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证治类 瘟疫脉沉

类别:子部 作者:清 · 周学海 书名:读医随笔

    近日时疫之病,有所谓喉痧者,初起脉俱沉细,三部以两尺为甚,两尺又以左手为甚,其初至数尚清,应指有力,一二日后渐见躁疾,模糊伏匿,按之即散。旧谓:瘟病邪从中道,起于阳明,其脉右大于左。窃谓:此乃热浊之毒气熏蒸肺胃,脉形必是缓长洪大,浑浑不清,为气浊而中焦湿热也。近时病情,乃邪伏少阴,或冬暖不寒,阳气不潜,阴精消散;或膏粱无节,脾胃浊热下流,克伤肾水;或房室无度,阴精下夺,至春阳气欲升,阴精不能载阳上达。故虚阳之已升者,中道而止于咽喉,不能达于大表也。其毒气之未能全升者,下陷于肾中,熏蒸燔灼,阴尽而死。所谓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也。治法,尝拟用猪肤汤、麻辛附子汤,二方并用,减麻黄,附子改用生者,并重加党参,以达其毒,毒散阴可存矣。世每泥于喉证发于肺胃之成法,用苦寒清降,以清肺胃,故热毒愈无由达也。张石顽曰:伤寒以尺寸俱沉为少阴;少阴一经,死证最多,为其邪气深入,正气无由自振也。若夫春夏温病热病,而见沉小微弱短涩者,此伏热之毒滞于少阴,不能撑出阳分,所以身大热而足不热者,皆不救也。惟沉而实,见阳明腑实证者,急以承气下之,不可拘于阳证阴脉例也。凡时行疫疠,而见沉脉,均为毒邪内陷,设无下证,万无生理。此论可谓详矣。至谓脉沉无下证必死者,为其不可下也,下之亦必死。然则于万死之中,而求一生,宜何道之从?曰:不从下夺,而从上;重填其阴,以举其阳,庶有几乎!何者?此人金水并虚,木火并实,实者散之,虚者滋之;金复则自上而挈之,水复则自下而托之。如此而不生,可告无罪矣。近有自负明医,专用桂、附、椒、姜,燥阴耗血,谬称托邪外出,引火归原,应手辄毙。其罪与用苦寒清上者等。


如果你对读医随笔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
重要声明:典籍《读医随笔》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