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八·阴阳脏腑部 穴法上

类别:子部 作者:明·楼英 书名:医学纲目

    〔《灵》〕肺出于少商。少商者,手大指端内侧也,为井木。

    〔《铜人》〕云:少商二穴木也,在大指端内侧去爪甲角韭叶许,手太阴脉之所出也,为井。以三棱针刺之出血,以泻诸藏之热,不宜灸。《甲乙经》云:针入二分,留一呼,灸一壮。

    溜于鱼际。鱼际者,手鱼也,为荥。

    〔《铜人》〕云:鱼际二穴,火也。在大指本节后内侧散脉中,手太阴脉之所行也,为荥。针入二分,留三呼,可灸二壮。

    注于太渊。太渊,鱼后一寸陷者中也,为 。

    〔《铜人》〕云:太渊二穴,土也。在手掌后陷中,手太阴脉之所注也,为 。针入二分,可灸三壮。行于经渠。经渠,寸口中也,动而不居为经。

    〔《铜人》〕云:经渠二穴,金也。在寸口陷中,手太阴脉之所行也,为经。针入二分,留三呼,禁灸,灸即伤人神。入于尺泽。尺泽,肘中之动脉也,为合,手太阴经也。

    〔《铜人》〕云:尺泽二穴,水也。在肘中约纹上动脉中,手太阴脉之所入,为合。针入二分,可灸五壮。

    心出于中冲。中冲,手中指之端也,为井木。

    〔《铜人》〕云:中冲二穴,木也。在手中指端去爪甲如韭叶陷中,手厥阴心主脉之所出也,为井。针入一分,留三呼,可灸一壮。

    溜于劳宫。劳宫,掌中中指本节之内间也,为荥。

    〔《铜人》〕云:劳宫二穴,火也。在掌中央动脉中心原虚处,屈中指无名指取之,手厥阴脉之所溜也,为荥。针入三分,留六呼,可灸。

    注于大陵。大陵,掌后两骨之间方下者也,为 。

    〔《铜人》〕云:大陵二穴,土也。在掌后两筋间陷中,手厥阴脉之所注也,为 。针入六分,可灸三壮。

    行于间使。间使之道,两筋之间三寸之中也。有过则至,无过则止,为经。

    〔《铜人》〕云:间使二穴,金也。在掌后三寸两筋间陷中,手厥阴心包络脉之所行也,为经。针入三分,可灸五壮。其穴有大络为限,故入络过 ,掌后正劳宫后三寸,寸止处是穴。故经曰有过则至,无过则止也。

    入于曲泽。曲泽,肘内廉下陷者之中也,屈而得之,为合。手少阴也。

    〔《铜人》〕云:曲泽二穴,水也。在肘内廉下陷中,屈肘得之,心包络脉之所入也,为合。针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三壮。手少阴“少”字当作“厥”。

    肝出于大敦。大敦者,足大指之端及三毛之中也,为井木。

    〔《铜人》〕云:大敦二穴,木也。在足大指端去爪甲如韭叶及三毛中,足厥阴脉之所出也,为井。针入三分,留六呼,可灸二壮。

    溜于行间。行间,足大指间也,为荥。

    〔《铜人》〕云:行间二穴,火也。在足大指间动脉应手陷中,足厥阴脉之所溜也,为荥。针入六分,留十呼,灸三壮。

    注于太冲。太冲,行间上二寸陷者之中也,为 。

    〔《铜人》〕云:太冲二穴,土也。在足大指本节后二寸,或云一寸五分陷中,足厥阴脉之所经也,为 。针入三分,留十呼,可灸三壮。

    行于中封。中封,内踝之前一寸半陷者之中,使逆则宛,使和则通,摇足而得之,为经。

    〔《铜人》〕云:中封二穴,金也。在足内踝前一寸,仰足而取之陷中,伸足乃得之,足厥阴脉之所行也,为经。刺入四分,留七呼,可灸三壮。其穴使足逆仰则穴有宛陷可定,针使手足和,其穴有巷道可通,故曰使逆则宛,和则通也。

    入于曲泉。曲泉,辅骨之下,大筋之上也,屈膝而得之,为合。足厥阴也。

    〔《铜人》〕云:曲泉二穴,水也。在膝内辅骨下大筋上小筋下陷中,屈膝得之,足厥阴脉之所入也,为合。

    刺入六分,留十呼,可灸三壮。

    脾出于隐白。隐白者,足大指之端内侧也,为井木。

    〔《铜人》〕云:隐白二穴,木也。在足大指端内,去爪甲如韭叶,足太阴脉之所出也,为井。针入一分,留三呼,可灸三壮。

    溜于大都。大都,本节之后下陷者之中也,为荥。

    〔《铜人》〕云:大都二穴,火也。在足大指本节后陷中,足太阴脉之所溜也,为荥。刺入二分,留七呼,可灸三壮。按本节后“后”字当作“前”更详。

    注于太白。太白,腕骨之下也,为 。

    〔《铜人》〕云:太白二穴,土也。在足大指内侧核骨下陷中,足太阴脉之所注也,为 。刺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三壮。

    行于商丘。商丘,内踝之下陷者之中也,为经。

    〔《铜人》〕云:商丘二穴,金也。在足内踝骨下微前陷中,足太阴脉之所行也,为经。刺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三壮。

    入于阴之陵泉。阴之陵泉,辅骨之下陷者之中也,伸而得之,为合。足太阴也。

    〔《铜人》〕云:阴陵泉二穴,水也。在膝下内侧辅骨下陷中,伸足乃得之,足太阴脉之所入也,为合。

    刺入五分,留七呼,可灸三壮。

    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为井木。

    〔《铜人》〕云:涌泉二穴,一名地冲,在足心陷中,屈足卷指宛宛中,跪取之。少阴脉之所出也,为井。刺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三壮。

    溜于然谷。然谷者,然骨之下者也,为荥。

    〔《铜人》〕云:然谷二穴,火也。一名龙渊,足内踝前起大骨下陷中,足少阴脉之所溜也,为荥。刺入三分,留三呼,灸三壮,刺之多见血,使人立饥欲食。

    注于太溪。太溪,内踝之后,跟骨之上陷中者也,为 。

    〔《铜人》〕云:太溪二穴,土也。在趺上踝后跟骨上动脉陷中,足少阴肾脉之所注也,为 。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壮。凡人病有此脉则生,无则死。

    行于复溜。复溜,上内踝二寸,动而不休,为经。

    〔《铜人》〕云:复溜二穴,金也,一名伏白,一名昌阳。在足内踝上二寸筋骨陷中,足少阴脉之所行也,为经。刺入三分,留三呼,可灸五壮。

    入于阴谷。阴谷,辅骨之后,大筋之下,小筋之上也,按之应手,屈膝而得之,为合。足少阴经也。

    〔《铜人》〕云:阴谷二穴,水也。在膝下内辅骨之后,大筋下小筋上,足少阴脉之所入也,为合。刺入三分,可灸三壮。

    膀胱出于至阴。至阴者,足小指之端也,为井金。

    〔《铜人》〕云:至阴二穴,金也。在足小指外侧去爪甲如韭叶,足太阴脉之所出也,为井。刺入一分,留五呼,可灸三壮。

    溜于通谷。通谷,本节之前外侧也,为荥。

    〔《铜人》〕云:通谷二穴,水也。在足小指外侧本节前陷中,足太阳脉之所溜也,为荥。刺入二分,留五呼,可灸三壮。

    注于束骨。束骨,本节之后陷者中也,为 。

    〔《铜人》〕云:束骨二穴,木也。在足小指外侧本节后陷中,足太阳脉之所注也,为 。刺入三分。

    留五呼,可灸三壮。

    过于京骨。京骨,足外侧大骨之下,为原。

    〔《铜人》〕云:京骨二穴,在足外侧大骨下赤白肉际陷中,按而得之,足太阳脉之所过也,为原。

    刺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七壮。

    行于昆仑。昆仑,在外踝之后,跟骨之上,为经。

    〔《铜人》〕云:昆仑二穴,火也。在足外踝后跟骨上陷中,足太阳脉之所行也,为经。刺入五分,留十呼,可灸五壮。

    入于委中。委中,在 中央,为合,委而取之。足太阳也。

    〔《铜人》〕云:委中二穴,土也。在 中央约文中动脉陷中,足太阳脉之所入也;为合。刺入五分,留七呼,可灸三壮。

    胆出于窍阴。窍阴者,足小指次指之中也,为井金。

    〔《铜人》〕云:窍阴二穴,金也。在足小指次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韭叶,足少阳脉之所出也,为井。刺入一分。留三呼,可灸三壮。

    溜于侠溪。侠溪,足小指次指之间也,为荥。

    〔《铜人》〕云:侠溪二穴,水也。在足小指次指二岐骨间本节前陷中,足少阳脉之所溜也,为荥。刺入二分,留三呼,可灸三壮。

    注于临泣。临泣,上行一寸半陷者中也,为 。

    〔《铜人》〕云:临泣二穴,木也。在足小指次指本节后间陷中,去侠溪一寸五分,足少阳脉之所注也,为。刺入二分,留三呼,可灸三壮。

    过于丘墟。丘墟,外踝之前,下陷者中也,为原。

    〔《铜人》〕云:丘墟二穴,在足外踝下如前陷中,去临泣三寸,足少阳脉之所过也,为原。刺入五分,留七呼,可灸三壮。

    行于阳辅。阳辅,外踝之上,辅骨之前,及绝骨之端也,为经。

    〔《铜人》〕云:阳辅二穴,火也。在足之外踝上四寸,辅骨前、绝骨端三分,去丘墟七寸,足少阳脉之所行也,为经。刺入五分,留七呼,可灸三壮。

    入于阳之陵泉。阳之陵泉,在膝外陷者中也,为合,伸而得之。足少阳也。

    〔《铜人》〕云:阳陵泉二穴,土也。在膝下一寸 外廉陷中,足少阳脉之所入也,为合。刺入六分,留十呼,可灸七壮至四十九壮。

    胃出于厉兑。厉兑者,足大指次指之端也,为井金。

    〔《铜人》〕云:厉兑二穴,金也。在足大指次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韭叶,足阳明胃脉之所出也,为井。刺入一分,留一呼,可灸一壮。

    溜于内庭。内庭,次指外间也,为荥。

    〔《铜人》〕云:内庭二穴,水也。在足大指次指外间陷中,足阳明胃脉之所溜也,为荥。刺入三分,留十呼,可灸二壮。

    注于陷谷。陷谷者,上中指内间上行二寸陷者中也,为 。

    〔《铜人》〕云:陷谷二穴,木也。在足大指次指本节后陷中,去内庭二寸,足阳明胃脉之所注也,为。刺入五分,留七呼,可灸三壮。

    过于冲阳。冲阳,足跗上五寸陷者中也,为原。摇足而得之。

    〔《铜人》〕云:冲阳二穴,一名会原,在足跗上五寸,去陷谷各三寸骨间动脉,足阳明脉之所过也,为原。

    刺入三分,留十呼,可灸三壮。

    行于解溪。解溪,上冲阳一寸半陷者中也,为经。

    〔《铜人》〕云:解溪二穴,土也。在膝下冲阳后一寸五分腕上陷中,足阳明脉之所行也,为经。刺入五分,留五呼,可灸三壮。

    入于下陵。下陵,膝下三寸, 骨外廉三里也,为合。复下三里三寸为巨虚上廉,复下上廉三寸为巨虚下廉也。大肠属上,小肠属下,足阳明胃脉也。

    〔《铜人》〕云:三里二穴,土也。在膝下三寸 外廉,足阳明脉之所入也,为合。刺入一分,留七呼,可灸三壮。《素问》在膝下三寸陷中,外廉两间肉分间。《甲乙》云:巨虚上廉,足阳明与大肠合在三里下三寸,刺入三分,灸三壮。巨虚下廉,足阳明与小肠合。在上廉下三寸,刺入三分,可灸三壮。按足阳明胃也,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是足阳明也。

    三焦者,上合手少阳,出于关冲。关冲者,小指次指之端也,为井金。

    〔《铜人》〕云:关冲二穴,金也。在手小指次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韭叶,手少阳脉之所出也,为井。

    刺入一分,留三呼,可灸三壮。

    溜于液门。液门,小指次指之间也,为荥。

    〔《铜人》〕云:液门二穴,水也。在手小指次指陷中,握拳取之,手少阳脉之所溜也,为荥。刺入三分,留三呼,可灸三壮。

    注于中渚。中渚,本节之后陷者中也,为 。

    〔《铜人》〕云:中渚二穴,木也。在手小指次指本节后间陷中,液门下一寸,手少阳脉之所注也,为。刺入二分,留三呼,可灸三壮。

    过于阳池。阳池,在腕上陷者之中也,为原。

    〔《铜人》〕云:阳池二穴,一名别阳。在手表腕上陷中,手少阳脉之所过也,为原。刺入二分,留三呼,可灸三壮。

    行于支沟。支沟,上腕三寸,两骨之间陷者中也,为经。

    〔《铜人》〕云:支沟二穴,火也。在腕后三寸,两骨之间陷中,手少阳脉之所行也,为经。刺入二分,留七呼,可灸二七壮。

    入于天井。天井,在肘外大骨之陷者中也,为合。屈肘乃得之。

    〔《铜人》〕云:天井二穴,土也。在肘外大骨后肘上一寸,两筋间陷中,屈肘取之。手少阳脉之所入也,为合。刺入一寸,留七呼,可灸三壮。

    三焦下 ,在于足大指之前,少阳之后,出于 中外廉,名曰委阳。足太阳络也,手少阳经也。

    〔《铜人》〕云:委阳,在足太阳之前,少阳之后,出于 中外廉两筋间,承扶下六寸,此足太阳之别络。刺入七分,留五呼,灸三壮,屈身而得之。详《铜人》云:委阳在承扶下六寸,以今经文考之,当云一尺六寸。

    谨按经文论委阳,在足太阳之前,少阳之后,出于 中外廉。又按经文取合穴法,取委阳者屈伸而索之,取阳陵泉者正竖膝与之齐,下至委阳之前取之,是知委者曲也。委中即两 之中央,委阳即曲 之阳分,约文之尽处,两筋间是。推其分野,正当太阳少阳之间,内外廉之界,故曰太阳之前,少阳之后, 中外廉也。其穴正在约文尽处,两筋之间,屈伸而得之,故取法曰屈伸索之也。只正膝与之齐,阳陵泉正对其穴,故曰取阳陵泉者,下至委阳之前取之也。又考诸尺寸则承扶下至其穴,正得一尺六寸,故愚断然谓《甲乙》脱去“一尺”二字,无疑也。

    三焦者,足少阳太阳之所将,太阳之别也。上踝五寸,别入贯 肠,出于委阳,并太阳之正,入络膀胱,约下焦。实则闭癃,虚则遗溺。遗溺则补之,闭癃则泻之。

    手太阳小肠,上合于手太阳,出于少泽。少泽,小指之端也,为井金。

    〔《铜人》〕云:少泽二穴,金也。在手小指之端外侧去爪甲一分陷中,手太阳脉之所出也,为井。刺入一分,留二呼,可灸一壮。

    溜于前谷。前谷,在手外廉本节前陷者中也,为荥。

    〔《铜人》〕云,前谷二穴,水也。在手小指外侧本节前陷中,手太阳脉之所溜也,为荥。刺入一分,留三呼,可灸一壮。

    注于后溪。后溪者,在手外侧本节之后也,为 。

    〔《铜人》〕云:后溪二穴,木也。在手小指外侧本节后陷中,手太阳脉之所注也,为 。刺入二分,留三呼,可灸三壮。

    过于腕骨。腕骨在手外侧腕骨之前,为原。

    〔《铜人》〕云:腕骨二穴,在手外侧腕前起骨下陷中,手太阳脉之所过也,为原。刺入一分,留三呼,可灸三壮。

    行于阳谷。阳谷,在锐骨之下陷者中也,为经。

    〔《铜人》〕云:阳谷二穴,火也。在手外侧脘中锐骨下陷中,手太阳脉之所行也,为经。刺入二分,留二呼,可灸二壮。

    入于小海。小海,在肘内大骨之外,去端半寸陷者中也,伸臂而得之,为合。手太阳经也。

    〔《铜人》〕云:小海二穴,土也。在肘内大骨外肘端五分陷中,屈手向头取之,手太阳脉之所入也,为合。刺入二分,留七呼,可灸三壮。

    大肠上合手阳明,出于商阳。商阳,大指次指之端也,为井金。

    〔《铜人》〕云:商阳二穴,金也。一名绝阳。在手大指次指内侧去爪甲如韭叶,手阳明脉之所出也,为井。刺入一分,留一呼,可灸三壮。

    溜于本节之前二间,为荥。

    〔《铜人》〕云:二间二穴,水也。在手大指次指本节前内侧陷中,手阳明脉之所溜也,为荥。针入三分,留九呼,可灸三壮。

    注于本节之后三间,为 。

    〔《铜人》〕云:三间二穴,火也。在手大指次指本节后内侧陷中,手阳明脉之所注也,为 。针入三分,留三呼,可灸三壮。

    过于合谷。合谷,在大指岐骨之间,为原。

    〔《铜人》〕云:合谷二穴,在手大指次指岐骨间,手阳明脉之所过也,为原。刺入三分,留六呼,可灸三壮。

    行于阳溪。阳溪,在两筋间陷者中也,为经。

    〔《铜人》〕云:阳溪二穴,火也,一名中魁。在腕中上侧两筋间陷中,手阳明脉之所行也,为经。刺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三壮。

    入于曲池,在肘外辅骨陷者中也,屈臂而得之,为合。手阳明也。

    〔《铜人》〕云:曲池二穴,土也。在肘外辅骨屈肘曲骨之中,手阳明脉之所入也,为合。刺入五分,留七呼,可灸三壮。

    是谓五脏六腑之 ,五五二十五 ,六六三十六 也。六腑皆出足之三阳,上合于手者也。(以上并出本输篇)

    上五脏 二十五穴,六腑 三十六穴,并巨虚上下廉共六十四 ,实切要之穴也。凡五脏六腑有病,皆此六十四穴主之。其大渊、大陵、太冲、太白、太溪,为五脏之原。其三里、巨虚上下廉、委中、委阳、阳陵泉,为六腑之合,又切要中之切要,而医所最当先者也。六腑之合,谓胃合于三里,大肠合于巨虚上廉,小肠合于巨虚下廉,此三腑皆出足之阳明也。三焦合于委阳,膀胱合于委中,此二腑皆出足之太阳也。

    胆合于阳陵泉,此一腑出足之少阳也。六腑有疾,皆取此六 ,故后于其尾结之曰:六腑皆出足之三阳而表章之也。今效窦汉卿傍通十二经孔穴图,而后折衷之于经,开如左方。

    〔肺〕井木 少商 中冲 大敦 隐白 涌泉

    〔心〕荥火 鱼际 劳宫 行间 大都 然谷

    〔肝〕俞土 太渊 大陵 太冲 太白 太溪

    〔脾〕经金 经渠 间使 中封 商丘 复溜

    〔肾〕合水 尺泽 曲泽 曲泉 阴陵泉 阴谷

    〔大肠〕井金 商阳 少泽 窍阴 厉兑 至阴 关冲

    〔小肠〕荥水 二间 前谷 侠溪 内庭 通谷 液门

    〔胆〕木 三间 后溪 临泣 陷谷 束骨 中渚

    〔胃〕原 合谷 腕骨 丘墟 冲阳 京骨 阳池

    〔膀胱〕经火 阳溪 阳谷 阳辅 解溪 昆仑 支沟

    〔三焦〕合土(曲池、巨虚上廉 小海、巨虚 下廉) 阳陵泉 三里 委中(天井、委阳)

    〔《灵》〕黄帝曰:愿闻五脏六腑所出之处。岐伯曰:五脏五 ,五五二十五 ,六腑六 ,六六三十六。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 ,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 也。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筋肉皮骨也。(九针十二原)

    〔《难》〕十变又言阴井木,阳井金,阴荥火,阳荥水,阴 土,阳 木,阴经金,阳经火,阴合水,阳合土。阴阳皆不同,其意何也?然,是刚柔之事也。阴井乙木,阳井庚金。阳井庚,庚者乙之刚也。阴井乙,乙者庚之柔也。乙为木,故言阴井木也。庚为金,故言阳井金也。经言所出为井,所入为合,其法奈何?然,所出为井。井者,东方春也,万物始生,故言所出为井也。所入为合,合者北方冬也,阳气入藏,故言所入为合也。十变言五脏六腑荥合,皆以井为始者,何也?盖井者东方春也,万物始生,诸 行喘息 飞蠕动当生之物,莫不以春而生,故岁数始于春,日数始于甲,故以井为始也。诸井者肌肉浅薄,气少不足使也,刺之奈何?然,诸井者木也,荥者火也,火者木之子。当刺井者,以荥泻之,故经言补者不可以为泻,泻者不可以为补,此之谓也。

    〔《难》〕经言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 ,秋刺经,冬刺合者,何也?盖春刺井者,邪在肝。夏刺荣者,邪在心。季夏刺 者,邪在脾。秋刺经者,邪在肺。冬刺合者,邪在肾。其肝心脾肺肾而系于春夏秋冬者,何也?然,五脏一病,辄有五也。假令肝病色青者,肝也。臊臭者,肝也。喜酸者,肝也。喜呼者,肝也。喜泣者,肝也。其病众多,不可尽言,四时有数而并系于春秋冬夏者也。针之要妙,在于秋毫者是也。

    海藏天元图(七十四难曰:从其首,系其数。)

    肝 青(大敦,木井。) 臊(曲泉,水合。) 酸(中封,金经。) 呼(太冲,土 。) 泣(行间,火荥。)

    心 赤(少府,火荥。) 焦(少冲,木井。) 苦(少海,水合。) 言(灵道,金经。) 汗(神门,土俞。)

    脾 黄(太白,土俞。) 香(大都,火荥。) 甘(隐白,木井。) 歌(阴陵泉,水合。) 涎(商丘,金经。)

    肺 白(经渠,金经。) 腥(大渊,土俞。) 辛(鱼际,火荥。) 哭(少商,木井。) 涕(尺泽,水合。)

    肾 黑(阴谷,水合。) 腐(复溜,金经。) 咸(太溪,土俞。) 呻(然谷,火荥。) 液(涌泉,木井。)

    夫天元法者,谓之五化叠元。当从其首系其数。首者寅方春也,在人为肝,是从东方顺天轮数,至所主之处,计从几数,却于所受病一方倒叠回去,数至根据前数尽处。便于受病一方穴内,泻所主之方来路穴也,不得于所主之方内经中泻之,勿误。假如病者闻香臭二者,心主五臭也,入脾为香臭。从东数至所主之处,所主五臭者心也,东一南二,计得二数。却当于受病之方倒叠回去,脾一心二,元数二也,是数至心。心者荥火也,当于受病之方内泻荥火,是从脾经泻大都是也。或曰何以倒叠数?对曰:此从地出为天轮所载,右迁于天,不当于所显之处治之,此舟行岸移之意也。

    上天元图,乃海藏发明扁鹊七十四难之义,但心 五穴,不合经旨。按《内经》言心脏坚固,邪弗能容,故手少阴独无 ,其外经病而脏不病者,独取其经于掌后锐骨之端,其余脉出入屈折,其行之徐疾,皆如手少阴心主之脉行也。故诸邪之在心者,皆在心之包络也。今图中列心五邪,曰赤焦苦言汗者,皆当在心包络所受,而不列心包络中冲、劳宫、大陵、间使、曲泽五穴,反列手少阴少府、少冲、少海、神门、灵道五穴,为未得也。

    〔《难》〕五脏六腑,各有井荥俞经合,皆何所主?然,经言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 ,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 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气逆而泄,此五脏六腑其井荥俞经合所主病也。

    地元图(六十八难曰:元证脉合,复生五象。)

    井(心下满) 胆(元证) 身热 体重节痛 喘咳寒热 逆气(泄)

    荥(身热) 心下满(小肠) 元证 体重 寒热 逆气俞(体重节痛) 心下满(胃) 身热 元证 寒热 逆气经(喘咳寒热) 心下满(大肠) 身热 体重 元证 逆气合(逆气而泄) 心下满(膀胱) 身热 体重 寒热 元证假令胆病,善洁面青善怒,(元证。)得弦脉,(脉合。)又病心下满。(当刺胆井。)如见善洁面青善怒,脉又弦,又病身热,(当刺胆荥。又病体重节痛。(当刺胆俞。)如见善洁面青善怒,脉又弦,又病喘咳寒热,(当刺胆合。又病逆气而泄。(宜刺胆俞合。)余经例仿此。假令肝经溲淋便难转筋,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 ,秋刺经,冬刺合,此是断五邪之原。

    阴阳例即人元图

    阴阳者,子午也,谓荥合水火之称,名曰阴阳也,十二经皆有之,或感得父气,或感得母气而病焉。子午者乾坤,乾坤包六子,六子附乾坤也。故七十难云:春夏各致一阴,秋冬各致一阳。春夏刺井荥,秋冬刺经合,是各致一阴一阳之义。亦谓井经近乎子午,然,当微泻其井,大泻其荥,微补其经,大补其合,或补或泻反作,是寒则留之,热则疾之,故微大补泻以应之。春食凉,夏食寒,秋食温,冬食热。假令胆病善洁面青善怒,脉得浮之实大,沉之损小,是感得父气,为阳中之阴,当于本经中泻火补水。却得浮之损小,沉之实大,是感得母气,为阴中之阳,当于本经中泻水补火。

    配合例

    〔《难》〕曰:上工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受肝之邪气也。假令见肝病欲入其脾者,先于足太阴经中补土字一针,又补火字一针,后于足厥阴肝经内泻木字一针,又泻火字一针。

    子母例

    假令见肝病满闭淋溲便难转筋,又见心病烦心心痛,掌中热而哕,当于足厥阴肝经内木火二字各泻一针。

    兄妹例

    假令见足厥阴肝经太过,又兼见胆之证太过,是为兄妹。当泻肝经内木火二字各一针,又泻胆经内水火二字各一针。此五法,乃人元法也。(以上子母兄妹名曰四针象,俱属人元图。)

    〔《灵》〕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主治五脏,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气味也。五脏有疾,应出十二原,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

    阳中之少阴,肺也,其原出于太渊,太渊二。

    阳中之太阳,心也,其原出于大陵,大陵二。

    阴中之少阳,肝也,其原出于太冲,太冲二。

    阴中之至阴,脾也,其原出于太白,太白二。

    阴中之太阴,肾也,其原出于太溪,太溪二。

    膏之原出于鸠尾,鸠尾一。

    肓之原出于气海,气海一。

    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脏六腑之有疾者也。(九针十二原)

    〔《难》〕言肺之原出于太渊,心之原出于大陵,肝之原出于太冲,脾之原出于太白,肾之原出于太溪,少阴之原出于兑骨,胆之原出于丘墟,胃之原出于冲阳,三焦之原出于阳池,膀胱之原出于京骨,大肠之原出于合谷,小肠之原出于腕骨。十二经皆以俞为原者,何也?然,五脏俞者,三焦之所行,气之所留止也。三焦所行之原为俞者,何也?然,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原者三焦之尊号也,故所止辄为原,五脏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

    海藏拔原例

    假令针肝经病了,又于本经原穴亦下一针。如补肝经,亦于肝经原穴上补一针。如泻肝经来,亦于肝经原穴上泻一针。如余经有补泻,针毕仿此例,亦补泻各经原穴。

    〔《灵》〕黄帝曰:余闻五脏六腑之气,荥输所入为合,令何道从入,入安连过,愿闻其故?岐伯答曰:此阳脉之别入于内属于腑者也。黄帝曰:荥输与合各有名乎?岐伯曰:荥输治外经,合治内府。黄帝曰:治内府奈何?岐伯曰:取之于合。黄帝曰:合各有名乎?岐伯答曰:胃合于三里,大肠合入于巨虚上廉,小肠合入于巨虚下廉,三焦合入于委阳,膀胱合入于委中央,胆合入于阳陵泉。黄帝曰:取之奈何?岐伯答曰:取之三里者低跗取之,巨虚者举足取之,委阳者屈伸而索之,委中者屈而取之,阳陵泉者正竖膝予之齐,下至委阳之阳取之。取诸外经者,揄申而从之。黄帝曰:愿闻六腑之病?岐伯答曰:面热者足阳明病,云云。即前所谓内腑之病,而用合穴治之也。(内腑病见针灸六腑条。)


如果你对医学纲目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
重要声明:典籍《医学纲目》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