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资生经第一 足太阳膀胱经左右三十六穴

类别:子部 作者:宋·王执中 书名:针灸资生经

    足太阳膀胱经左右三十六穴(图缺)

    至阴二穴。金也。在足小指外侧。去爪甲角如韭叶。针二分。灸三壮。

    通谷二穴。水也。在足小指外侧本节前陷中。灸三壮。针二分。

    束骨二穴。木也。在足小指外侧本节后陷中。灸三壮。针三分。

    京骨二穴。在足外侧大骨下赤白肉际陷中。按而得之。针三分。灸七壮。明云、五壮。素注、三壮。

    申脉二穴。阳跷脉所出。在外踝下陷中容爪甲白肉际。针三分。千云、申脉在外踝下陷中。明上云、阳跷二穴。在外踝前一寸陷宛中。针三分。素气穴注、阳跷穴是谓申脉。阳跷所出。在外踝下陷中。新校正云、按刺腰痛篇注、在外踝下五分。缪刺论注、外踝下半寸容爪甲。明堂上经有阳跷穴。而铜人无此穴。惟有申脉二穴。阳跷脉所出。在外踝下陷中。与阳跷穴同。而未知其故。予按素问气穴论阴阳跷穴注云、阳跷穴是谓申脉。阳跷所出。在外踝下陷中。以与铜人申脉穴合。是则阳跷即申脉也。故附明堂阳跷于申脉之后。

    金门二穴。一名关梁。在外踝下。灸三壮。炷如小麦。针一分。

    仆参二穴。一名安耶。在跟骨下陷中。拱足得之。针二分。灸七壮。明云、三壮。

    昆仑二穴。火也。在外踝后跟骨上陷中。(素注。细脉动应手。)灸三壮。针三分。明云、上昆仑针五分。下昆仑外踝下一寸大筋下。

    明堂有上昆仑。又有下昆仑。铜人只云昆仑而不载下昆仑。岂铜人不全耶。抑名不同。未可知也。但上经云、内昆仑在外踝下一寸。下经云、内昆仑在内踝后五分。未知其孰是。予谓既云内昆仑。则当在内踝后矣。下经之穴为通。上昆仑在外踝故也。

    跗阳二穴。在外踝上三寸。(足太阳穴同。千金亦同。)阳跷 、太阳前少阳后。筋骨间阳跷之。灸三壮。针五分。留七呼。明下云:跗阳在外踝上二寸。(恐二字当作三。)后筋骨间宛宛中。灸五壮。素气府论、阴阳跷各一注云、阳跷谓跗阳穴也。在外踝上三寸。太阳前少阳后。筋骨间阳跷之 。

    按素问气府论阳跷穴注云、谓跗阳穴也。在外踝上三寸。窃意阳跷即跗阳也。及考气穴论阴阳跷四穴注云、阳跷穴是谓申脉。阳跷所出。则是阳跷乃申脉。非跗阳矣。故明堂下经既有跗阳在外踝上二寸。上经又有阳跷在外踝前一寸。一寸二寸既异。是跗阳阳跷各是一穴也。但不知素问之注何故前后相背耶。

    飞扬二穴。一名厥阳。在外踝上九寸。(明堂千金并云七寸。)针三分。灸三壮。明云

    承山二穴。一名鱼腹。一名肉柱。一名伤山。在兑 肠下分肉间陷中。灸一壮。针七明云、八分。得气即泻。速出针。灸不及针。止七七壮。下云、五壮。(一云。在腿肚下分

    承筋二穴。一名 肠。一名直肠。在 肠中央陷中。灸三壮。禁针。明云、在胫后从脚根后到上七寸 中央陷中。针三分。千云、从脚根上七寸 中央。不刺。

    铜人千金皆云禁针。明堂乃云针三分。亦可疑矣。不针可也。

    合阳二穴。在膝约中央下二寸。(千作三寸。)针六分。灸五壮。

    委中二穴。土也。在 中央约文中动脉。今附。委中者、血 也。热病汗不出。足热厥。膝不得屈伸。取其经血。立愈。明云、甄权云、在曲 内两筋两骨中宛宛是。令人面挺腹地而取之。针八分。留三呼。泻五吸。甲乙云、针五分。留七呼。灸三壮。素注、在足膝后屈处。 中央约文中。又骨空论云、在膝解后曲脚中。背面取之。

    委阳二穴。三焦下辅 也。在足太阳后。出于 中。外廉两筋间。屈伸取之。扶承下六寸。灸三壮。

    针七分。素注、在足 中外廉两筋间。千云、足太阳前少阳后。

    浮 二穴。在委阳上一寸。展膝得之。灸三壮。针五分。

    殷门二穴。在肉 下六寸。针七分。

    扶承二穴。一名肉 。一名阴关。一名皮部。在尻臀下股阴冲上文中。针七分。明下云、灸三壮。千云、在尻臀下股阴下文中。(一云尻臀下横文中。)

    以上诸穴。皆根据铜人经次第而编。明堂上下经有穴而铜人不载。亦或附入。惟有其穴而无其名者。无虑数十穴不编。当各根据本经所说而针灸之。不可泥此经之无穴名而不针灸也。扁鹊灸鬼邪凡十三穴。与铜人明堂同。而其名却异。故不编入。许希针经之穴。既与诸经不同。其名又异。如兴龙穴之类是已。亦不附入者。不欲以一人之私名。乱诸经之旧穴。以滋后学者惑也。


如果你对针灸资生经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
重要声明:典籍《针灸资生经》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