肠谈不得,断肠谈与众人听。惟有怀胎受折磨,百般魔障好难过;莫言产育无凶吉,生死须臾可奈何。肚里如今痛得慌,叫人为我简衣裳;千生万死多难算,只靠神天作主张。生下儿来血奔心,牙关紧闭眼翻生;直从剪下胞衣后,再过三朝才是人。尿屎时常撒满身,腥臊臭秽不堪闻;却无半点嫌憎意,洗换频番极苦辛。听得娃儿哭一声,翻身就把手来擎;想他岁半周年内,一觉何曾睡得成。大雪纷纷腊月天,偎头偎脸抱儿眠;只因乳是孩儿吃,彻夜开胸在外边。听得孩儿出痘疮,登时吓得眼翻黄;一从放出标来后,尽日何曾吃米汤。磕个头来上炷香,声声只叫痘娘娘;若还叫得娘娘应,何怕头穿出脑浆。幸得儿生两岁零,依台傍凳自能行;只愁跌破头和面,挂肚牵肠不放心。生得孩儿性气歪,任他情性使将来;如何父母偏怜爱,还说乖乖这样乖。儿今头发已披肩,转眼成人在面前;痛杀亲心难割舍,不能常在膝头边。虽然挣得少田园,受怕担辛苦万千;不是为儿还为女,自家吃得几文钱。娘看爹来爹看娘,为何终日脸焦黄;只因儿女将婚嫁,相对愁眉做一房。寸寸丝丝总是恩,谁能描得半毫真;蓼莪纵使能描画,只好依稀六七分。’

    金少嵩先生说:‘按丧礼的败坏,至今已是到了极点了。现代人事事都认为,古人的丧礼不正确;而且现在还有在服丧的七七四十九天之内,赶著办完结婚的事情,这尤其是荒诞不经啊!古代的君子在为父母居丧守孝期间,就是吃到好的食物,都不会觉得甘美;听到音乐也不会觉得快乐;平日生活起居,还仍然为父母的逝世感到难过,三年之中都是这个样子。现在居然有人昧著良知不顾天理,反而在七七之中结婚,置父母之丧于不顾,而去追求夫妻之间的快乐;为人子女的,若是这样,简直就是大不孝啊!若是父母教其子女这样做,就是教子女大不孝啊!而且在凶中而行吉事,对夫妻双方都不好;这种习俗,不知道是谁始作俑者,到今天已经是相习成风了。甚至连诗礼之家,也发生了这种的事情,实在是周公孔子的罪人,这种坏风俗,实在应当要痛切的戒除!’

    沈龙江先生说:‘为人子女事奉双亲,没有比送终这件事情更大了。若是连为父母送终的这件大事,都无法尽心的话,那么其他的事情,也就不可能尽心了啊!有的是因为家里的兄弟多,就彼此的互相推诿;因而将父母的丧事草率的处理完事,导致了日后的后悔和遗憾。我认为为人长子的,力量能够独自办理的,就应该独力的去办;不必再派其他的弟弟;做人家弟弟的,自己能够独力去办,也应该当作是自己的责任,不要使长兄的负担过重;各人各自的尽心,争先的出力,这样才是做人家儿子的道理啊!若是有心想靠别人一分,便是在自己的心上,就有了一分不能尽心的地方啊!’

    故事一:

    太和人杨黼,辞别了家中的老母亲,独自的前往四川,去拜访无际大师;在路上遇到了一位老僧问杨黼说:‘到那儿去啊?’杨黼回答说:‘我去四川拜访无际大师。’老僧说道:‘你去拜访无际大师,还不如去见佛啊!’杨黼就问:‘那么佛在那里呢?’老僧说:‘你只要回家,就会看到一位肩上披著黄色衣服,倒穿著木屐的人,那人就是佛啊!’杨黼听了之后,就马上的赶回家去。当杨黼回到家的时候,已经是夜深人静门已关了;杨黼就敲著门,在外面等候著;这时候,他的老母亲一听,是儿子在外面叫门的声音,就喜出望外、急急忙忙的,随手拿了一件黄色的衣服披在肩上,大概是想念儿子太过兴奋,跑出去开门的时候,连木屐都穿反了;杨黼一见到母亲这个样子,就是老僧所讲的佛的样子完全一样;因此而突然的惊醒觉悟了。从此以后就留在家中竭力的孝敬母亲,并且还为孝经做了好几万字的注解;杨黼在为孝经做注解的时候,砚台的水快用干了,忽然之间,砚台里面的水,却又盈满了。别人都认为:这是因为杨黼的孝心,感动了天地所得到的感应啊!

    【嘉言】

    弥勒菩萨说:‘堂上有佛二尊,恼恨世人不识;不用金彩装成,非是栴檀雕刻;即今现在双亲,就是释迦弥勒;若能诚敬得他,何用别求功德。’

    故事二:

    崔沔天性至孝,他的母亲双眼失明,他就倾家荡产到处求医,为母亲治疗眼睛;事奉母亲三十年,非常的恭敬小心;连晚上都不把帽子和外衣脱下来。每当遇到了佳节,或是美景良辰,他一定扶著老母亲赴宴,和大家有说有笑,使母亲忘掉失明的痛苦。后来母亲过世了,崔沔伤心到吐血;并且发心为母亲终身吃素;他爱哥哥姊姊,就跟爱母亲一样,他对外甥侄子,好过对自己的孩子。所得的薪俸,都分给了亲人,并且说:‘母亲既然已经过世了,我没有办法表达对母亲的孝心,想她老人家在生的时候,最挂念的,就是哥哥、姊姊、外甥和侄子,这四五个人了;所以我都要好好的厚待他们,这样做,或许可以安慰母亲在天之灵啊!’后来崔沔官做到了中书侍郎,他的儿子佑甫,为贤明的宰相。唉!像崔沔这种人实在是位真正的孝子啊!母亲在生的时候,能够尽力的使老人家欢心,母亲过世以后,又能够完成他老人家的心愿;然而世上却有身居富贵有钱有势,对待自己的同胞兄弟姊妹,却和陌生的路人一样;刻薄自己的双亲、岳父母,就如同对待普通的客人一般;看到崔沔这样的孝心,能够不感到惭愧吗?

    故事三:

    吕升从小就失去了母亲,事奉父亲非常的孝顺。父亲因为年岁很大,夜里常会起来小便,吕升就与父亲同睡,以便就近照料。吕升每天晚上都要起来四五次,照顾年迈的父亲小便。有一年遇到了兵荒马乱,盗匪遍地横行,吕升就背著父亲逃入了山中;在半途中却遇到了强盗;但是强盗因为被吕升的孝心感动,而没有为难他们父子。吕升的父亲,平时很喜欢吃一种滋味香甜的杏子,吕升为此还特别在家的附近种植了许多的杏树;但是种植的杏子,却被邻居给强占去了;吕升无奈,就写了篇疏文禀告神明,向神求助;神明就谴责强占吕升杏地的邻居,发背告谕他说:‘你要立刻把强占的杏地还给孝子吕升!’直到这强占杏地的邻居,把杏地还给了吕升,神明才停止发背。

    故事四:

    唐朝的李迥秀,天性至孝,他的母亲出身贫贱,而他的妻子经常骂家中的婢女,李迥秀的母亲听起来,心中感到很不快乐。李迥秀为了这个缘故,就把妻子给休了。有人就问他:‘到底为了什么缘故,把妻子给休掉了呢?’他说:‘我娶妻的目的,就是要妻子事奉母亲啊!如果我的妻子不能够和颜悦色尽心尽力的事奉婆婆,那么这种的媳妇,我怎么可以留她在家呢?’李迥秀的孝心,感动了上天;因而在他家的堂前,生出了芝草。中宗皇帝还特别颁下了诏书,表彰他的孝行。

    故事五:

    汉朝的时候,浙江上虞有位女孩子名叫曹娥,他的父亲叫曹盱,是一位巫师。在五月五日端午节的那天,他乘船在江上迎神,一不小心就坠入江中淹死了;曹娥那年才十四岁,她沿著江边寻找父亲的尸体,但是却都遍寻不著;曹娥就在江边哭泣了七天七夜;最后她就跳入了江中,经过了五天,曹娥背著父亲的尸体,两人一同浮出了江面;远近的人看到之后,都感到十分的震惊;上虞县的县令度尚,就把这件事情奏报朝廷;皇帝因而下诏表彰曹娥的孝行,并且为曹娥在江边建立了一个祠,曹娥至今仍然为人们所祭拜敬重。

    故事六:

    宋朝的吴孝妇、丈夫早死,又没有儿子;但是她事奉婆婆非常的孝顺。婆婆年老而眼睛有病;想到自己的媳妇太孤单了,就想招一个义子为媳妇成亲;吴孝妇就哭著向婆婆说:‘自古以来,烈女是不事二夫的;我自然应当竭力的奉侍婆婆,还请婆婆放心。’吴孝妇就为邻居做些手工粗活,赚些钱来养婆婆。或有人送她好的食物,她就带回家给婆婆吃。有一次她煮饭还没有煮熟,邻居的妈妈有急事喊她出去帮忙;婆婆担心饭煮的太熟会煮焦了,就把它放在盒子中;因为眼睛看不清楚,就把饭放进了垃圾桶里面。吴孝妇回来以后,看到了也不去问,就赶快的向邻居借些饭来给婆婆吃;然后再用水把弄脏的饭洗干净,蒸过以后自己再吃。有一天她忽然梦到两位穿著青色衣服的童子,驾著云来到她的面前,手里拿著符牒说道:‘我们是奉了上帝的玉旨,召吴孝妇晋见。’吴孝妇见到了上帝,上帝对她说:‘你只是一个村妇,能够如此勤苦尽心的事奉婆婆,实在是值得令人尊敬啊!因此特别赏赐你一千文钱,拿回家中供养婆婆;从今以后,你再也不必去做粗活手工赚钱养家了。’说罢就命两位青衣童子,将吴孝妇送回。吴孝妇一梦醒来,发现床头果然放著有一千文的钱;而且用完之后,床头就又再会有一千文的钱,如此周而复始的,绵绵不绝呢!

    故事七:

    明朝的杨士奇,在朝廷中,是属于元老级的重臣,备受皇帝的恩宠,担任宰相的职位;但是他的儿子杨子稷,却是靠著父亲的势力而无恶不做;而杨士奇又非常溺爱他的儿子,不知道儿子在外面为非作歹;直到有人在皇帝面前,控告杨子稷已经犯下杀了数十条人命的大罪;皇上于是将杨子稷移付司法审判,还特别颁旨慰问杨士奇说:‘爱卿啊!你的儿子既然违背了家训,又干犯了国法;朕不敢私心,爱卿,你就秉公处理吧!’杨士奇不得已就把儿子判了死刑。杨士奇的声望,因为儿子不肖,犯下死罪论斩而大受损害。杨士奇以一个读书人而做到了宰相那样崇高的地位,处理国家大政;然而杨子稷却是以宰相儿子的身分,犯罪而被处死刑;败坏了家声,更羞辱了父母;可说是死有余辜啊!那些依靠著父亲势力而横行的骄贵子弟们,看到杨子稷的下场,能不好好的自我警惕吗?

    故事八:

    张义每天清晨,都非常虔诚的向上天祷告,忏悔自己以往所犯下的罪过。有一天,张义的魂魄,忽然被鬼卒摄到了阴间;判官就出示了记载他生平所犯罪过的恶册子给他看,黑簿中记载了他以往所犯下的罪恶;但是因为他虔诚的忏悔,都已经勾除了;惟独只剩下一件恶事没有勾除掉。张义就问判官:‘剩下那件没有勾除的,是什么样的罪过啊?’判官说:‘这是你小的时候,因为父亲责骂你,你没认错,反而生气的睁大著眼睛,回头瞪你父亲一眼。’张义听了才知道,不孝的罪过,是不通忏悔啊!

    故事九:

    罗巩在做太学生的时候,经常为了前程,向神明祈祷,希望自己的仕途顺利,前程似锦。有一天晚上他梦到神跟他说:‘罗巩,你已经得罪了冥王,最好赶快回家,别再问前程了啊!’罗巩不明白神的意思,就再向神叩问说:‘神啊!我不明白您为何要我赶紧回家,别再问前程了呢?’神回答说:‘你的父母过世了很久,你却延误至今不埋葬他们,这是大不孝的行为,冥王已经录下你的罪过,马上就要惩罚你了啊!’罗巩说:‘我有哥哥啊!他应该负责埋葬父母啊!为何冥王独独的怪罪于我呢?’神说:‘你哥哥不过是位庸庸碌碌的凡夫俗子,所以不值得怪罪他,而你是个读书人,明白圣贤的道理;所以冥王要责罚你啊!’说也奇怪,罗巩这一年就死了!


如果你对太上感应篇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
重要声明:典籍《太上感应篇》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