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所謂養生者,先知愛身,則可以修身,知修身,則可以治心,能治心,則可以養生。攝養之道,在乎戒暴怒,節嗜欲,時起居,省思慮,調飲食,則自然血氣平和,而百病不生矣。故聖人治病先須治心。老子曰︰心為神主,動靜從心,心為根本,心為道宗,靜則心君泰然,百脈寧謐。動則血氣昏亂,百病相攻。故太白真人曰︰欲治其疾,先治其心。必正其心,然後資于道,使病者盡去心中疑慮、思想一切妄念、一切不平、一切人我,悔悟平生所為過惡,便當放下身心,以我之天而合所事之天,久之遂凝于神,則自然心君泰寧,性地平和,知世間萬事皆是空虛,終日營為皆是妄想;知我身皆是虛幻,禍福皆是無有,生死皆是一夢,慨然領悟,頓然解釋,心地自然清淨,疾病自然安全。能如是,藥未到口,病已忌矣。此真人以道治心,療病之大法也。黃魯直曰︰人生血氣未定時,不如早服仲尼之戒,故其壯也,血氣當剛而不剛,所以寒暑易浸耳。學道以身為本,不可不留意斯事也。
韓魏公在相府,有李畋患疾,既瘳。請謁公曰︰子于病曾得移心法否?對曰︰未也。公曰︰人能于病中移其心,如對君父,畏之謹之,靜久自愈。
《洪範》曰︰善養生者,以氣而理形,以理而理氣,理順則氣和,氣和則形和,形和則天地萬物無不和矣。不善養生者反是。理昏天氣,氣梏于形,耳目口鼻,徇而私欲,勝好惡,哀樂淫而天理亡。其能苟生者,禽獸而已矣。
臨川吳氏曰︰仁者壽,天地生物之心曰仁。惟天地之壽最久。聖人之仁如天地,亦惟上古聖人之壽最久。人所稟受,有萬不齊,豈能人人如聖人之仁哉?予嘗執此觀天下之人,凡氣之溫和者壽,質之慈良者壽,量之寬洪者壽,貌之重厚者壽,言之簡默者壽。蓋溫和也,慈良也,寬洪也,重厚也,簡默也,皆仁之一端。其壽之長,決非猛厲殘忍、偏狹、輕薄、淺躁者之所能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