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名氏纂要备急诸方〕书录解题一卷佚陈振孙曰。不知何人集。皆仓卒危急所须药。及杂术也。
〔太医西局济世方〕宋志八卷佚〔王氏(素)经验方〕宋志三卷佚〔胡氏(阙名)方〕书录解题一卷佚陈振孙曰。不著名。
〔张氏(杲)医说〕书录解题十卷存陈振孙曰。新安张杲季明撰。
罗顼序曰。医之伐病。犹将之伐敌也。夫决机战攻之地。以取胜用兵者。固皆有是心。及一旦为背水阵。则观者愕然矣。非有淮阴为之辨析。则孰知其出于兵法。是兵之不可以无其说也。兵不可以无说。医其可以无说乎。
里中张杲季明。自其伯祖子充。以医显京洛间。受知于范忠宣。其祖于发。盖学于伯祖而有得者也。于是其父彦仁。
继子发。而术更妙于充。深微所衍。固三世之医也。季明则欲博览远观。弘畅其道。凡书之有及于医者必记之。
名之曰医说。始见则曰。已得几事矣。再见则曰。近又得几事矣。其意欲满千事。则以传于人。予念医家之书。
本之以素问灵枢。广之以难经脉诀。而药之君臣佐使。咸萃于本草。世固不外是而为医也。今有出一奇。以起人之死。则众必相与惊异。以为昔人所未到。自明观之。其不有似背水阵乎。故予知是书之为有益也。己酉岁冬。季明携以过我。且曰。书虽未成。请姑先梓之。以勉杲之意所勿及。会予有鄢郢之役。
殊倥偬。然念季明情甚笃。又颛颛于其业。搜选宜必精。故不暇之尽撰。而徒叹其当盛年着书。遽肯出与人共之。
其存心有足大者。岂非逮事其祖。多异闻。故不以得之纸上者。为己私分也欤,此予所以益重明也。遂书以冠医说之首。己酉岁十月六日。朝奉大夫权发遣郢州罗顼序。
李以制跋曰。医者意也。果可以纸上索乎。虽曰不知书。而曰我知意。余不信也。知书矣。而未之广。犹不书也,张君季明示余医书一编。载古今事迹至纤悉。盖其生平目览耳听。凡涉医者必录。录必以其类。今老矣。
搜访尚不辍。将成一家之书。以传于世。张世以医名世者。季明用心之勤如此。其能世其世可知也。季明有子。
字九万。邺郡庠。性敏而能文。使以季明勤于医之心。而勤于学。其能为张氏大门户。亦可知也。噫。季明之用心如此。其必有子以大门户。又可知也。是则季明之末编报应之说。嘉定甲申首夏末浣。李李以制书。
四库全书提要曰。医说十卷。宋张杲撰。杲字季明。新安人。其伯祖张扩尝受业于庞安时。以医名京洛间。
罗愿鄂州小集。有扩传。其叙治验甚详。此书前有淳熙己酉罗顼序。亦称扩授其弟子发。子发授其子彦仁。杲。
彦仁子也。承其家学。亦喜谈医。尝欲集古来医案。勒为一书。初期满一千事。猝不易定。因先采掇诸书。据其见闻所及。为是编。凡分四十七门。前七门。总叙古来名医。医书。及针灸诊视之类。次分杂证二十八门。次杂论六门。次妇人小儿二门。次疮。及五绝。痹疝三门。而以医功报应终焉。
其间杂采说部。颇涉神怪。又既载天灵盖不可用。乃复收陈藏器本草人肉一条。亦为驳杂。然取材既富。奇疾险证。颇足以资触发。而古之专门禁方。亦往往在焉。三世之医。渊源有自。固与道听涂说者殊矣。
〔周氏(恭)续医说会编〕医藏目录十八卷存自序曰。宋张季明作医说十卷。上自三皇。并历代以下名医一卷。医书。本草。针灸。及医之神者。又一卷。
其他神方。诊法。并百病类门。与夫医功报应。警于世者。准是数也。其间所序者。求其精微。取法于后世。阐明三皇以来之道。则未有闻焉。予因其所未备者。搜而得之。医书。则二十三条。针灸者。一十九候。脉法之条。
十有五。论医之法。三十有七。用药者。三十八。其药戒。则二十一。养生调摄。并食忌。总计八十余。通类医之能否者。则有十四。余列季明所未有者。及百病分门治法。一病而施治有不同者。又将千余。诸方二百六十余。
则又次之。凡十八卷。名曰医说会编。使学人求季明之书。参予之所宜者。于素难诸家。溯而通之。医之术。微有所试矣。予尝谓。从圣贤之道。求圣贤之心。不过以利济天下。在达而在上。于天下之物。莫不有被其泽者。
其穷而在下。则虽有扶世阜民之志。将安展其所施乎。故先正有曰。达则为良相。不达则为良医。相不可幸而致。
医又安可幸而为耶。盖欲其利物之同心也。吾将舍夫忠信之人。以仁存心。以及物为意。则其术必有大过人者。
使心驰于利。则必昧乎其术。求免于杀人者寡矣。是何异于宰物者之阳仁义。而阴苞苴。又欲求乎盛名。
而保禄位。其与索价之医。望十全之治。求通于时。不亦难矣。所谓良相良医可乎。医说之书。幸投于君子。则万世生民之利。何其博哉,弘治六年癸丑秋九月下浣。昆山周恭书。
归有光序曰。周寅之先生与大父同里相善。为诗社友。日相过从。予世父及先人。皆少从学。予年七岁。从授孝经大义。见先生竟日焚香端坐。时称隐君子者。必曰先生。先生尝作八诗。吴文定公为之序。刑部周充之跋而刻之。先生之子婿河南右方伯朱伯梓其诗稿。曰沈流集。先生尤好方书。尝取宋张季明医说增广其未备。为五十卷。其自叙以为学人求季明之书。参予之所宜者。于素难诸家。溯而通之。医之术其庶几矣。又病季明书。
求其精微。取法于世。阐明三皇以来之道。未有闻焉。则知先生之所以自负。盖谓其能有所发明。而得其精微者。
东仓曹比部用晦嘉其有益于世。因锓梓以广其传。而先生之孙太学生世昌请予序之。予观其书。皆先生手自缮写。
笔画端楷。无一字潦草。叹其为之书不苟也。昔汉成帝河平中。命侍医李柱国。校医经七家。经方十有一家。后世其书益广。无虑数百家。今自神农黄帝经方。扁鹊八十一难经。及灵枢甲乙诸书。世多有存者。如六经未尝不行于世。顾学人得其精微为难耳。观先生之所自叙。则知其所自得。愈于季明之书。其可传无疑也。比部君能梓行之。仁者之用心。尤可叹尚云。隆庆三年夏四月乙亥。门人前进士归有光舟次安平书。
〔俞氏(弁)续医说〕明志十卷存自序曰。齐梁之人有言。曰。不明医术者。不得称为孝子。此过论也。宋儒谓。治病之委庸医。比之不慈不孝。事亲者不可不知医。斯言旨哉。时之名医。若甄权许智藏李明之朱彦修。咸以母病习医。研精覃思。遂究奥妙。盖君子之存心。无所不用其至也。弁虽不敏。癖于论医。或闻师友讲谈之余。或披阅诸史百家之文。凡有会于心者。
辄手抄以备遗忘。积久成帙。为十卷。名曰续医说云。匪敢与古人颉颃。将来好事者共之。壬午七月望日叙。
昊恩叙曰。御寇有言。医者理也。理者意也。何稽乎。理言治。意言识。得理与意。料理于未见。曰医。超然望闻者。无几也。降则不理不治。不识不明。斯二者。不言不详。以故圣人尚乎辞说者。谓经始于轩岐缓鹊辈。
识其意者也。仲景下。代有名士。有方有论。有原有辨有法。耿耿与繁星。并震而不磨者。圣人以道仁天下。起危养安。斯已矣。而又立言。以匡扶百代。其为虑不广且勤哉。神而明之。在人。子容氏有意焉。久矣。苦心探赜。学以聚之。问以辨之。精思以强勉之。董生曰。强勉学问。则闻见博知益精。然会博而归约。则君子贵乎详说也。是书述古法今事。积有岁月。得理与意者。纂载不遗。子容之用心。亦勤矣。病其繁也。故略。节取之。以讲于家塾。有就有道意。盖以人之司命。不敢肆然而轻耳。考其言。
有先经以始事。有后经以终义。则系之以经曰。示无专也。有以脉而辨证。有以证而辨剂。的之己见者。则系之以余曰。示无私也。得之前烈。参之时贤者。则系之曰某人。曰示无掩焉,盖得于意则见于言。本始以清其源。
推委以别其流。酌中随时。以明其宜。以通其变。而参伍设置。尚其权也。有论而无方。神其用也。祖乎帝。继其志也。征诸今。尚时也。文以定志。达其意也。削履而成什。要诸理而止也,博而要。辨而精。简而核。迹其所到。真可究之施行者矣。殆与医案医原相胜负。其可也。鬼神泄其秘于此矣。子能秘之家塾。不布百代耶。噫。孰知无是心也。俟乃绵邈。光于世世。则后起者。吾谅其惑焉。子容姓俞。名弁。以翁约斋号。故自附曰守约云。嘉靖甲午。乡贡进士。白海吴恩序。
〔崔氏(嘉彦)紫虚真人四原论〕读书敏求记一卷未见钱曾曰。四原者。原脉。原病。原证。原治也。
〔亡名氏摘要方〕书录解题一卷佚陈振孙曰。伤寒十劝。及危证十病。末载托里十补散方。
〔王氏(KT)百一选方〕宋志二十八卷存陈造序曰。予少多病。刻意方书。且博求于人。得于方书之外。往往取效如意。岁丁巳之官京西。正月十八日。谒汉阳史君王公KT。公一见如旧。知问为政。不吾蕲。因惠百一选方一部四帙。予向之求而得。用而效者。
尽在焉。乃叹得书与识公。皆不早也。公云。吾裒集十九年乃成书。其勤如是。我辈顾安享用之。士君子以仁存心。凡其济世利人。不能行。慊如也。公之此书。足以酬满所志。而况政术。父母斯民。有不可掩者在。予皆不可忘。故识之。(文集)章楫序曰。方书传于世众矣。其断断能已疾者盖寡。古人方书。一药对一病。非苟云尔也。后世医家者流。
不深明夫百药和齐之所宜。猥曰医特意尔。往往出己见。尝试为之。以故用辄不效。甚者适以益其病。而杀其躯者有之。毋怪乎馈药者。以未达而不敢尝。有病者。以不治为得中医也。嗟乎。医方所以除疾。而保性命。
其何至是。得匪其择之不精。处之不审故欤。是斋王史君KT。博雅君子也。生长名家。蓄良方甚富。皆其耳目所闻见。已试而必验者。每叹人有可疗之疾。药不相值。卒于不可疗。思济斯人。
讵忍秘而不示。属守古沔。公余裒集始就。乃锓诸郡斋。目之百一选方。其精择审处盖如此。然则公之用心仁矣。
是书之衍其传也宜哉。庆元丙辰孟冬初吉。郡文学天台章楫序。
陈振孙曰。是斋百一选方三十卷。山阴王KT孟玉撰。百一者。言其选之精也。
朱彝尊跋曰。百一选方。不书撰人名氏。题曰是斋。按陈氏书录解题曰。是山阴王KT孟玉所辑。凡三十卷。
宋志艺文志。作二十八卷。予家所藏。乃元人锓本。按其目仅二十卷尔。殆经后人选择者欤。
按宽政己未。千田子敬(恭)借西京荻典药子元(元凯)所藏元板。重雕家塾。先子序曰。考历代医传。无载王氏者。据陈造题词。及章楫序。则其人非医。仿陆忠宣忠州之录者。古今医统。作字孟欲。误矣。又朱彝尊曝画亭集。有是书跋云。其所藏元本。仅二十卷。因疑后人所选择者。今此本亦二十卷。即与朱所言符矣。而其分门三十一。录方二千有余。条列井井甚备。则未可遽据解题及宋志所载卷数。而斥为非王氏原帙也。
〔郭氏(坦)备全古今十便良方〕四十卷存宋德之序曰。余秦喜仙人刘涓子服术法。怵桃鸽之戒。未果也。得成都李君康甫方。合五味子为剂。可不戒而效。归语同舍生郭君履道。君愕曰。方乃有是耶。余雅知君好方意。未及李君也。服之超时。睛忽半赤。疡起赤中。医即以大铁针。卷剔疖乃已。后以问郭君。曰。术温补而性甚燥。故饵术者。必□□次其燥以全其温。
乃可补耳。且五味偏多酸。以酸敛燥。并归于肝。目不病何待。余始知君精于方药。非时流比也。会余入山。君劝余亲近方药。以自补养。间取素问本草。古今诸方阅之。每患其部帙繁多。
难以遍举。欲集录其要作一书。各无端绪。一日君相过言曰。坦病废二十年。以其试药。以证考方。知世良方诚能去疾。特士大夫知医者鲜耳。故知方者不畏多疾。而畏病者率不喜方。使人得良方。家储善药。虽挈属远游。
奋身勇往。僻处穷乡。可无疾之忧矣。因出所集方四十卷示余曰。神农本草。上中下药。应天地人。止三百六十种。后医增入有名未用。冗滥猥杂。而世医常用。亦不过六十四种。以六十四药。尽四百四病。如易爻流转。运用不穷。且简要本草诸家所笺六十四药于首。凡养性堤疾。择材制剂之法。莫不具在。间编画然。诸方尽废。余得之喜。劝君为广之。逾年而书数至。求余为序。余嘉君用力精专。措心益广。近古人强为善者。故为具识本末。
以告识者。君汾阳人。坦其名,履道其字。庆元二年十有二月甲戌。青山宋德之序。
〔方氏(导)家藏集要方〕宋志二卷阙自序曰。余早年随侍□□公侍郎。游官江淮湖广闽浙。几□□□。凡山川之险阻。兵民之利病。货财之源流。
粗所谙晓。以眷恋庭闱。都忘出仕之念。年逾四十。不陨绝。而考妣相继即世。既免丧。门户之责不轻。故闭勉从仕。既侥幸改秩。试邑佐郡。偶外台及郡守。皆贤者。遂得行平日之志。郡邑之人颇相爱。秩满趋朝。荷庙堂处以沅湘。分符之寄。地阙俱远。自惟齿发渐衰。岂堪远涉江湖。间远丐祠家居。饕窃无功之禄。早眠晏起。心地泰然。乃以数十年家藏名方之得效者。与一二良医是正。分门编类。以备检阅。或可疗人之疾。亦胜鲍食终日。
无所用心者焉。故书卷首。以示子孙云。庆元丁巳四月旦。觉斋居士方导夷吾。
按先子曰。陈日华经验方云。方夷吾所编集要方。刻之临汀。后在鄂渚。得九江太守王南强书曰。老人久苦淋疾。百药不效。偶见临汀集要方中。用牛膝者。服之而愈。上见于本草纲目牛膝注。而淋病载下卷,乃系缺佚。殆不堪惋惜也。
〔张氏(松)究原方〕宋志五卷佚自序曰。凡疾必有所从受。然其证不一。或见于手足。成发于头目。或作于腹背腰胁。故医者多从其所形见。
以疗之于外。虽有幸获少瘥者。及其症状见异。始茫无□措。百药俱试。冀于一得。良由真见不明。妄以臆度。
不审其从受之原。故力虽劳而效途远。犹木之有蠹。蠹本于心。则枝叶皆病。今徒灌溉其枝叶。求以去蠹。终不可得。盖病初不本于枝叶。此仆所以有究原之说也。仆□习仓扁之术。每诊一疾。不问贵贱。未尝不精察体认。
以求其受病之源。每用一药。不问精粗。未尝不审酌寒温。以图其愈病之效。且夫医之为术。贵在拯人之急。非徒专己之利。今故博采古先必验之方。掇拾家传已试之说。尽其底蕴。萃以成编。流行于时。以备披择。虽起死之妙。未敢自矜于前贤。然使沉之人。不返为药石所误。则是书之传。岂曰小补。嘉定六年十月日。承节郎新监饶州在城适税张松茂之序。(附于元板伤寒百问卷首)〔刘氏(开)方脉举要〕佚按上见于南康府志。
〔已效方〕佚按上见于朱氏集验方。
〔温氏(大明)隐居助道方服药须知〕(百家名书。改作海上仙方前集。)一卷存自序曰。余家世南京。高祖因宦游。寄迹四明。所谓医书奥旨。初得医师王承宣心传之妙。更历三世。至先君制干。随侍魏丞相入都城。遂以儒医名于时。余读父书。密受奥旨。自淳熙改元。始续先业。遍游京邑。才七八年。因己出入士大夫之门。而朝野以是草木知己,迨今四十余岁。备见先辈后辈。初学未学。兴废不一。盖由用药治病。侥幸于目前。故福善祸淫。报应于身后。吁可悯也。余日迫桑榆之景。心弃利名。隐居求志。恨无以惠人。取五世家传名方。并生平行医应效丸散与夫古今圣贤诸方。历学请问四方名士。海上良法。集为一册。计诗七十七首。的有起死还生之效。活人以代耕。设或私藏。则所济者狭矣。谨录施以传。非惟世人有疾者。一展卷而识之。得此者。亦可以自助。岂曰小补之哉。时嘉定丙子中秋日。学道隐居温大明谨序。
〔刘氏(信甫)活人事证方〕二十卷存小引曰。余幼习儒医。长游海外。凡用药取效者。及秘传妙方。随手抄录。集成部帙。分为门类。计二十余卷。每方各有事件引证。皆可取信于人。并系已试经效之方。为诸方之祖。不私于己,以广其传。庶使此方以活天下也。桃溪居士刘信甫编。
叶麟之序曰。医家之攻疾。如兵家之攻敌。其术一也。是以古之善用兵者。决机制胜。虽若纵横出于己。然求其谋计之所施。无不暗合古法。如韩信之背水。虞诩之增灶。往往皆祖孙吴之故智。此无他。取事之已然者。
以为证。果何往而不收效耶。兵家且然。而况于医家之疗病者哉。考之往昔。以医名世者。无出扁鹊和缓之右。
观其望齐侯而退走。
辞晋侯而弗治。亦不过按疾在骨髓膏肓。而为之辞。然后知不证以古方。而尝试以私意者。皆非三折肱之良医也。
桃溪居士刘君信父。本儒家者流。屡摈名场。而壮志弗就。乃敛活国之手。而为活人之谋。既而思之。囊有妙剂。
仅可以济一隅。曷若鸠千金之秘方。足以惠天下之为博也。于是此书作焉。夫作非己私。而证以成效。欲使观者有据。而用者不疑。仁矣哉。信父之用心也。予尝怪世之庸医。未必得周官十全之术。设或遇人危笃之疾。反欲自珍其药。以为要利之媒。贪心未餍。虽匕剂而不轻试。尚何望其以秘诀而授人哉。斯人也。其不为孙思邈之罪人者。几希矣。正尔伤夫医道之趋薄。而深有感于刘君子近浓。此所以来谒序。而不敢辞。晋嘉定丙于腊月朔旦。从政郎。新监行在惠民和剂局。叶麟之棠伯书。
按先子曰。是书凡二十门。每方各有事件引证。盖许白沙本事之流亚也。本邦性全万安方。有邻福田方。
往往援引其方。而世无传者。每以为憾焉。吉医官(长达)偶携其所藏宋本。来而见借。予惊喜不知所况。遂速付写手。影钞以藏于家。但是书。宋艺文志。及晁陈二氏。并不着录。故信甫履历。不得详焉。考叶棠伯序。信甫本儒者。屡摈名场。而为医者。乃与叶同嘉定时人。
〔活人事证方后集〕二十卷存小引曰。是书前集。盛行于世。第限方之未全。今再求到桃溪刘居士编集常用已效之方。约计一千余道。分门析类。先原其病候。次引事以证之。用户无疑。服者必效。此方诚可活天下也。幸详鉴。
〔魏氏(岘)家藏方〕十卷存自序曰。人受天地冲融之气以生。莫不予之以上焉者之寿。然凫鹤之不能皆齐者。非天之降年尔殊也。七情蛊于内。六淫寇其外。于是乎疾生焉。夫一疾有一证。一证有一方。善医者。虽复察脉审色。同知其因。方苟未良。何所施巧。此简册之在天下。最不厌其博且多者。莫方书若也。岘自问仕以来。垂四十稔,愧无秋豪之善。足以活民。又以素弱多病。百药备尝。因摭先大父文节公先人刑部所录。及岘躬试而效者。得方凡千五十有一。厘为四十一门。一十卷。集成一书。目曰魏氏家藏。不敢自奇。用锓诸梓。以广其传。虽后所藏非富。未足以尽疗世人之疾。或者采而用之。有所全活。则庶几区区之心。
不得于彼。而得于此耳。虽然,康节先生之诗曰。与其病后能求药。不若病前能自防。又曰。用药似交兵。兵交岂有宁。善养生者。常致意于金石草木之先。使性不为情所流。主不为客所感。各全其上焉者之寿。则是编也。
辟诸武事。蓄而弗试。斯善矣。是又书外之意。尤卷卷于世之人云。宝庆丁亥中和节。碧溪魏岘序。按魏岘始末未详。自序称光大父文节公先人刑部所录。则为右仆射杞孙。四库全书总目地理类。有岘所撰四明它山水利备览。
曰。岘。觐县人。官朝奉郎。提举福建路市舶。
〔陈氏(自明)管见大全良方〕医藏目录十卷未见抚州府志曰。陈自明。字良甫。临川人。精于医。
按是书论方。散见于医方类聚各证门。惜其非完璧矣。
〔释氏(文宥)必效方〕宋志三卷佚贾似道曰。温陵医僧圆通大智禅师文宥善脉。晚年不按脉望而知。临终五七年。隔垣知之。凡病患骨肉。往问视之。而知病者之候。予问其故。曰。以气色知之。苟其气血同者。忧喜皆先见。古有察色。然而未有隔垣而知。亦甚异也。(悦生堂随笔)〔严氏(用和)济生方〕十卷存自序曰。古人不在朝廷之上。必居医卜之中。虽然。医之为艺诚难矣。亦贵乎精者也。所谓精者。当先造于四者之妙而已。古人云。脉病证治。是也。夫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理。乃知受病之因。得病之因。乃识其证。既识其证。则可详其所治。四者不失。临病之际。可以疗寒以冷。有余者与之。不足者取之。是谓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苟不明此。鲜有不致毙者。良可叹哉。用和幼自八岁喜读书。年十二。受学于复真刘先生之门。先生名开。立之其字也。独荷予进。面命心传。既十七。四方士夫。曾不以少年浅学。而邀问者踵至。今留心三十余岁矣。偶因暇闲。慨念世变有古今之殊。风土有燥湿之异。故人禀亦有浓薄之不齐。若概执古方。以疗今之病。往往枘凿之不相入者。辄因臆见。乃度时宜。采古人可用之方。裒所学已试之效。疏其论治。犁为条类。名曰济生方。集既成。不敢私秘。竟锓诸木。用广其传。不惟可以备卫生家缓急之需。抑以示平日师传济生之实意云。时宝治癸丑上巳。庐山严用和序。
江万序略曰。吾邦庐阜之产。不特多大儒名士。以医知名。正自倾动。每数千里赴人急。诸公贵人。尽礼请延以上客。四方曾莫敢雁行。望尘靡驰。盖刘严是也。刘开字立之。严用和字子礼。严由刘教。名节正等。而心思挺出。顿悟捷得。众谓严殆过其师也。刘死已数年。问药四来。而今相属于严之户。于是以生平所处疗。而沉思得要者。论著为方。欲传之世。曰济世方云云。
四库全书提要曰。济生方八卷。宋严用和撰。用和始末未详。吴澄集。有易简归一序。称严子礼剽陈氏三因之论。而附以经验之药。以其名推之。子礼以即用和字。其人盖在陈言后矣。澄又有古今通变仁寿方序曰。世之医科不一。惟有所传授。得之尝试者多验。予最嘉严氏济生方之药。不泛不繁。用之辄有功。盖严师于刘。其方乃平日所尝试而验者也。则澄盖甚重此书矣。其书分门别类。
条列甚备。皆立论于前。而以所处诸方。次列于后。自序称论治凡八十。制方凡四百。总为十卷。用之十五年。
收效甚多。因锓梓以传。明以来传本颇稀。又大抵脱佚错缪。失其本旨。故医家亦罕相研究。今据永乐大典所载。
补阙订讹。厘为八卷。书中议论平正。条分缕析。往往深中肯綮。如论补益云。药惟补柔而不僭。专而不杂。间有药用群队。必使刚柔相济。佐使合宜。又云。用药在乎稳重。论咳嗽云。今人治嗽。喜用伤脾之剂。服之未见其效。谷气先有所损。论吐衄云。寒凉之剂。不宜过进。诸方备列。参而用之。盖其用药主于小心畏慎。虽不善学之。亦可以模棱贻误。然用药谨严。固可与张从正刘完素诸家。互相调剂云。
〔济生续方〕八卷存自序曰。余夙嗜方书。早即师授。以医道行世。五十余年。比因暇日。论治凡八十。制方凡四百。总为十卷。
号济生方。总而用之。十有五年。收效甚多。然间有前书所未备。而不可以尽索者。因着续方。为方又九十。为评二十四。用锓诸梓。以广其传。或谓古者处齐。不过数种。针灸不过数处。君之方。奚以多为。余应之曰。医者意也。生意在天地间。一息不可间断。续此方所以续此意。续此意所以续此生。请勿以多议余。时咸淳丁卯良月。庐山严用和谨书。
按是书。世不见其传。叔父筠庵君得之一门人。跋其后曰。阅四库全书提要。着济生方八卷。称明以来。传本颇稀。大抵脱佚错缪。失其本旨。今据永乐大典所载。补阙订讹。厘为八卷。而举其补益咳嗽吐衄三论。又称议论平生。用药主小心。考济生方。今有足本行于世。中不载补益门。若吐衄。又无不宜过进寒凉之说。续方反备载之。则知彼以二书。缀辑为一。所谓匡庐面目。未认其真者也云。然其本烂钞多讹。方评不与序中所言符。
元胤从医方类聚各证门所辑。点勘厘正。并补二评十二方。始为完全焉。
〔亡名氏治未病方〕宋志一卷佚〔丘氏(哲)备急效验方〕宋志三卷佚〔亡名氏兰室宝鉴〕宋志二十卷佚〔黎氏(民寿)简易方论〕十一卷存包序曰。医者。所以全活乃身。迓续乃命。关系重矣。岂常人之所能与知哉。盖必有良法有良方。法非方不徒行。方非法不能用。二者相因而俱良。则出而试之。小如针之投芥。大如矢之破的。莫不影响而神应。可以觇其功效之所自来矣。尝闻北周善医姚僧坦者。伊芳娄穆病。自腰至脐。似有三缚。两脚从缓。不复自持。僧坦处汤三剂。服其一上缚即解。次服中缚复解。又服悉除。更合一剂。足稍屈伸。曰。终俟霜降。此患当愈。至九月乃能起行。高祖东伐至淮阴。遇疾口不能言。睑垂覆目。不能瞻视。一足短缩。又不能行。僧坦以为诸脏俱病。
不可并治。军中之要。莫先于语。帝遂得言。决次又治目。目即愈。末乃治足亦瘳。其功效可谓奇矣。此岂非法良方亦良。故有是功效乎。然史徒载其去病之验。而法与方。俱不可考。此后之论者。所以不能无憾也。今有江黎民寿字景仁。资沈敏而思精密。学有师传。意兼自得。悟法之精。蓄方之富。试之辄效。信者弥众。争造其门。或就。或请。日夜不得休。其全活迓续之滋多。而影响神应之可验。几有姚僧坦之遗风矣。
而僧坦方法之不得见者。君皆多多益辨。随取而随足。不知其度越常人几等。或彼常人。或得一法一方。则私以自秘自妙。惟恐人之知也。君则不以为私。而为公与人同之。惟恐人之不知也。故明出其方。明着其法。昭白洞达。刊以示人。名曰简易。使人皆可凭此法。按此方。而信用之。则其及人之功。益远且大。曰一郡一时云乎哉。
虽然。君虽以医鸣。而其渊源则有在矣。盖君之考何。精于毕业之文。予尝与之同预计偕。乡之彦也。君少习父学。知自贵重。后忽自叹曰。民寿既未能得志科第。以光先世。则医亦济人也。与仕而济人者同。于是始进医学。
以志在济人。与泛泛谋利。而医者已异。且以士为医。故读医书尤机警。而知道理深处。况其然寡欲。视人之病。犹己之病。虽应接不暇。不怠不厌。自奉尤薄。不饮酒。不食肉。不食油盐。终日夕。止一食白饭白水白面而已。有人之所难堪。而君处之恬然。自谓庶几身心清洁。可通神明。而不误于救人者。因此反精力强健。若有神助。未尝以为异。救人不知其几。亦未尝以此为功。是心也。恐姚僧坦之所未知者。然则得君之方法者何幸。
又能如君之用心哉。予故并及之。观者宜详之。景定改元中秋。郡人包书。
〔杨氏(士瀛)仁斋直指方〕二十六卷存自序曰。余始撰活人总括。婴儿指要。俗皆以沽名讥。及脉书一行。于是敛肃而相告曰。诚不易也。谁肯竭廪。以徇之哉。余曰。子亦有知天乎。天将寓其济人利物之心。故资我以心通意晓之学。既得于天。还以事之。
是盖造物初心之所期也。或者隙光自耀。藏诸己而不溥诸人。政恐玉毁椟中。草木俱腐矣。虽然。人有四百四病。
几出于前三册之外者。可不原证择方。揭为直指之快捷方式乎。明白易晓之谓直。发踪以示之谓指。剖前哲未言之蕴。
摘诸家已效之方。济以家传。参之肘后。使读者心目了然。对病识证。因证得药。犹绳墨诚陈之不可欺。庶几仁意周流。相续。非深愿欤。余书慨而作曰。天之予人以是物。必使之有以用是物。有是物而不能用。非唯天。抑亦自弃其天者也。并书此为同志勉。景定甲子良月朔。三山杨士瀛登父序。
〔朱氏(崇正)仁斋直指附远方〕国史经籍志二十六卷存四库全书提要曰。仁斋直指方二十六卷。附伤寒类书活人总括七卷。宋杨士瀛撰。瀛字登父。仁斋其号也。
福州人。始末无考。前有自序。题景定甲子。为景定五年。次年即度宗咸淳元年。则宋末人矣。此本为明嘉靖庚戌所刻。前有余锓序。称直指列为二十八卷。析七十九条。今考七十九条之数。与序相符。而其书实止二十六卷。
焦国史经籍志。载有此书。亦作二十六卷。盖序文偶误。然士瀛所撰。本名仁斋直指。其每条之后。题曰附遗者。明嘉靖中朱崇正所续加。崇正字宗儒。号惠斋。徽州人。即刊此本者也。焦志既题曰仁斋。宜指附遗方。乃惟注杨士瀛撰。则并附遗属之士瀛。亦未免小误也。其伤寒类书活人总括七卷。焦志不着录。据仁斋直指自序其成书。尚在直指前。此本以卷帙较少。故附刻于后卷。标题亦称朱崇正附遗。然核其全篇。每条皆文义相属。绝无所谓附遗者。惟卷一活人证治赋后。有司天在泉图。五运六气图。伤寒脉法指掌图。目录中注一附字耳。或因此一卷有附遗。而牵连题及七卷。或因直指有附遗,而牵连题及此书。均未可定。宋椠旧本。既已不存。无从证其虚实。疑以传疑可矣。
〔杨氏(士瀛)医学真经〕二十卷佚按上见于福州府志。
〔王氏(朝弼)金匮歌〕佚文天祥序曰。金匮歌者。乡前辈王君良叔之秘医方也。初良叔以儒者。涉猎医书。不欲以一家名方。一日遇病数十辈同一证。医者曰。此证阴也。其用药某无疑。数人者骈死。医者犹不变。良叔曰。是证其必他有以合。
少更之。送服阳证药。自是皆更生焉。良叔冤前者之死也。遂发念。取诸医书。研精探索。如其为学然。久之无不通贯。辨证察脉。造神入妙。如庖丁解牛。伛偻承蜩。因自撰为方剂。括为歌诗。草纸蝇字。连帙累牍。以遗其后人曰。吾平生精神。尽在此矣。其子季浩以是为名医。其子庭举早刻志文学。中年始取其所藏读之。今医遂多奇中。一日出是编。余然后知庭举父子之有名于人。其源委盖有所自来矣。天下岂有无本之举哉。世道不淑。
清淳之时少。乖戾之时。人有形气之私。不能免于病。世无和扁。寄命于尝试之医。斯人无辜。同于岩墙桎梏之归者。何可胜数。齐高强曰。三折肱。知为良医。楚辞曰。九折臂而成医。言屡尝而后知也。曲礼曰。医不三世。
不服其药。言尝之久而后可信也。人命非细事。言医者类致谨如此。然则良叔。齐楚人所云医也。若庭举。承三世之泽。其得不谓之善医矣乎。予因谓庭举曰。凡物之精。造物者秘之。幸而得之者不敢轻。然其久未有不发。周公金之匮。兄弟之秘情也。至成王时而发。艺祖金匮之誓。母子秘书也。至太宗时而发。君所谓金匮歌者。虽一家小道。然祖宗之藏本。以为家传世守之。实其为秘一也。子之发之也。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庭举曰。
大哉斯言。予祖之泽。百世可以及人。予为子孙。不能彰掉先志。恐久遂沉泯。上贻先人羞。敢不承教以广之于人。予嘉庭举之用心。因为序其本末如此。良叔讳朝弼。季浩讳渊庭举名槐云。(文集)〔董氏(常)南来保生返回论〕宋志一卷佚〔季氏(端愿)简验方〕宋志一卷佚〔要传正明效方〕宋志五卷佚〔彭氏(宅)秘传良方〕佚〔李左司保生要方〕佚接上见于澹寮方。
〔鲍氏(志大)医书会同〕佚熊均曰。鲍志大江南括苍人。官至承直郎博学宏词科。精通医术。编集医书会同。
〔朱氏(佐)类编朱氏集验医方〕研经室外集十五卷未见熊均曰。朱佐。字君辅。咸淳间人。有集验良方。刊板印行。
阮元曰。类编朱氏集验医方十五卷。宋朱佐撰。佐字君辅,湘麓人。前有咸淳二年。眉山苏景行序。是编分风寒诸门。采掇议论。详尽曲当。凡所载宋氏医书。多不传之。秘笈又皆从当时善本录出。如小儿病源方论。长生丸。塌气丸。较影抄本为详。
按医方类聚各证门亦引之。医官桥经中(恒)。采录得十卷。
〔亡名氏古今秘传必验方〕宋志一卷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