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执务第三十九

类别:子部 作者:桓宽(汉) 书名:盐铁论

    【题解】本篇记录会议所谈关于“急务”的问题。丞相首先提出“愿闻方今之急务,可复

    行于政:使百姓咸足于衣食,无乏困之忧;天下安乐,盗贼不起。”贤良主张“思贤慕能,从善

    不休,则成、康之俗可致,而唐、虞之道可及。”“而欲得之,各反其本,复诸古而已。”贤良的长

    篇大论,仍然是不顾是否符合时宜的复古论调。

    丞相曰①:先王之道,轶久而难复②,贤良、文学之言,深远而难行。

    夫称上圣之高行③,道至德之美言,非当世之所能及也。愿闻方今之急务,

    可复行于政:使百姓咸足于衣食,无乏困之忧;风雨时,五谷熟,螟螣不生

    ④;天下安乐,盗贼不起;流人还归,各反其田里;吏皆廉正,敬以奉职⑤;

    元元各得其理也。

    【注释】

    ①“丞相”下张之象本补“史”字。(沈延铨本、金蟠本同)

    ②轶:散失。“久”原作“人”,今据撄宁斋钞本、华氏活字本《拾补》本校改。

    ③称:赞扬。上圣:前代圣人。

    ④螟螣:都是危害农作物的害虫。螟虫食植物心,螣虫吃植物叶。这里指虫灾。

    ⑤敬,原误“故。今据俞樾说校改。

    【译文】

    丞相说:古代先王之道,散失已久,不容易恢复;贤良、文学的议论高深,但脱离现实太远,

    很难实行。你们称述前代圣人的高尚行为,谈论崇高道德的美好言辞,不是现在所能达到的。愿听一

    听现今急需兴办的事务,可以实行的政策:比如使百姓都能衣食充足,没有贫困的忧虑;风调雨顺,

    五谷丰登,不生虫灾;使天下的人都安居乐业,没有盗贼;因灾荒流亡在外的人都回到自己家里耕田

    种地;官吏都能廉洁正直,认真尽到自己的责任,百姓也都各安其业。

    贤良曰:孟子曰:“尧、舜之道,非远人也,而人不思之耳(1)。”《诗》

    云:“求之不得,寤寐思服(2)。”有求如《关雎》(3),好德如《河广》(4),

    何不济不得之有?故“高山仰止,景行行止(5)”,虽不能及,离道不远也。

    颜渊曰:“舜独何人也,回何人也(6)?”夫思贤慕能,从善不休,则成、康

    之俗可致(7),而唐,虞之道可及(8)。公卿未思也,先王之道,何远之有?

    齐桓公以诸侯思王政,忧周室,匡诸夏之难(9),平夷、狄之乱(10),存亡接

    绝,信义大行,著于天下。邵陵之会(11),予之为主(12)。《传》曰:

    “予积也(13)。”故土积而成山阜(14),水积而成江海,行积而成君子

    (15)。孔子曰:“吾于《河广》,知德之至也(16)。”而欲得之,各反

    其本,复诸古而已。古者,行役不逾时,春行秋反,秋行春来,寒暑未变,

    衣服不易,固已还矣。夫妇不失时,人安和如适。狱讼平,刑罚得,则阴阳

    调,风雨时。上不苛扰,下不烦劳,各修其业,安其性,则螟螣不生,而水

    旱不起,赋敛省而农不失时,则百姓足,而流人归其田里。上清静而不欲,

    则下廉而不贪。若今则徭役极远,尽寒苦之地,危难之处,涉胡、越之域,

    今兹往而来岁旋(17),父母延颈而西望,男女怨旷而相思(18)。身在东

    楚(19),志在西河(20)。故一人行而乡曲恨,一人死而万人悲。《诗》

    云:“王事靡盬,不能艺稷黍。父母何怙(21)?”“念彼恭人,涕零如雨。

    岂不怀归?畏此罪罟(22)。”吏不奉法以存抚,倍公任私(23),各以其

    权充其嗜欲。人愁苦而怨思,上不恤理,则恶政行而邪气作。邪气作,则虫

    螟生而水旱起(24)。若此,虽祷祀雩祝(25),用事百神无时,岂能调阴

    阳而息盗贼矣(26)。

    【注释】

    ①今本《孟子》无此语。《礼记·中庸》:“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

    道。’”《论语·子罕篇》:“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疑这里也是统举《中庸》、《论

    语》二书所载孔子语,“孟子”疑当作“孔子”。

    ②这是《诗经·周南·关雎》文。思服:思念。

    ③关雎:《诗经·周南》的篇名。

    ④河广:《诗经·卫风》的篇名。

    ⑤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小雅·车舝(xia)》。仰,仰望,敬慕。止,语助词。景行,

    大路。止,语尾助词,表示决定。

    ⑥《孟子·滕文公上》:“颜渊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

    ⑦成:周成王。康:周康王。

    ⑧唐:唐尧。虞:虞舜。

    ⑨匡:救助。诸夏:指春秋时中原各诸侯国。

    ⑩夷:本文指南方楚国。狄:指北方和山戎族。齐桓公曾派兵讨伐楚和山戎。

    (11)邵陵:即召陵,春秋时楚国地名,在今河南省郾城县东。“邵陵之会”,公元前656 年,

    齐桓公率中原诸侯联军伐蔡攻楚,楚成王发兵对抗,后两国在召陵会盟,楚国承认齐国的霸主地位。

    (12)予,通“与”。赞许、承认的意思。

    (13)文本《公羊传·僖公四年》。原文云:“楚屈完来盟于师,盟于召陵。其言来何?与桓

    为主也。前此者有事矣,后此者有事矣,则曷为独于此焉与桓公为主?序绩也。”何休注:“序。次

    也。绩,功也。累次桓公之功德,莫大于服楚。”与此文所引字异而说亦不同。何休以绩为功德,贤

    良以积为积累。王引之《经义述闻》谓“本于《严氏春秋》或别有所据”。又说:“序与予,绩与积,

    古均相通。”然则此乃两家对公羊学解释之不同,不必另有所本。

    (14)阜:土山。

    (15)行积:积累德行。

    (16)此文不知所出。

    (17)今兹:今年。施:回家。

    (18)怨旷:即“旷怨”,深深的怨恨。

    (19)东楚:古地区名,“三楚之一”。相当于今江苏省(除西北部外)、安徽省东南部及浙

    江省北部地区。

    (20)西河:西汉郡名,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山西省、陕西省的交界地区。

    (21)诗出《诗经·唐风·鸨羽》篇。靡盐:没有休息的时候。艺:种植。稷黍:古代

    的两种粮食作物。怙:依靠。

    (22)诗出《诗经·小雅·小明》篇。恭人:宽和谦恭的人。这里指亲友。罟:网。罪

    罟,法网。

    (23)信:背离。

    (24)张之象本、金蟠本“虫螟”作“螟螣”,沈延铨本作“螟螣”。

    (25)雩祝:古代为求雨而举行的祭祀。

    (26)《拾补》本“矣”作“也”。“矣”古亦作疑问词,见《经传释词》“矣”犹“乎”条。

    【译文】

    贤良说:孟子说过:“尧、舜的道理,不是离人们太远,而是人们不去想它罢了。”《诗经》

    上说:“求之不得,日夜思念。”如果追求仁德的心情像《关雎》里写的那样,崇尚仁德如同《河广》

    里写的那样,哪里会有求之不得和过不了河的问题呢?所以,高山可以仰望,大道可以行走,(只要

    这样做)虽不能达到先圣的道德,也会离得不远。颜渊说:“舜是什么样的人,我就做什么样的人。”

    只要思念贤圣,仰慕他们的德行,不停地做好事,那么周成王、周康王时的风俗就可以形成,而唐尧、

    虞舜的德行也就可以达到。公卿们不想去效法先王,先王的治国方法有什么做不到的呢?齐桓公以诸

    侯的身份考虑帝王的政事,为周朝担心,帮助中原各诸侯国解救困难,制止了夷、狄的侵扰,使灭亡

    了的国家得以恢复,使绝了后的国得以接续,他的信义被广为传播,名扬天下。因此各国诸侯在邵陵

    聚会时,都推他为霸主。《春秋》上说,“(他成为霸主)是功绩积累的结果。”所以积土可以成山,

    水汇积在一起可以成江海,积累德行就可以成为君子。孔子说:“我看了《河广》,明白了最高的道

    德啊!”要想得到最高的道德,各种事物都必须符合仁义,使国家回到古代去就可以了。古时候,服

    劳役不超过期限,春去秋归,秋去春回,服劳役归来,寒暑还没有改变,连衣服也不需要更换,人就

    回来了。夫妻不长期别离,人们过着平安舒适的生活。断案公平,刑罚得当,就会阴阳调和,风调雨

    顺。朝廷不以苛刻的劳役扰乱百姓,百姓也不厌烦劳役,各务本业,安分守己,这样虫灾不会发生,

    水旱灾荒也不会出现。税收不多,不误农时,则百姓生活富足,而流亡在外的人就会回到自己的地里

    去劳动。朝廷官吏廉洁不贪,百姓也就节俭不贪求。可是现在服役的人被派到离家乡遥远而又荒凉又

    危险的地方,到了胡人、越人居住的地区,今年去的明年才能回来,父母都伸长脖子向西眺望,夫妇

    都怨恨路途太远而互相挂念,人虽在东楚而心却在西河。所以,一个人服役全乡村的人都怨恨,一个

    人死在外面上万人悲伤。《诗经》上说:“朝廷徭役繁重,田地不能耕种,父母靠谁供养?”“思念

    远方亲人,泪水如同雨下。难道不想回家?只是那法网太可怕。”官吏不奉公守法安抚百姓,却违背

    公道营私舞弊,各自利用职权满足私欲。人们愁苦而怨恨,朝廷不关心和理会,那就会造成政治腐败,

    邪气盛行。邪气盛行,就会发生虫灾、水旱。如果造成这种情况,即使向天神乞求、祷告,经常祭祀

    各种鬼神,又怎么能调和阴阳寒暑而平息盗贼呢?


如果你对盐铁论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
重要声明:典籍《盐铁论》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