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问于少师曰。余尝闻人有阴阳。何谓阴人。何谓阳人。少师曰。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非徒一阴一阳而已也。而略言耳。口弗能遍明也。黄帝曰。愿略闻其意。有贤人圣人。心能备而行之乎。少师曰。盖有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
凡五人者。其态不同。其筋骨气血各不等。
一阴一阳者。始生之两仪。应阴阳和平之人也。太阴少阴。太阳少阳。应所生之四象也。人秉天地之气而生。成此形气。是以阴阳二十五人章。论地之五行。以生此形。故论五音之形。此论人合天之阴阳四象。故篇名通天。而论人之态也。
黄帝曰。其不等者。可得闻乎。少师曰。太阴之人。贪而不仁。下齐湛湛。好内而恶出。心和而不发。不务于时。动而后之。此太阴之人也。(内叶讷恶去声)赵庭霞曰。太阴之人。太偏于阴矣。其人阴险。故贪而不仁。阴内而阳外。故好内而恶出。湛湛。
清洁貌。下齐。谦下整齐。足恭之态也。心和而不发。阴柔之性也。不务于时者。不通时务也。动而后之者。见人之举动。而后随之。柔顺之态也。
少阴之人。小贪而贼心。见人有亡。常若有得。好伤好害。见人有荣。乃反愠怒。心疾而无恩。
此少阴之人也。(好俱去声)赵氏曰。少阴之人。少偏于阴。故小贪。然阴险之性。局量褊浅。故常好贼害之心。利人之失。
而忌人之得也。
太阳之人。居处于于。好言大事。无能而虚说。志发于四野。举措罔顾是非。为事如常自用。事虽败而无常悔。此太阳之人也。
赵氏曰。于于。自足貌。好言大事。无能而虚说。言大不惭。无必为之志也。志发于四野者。放旷而肆志也。举措罔顾是非者。恣意妄行。颠倒从违也。自用者。言不式古。行不遵先也。虽败而无常悔者。阳刚而矫强也。阳在外。故偏阳之人。好夸张于外。而无内之实行也。
少阳之人。是谛好自贵。有小小官。则高自宜。好为外交而不内附。此少阳之人也。
赵氏曰。是谛好自贵者。好自审为贵也。有小官则高者。妄自尊高也。好外交而不内附者。阳性之外务也。阴阳和平之人。居处安静。无为惧惧。无为欣欣。惋然从物。或与不争。与时变化。尊则谦谦。谭而不治。是谓至治。
赵氏曰。居处安静者。恬虚无也。无为惧惧。无为欣欣者。心安而不惧。志闲而少欲也。惋然从物。或与不争者。与物无竞。与世不争也。与时变化者。随世变迁。所谓禹稷颜回同道也。居尊而谦。其德愈光也。谭而不治者。无为而治也。至治者。不治之治也。此阴阳和平之象。贤人圣人。心能备而行之。则心正身修。而可以平治天下矣。
古之善用针灸者。视人五态乃治之。盛者泻之。虚者补之。
偏阳之人。泻阳补阴。偏阴之人。泻阴补阳。此言针合天地人三才之道。可以挽回天地阴阳之造化者也。
朱卫公曰。阴阳之气皆从下而上。古之善灸者。能启阴阳之气以上行。
黄帝曰。治人之五态奈何。少师曰。太阴之人。多阴而无阳。其阴血浊。其卫气涩。阴阳不和。
缓筋而浓皮。不之疾泻。不能移之。
赵庭霞曰。太阴之人。多阴无阳。故其阴血浓浊。阳气者。通会于腠理。无阳。故卫气所行之涩滞也。阴血多。故筋缓。血多气少。故皮坚而浓。此阴阳不和之剧。不之疾泻。不能移易也。
少阴之人。多阴少阳。小胃而大肠。六腑不调。其阳明脉小。而太阳脉大。必审调之。其血易脱。其气易败也。
赵氏曰。在内者。五脏为阴。六腑为阳。多阴少阳。故六腑不调也。阳气生于中焦。其阳明脉小者。生阳之本不足也。太阳之气。生于水中。太阳脉大者。寒水之气盛也。此阴阳不和。故其血易脱而气易败。必审察其盛虚以调之。闵士先曰。多阴无阳。故不疾泻其阴血。则阴阳不能移易。多阴少阳。故宜调之。盖阴阳不和。自不能交相守矣。朱卫公曰。中下二焦之精气。互相资生而资益者也。阳明脉小。太阳脉大。此先后天之气不和。故易脱而易败。倪仲玉曰。上节论在外之阴阳。此论在内之阴阳。盖外有阴阳。而内有阴阳也。外不和必因于内。内不和必及于外。
太阳之人。多阳而少阴。必谨调之。无脱其阴。而泻其阳。阴重脱者阳狂。阴阳皆脱者。暴死不知人也。
赵氏曰。无脱其阴而泻其阳者。阳为阴之固也。若阴气重脱。则为阳狂。阴阳皆脱。则为暴死。
盖阳为阴之固。阴为阳之守。阳气生于阴中。阴重脱。则阳亦脱矣。
少阳之人。多阳少阴。经小而络大。血在中而气外。实阴而虚阳。独泻其络脉则强。气脱而疾。
中气不足。病不起也。
赵氏曰。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小胃而大肠者。以上为阳而下为阴也。经小而络大者。以里为阴而表为阳也。血在中而气外者。阴在内而阳在外。血为阴而气为阳也。故欲实阴而虚阳。独泻其络脉则强。如泻气。则气脱而疾。致中气不足。病不起也。闵士先曰。上节论泻阳当防其阴脱。谓阴阳之二气也。此以血为阴而气为阳。充肤热肉之气。从里之经隧。而出于络脉皮肤。故欲实阴虚阳。
独泻其络脉则强。至于三焦通会之元真。不可泻也。泻之则疾脱。脱则中气不足。病不起也。此章论阴阳之理。参伍错综。盖阴阳者。有名而无形。若以有形之肠胃经络。表里上下。皆可以论阴阳者也。
朱卫公曰。阴阳血气之源流。头绪纷纭。须贯通全经。而后可以无惑。
阴阳和平之人。其阴阳之气和。血脉调。谨诊其阴阳。视其邪正。安容仪。审有余不足。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此所以调阴阳。别五态之人者也。
赵庭霞曰。阴阳之气和。气有阴阳也。血脉调。谨诊其阴阳。血有阴阳也。视其邪正。安其容仪。
形中之阴阳也。
审其有余不足。盛则泻之。虚则补之。调其气之盛虚也。如气无盛虚。则以经取之。调其血之虚实也。
此所以调阴阳。别五态之人也。朱卫公曰。始论无形之四象。而渐及于有形之五行。
黄帝曰。夫五态之人者。相与毋故。卒然新会。未知其行也。何以别之。少师答曰。众人之属。
不知五态之人者。故五五二十五人。而五态之人不与焉。五态之人。尤不合于众者也。(毋无同)赵氏曰。此论视其状而即知其态也。盖阴阳五态之人。与五音之二十五人不同也。尤不合于众人者也。故当视其形状以别之。闵士先曰。在天呈象。在地成形。天地合气。命之曰人。故前章论五行之形。而后合于六气。此论阴阳四象。而复合于有形。
黄帝曰。别五态之人奈何。少师曰。太阴之人。其状然黑色。念然下意。临临然长大。
然未偻。此太阴之人也。
赵氏曰。然者。黑暗而无光明也。念然下意。即下齐足恭之意也。身半以下为阴。是以临临然。胫之长大也。朱卫公曰。胫长大。故俯恭于身半以上。而未伛偻也。念然下意。而未偻者。形容其无阳之人。而作此态也。
少阴之人。其状清然窃然。固以阴贼。立而躁。行而似伏。此少阴之人也。(险同)马仲化曰。清然。冷貌。窃然者。消沮闭藏之貌也。以阴险贼害为心。故有此态也。其立也躁而不静。阴善躁也。行而似伏者。其内藏沉思反侧之心故耳。
太阳之人。其状轩轩储储。反身折。此太阳之人也。
马氏曰。车之向前曰轩。轩轩者。面高而轩昂也。储储挺然之状。反身折者。腹仰而倨然也。
此居处于于。好言大事之人。故有此状也。
少阳之人。其状立则好仰。行则好摇。其两臂两手。则常出于背。此少阳之人也。
赵氏曰。立则好仰。即反身折之状。行则好摇者。初阳生动之象也。其两臂两手。常出于背者。谓常反挽其手于背。此皆轻倨傲慢之状。无叉手掬恭之貌也。
阴阳和平之人。其状委委然。随随然。然。愉愉然。HTHT然。豆豆然。众人皆曰君子。
此阴阳和平之人也。
赵氏曰。委委雍雍。自得之貌。随随。不急遽也……尊严貌。愉愉。和悦也。HTHT。
目好貌。豆豆。有品也。盖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胸中正。故眸子然而美好也。此阴阳和平之人。众人皆曰君子。盖自贤人以至于圣人。皆可以君子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