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盖知人之效有二难:有难知之难,有知之无由得效之难。
译文:
了解人材而有效验有两种困难。一是,难于了解人的难处;二是,了解却无法举荐的难处。
原文:
何谓难知之难?人物精微,能神而明,其道甚难,固难知之难也。是以众人之察,不
能尽备;故各自立度,以相观采:或相其形容,或候其动作,或揆其终始,或揆其拟象,
或推其细微,或恐其过误,或循其所言,或稽其行事。八者游杂,故其得者少,所失者多。是故必有草创信形之误,又有居止变化之谬;故其接遇观人也,随行信名,失其中情。
故浅美扬露,则以为有异。
深明沉漠,则以为空虚。
分别妙理,则以为离娄。
口传甲乙,则以为义理。
好说是非,则以为臧否。
讲目成名,则以为人物。
平道政事,则以为国体。
犹听有声之类,名随其音。夫名非实,用之不效,故曰:名犹口进,而实从事退。中
情之人,名不副实,用之有效;故名由众退,而实从事章。此草创之常失也。故必待居止
,然后识之。
故居视其所安,达视其所举,富视其所与,穷视其所为,贫视其所取。
然后乃能知贤否。此又已试,非始相也。所以知质未足以知其略,且天下之人,不可
得皆与游处。或志趣变易,随物而化:或未至而悬欲,或已至而易顾,或穷约而力行,或
得志而从欲;此又居止之所失也。由是论之,能两得其要,是难知之难。
译文:
什么叫难于了解人的难处?人物内心精妙深微,能做到了解人物既神而明,把握这一门很困难。本来要想知人就是不容易的事,所以一般人的观察在于不能全面掌握。因此人们各自设立标准尺度,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观察取舍。有的占视其外在形貌;有的伺望其行为动作;有的推究其情绪流露;有的估计其失误过错;有的追循其言辞所论;有的考核其办事效能。以上八种情况混杂而无一定标准,因此得到正确结论的少,失误的多。因此必然有初步接触而信其外表的错误,又有志向意趣变化的谬讹。所以接触和观察人,根据其行为或相信其名声,往往失去对真相的了解。因此见到显露在外的肤浅材能,就以为与众不同;深沉睿知,沉默寡言,就一空虚无物;分辨精妙的理论,就以为有犀利的眼力;口里说着登第次序,就以为精通经义名理;喜欢评论是非,就以为能辨别善恶;讲论品目名分,就以为能识别人物;妄论时事政治,就以为是国家的体面。这些状况犹如听到物类发出声音,其名称随声而定。名声不符实际,名就失去它的效用。所以说,名声随着口头流传而显扬,实际状况却从现实中消退。内有真智而外表不显的人,看起来名不副实,任用这种人却有效。因此没有大众传扬的名声,实际状况却因行事有效而彰显。这是只凭初步接触常有的失误。因此必须伺望其日常志向意趣所在,然后识别他。所以,居处时,看他安于什么;发达后,看他举荐何人;富裕时,看他施与何人;穷困时,看他所作所为;贫贱时,看他如何对待财物。然后就知道他是贤人与否。这是经过考较得出的结果,不是凭最初印象所下的结论。了解材质之所不同,还不足以知道变化万端的具体状况,况且天底下的人,不可能都与之同游共处。有的志趣发生变易,适应客观环境的变化;有的尚未定型,仍然犹豫不决;有的已有选择,转而改变方向;有的穷困潦倒,但不懈努力;有的志得意满,却纵欲任情。这又是仅凭观察志向意趣所可能遗漏的方面。由此论之,能够既知常情,又知通变,两得其要领,这是难于知人的难处。
原文:
何谓无由得效之难?上材已莫知,或所识在幼贱之中,未达而丧;或所识者,未拔而
先没;或曲高和寡,唱不见赞;或身卑力微,言不见亮;或器非时好,不见信贵;或不在
其位,无由得拔;或在其位,以有所屈迫。是以良材识真,万不一遇也;须识真在位识,
百不一有也;以位势值可荐致之士,十不一合也。或明足识真,有所妨夺,不欲贡荐;或
好贡荐,而不能识真。是故,知与不知,相与分乱于总猥之中;实知者患于不得达效,不
知者亦自以为未识。所谓无由得效之难也。
译文:
什么叫无法得以举荐的难处?上等材能的人已难识别。有些所了解的人材在年幼或贫贱之中,还未发达,已经丧命;有些所认识的人材还未选拔,却先去世;有的曲高和寡,高声唱好,却不见颂扬;有的身世卑微,力量菲薄,人微言轻,不为人理解。有时人材不符时尚所好,不被信任重视;有的不在其位,人材无从提拔;有的身居其位,但势力不得伸张,欲荐无由。所以以良材遇到能识别其真情的人,万人当中难有一个。求得能识别真才的人而又身处其位,认识百人中不曾有一人。权位势力相当,可以推荐成功的,大概十人中不及其一。有的人智虑聪明足以识别真材,但有所防碍,不想举荐。有的人喜欢举荐人材,但不能识别真正的人材。因此知人与不知人,相互间杂,以至人材用或不用杂处于众人之中。真正了解人材的人,忧虑在于不能达到举荐的目的。不了解人材的人,也自以为没有遇到他所认为的人材。这是所谓无法得以举荐的困难。因此说,了解人而有效验,有两种难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