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咳嗽

类别:子部 作者:清·章虚谷 书名:灵素节注类编

    《素问·咳论》帝曰:肺之令人咳,何也?岐伯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则为泄为痛。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阴则脾先受之,乘冬则肾先受之。

    肺为华盖而朝百脉,主一身之气,故各脏腑之气,皆由经脉汇于肺,而行周身。五脏六腑皆令人咳者,以所受之邪,随气而归于肺也。皮毛为肺之合,皮毛先受邪,则邪气以从其合,必入于肺。其寒饮食入胃,亦从经脉上达于肺,则肺寒,而与外邪相合客之,则为肺咳也。人生天地气交之中,故与天地相参,五脏禀五行之气,以治五时,各以其时而受外邪。若非肺脏主令之时,而各脏所受之邪,皆随气而传于肺。假如感寒而微,则为咳,甚则为泄泻、为腹痛也。肺金主秋,肝木主春,心火主夏,脾土为至阴,而主长夏未月,肾水主冬,皆各以其时而先受邪,邪之变化多端,皆能传肺而致咳。故治咳者,其邪有寒热,气有虚实,必审其所因。下文即明其病状也。

    五脏咳证

    帝曰:何以异之?岐伯曰: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 下满;脾咳之状,咳则右 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

    五脏部位不同,经脉流行各别,故其受邪而致咳者,各有病状不同,辨其状,方知病邪之所在而治之。受邪之脏为本,肺为标,拔其本,则标自愈而咳可止。今人但知治肺,无怪其不效也。

    六腑咳证

    五脏之久咳,乃移于六腑。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呕胆汁;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咳状,咳而遗矢;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咳状,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溺;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

    脏病久不已则移于腑,其咳也亦各有证状可辨。长虫,即蛔虫也。胆汁,苦水也。三焦包脏腑之外,故末传三焦。而胃又为脏腑之海,肺主一身之气,故其病虽发于各脏腑,而必皆聚于胃,关于肺,乃成咳病,如不关肺,则不咳而为他病矣。夫脾气散水谷之精,上归于肺,水精四布,下输膀胱者,久咳肺气伤,不能分布水精,随气上逆,故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

    治法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脏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

    此分邪之浅深而用针法治之也,用药亦可类推矣,要必审其虚实寒热以调之耳。


如果你对灵素节注类编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
重要声明:典籍《灵素节注类编》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