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十四 吞酸门

类别:子部 作者:明·徐春甫 书名:古今医统大全

    病机

    《内经》曰:诸呕吐酸,皆属于热。又曰:少阳之胜呕酸。

    《原病式》云:酸者,肝木之味也,由火胜金,金不能平木,则肝木自甚,故为酸也。

    如热天饮食则易于酸矣,是以肝热则口酸也。

    或以吞酸为寒者,盖谓伤生冷硬物而噫气吞酸,故俗医主于温和脾胃。岂知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盖寒伤皮毛,则腠理闭密,阳气怫郁而为热,故伤寒热在表,以麻黄汤发散,使腠理开通,汁泄热退而愈也。

    凡内伤冷物者,或阴胜阳而为病寒,或寒热相搏,而致肠胃阳气怫郁而为热,亦有内伤冷物而反病热,得汗泄身凉而愈。或微而吐,为中酸,俗谓之醋心,法宜温药以散之,亦犹解表之义耳。若久吞酸不已,则不宜温之,宜以寒药下之,后以凉药调之,结散热去则气和也。所以中酸不宜食枯滑油腻者,谓令气郁不通畅也,宜食淡味菜蔬,能令气通畅也。所谓从寒治者,如斯而已。若谓本寒而用热药,岂不误耶?

    丹溪曰:或云吐酸,《素问》明以为热,东垣又言为寒,何也?予曰:吐酸与吞酸不同。吐酸是吐酸水如醋,平时津液随上升之气郁积而成,郁之既久,不能疏散,故从火化,遂作酸味,非热而何?其有郁积之久,不能自涌而出,伏于肺胃之间,咯之不止,咽之不下。

    肌表得风寒则内热愈郁,而酸味刺心;肌表温暖,腠理开发,或得香热汤丸,津液得行,亦可暂解,非寒而何?《素问》言热,言其本也;东垣言寒,言其末也。但不言外得风寒,而作收气立说,又泻肺金之实,谓寒药不可治酸,而用安胃汤、加减二陈汤,俱犯丁香,且无治湿热郁积之法,为未合经意。

    脉候

    脉浮紧为热郁于内,寒束于外。脉微迟者从寒治。脉数者热之甚也。洪而数为热痰在膈,时吐酸水,欲成反胃也。

    治法

    经曰: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夫久病患脾胃虚弱,属郁者多。此吐酸宜从东垣安胃之治,是则热因热用之法也。或谓东垣以吐酸寒,诚不知东垣者也。予观前人立论,如《局方》以温热之剂治酸,不能使人不致疑于寒,是未审经旨专为热证也。知此热者,惟刘河间一人耳。

    丹溪云:凡吐酸吞酸,皆属于热,必用吴茱萸顺其性而折之,炒黄连、炒栀子为必用之药。此则火以病酸而出治也。故只从寒味,须用茱萸,亦顺其火而折之者也。知东垣者,其惟丹溪乎?

    吞酸证有火郁宿食痰饮,所因不同,故有吐酸吞酸之异。食郁有痰,二陈汤加南星、黄芩治之。

    药方

    (《发明》)安胃散 治脾胃虚弱,不进饮食,呕吐酸水,不得为热。

    人参(二钱) 藿香 丁香(各一钱) 陈皮(八分)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姜汤调服。

    加减二陈汤 治痰饮为患,吐酸头眩,或因食生冷脾胃不和。

    丁香(九粒) 半夏(姜制) 茯苓 陈皮(去白) 甘草(五分)

    水二盏、姜五片,煎七分服。

    (丹溪)茱萸丸 治吞酸自利。

    吴茱萸(一两泡过为末) 六一散(一两)

    上以粳米饭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白汤下。

    (《三因》)曲末丸治中脘宿食留饮,酸蜇心疼,口吐清水。

    神曲(炒,三两) 陈皮 苍术(制炒)

    上为细末,生姜汁另煮,神曲糊丸,姜汤下。一方有砂仁无神曲。

    连芩茱萸丸 治湿热吐酸。

    黄连(一两,炒) 黄芩(炒) 吴茱萸(汤泡。各五钱) 苍术(泔水浸,七钱) 陈皮(一钱)

    上为末,神曲糊丸,绿豆大,津下。

    生料平胃散加神曲麦芽,治吞酸宿食不化。


如果你对古今医统大全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
重要声明:典籍《古今医统大全》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