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师傅篇第二十九

类别:子部 作者:不详 书名:灵枢识

    诸本傅作传。当改。又无篇字。

    弗着于方

    礼记、中庸。布在方策。注。方、板也。策、简也。

    夫惟顺而已矣

    张云。顺之为用最是。医家肯紧言不顺则道不行。志不顺则功不成。其有必不可顺者。亦未有不因顺以相成也。呜呼。能卷舒于顺不顺之间者。非通变之士。有未足以与道也。

    入国问俗

    (止)

    问所便

    张云。礼曰。入国问禁。而此云问俗者。以五方风寒有殊。崇尚有异。圣人必因其所宜而为之治。故不曰禁而曰俗也。讳者忌也。人情有好恶之偏。词色有嫌疑之避。犯之者取憎。取憎则不相合。故入家当问讳。

    礼者仪文也。交接有体。进止有度。失之者取轻。取轻则道不重。故上堂当问礼。便者相宜也。有居处之宜否。

    有动静之宜否。有阴阳之宜否。有寒热之宜否。有情性之宜否。有味气之宜否。临病患而失其宜。施治必相左矣。故必问病患之所便。是皆取顺之道也。简案、郑注曲礼云。禁谓政教。俗谓常所行与所恶也。

    便寒

    便热。张云。凡热在中则治便于寒。寒在中则治便于热。是皆所以顺病情也。

    悬心

    张云。胃火上炎。心血被烁而悬悬不宁也。

    脐以上皮热

    (止)

    如糜

    楼氏纲目作脐以下。似是。张云。脐以上者胃与小肠之分也。故脐以上皮热者。肠中亦热也。出黄如糜者。以胃中湿热之气。传于小肠所致也。糜、腐烂也。上二节皆热证便寒之类。楼氏云。胃居脐上。故胃热则脐以上热。肠居脐下。故肠热则脐以下热。如肝胆居胁。肝胆热则当胁亦热。肺居胸背。肺热则当胸背亦热。肾居腰。肾热则当腰亦热。可类推也。

    脐以下

    (止)

    飧泄

    张云。脐以下皮寒者。以肠胃中寒也。胃中寒则不能运化而为腹胀。肠中寒则阴气留滞。不能泌别清浊而为肠鸣。飧泄、是皆寒证便热之类。

    胃中寒

    (止)

    小腹痛胀

    张云。上文言腹中寒者泄。而此言肠中热者泄。所以有热泄寒泄之不同。而热泄谓之肠垢。寒泄谓之骛溏也。胃中热则善消谷。故疾饥。肠中寒则阴气聚结不行。故小腹切痛而胀。上二节皆当因其寒热。而随所宜以调之者也。马。疾饥之疾。释为速。

    胃欲寒饮

    (止)

    治之何先

    张云。胃中热者欲寒饮。肠中寒者欲热饮。缓急之治。当有先后。而喜恶之欲。难于两从。且以贵人多任性。此顺之所以难。而治之当有法也。从、纵同。马志本从作纵。后汉郭玉论。贵之有四难云。自用意而不任臣。一难也。将身不谨。二难也。骨节不强。

    不能使药。三难也。好逸恶劳。四难也。乃与本节之言符矣。

    春夏先治其标

    (止)

    后治其标

    马云。春夏阳气在外。病亦在外。故先治其后病之标。而后治其先病之本。秋冬阳气在内。病亦在内。故先治其先病之本。而后治其后病之标。此治之者必有所先。不得以顺其志。

    而可舍法以徇之也。张云。一曰春夏发生。宜先养气以治标。秋冬收藏。宜先固精以治本。亦通。

    便其相逆者奈何

    张云。谓于不可顺之中。而复有不得不委曲。以便其情者也。

    凄怆

    张云。寒甚凄凉之貌。

    灼灼

    说文。灼、炙也。

    沧沧

    张云。沧、寒也。简案、此本于说文。逸周书云。天地之道有沧热。

    寒温中适

    (止)

    不致邪僻也

    张云。适、当也。寒热适其中和。则元气得以执持。邪僻无由而致。是即用顺之道也。僻、不正之谓。

    本藏以身形

    (止)

    而后答乎

    张云。本藏即前本经篇名。扪、摸也。循、摩也。言王公之尊贵。谁可得而摩摸。将何所据而相答也。马志。、作。非。

    非面部之阅也

    马云。非比面部易阅。

    巨肩陷咽喉见其外

    甲乙。喉、作候。其、作于。马张。凡巨肩陷咽者。肺之小大高下坚脆偏正可候矣。大义见本藏篇。余仿此。

    骨

    张作骷骨。马云。、音括。心为脏腑之主。而气之升降。其道在于缺盆。即其KT之骨端。曰骨者。

    有于以形于外。则可以验KT。而知其心之坚脆小大高下偏正矣。张云。骷、广雅曰HT。KT也。HTKT、即膝骨之名。HTKT、蔽心之骨。亦名鸠尾。观乎此而心之小大高下坚脆偏正可知矣。简案、玉篇。HT、骨端也。张改骷。未详孰是。

    脾者主为卫

    甲乙。卫、作胃。注。九虚、太素。作卫。张云。卫者脏腑之护卫也。五癃津液别篇亦曰。脾为之卫。脾为仓廪之官。职在转输。故曰使之迎粮。谓察其饮食及唇舌之善恶。别脾之吉凶可知也。

    广骸

    甲乙注。骸、太素作KT。(集韵KT脊肉也)张云。骸、骸骨也。广骸者。言骨骼之大。又胫骨曰骸。音鞋。简案、庄子遥逍游百骸九窍。又德充符。直寓六骸。疏、手足首身。

    鼻隧

    集韵。隧、与邃同。深远也。

    目下裹大

    (止)

    脏安且良矣

    甲乙。果、作裹。张云。果、裹同。目下囊裹也。横、刚强也。在外、掀露也。约、固密也。脏居于中。形见于外。故举身面之外状。而可以候内之六腑。然或身或面。又必上中下三停相等。庶脏腑相安而得其善矣。前本藏篇。以五脏之皮脉肉爪骨而候六腑。其义与此稍异。所当互求。简案、马以四时气篇。三焦约注之非也。五色篇曰。面王以上者。小肠也。面王以下者。膀胱也。即知鼻柱中央。即下焦之处也。又知六腑之三焦。正指下焦也。麻衣相法云。三停平等。一生衣禄无亏。注。自发际至印堂为上停。山根至准头为中停。人中至地阁为下停。此面上之三停也。头腰足为身上三停也。古云。面上三停额鼻阁。

    身上三停足头腰。乃知相家三停之说。原于本节。及骨度篇君子三折之义。


如果你对灵枢识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
重要声明:典籍《灵枢识》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