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中风门

类别:子部 作者:元 · 罗天益 书名:卫生宝鉴

    中风论(出洁古家珍)

    经曰。风者百病之始。善行而数变。行者动也。风本为热。热胜则风动。宜以静胜其躁。是养血也。治须少汗。亦宜少下。多汗则虚其卫。多下则损其荣。汗下各得其宜。然后宜治其在经。虽有汗下之戒。而有中脏中腑之分。中腑者宜汗之中。脏者宜下之。此虽合汗下。亦不可过也。仲景云。汗多则亡阳。下多则亡阴。亡阳则损气。亡阴则损形。故经言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也。初谓表里不和须汗下之。表里已和。是宜治之在经也。其中腑者。面颜显五色。有表证而脉浮。恶风恶寒。拘急不仁。或中身之后。或中身之前。或中身之侧。皆曰中腑也。其病多易治。其中脏者。唇吻不收。舌不转而失音。鼻不知香臭。耳聋而眼瞀。大小便秘结。皆曰中脏也。其病则难治。经曰。六腑不和。留结为痈。五脏不和。九窍不通。外无留结为痈。内无九窍不通。知必在经也。初证既定。宜以大药养之。当须按时令而调阴阳。安脏腑而和荣卫。少有不愈者也。风中腑者。先以加减续命汤随证发其表。如忽中脏。则大便多秘涩。宜以三化汤通其滞。表里证已定。别无变端。故以大药和而治之。大抵中腑者多着四肢。中脏者多滞九窍。虽中腑者多兼中脏之证。至于舌强失音。久服大药。能自愈也。有中风湿者。夏月多有之。其证身重如山。不能转侧。宜服除风胜湿去热之剂。如不可。则用针灸治之。今其六经续命汤治法。

    【小续命汤】通治八风五痹痿厥等疾。以一岁为总。六经为别。春夏加石膏、知母、黄芩。秋冬加官桂、附子、芍药。又于六经别药内。随证细分加减。自古名医。不能越此。

    麻黄(去节) 人参(去芦) 黄芩(去腐) 芍药甘草(炙) 川芎 杏仁(去皮尖。炒) 防己官桂(各一两) 防风(一两半) 附子(炮去皮脐。半两)

    上十一味。除附子、杏仁外。为粗末。后入二味和匀。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煎至一盏。去滓。稍热服。食前。

    凡治中风。不审六经之形证加减。虽治与不治无异也。内经云。腠理开则淅然寒。闭则热而闷。知暴中风邪。宜先以加减续命汤药证治之。若中风无汗恶寒。麻黄续命汤主之。

    于本方中加麻黄、防风、杏仁一倍。宜针太阳经至阴、出血、昆仑、举跷。中风有汗恶风。桂枝续命汤主之。

    于本方中加桂枝、芍药、杏仁一倍。宜针风府。以上二证。皆太阳经中风也。中风无汗。身热不恶寒。白虎续命汤主之。

    于本方中加石膏(二两)。知母(二两)。甘草(一两)。

    中风有汗。身热不恶风。葛根续命汤主之。

    于本方中加葛根(二两)。桂枝黄芩各一倍。宜针陷谷、刺厉兑。针陷谷者。去阳明之贼邪。刺厉兑者。泻阳明之实热。以上二证。皆阳明经中风也。

    中风无汗身凉。附子续命汤主之。

    于本方中加附子一倍。干姜加(二两)。甘草加(三两)。宜针隐白。去太阴之贼邪。此一证。

    太阴经中风也。

    中风有汗无热。桂枝附子续命汤主之。

    于本方中加桂枝、附子、甘草一倍。宜针太溪。此一证。少阴经中风也。

    凡中风无此四经六证混淆。系于少阴厥阴。或肢节挛痛。或麻木不仁。宜羌活连翘续命汤主之。

    于本方中加羌活(四两)。连翘(六两)

    上古之续命。混淆无别。今立分经治疗。又分各经针刺。无不愈也。治法厥阴之井大敦。刺以通其经。少阳之经绝骨。灸以引其热。此通经引热。是针灸同象。治法之大体也。

    【大秦艽汤】治中风外无六经之形证。内无便溺之阻隔。是知为血弱不能养于筋。故手足不能运动。舌强不能语言。宜此药养血而筋自荣也。

    秦艽 石膏(各二两) 甘草 川芎当归 芍药 羌活 独活防风 黄芩 白术 白芷茯苓 生地黄 熟地黄(各一两) 细辛(半两)

    上十六味。 咀。每服一两。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无时。如遇天阴。加生姜七片煎。如心下痞。每服一两加枳实一钱煎。此秋冬药。如春夏。加知母一两。凡中风外有六经之形证。先以加减续命汤。随证治之。内有便溺之阻隔。复以三化汤导之。

    【三化汤】

    浓朴(姜制) 大黄 枳实 羌活(各等分)

    上四味 咀。每服三两。水三升。煎至一升半。终日服。以微利则已。若内邪已除。外邪已尽。当服愈风汤。以行中道。久服大风悉去。纵有微邪。只从愈风汤加减治之。然治病之法。不可失于通塞。或一气之微汗。或一旬之通利。如此乃常治之法也。久之清浊自分。荣卫自和矣。

    【羌活愈风汤】疗肾肝虚。筋骨弱。语言难。精神昏愦。是中风湿热内弱者。是为风热体重也。或瘦而臂肢偏枯。或肥而半身不遂。或恐而健忘。喜以多思。思忘之道。皆精不足也。故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万病息。是以此药能安心养神。调阴阳。无偏胜。

    羌活 甘草(炙) 防风 防己 黄 蔓荆子 川芎 独活细辛 枳壳 麻黄(去根) 地骨皮 人参 知母 甘菊 薄荷(去枝)白芷 枸杞子 当归 杜仲(炒) 秦艽 柴胡 半夏(泡) 浓朴(姜制)前胡 熟地黄(二十六味。各二两) 白茯苓 黄芩(各三两) 生地黄 苍术 石膏芍药(各四两) 桂枝(一两)

    上三十三味。重七十五两。 咀。每服一两。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如遇天阴。加生姜三片。煎。空心一服。临卧再煎渣服。俱要食远。空心咽下二丹丸。为之重剂。临卧咽下四白丸。为之轻剂。立其法。是动以安神。静以清肺。

    ○假令一气而微汗。用愈风汤三两、加麻黄一两。匀作四服。每服加生姜五七片。空心服。以粥投之。得微汗则佳。

    ○如一旬之通利。用愈风汤三两。加大黄一两。亦匀作四服。每服生姜五七片。临卧煎服。得利为度。此药常服之。不可失于四时之辅。

    ○如望春大寒之后。本方中加半夏、人参、柴胡各二两。木通四两。谓迎而夺少阳之气也。

    ○如望夏谷雨之后。本方中加石膏、黄芩、知母各二两。谓迎而夺阳明之气也。

    ○如季夏之月。本方中加防己。白术、茯苓各二两。谓胜脾土之湿也。

    ○如初秋大暑之后。本方中加浓朴一两、藿香一两、桂一两。谓迎而夺太阴之气也。如望冬霜降之后。本方中加附子、官桂各一两。当归二两。谓胜少阴之气也。

    ○如得春气候减冬所加药。四时加减类此。虽立此四时加减。更宜临病之际。审病之虚实。土地之所宜。邪气之多少。此药具七情六欲四气。无使五脏偏胜。及不动于荣卫。如风秘服之则永不结燥。久泻服之能自调适。初觉风气。能便服此药。及新方中天麻丸各一料。相为表里。治未病之圣药也。

    ○若已病者。更宜常服。无问男女、老幼、小儿风痫。急慢惊风。皆可服之。神效。如解利四时伤寒。隋四时加减法服之。果如圣矣。

    【四白丹】能清肺气。养魄。谓中风者多昏冒。气不清利也。

    白术 砂仁 白茯苓 香附防风 川芎 甘草 人参(各半两)白芷(一两) 羌活 独活 薄荷(各二钱半)藿香 白檀香(各一钱半) 知母 细辛(各二钱)甜竹叶(二两) 麝香(一钱。另研) 龙脑(另研) 牛黄(各半钱。另研)

    上二十味为末。蜜丸每两作十丸。临卧嚼一丸。分五七次细嚼之。煎愈风汤咽下。能上清肺气。下强骨髓。

    【二丹丸】治健忘、养神、定志、和血。内以安神。外华腠理。

    丹参 天门冬 熟地黄(各一两半) 甘草麦门冬(去心) 白茯苓(各一两) 人参 远志(去心)朱砂(各半两研末为衣。气宜保命集内有) 菖蒲(一两)

    上十味为末。蜜丸桐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五十丸至一百丸。空心食前。煎愈风汤送下。常服安神定志。此治之法。一药安神。一药清肺。故清中清者。归肺以助天真。清中浊者。坚强骨髓。

    浊中之清者。荣养于神。浊中之浊者。荣华腠理。

    中风杂说

    风者能动而多变。因热胜则动。宜以静胜燥。是养血也。宜和。是行荣卫壮筋骨也。天麻丸主之。非大药不能治也。

    【天麻丸】

    附子(一两炮) 天麻(酒浸三宿。晒) 牛膝(酒浸一宿。焙) 萆 (另研为末)

    玄参(各六两) 杜仲(七两炒) 当归(十两。全用) 羌活(十两。或十五两)

    生地黄(十六两) 独活(五两)

    上十味为末。炼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病大加至百丸。空心食前。温酒或白汤送下。

    平明服药。

    日高饥则食。不饥且止食。大忌壅塞失于通利。故服药半月。稍觉壅塞。微以七宣丸疏之。使药再为用也。牛膝、萆 。强壮筋骨。杜仲使筋骨相着。羌活、防风治风之要药、当归、地黄、能养血和荣卫。玄参主用。附子佐之行经也。如风痫病不能愈者。吐论浓朴丸。出洁古家珍。其本方后。

    另有此病加添药。如中风自汗昏冒。发热不恶风寒。不能安卧。此是风热烦躁。泻青丸主之。如小便少不可以药利之。既自汗。津液外泄。小便内少。若利之使荣卫枯竭。无以制火。烦热愈甚。俟热退汗止。小便自行也。兼此证属阳明经。大忌利小便。须当识此。

    中风见证

    【泻青丸】治中风自汗昏冒。发热不恶寒。不能安卧。此是风热烦躁之故也。

    当归 川芎 栀子 羌活大黄 防风 龙胆草(各等分)

    上末。蜜丸弹子大。竹叶汤化下一丸。此方去栀子。加独活、防风、甘草、菊花、蝉蜕、川芎。丸服。凡人初觉大指次指麻木不仁或不用者。三年内有中风之疾也。宜先服愈风汤、天麻丸各一料。此治未病之先也。是以圣人治未病。不治已病。

    中风人多能食。盖甲己化土。脾盛故能多食。由此脾气愈盛。下克肾水。肾水亏则病增剧。宜广服药。不欲多食。病能自愈。中风病多食者。风木盛也。盛则克脾土。脾受敌则求助于食。经曰。实则梦与。虚则梦取是也。当泻肝木。治风安脾。脾安则食少。是其效也。中风人初觉。不宜服脑麝。恐引风气入骨髓。如油入面。不能得出。如痰涎潮盛。不省人事、烦热者。宜用之下痰。神效。

    中风刺法

    (出云岐子学医新说)

    中风刺法

    足太阳膀胱之脉。出于至阴足小指外侧。去爪甲角如韭叶为井金。足少阴肾之脉。涌泉穴、足心也。起于小指之下。趋足心。(三呼)手厥阴心包络之脉。其直者循中指出其端。去爪甲如韭叶陷中为井。中冲穴也。其支者别掌中小指次指。出其端。手少阳三焦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

    去爪甲角如韭叶为井。足少阳胆之脉。出于窍阴足小指次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韭叶为井。其支者上入大指岐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中。(十呼。二十呼)

    足厥阴肝之脉。起大指之端。入丛毛之际。去爪甲如韭叶为井。大敦也。及三毛中。(十呼。六呼)。

    手太阴肺之脉。起大指之端。出于少商。大指内侧。去爪甲如韭叶为井。其支者出次指内 出其端。

    手阳明大肠之脉。起大指次指之端。入次指内侧。去爪甲如韭叶为井。(十呼)中指内交(三呼)

    足阳明胃之脉。起足大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叶为井。其支者入大指内。出其端。(一呼)

    足太阴脾之脉。起足大指端。循指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为井。隐白也。(十呼)

    手少阴心之脉。起手小指内出其端。循指内 。去爪甲如韭叶为井。

    手太阳小肠之脉。起手小指之端。去瓜甲一分陷中为井。

    中风刺法

    手太阴肺之脉。起手大指端。出于少商大指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为井。(一呼。三呼)

    手阳明大肠之脉。起手大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叶为井。其支者。入大指间出其端。

    足太阴脾之脉。起足大指端。循指内侧。去爪甲如韭叶为井。隐白也。

    手少阴心之脉。起手小指内出其端。循指内 。去爪甲如韭叶为井。

    手太阳小肠之脉。起手小指之端。去爪甲下一分陷中为井。

    足太阳膀胱之脉。起足小指外侧。至阴。去爪甲如韭叶为井金。足小指之端也。

    足少阴肾之脉。起足小指之下。斜趋足心为井。涌泉穴也。

    手厥阴心包之脉。其直者循手中指出其端。去爪甲如韭叶为井。中冲穴也。其支者从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手少阳三焦之脉。起手小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叶为井。

    足阳明胃之脉。起足大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叶为井。其支者入大指间。出其端。

    足少阳胆之脉。起于窍阴。是小指次指之端也。去爪甲如韭叶为井。其支者上入大指歧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中。

    足厥阴肝之脉。起足大指之端。入丛毛之际。去爪甲如韭叶为井。大敦也。及三毛中。(六呼)

    中风针法

    (出宝先生气元归类)

    中风针法

    手太阴 列缺。偏风半身不遂。 天府。卒中恶鬼疰不得安卧。

    手阳明 肩 。 曲池。偏风半身不遂。

    足阳明 大巨。偏枯四肢不举。冲阳。偏风。口眼 斜。足缓不收。

    手太阳 腕骨。偏枯狂惕。

    足太阳 转阳。风痹不仁。四肢不举。

    足少阴。照海。大风偏枯。半身不遂。善悲不乐。

    足少阳 阳陵泉。半身不遂。 环跳。风眩偏风。半身不遂。失音不语。

    手阳明 天鼎。暴喑并喉痹。 合谷喑不能言。

    足阳明 颊车。 地仓。不语饮食不收。承浆、漏落。左治右。右治左。

    手少阴 阴 。喑不能言。 灵道。暴喑不语。

    手少阳 支沟。暴喑不语。三阳络。暴哑不能言。

    手太阳 天窗。暴喑不能言。

    足少阴 通谷。暴喑不语。

    手厥阴 间使。喑不能言。

    黄帝灸法。疗中风、眼戴上不能视者。灸第二椎并第五椎上各七壮。一齐下火炷。如半枣核大。立愈。

    【独圣散】治诸风膈实。诸痫痰涎津液壅。杂病亦然。

    瓜蒂(不拘多少)

    上一味。锉如麻豆大。炒令黄为末。量病患新久虚实大小或一钱。或二钱。末用茶一钱。酸齑汁水一盏。调下。须是病患隔夜不食。晚食服药下吐。再用温齑水投之。

    ○如吐风痫。加半钱全蝎炒。

    ○如湿肿。加赤小豆末一钱。

    ○如吐虫。加狗油五七点、雄黄末一钱。甚者加芫花末半钱。立吐其虫出。

    ○凡吐。须天色晴明。阴晦不用。如病卒暴。不拘此法。吐 。辰巳午前为妙。内经曰。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

    若论四时之气。故仲景大法春宜吐。是天气在上。人气亦在上。一日之气。则寅卯辰时也。故宜早不宜晚。此药不可常用。大要辨其虚实。实则瓜蒂散。虚则栀子豉汤。腹满加浓朴。不可一概用之。吐罢。可服降火利气安神定志之剂。此方出气宜保命集。


如果你对卫生宝鉴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
重要声明:典籍《卫生宝鉴》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