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清浊篇第四十
【 马蒔曰:阴阳者,阴经阳经也。阴经受清气,阳经受浊气,故名篇。】
黄帝曰:余闻十二经脉以应十二经水者,其五色各异,清浊不同,人之血气若一,应之奈何?岐伯曰:人之血气,苟能若一,则天下為一矣,恶有乱者乎?黄帝曰:余问一人,非问天下之眾。岐伯曰:夫一人者,亦有乱气,天下之眾,亦有乱人,其合為一耳。 【 恶,音乌。夫,音扶。】
【 马蒔曰:此言人之血气,不能為一,所以有乱气也。经水篇言人手足各有三阴三阳,合為十二经脉,以应十二经水,如足太阳外合於清水而内属於膀胱,足少阳外合於渭水而内属於胆之类是也。所以十二经合於五行,五行别為五色,今与十二经水而相应,则五色各异,清浊必不相同矣。倘其间有人之气血如一,无清无浊,则欲分而应彼十二经水也,奈何?伯言人身之气血,必不能合之而為一也。苟人之气血,可以為一,则推之天下,皆可以為一也,恶有气血之乱者乎?帝遂言余之所问,止就一人之身耳,非问天下之眾也。伯言自一人之身而言,必有乱气,犹天下之眾,必有乱人也,其理可合之為一耳。故知天下必有乱人,则一人之身必有乱气也。焉得谓气血為一哉?所以必与经水之清浊不同者而相应也。】
【 张志聪曰:此篇论阴阳清浊,交相干乱者也。人之十二经脉,外合十二经水,内合五臟六腑,其五色各异,清浊不同,故一人之身有乱气,犹天下之眾有乱人,其理可合之為一耳,恶有不乱者乎? 杨元如曰:清浊,天地之气也。天气下降,地气上升,清浊相干,命曰乱气,不乱则生化灭矣。故曰,夫一人者,亦有乱气,天下之眾,亦有乱人,谓天下之人,皆有此乱气也。】
黄帝曰:愿闻人气之清浊。岐伯曰:受穀者浊,受气者清。清者注阴,浊者注阳。浊而清者上出於咽,清而浊者则下行。清浊相干,命曰乱气。
【 马蒔曰:此承上文而言乱气之义,自其清浊相干者成之也。大凡人身之气,始时受穀气者,六腑也,六腑為浊。继而穀气化為精微之气,从上而出,则受此精微之气者,五臟也,五臟為清。惟清者,注之於阴经,正所谓精微之气也。惟浊者,注之於阳经,正所谓渣秽之物也。然清浊本非二物,而阴阳互相為用。其阳经之浊中有清者,上出於咽喉,本经忧恚无言篇言咽喉者,水穀之道路也。其阴经之清中有浊者,则其气下。又言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者也。此喉咙所以出清气,而浊者则下降也。由下节观之,则喉咙為上,而十二经皆為下耳。惟阴与阳不升降,则清与浊始相犯,而气之所以有乱者也。】
【 张志聪曰:六腑為阳,五臟為阴。六腑受穀者浊,五臟受气者清。故清者注阴,浊者注阳。浊而清者,谓水穀所生之清气,上出於咽喉,以行呼吸;清而浊者,肺之浊气,下注於经,内注於海。此人气之清浊相干,命曰乱气。】
黄帝曰:夫阴清而阳浊,浊者有清,清者有浊,清浊别之奈何?岐伯曰:气之大别,清者上注於肺,浊者下走於胃。胃之清气,上出於口;肺之浊气,下注於经,内积於海。
【 马蒔曰:此承上文而明阴经清而阳经浊,浊中有清而清中有浊之义也。盖气之大别而分者,受气者清,故清者上注於肺,肺為阴,所以曰受气者清,而清者注阴也。受穀者浊,故浊者下走於胃,所以曰受穀者浊,而浊者注阳也。且胃之清气,上出於口,即咽喉為水穀之道路,所以曰浊而清者,上出於咽也。肺之浊气,下注於十二经,而内积於膻中之气海,即喉咙為气之上下,所以曰清而浊者,则下行也。焉得谓清浊為无别耶?】
【 张志聪曰:此论人合天地之气也。大别者,应天地之大而有别也。天清地浊,而上下气交,故浊者有清,清者有浊,而人亦应之。肺属天而阳明居中土,故清者上注於肺,浊者下走於胃,此清浊之上下也。然浊者有清,胃之清气上出於口,口鼻者,气出入之门户,此胃腑水穀之浊,生此清气,上出於口以司呼吸,而应开闔者也。清者有浊,肺之浊气下注於经,内积於海,肺為精水之原,清中所生之津液,流溢於下,即所谓穀入於胃,乃传之肺,流溢於中,布散於外,精专者,行於经隧。下注於经者,行於经隧也。流溢於中者,内积於海也。海者,下焦精髓之海也。此阴阳清浊之气交也。】
黄帝曰:诸阳皆浊,何阳独甚乎?岐伯曰:手太阳独受阳之浊,手太阴独受阴之清。其清者上走空窍,其浊者下行诸经。诸阴皆清,足太阴独受其浊。
【 马蒔曰:此言阳经受浊,而小肠為尤浊。阴经受清,而肺经為尤清。然阴经虽皆受清,而脾则独受其浊也。帝问诸阳经皆受浊气,何阳经独受浊气之甚?伯言手太阳小肠经者,则上承胃之所受,脾之所化,其水穀尚未及分,而秽污俱存,此所以独受阳经之最浊者也。其為浊之浊乎?且诸阴经皆受清气,何阴经独受清气之甚?唯手太阴肺经,则為五臟之华盖,独受阴经之最清者也。故肺金之清气,上走於空窍之中,而其浊气,下行於十二经,及内积於膻中之气海,则肺最居上,所以独受阴经之清也。其為清之清乎?然诸阴皆受清气,唯足太阴脾经,则胃中浊气赖以运化,所谓独受其浊也。其為清中之浊乎?】
【 张志聪曰:诸阳皆浊,而手太阳独受其浊之甚。盖手太阳小肠,主受盛胃腑之糟粕,有形者皆浊,而糟粕為浊之甚者也。诸阴皆清,而手太阴為五臟之长,华盖於上,故手太阴独受阴之清。空窍者,皮毛之汗空也。手太阴主周身之气,走於空窍,以司呼吸开闔,应天之道也。小肠受盛糟粕,济泌别汁,化而為赤,下行於十二经脉,应地之道也。脾為仓廩之官,主输运胃腑水穀之精汁,故诸阴皆清,而足太阴独受其浊。 杨元如曰:手太阴主天,故独受其清,足太阴主地,故独受其浊。此篇论人之阴阳清浊,应合天地经水,故帝曰十二经脉,应十二经水,伯曰天下之眾,又曰气之大别。】
黄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清者其气滑,浊者其气濇,此气之常也。故刺阴者,深而留之;刺阳者,浅而疾之;清浊相干者,以数调之也。
【 马蒔曰:此言刺清浊者,必分阴阳诸经,而刺清浊相干,则以术数而调之也。清气属阴,故阴经必清,其气必滑,浊气属阳,故阳经必浊,其气必濇,此乃气之常也。然阴者主里,既曰清而浊者则下行,又曰肺之浊气,下行诸经。故凡刺阴经者,必深其针而久留之。阳者主表,既曰浊而清者,上出於咽,又曰胃之清气,上出於口。故凡刺阳经者,必浅其针而疾去之。其或清者不升,而浊者不降,乃清浊相干也,当以术数而调之阴经,或浅而疾之,阳经或深而留之,不可以為常也,乃一时权变之宜耳。】
【 张志聪曰:气之滑利者,应天运於外,故浅而疾之。濇浊者,应地居於中,故深而留之。清浊相干者,阴阳之气交,故以数调之。数者,天地之常数也。 朱济公曰:以数调之,与逆顺篇之无失常数同义。此篇以人之清浊,合天地之阴阳,下篇论人之形体,应天地日月水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