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 诸气论治

类别:子部 作者:清·林佩琴 书名:类证治裁

    天地之气和,则 戾不作;生人之气和,则诸疾不兴。其氤氲一身,有宗气、有卫气、有元气、有中气。

    宗气积于胸中,为气之海;卫气行于脉外,为营之护;元气根于脾土,中气出纳丹田。顾经云:百病皆生于气者。由六淫戕于外,七情战于中,则气之冲和者致偏,清纯者化浊,流利者反滞,顺行者多逆。如寒则气收,暑则气泄,喜则气缓,怒则气上,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劳则气耗。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 胀。甚则厥逆哕呃,痞呕噎膈,攻逐刺痛,无非气所主病。局方治法,通用辛香燥剂,然当审其虚实新久。如气虚宜培,用四君、补中、保元诸汤。气实宜泄,用七气、五磨、降气诸汤。新病胀满,宜辛通,用半夏、砂仁、枳壳、苏子、杏仁、生姜、蒜。久抱悒郁,宜温散,用越鞠丸去苍术、神曲,加木香、郁金、陈皮。肺气 郁,宜开,用桔梗。栝蒌、杏仁、枇杷叶、贝母、桑白皮。虚促宜敛,补肺汤。肝气升逆,宜降,青皮、枳壳、降香、浓朴,香附、苏子。燥急宜缓,白芍、甘草、木瓜、阿胶、生地、石斛。胆气郁滞,宜和,温胆汤。火热宜泄,丹皮、嫩桑叶、连翘、山栀、龙胆草、黄芩。

    胃气结燥,宜疏,苏梗、枳实、藿香、栝蒌、竹茹、木瓜。 痛宜调,乌药、香附、半夏、丁香、广皮、煨姜。

    木火乘土,宜平。胆乘脾,戊己汤。肝乘胃,白芍、陈皮、枳壳、浓朴、乌梅、吴茱萸。腑不宣通,宜升降,正气散,降气汤。肾气厥逆,宜温,吴茱萸汤。三焦痞塞,宜运,丁香五套丸。六气失调,伤暑霍乱,清不升,浊不降,六和汤。七情气郁,喉间如絮,咯不出,咽不下,三因七气汤。气痞,半夏泻心汤。气结,沉香化气丸。气虚挟滞,异功散,寒者治中汤。挟痰,二陈汤加香附、枳壳。挟火,左金丸、龙胆泻肝汤、戊己丸、火郁汤。挟寒,乌沉汤。挟食,大和中饮,或保和丸。挟血瘀,血郁汤。噫嗳,代赭旋复汤。呃逆,橘皮竹茹汤。刺痛,木香调气汤。膈噎,神香散、秘传膈噎膏。怒后胁满,解肝煎去砂仁,加山栀、金橘。暴怒气厥,人事不省,苏合香丸灌之。妇女血气攻冲,心腹猝痛,乌沉汤。大约气行则痛止,气调则血和。清者宜升,浊者宜降。郁则生火,滞则生痰。

    辛香暂用开导,燥热又易劫阴。以气本属阳,有余便是火。且上升之气,自肝而出,中挟相火,故气病多属肝逆犯胃,肝阳化风。再若冲脉失镇,丹田失纳,肺肾不交,喘促交至。治气者,当从此际参之。

    诸气脉候

    下手脉沉,便知是气。其或沉滑,气兼痰饮。沉极则伏,涩弱难治。沉实有力宜辛散,沉弱少力宜温养。

    弦洪有火宜苦降,细涩无神宜甘缓。

    附方

    〔补气〕四君子汤 参 苓 术 草

    〔补气〕补中益气汤 见一卷火。

    〔补气〕保元汤 见一卷火。

    〔理气〕三因七气汤 见二卷咳嗽。

    〔温散〕五磨饮 槟榔 沉香 乌药 枳实 木香 磨汁加白酒。

    〔降气〕苏子降气汤 见二卷失音。

    〔解郁〕越鞠丸 香附 苍术 川芎 神曲 栀子 曲糊丸。

    〔敛补〕补肺汤 参 五味 紫菀(各八分) 熟地 桑皮(各钱五分) 水煎加白蜜。

    〔降涎〕温胆汤 见一卷温。

    〔乘脾〕戊己汤 参 苓 术 草 陈 芍

    〔升降〕正气散 见一卷中风。

    〔温理〕吴茱萸汤 茱萸 参 姜 枣

    〔三焦〕丁香五套丸 丁香 木香 青皮 橘红(各五钱) 白术 茯苓 干姜 良姜(各一两) 南星半夏(各二两) 汤浸蒸饼为丸。

    〔伤暑〕六和汤 见一卷暑。

    〔散痞〕半夏泻心汤 见一卷温。

    〔散结〕沉香化气丸 大黄(酒蒸) 条芩(各二两) 人参 术(各三两)

    沉香(五钱,另研) 前四味挫碎,用姜汁、竹沥,浸晒研末,和沉香末,神曲糊丸。

    〔虚滞〕异功散 见一卷中风。

    〔温行〕治中汤 见本卷饮食。

    〔痰气〕二陈汤 陈 夏 苓 甘草

    〔火郁〕左金丸 见一卷火。

    〔肝火〕龙胆泻肝汤 龙胆草 黄芩 栀子 泽泻 生地 木通 车前 当归 柴胡 甘草

    〔肝火〕戊己丸 见本卷饮食。

    〔清泄〕火郁汤 连翘 薄荷 黄芩 桃仁 麦冬 甘草 郁金 栝蒌 竹叶

    〔温散〕乌沉汤 乌药 沉香 人参(各一两) 炙草(五钱) 每服五钱,入姜三片,煎成,加盐一字。

    〔消导〕大和中饮 见本卷饮食。

    〔消食〕保和丸 见二卷痰饮。

    〔理瘀〕血瘀汤 丹皮 红曲 红花 降香 苏木 山楂 桃仁 韭汁 甲片

    〔嗳气〕代赭旋复汤

    〔呃忒〕橘皮竹茹汤 见本卷呕吐。

    〔止痛〕木香调气散 见一卷中风。

    〔噎膈〕神香散 丁香 蔻仁

    〔噎膈〕膈噎膏 见本卷噎膈。

    〔怒伤〕解肝煎 陈 夏 苓 朴(各钱半) 苏叶 白芍(各一钱) 砂仁(七分)

    〔气厥〕苏合香丸 见一卷中风。

    诸气脉案

    本 头眩口苦,胆气泄也。胁痛入脘,肝气逆也。便不通爽,腑气结也。清胆热,降肝逆,以和腑气。

    用嫩桑叶、粉丹皮、生枣仁以泻少阳,枳壳、金橘皮、降香末以治厥阴,苏梗、郁李仁、谷芽以和阳明,白芍、木瓜缓中泻木为统治。服效。

    张氏 气攻胸脘胀痛,身热口干便秘,寸脉浮长,关小数,此肺脾郁久化热,致津液不行,故便燥而艰也。用苦降法,枇杷叶、郁金汁、枳壳、杏仁、百合、麦冬、蒌霜、郁李仁、生蜜冲入。数服而平。

    陈氏 气阻胸膈引背,食入胀痛,脐上瘕聚有形,脉来虚缓,胃逆不降少纳,五旬余得此,惧延中膈。

    宜缓攻,姑与辛通。制半夏、杏仁、陈皮、草蔻(煨研)、枳壳、砂仁壳、淡姜渣、延胡(酒炒),韭白捣汁冲。四服而病若失。

    龚氏 食入脘胀,微渴,便苦燥,腑气阻,津液不行。胃病治肝,误用牡蛎、赭石敛镇,兼乌药、香附辛温,痞聚更增,下壅益甚,脉沉而 。药忌温涩劫液阻隧,主辛滑通润,于腑病为宜。当归、杏仁、郁李仁、蒌仁(俱研)、橘白、苏梗、枳壳、淡苁蓉,韭白汁冲。数服愈。

    本 久嗽气促,中夜必起坐,是亥子阳升,丹田不纳。今长夏每食必脐下气冲,涌吐无余。更由劳动阴火,扰胃劫痰,直上冲咽。先予降逆,苏子、橘红、枳壳、栝蒌、杏仁、降香、贝母,一啜吐止。议镇冲脉,青铅、坎、牛膝、山药、五味、熟地炭、茯神。三服气定嗽减。

    张 运息强通督任,致动冲气,从阴股内廉入阴囊,抵关元,直上挟脐,升至中脘,气即停泊,偏绕右膈,冲咽欲呃。此震伤冲任经气,由丹田交会,入脘作呃。《灵枢》亦谓冲任并起胞中,为经络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会于咽喉也。此气升逆,神不自持,恍惚无寐,自汗神烦,身左虚堕,良由精血失涵,任乏担承,冲惯升逆,不呕不胀,无关脏腑,一切补脏通腑,奚由入络,拟镇养奇经。诊脉左右动数,仍防喘热耳。牛膝、萸肉(俱酒炒炭)、当归须(酒拌,各一钱)、熟地炭、龟甲心(炙)、杞子(焙。各二钱)、茯神、降香末(各三钱)、桂心(三分,隔水煨冲)。


如果你对类证治裁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
重要声明:典籍《类证治裁》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