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曰︰胃為水谷之海。又雲︰腸胃為市,無物不包,無物不入,寒熱溫涼皆有之。其為病也不一,故隨時證于補中益氣湯中,權立四時加減法于後。
以手捫之而肌表熱者,表證也。只服補中益氣湯一二服,得微汗則已。非正發汗,乃陰陽氣和,自然汗出也。
若更煩亂,如腹中或周身有刺痛,皆血澀不足,加當歸身(五分或一錢)。
如精神短少,加人參(五分),五味子二十個。
頭痛加蔓荊子(三分),痛甚加川芎(五分)。
頂痛腦痛,加 本(五分),細辛(三分)。諸頭痛,並用此四味足矣。
如頭痛有痰,沉重懶倦者,乃太陰痰厥頭痛,加半夏(五分),生姜(三分)。
耳鳴,目黃,頰頷腫,頸肩 肘臂外後廉痛,面赤,脈洪大者,以羌活(一錢),防風、 本(以上各七分),甘草(五分),通其經血;加黃芩、黃連(以上各三分)消其腫;人參(五分),黃 (七分),益元氣而瀉火邪。另作一服與之。
嗌痛頷腫,脈洪大,面赤者,加黃芩、甘草(以上各三分),桔梗(七分)。
口干咽干者,加葛根(五分),升引胃氣上行以潤之。
如夏月咳嗽者,加五味子(二十五個),麥門冬(去心五分)。
如冬月咳嗽,加不去根節麻黃(五分)。
如秋涼亦加。
如春月天溫,只加佛耳草、款冬花(以上各五分)。
若久病痰嗽,肺中伏火,去人參,以防痰嗽增益耳。
食不下,乃胸中胃上有寒,或氣澀滯,加青皮、木香(以上各三分),陳皮(五分)。此三味為定法。
如冬月,加益智仁,草豆蔻仁(以上各五分)。
如夏月,少加黃芩、黃連(以上各五分)。
如秋月,加檳榔、草豆蔻、白豆蔻、縮砂(以上各五分)。
如春初猶寒,少加辛熱之劑,以補春氣之不足,為風藥之佐,益智、草豆蔻可也。
心下痞,夯悶者,加芍藥、黃連(以上各一錢)。
如痞腹脹,加枳實、木香、縮砂仁(以上各三分),濃樸(七分)。如天寒,少加干姜或中桂(桂心也)。
心下痞,覺中寒,加附子、黃連(以上各一錢)。不能食而心下痞,加生姜、陳皮(以上各一錢)。
能食而心下痞,加黃連(五分),枳實(三分)。脈緩有痰而痞,加半夏、黃連(以上各一錢)。脈弦,四肢滿,便難而心下痞,加黃連(五分),柴胡(七分),甘草(三分)。
腹中痛者,加白芍藥(五分),甘草(三分)。如惡寒覺冷痛,加中桂(五分)。
如夏月腹中痛,不惡寒,不惡熱者,加黃芩、甘草(以上各五分),芍藥(一錢),以治時熱也。
腹痛在寒涼時,加半夏、益智、草豆蔻之類。
如腹中痛,惡寒而脈弦者,是木來克土也,小建中湯主之;蓋芍藥味酸,于土中瀉木為君。如脈沉細,腹中痛,是水來侮土,以理中湯主之;干姜辛熱,于土中瀉水,以為主也。如脈緩,體重節痛,腹脹自利,米谷不化,是濕勝,以平胃散主之,蒼術苦辛溫,瀉濕為主也。
脅下痛,或脅下縮急,俱加柴胡(三分,甚則五分),甘草(三分)。
臍下痛者,加真熟地黃(五分);如不已者,乃大寒也,加肉桂(五分)。遍閱《內經》中悉言小腹痛皆寒,非傷寒厥陰之證也,乃下焦血結膀胱,仲景以抵當湯並抵當丸主之。
小便遺失,肺金虛也,宜安臥養氣,以黃 人參之類補之。不愈,則是有熱也,黃柏、生地黃(以上各五分),切禁勞役。如臥而多驚,小便淋溲者,邪在少陽厥陰,宜太陽經所加之藥,更添柴胡(五分);如淋,加澤瀉(五分)。此下焦風寒合病也。經雲,腎肝之病同一治,為俱在下焦,非風藥行經則不可,乃受客邪之濕熱也,宜升舉發散以除之。
大便秘澀,加當歸(一錢),大黃(酒洗煨,五分或一錢)。如有不大便者,煎成正藥,先用清者一口,調玄明粉(五分或一錢),如大便行則止。此病不宜大下之,必變凶證也。
腳膝痿軟,行步乏力,或痛,乃腎肝伏熱,少加黃柏(五分),空心服;不已,更加漢防己(五分)。脈緩,顯沉困怠惰無力者,加蒼術、人參、澤瀉、白術、茯苓、五味子(以上各五分)。
如風濕相搏,一身盡痛,以除風濕羌活湯主之。
除風濕羌活湯
羌活(七分) 防風 升麻 柴胡(以上各五分) 本 蒼術(以上各一錢)
上件銼如麻豆大,都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 ,大溫服之,空心,食前。
所以然者,為風藥已能勝濕,故另作一服與之。
肩背痛,汗出,小便數而少,風熱乘肺,肺氣郁甚也,當瀉風熱則愈,通氣防風湯主之。
通氣防風湯
防風 羌活 陳皮 人參 甘草(以上各五分) 本 青皮(以上各三分) 白豆蔻 黃柏(以上各二分) 升麻 柴胡 黃 (以上各一錢)
上 咀,都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食後。
如面白脫色,氣短者,不可服。
肩背痛不可回顧者,此手太陽氣郁而不行,以風藥散之。脊痛項強,腰似折,項似拔,此足太陽經不通行,以羌活勝濕湯主之。
羌活勝濕湯
羌活 獨活(以上各一錢) 本 防風 甘草(炙) 川芎(以上各五分) 蔓荊子(三分)
上 咀,都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大溫服,食後。
如身重,腰沉沉然,經中有寒濕也,加酒洗漢防己(五分),輕者附子(五分),重者川烏(五分)。
升陽順氣湯
治因飲食不節,勞役所傷,腹脅滿悶,短氣。遇春則口淡無味,遇夏雖熱,猶有惡寒,饑則常如飽,不喜食冷物。
黃 (一兩) 半夏(三錢,湯洗七次) 草豆蔻(二錢) 神曲(一錢五分,炒) 升麻 柴胡當歸身 陳皮(以上各一錢)甘草(炙) 黃柏(以上各五分) 人參(去蘆,三分)
脾胃不足之證,須用升麻、柴胡苦平,味之薄者,陰中之陽,引脾胃中清氣行于陽道及諸經,生發陰陽之氣,以滋春氣之和也;又引黃 、人參、甘草甘溫之氣味上行,充實腠理,使陽氣得衛外而為固也。
凡治脾胃之藥,多以升陽補氣名之者此也。
上件 咀,每服三錢,水二盞,生姜三片,煎至一盞,去渣,溫服,食前。
升陽補氣湯
治飲食不時,饑飽勞役,胃氣不足,脾氣下溜,氣短無力,不能寒熱,早飯後轉增昏悶,須要眠睡,怠惰,四肢不收,懶倦動作,及五心煩熱。
濃樸(姜制,五分) 升麻 羌活 白芍藥,獨活 防風 甘草(炙) 澤瀉(以上各一錢)生地黃(一錢五分) 柴胡(二錢五分)
上件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二盞,生姜三片,棗二枚,煎至一盞,去渣,大溫服,食前。
如腹脹及窄狹,加濃樸。
如腹中似硬,加砂仁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