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
这首诗约作于宋武帝永初三年(422),陶渊明五十八岁。参见《咏三良》
说明。
此诗咏赞荆柯刺秦王之事,事见《战国策?燕策三》及《史记。刺客列
传》。荆轲,战国时齐国人,迂居卫,后来到燕国,好读书、击剑,与高渐
离为知友。燕太子丹曾质于秦,秦王赢政待之不善,丹怨愤逃归。时秦国东
伐,将至燕。燕太子丹欲刺杀秦王,尽力招募勇士。荆轲被招,受到燕太子
丹的恩遇和敬重。荆柯奉燕太子丹之命,带着燕国督亢地图去迸献秦王,在
地图中暗藏一把匕首,以便借机行刺。易水送别之后。荆轲义无反顾去见秦
王,献上地图,图穷匕首现,追刺秦王,终因剑木不精而没能刺中秦王,反
而被杀。陶渊明这首诗即咏赞此事。诗人以豪迈的诗笔成功地塑造了一个除
暴勇士的生动形象,用惋惜赞叹的语言歌颂了荆柯的壮烈活动,抒发了诗人
内心无限的感慨。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赢(1)。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2)。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3)。
素骇鸣广陌,慷慨送我行(4)。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5)。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6)。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7)。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8)。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9)。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10)。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11)。
凌厉越万里,透迄过于城(12)。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13)。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14)!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15)。
[注释]
(1)燕丹:燕国太子,名丹。姓与国同,是战国时燕王喜之子。士:门客。报:报复,报仇。强
赢(yíng 营):强秦。赢指秦王赢政,即后来统一六国始称皇帝的秦始皇。
(2)百夫良:百里挑一的勇士。荆卿:即荆轲。卿,犹“子”,是燕人对他的尊称。
(3)死知己:为知己而死。燕京:燕国的都城,今北京地区。
(4)素骥:白色骏马。《战国策?燕策三》:“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白色
是丧服色,白衣冠以示同秦王决一死,以壮荆轲之行。此处用“索骥”,就表达这层意思。广陌:大
路。慷慨:情绪激昂。
(5)雄发上指冠:怒发直指,冲起高高的帽子。雄发,怒发。冠:帽子。《战国策?燕策三》:
“复为羽声慷慨,土皆瞋目,发尽上指冠。”缨(yīng 英):系帽子的丝带。
(6)饮饯:饮酒送别。易水:在今河北省西部,源出易县境。
(7)渐离:高渐离,燕国人,与荆轲友善,擅长击筑。《史记?刺客列传》:“荆轲嗜酒,日与
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位,旁若无人
者。”这里是指送别的击筑。筑(zhú 竹):古击弦乐器,形似筝。 宋意:当为燕太子丹所养之士。
《淮南子?泰族训》:“荆轲西刺秦王,高渐离、宋意为击筑而歌于易水之上。”
(8)萧萧:风声。淡淡:水波摇动的样子。《战国策?燕策三》载荆柯临行时歌曰:“风萧萧兮
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陶诗此二句即从《易水歌》第一句变化而来。
(9)商音:古代乐调分为宫、商、角、徵(zhī止)、羽五个音阶,商音调凄凉。奏羽:演奏羽
调。羽调悲壮激越。《战国策?燕策三》:“至易水上,既祖(饯送),取道。高渐离击筑,荆何和
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复为羽声慷慨,士皆膜目,发尽上指冠。”
(10)且:将。名:指不畏强暴、勇于赴死的英名。
(11)登车何时顾:《战国策?燕策三》:“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谓决心己定,义
无反顾。飞盖:车子如飞般疾驰。盖:车盖,代指车。
(12)凌厉:意气昂扬,奋起直前的样子。逶迤(weīyí威移):路途弯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13)图穷:地图展开至尽头。《史记?刺客列传》:“荆轲取图奏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
见。”事自至:行刺之事自然发生。豪主:豪强的君主,指秦王。怔营:惊恐、惊慌失措的样子。《史
记?刺客列传》:荆轲以匕首刺秦王,王惊而拔剑,“时惶急,剑坚,故不可立拔”;“环柱走,卒
惶急,不知所为”。
(14)剑术疏:剑术不精。《史记?刺客列传》载:秦王以佩剑断荆轲左股,荆轲坐地“引七首
以擿(zhì掷)秦王,不中,中铜柱。”结果荆轲被杀,行刺失败。同上传载:“鲁勾践已闻荆轲之刺秦
王,私曰:‘嗟乎,惜哉其不讲于刺剑之术也!”奇功:指刺秦王之功。遂:竟。
(15)其人:指荆轲。没:死。余情:不尽的豪情。
[译文]
燕丹太子爱侠客,
立志报仇刺赢政。
百里挑一招勇士,
年终得士名荆卿。
君子能为知己死,
荆卿提剑出燕京。
雪白骏马嘶大道,
慷慨众人送我行。
怒发上指高冲冠,
男儿猛气冲长缨。
饮酒送别易水上,
四周列坐皆豪英。
渐离击筑音悲壮,
宋意引吭高歌声。
萧瑟悲风骤吹过,
凄寒水上波纹生。
商音凄婉闻流泪,
羽调激昂壮士惊。
此去心知不返归,
将能后世留英名。
义无反顾登车去,
疾驶如飞赴秦庭。
奋勇直前越万里,
曲折艰险过千城。
地图展尽匕首露,
赢政突然心恐惊。
可惜剑术未能精,
盖世之功未建成。
壮士虽然久已逝,
千年之下寄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