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五十六  列传第四十四

类别:史部 作者:李延寿(唐) 书名:北史

    魏收 魏长贤 魏季景 子澹 魏兰根 族子恺

    魏收,字伯起,小字佛助,钜鹿下曲阳人也。自序:汉初魏无知封高良侯,子均。均子恢。恢子彦。彦子歆,字子胡,幼孤,有志操,博洽经史,位终本郡太守。子悦,字处德,性沉厚,有度量,宣城公赵国李孝伯见而重之,以女妻焉。位济阴太守,以善政称。

    悦子子建,字敬忠,释褐奉朝请,累迁太尉从事中郎。初,宣武时平氏,遂于武兴立镇,寻改为东益州。其后镇将刺史,乖失人和,群氏作梗,遂为边患。乃除子建东益州刺史。子建布以恩信,远近清静。正光五年,南北二秦城人莫折念生、韩祖香、张长命相继构逆。佥以州城之人,莫不劲勇,同类悉反,宜先收其器械。子建以为城人数当行阵,尽皆骁果,安之足以为用,急之腹背为忧。乃悉召居城老壮,晓示之,并上言诸城人本非罪坐而来者,悉求听免。明帝优诏从之。子建渐分其父兄子弟,外居郡戍,内外相顾,终获保全。及秦贼乘胜,屯营黑水,子建乃潜使掩袭,前后斩获甚众,威名赫然。先反者,及此悉降。乃间使上闻,帝甚嘉之,诏子建兼尚书,为行台刺史如故。于是威振蜀土。其梁、巴、二益、两秦之事,皆所节度。

    梁州刺史傅竖眼子敬仲心以为愧,在洛大行货贿,以图行台。先是子建亦屡求归京师,至此,乃遣刺史唐永代焉。竖眼因为行台。子建将还,群氏慕恋,相率断道。主簿杨僧覆先行晓喻,诸氏忿曰:“我留刺史,尔送出也?”斫之数创,几死。子建徐加慰譬,旬月方得前行。吏人赠遗,一无所受。而东益氏、蜀寻反,攻逼唐永,永弃城而走,乃丧一籓矣。初永之走,子建客有沙门云璨及钜鹿人耿显皆没落氏手,及知子建之客,垂泣追衣物还之,送出白马。遗爱所被如此。

    初,子建为前军将军,十年不徙,在洛闲暇,与吏部尚书李歆、歆从弟延寔颇为弈棋,时人谓为耽好。子建每曰:“棋于廉勇之际,得之深矣。且吾未为时用,博弈可也。”及一临边事,凡经五年,未曾对局。

    还洛后,累迁卫尉卿。初,元颢内逼,庄帝北幸,子建谓所亲卢义僖曰:“北海自绝社稷,称籓萧衍,吾老矣,岂能为陪臣!”遂携家口居洛南。颢平乃归。先苦风痹,及此遂甚。以卿任有务,屡上书乞身,特除右光禄大夫。邢杲之平,太傅李延寔子侍中彧为大使,抚慰东土。时外戚贵盛,送客填门,子建亦往候别。延实曰:“小兒今行,何以相助?”子建曰:“益以盈满为诫。”延实怅然久之。及庄帝杀尔硃荣,遇祸于河阴者,其家率相吊贺。太尉李虔第二子仁曜,子建之女婿,往亦见害。子建谓姨弟卢道虔曰:“朝廷诛翦权强,凶徒尚梗,未闻有奇谋异略,恐不可济。此乃李门祸始,吊贺无乃匆匆!”及永安之后,李氏宗族流离,或遇诛夷,如其所虑。后历左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骠骑大将军。

    子建自出为籓牧,董司山南,居脂膏之中,遇天下多事,正身洁已,不以财利经怀。及归京师,家人衣食,常不周赡,清素之迹,著于终始。性存重慎,不杂交游,唯与尚书卢义僖、姨弟泾州刺史卢道裕雅相亲昵。及疾笃,顾敕二子曰:“死生大分,含气所同。世有厚葬,吾平生不取;遽除裸身,又非吾意。气绝之后,敛以时服。吾平生契阔,前后三娶,合葬之事,抑又非古。且汝二母,先在旧茔,坟地久固,已有定别。唯汝次母墓在外耳,可迁入兆域,依班而定行于吾墓之后,如此足矣,不须附合。当顺吾心,勿令吾有遗恨。”永熙二年春,卒于洛阳孝义里舍,时年六十。又赠仪同三司、定州刺史,谥曰文静。

    二子,收、祚。

    收少机警,不持细行。年十五,颇已属文。及随父赴边,好习骑射,欲以武艺自达。荥阳郑伯调之曰:“魏郎弄戟多少?”收惭,遂折节读书。夏月,坐板床,随树阴讽诵。积年,床板为之锐减,而精力不辍。以文华显。

    初除太学博士。及尔硃荣于河阴滥害朝士,收亦在围中,以日晏获免。吏部尚书李神隽重收才学,奏授司徒记室参军。永安三年,除北主客郎中。节闵帝立,妙简近侍,诏试收为封禅书。收下笔便就,不立藁草,文将千言,所改无几。时黄门郎贾思同侍立,深奇之,白帝曰:“虽七步之才,无以过此。”迁散骑侍郎,寻敕典起居注,并修国史,俄兼中书侍郎,时年二十六。

    孝武初,又诏收摄本职,文诰填积,事咸称旨。黄门郎崔甗从齐神武入朝,熏灼于世,收初不诣门。甗为帝登阼赦云:“朕托体孝文。”收嗤其率直。正员郎李慎以告之,甗深忿忌。时节闵帝殂,令收为诏。甗乃宣言:收普泰世出入帏忄屋,一日造诏,优为词旨,然则义旗之士,尽为逆人。又收父老,合解官归侍。南台将加弹劾,赖尚书辛雄为言于中尉綦俊,乃解。收有贱生弟仲同,先未齿录,因此怖惧,上籍,遣还乡扶侍。孝武尝大发士卒,狩于嵩山之南,旬有六日。时寒,朝野嗟怨。帝与从官及诸妃王,奇伎异饰,多非礼度。收欲言则惧,欲默不能已,乃上《南狩赋》以讽焉,年二十七。虽富言淫丽,而终归雅正。帝手诏报焉,甚见褒美。郑伯谓曰:“卿不遇老夫,犹应逐兔。”

    神武固让天柱大将军,魏帝敕收为诏,令遂所请。欲加相国,问收相国品秩,收以实对,帝遂止。收既未测主、相之意,以前事不安,求解,诏许焉。久之,除帝兄子广平王赞开府从事中郎,收不敢辞,乃为《庭竹赋》以致已意。寻兼中书舍人。与济阴温子升、河间邢子才齐誉,世号“三才”。时孝武内有间隙,收遂以疾固辞而免。舅崔孝芬怪而问之,收曰:“惧有晋阳之甲。”寻而神武南上,帝西入关。

    收兼通直散骑常侍,副王昕聘梁。昕风流文辩,收辞藻富逸,梁主及其群臣咸加敬异。先是,南北初和,李谐、卢元明首通使命,二人才器,并为邻国所重。至此,梁主称曰:“卢、李命世,王、魏中兴,未知后来,复何如耳。”收在馆,遂买吴婢入馆;其部下有卖婢者,收亦唤取,遍行奸秽。梁朝馆司,皆为之获罪。人称其才,而鄙其行。在途作《聘游赋》,辞甚美盛。使还,尚书右仆射高隆之求南货于昕、收,不能如志,遂讽御史中尉高仲密禁止昕、收于其台,久之得释。

    及孙搴死,司马子如荐收,召赴晋阳,以为中外府主簿。以受旨乖忏,频被嫌责,加以箠楚,久不得志。会司马子如奉使霸朝,收假其余光。子如因宴戏言于神武曰:“魏收,天子中书郎,一国大才,愿大王借与颜色。”由此转府属,然未甚优礼。

    收从叔季景有文学,历官著名,并在收前,然收常所欺忽。季景、收初赴并,顿丘李庶者,故大司农谐之子也,以华辩见称,曾谓收曰:“霸朝便有二魏。”收率尔曰:“以从叔见比,例邪输之比卿。”邪输者,故尚书令陈留公继伯之子,愚痴有名,好自入市肆,高价买物,商买共所嗤玩。收忽以季景方之,不逊例多如此。

    收本以文才,必望颖脱见知,位既不遂,求修国史。崔暹为言于文襄曰:“国史事重,公家父子霸王功业,皆须具载,非收不可。”文襄乃启收兼散骑常侍,修国史。武定二年,除正常侍,领兼中书侍郎,仍修国史。

    魏帝宴百僚,问何故名“人日”,皆莫能知。收对曰:“晋议郎董勋答问礼俗云: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时邢邵亦在侧,甚恧焉。自魏、梁和好,书下纸每云:“想彼境内宁静,此率土安和。”梁后使其书乃去“彼”字,自称犹著“此”,欲示无外之意。收定报书云:“想境内清晏,今万国安和。”梁人复书,依以为体。

    后神武入朝,静帝授相国,固让,令收为启。启成呈上,文襄时侍侧,神武指收曰“此人当复为崔光。”四年,神武于西门豹祠宴集,谓司马子如曰:“魏收为史官,书吾善恶,闻北便利时诸贵常饷史官饮食,司马仆射颇曾饷不?”因共大笑。仍谓收曰:“卿勿见元康等在吾目下趋走,谓吾以为勤劳。我后世身名在卿手,勿谓我不知。”寻加兼著作郎。

    收昔在京洛,轻薄尤甚,人号云“魏收惊蛱蝶。”文襄曾游东山,令给事黄门侍郎颢等宴。文襄曰:“魏收恃才无宜适,须出其短。”往复数番,收忽大唱曰:“杨遵彦理屈,已倒。”愔从容曰:“我绰有余暇,山立不动。若遇当涂,恐翩翩遂逝。”当涂者魏,翩翩者蝶也。文襄先知之,大笑称善。文襄又曰:“向语犹微,宜更指斥。”愔应声曰:“魏收在并作一篇诗,对众读讫,云:‘打从叔季景出六百斗米,亦不辨此。’远近所知,非敢妄说。”文襄喜曰:“我亦先闻。”众人皆笑。收虽自申雪,不复抗拒,终身病之。

    侯景叛入梁,寇南境。文襄时在晋阳,令收为檄五十余纸,不日而就。又檄梁朝,令送侯景,初夜执笔,三更便了,文过七纸。文襄善之。魏帝曾委秋大射,普令赋诗,收诗末云:“尺书征建鄴,折简召长安。”文襄壮之,顾谓人曰:“在朝今有魏收,便是国之光采。雅俗文墨,通达纵横。我亦使子才、子升,时有所作,至于词气,并不及之。吾或决有所怀,忘而不语,语而不尽,意有未及,收呈草,皆以周悉。此亦难有。”又敕兼主客郎,接梁使谢珽、徐陵。侯景既陷梁,梁鄱阳王范时为合州刺史,文襄敕收以书喻之。范得书,仍率部伍西上,州刺史崔圣念入据其城。文襄谓收曰:“今定一州,卿有其力,犹恨‘尺书征建鄴’未效耳。”

    文襄崩,文宣如晋阳,令与黄门郎崔季舒、高德正、吏部郎中尉瑾于北第参掌机密。转秘书监,兼著作郎,又除定州大中正。时齐将受禅,杨愔奏收置之别馆,令撰禅代诏册诸文,遣徐之才守门,不听出。

    天保元年,除中书令,仍兼著作郎,封富平县子。二年,诏撰魏史。四年,除魏尹,故优以禄力,专在史阁,不知郡事。初,帝令群臣各言志,收曰:“臣愿得直笔东观,早出魏书。”故帝使收专其任。又诏平原王高隆之总监之,署名而已。帝敕收曰:“好直笔,我终不作魏太武诛史官。”

    始,魏初邓彦海撰代记十余卷,其后崔浩典史,游雅、高允、程骏、李彪、崔光、李琰之郎知世修其业。浩为编年体,彪始分作纪、表、志、传,书犹未出。宜武时,命邢峦追撰孝文起居注,书至太和十四年。又命崔鸿、王遵业补续焉,下讫孝明,事甚委悉。济阴王晖业撰辨宗室录三十卷。收于是与通直常侍房延佑、司空司马辛元植、国子博士刁柔、裴昂之、尚书郎高孝干专总斟酌,以成魏书。辩定名称,随条甄举。又搜采亡遗,缀续后事,备一代史籍,表而上闻之。勒成一代大典:凡十二纪,九十二列传,合一百一十卷。五年三月,奏上之。秋,除梁州刺史。收以志未成,奏请终业,许之。十一月复奏十志:天象四卷,地形三卷,律历二卷,礼乐四卷,食货一卷,刑罚一卷,灵徵二卷,官氏二卷,释老一卷,凡二十卷。续于纪传,合一百三十卷。分为十二表,其史三十五例,二十五序,九十四论,前后二表一启,皆独出于收。

    收所引史官,恐其陵逼,唯取学流先相依附者。其房延祐、辛元植、眭仲让虽夙涉朝位,并非史才;刁柔、裴昂之以儒业见知,全不堪编缉;高孝干以左道求进。修史诸人,宗祖姻戚,多被书录,饰以美言。收颇急,不甚能平,夙有怨者,多没其善。每言:“何物小子,敢共魏收作色!举之则使上天,按之当使入地。”初,收在神武时为太常少卿,修国史,得阳休之助。因谢休之曰:“无以谢德,当为卿作佳传。”休之父固,魏世为北平太守,以贪虐为中尉李平所弹获罪,载在魏起居注。收书云:“固为北平,甚有惠政,坐公事免官。”又云:“李平深相敬重。”尔硃荣于魏为贼,收以高氏出自尔硃,且纳荣子金,故减其恶而增其善,论云:“若修德义之风,同韩、彭、伊、霍,夫何足数。”

    时论既言收著史不平,文宣诏收于尚书省与诸家子孙共加论讨。前后投诉,百有余人,云遗其世职位;或云其家不见记录;或云妄有非毁。收皆随状答之。,范阳卢斐父同附出族祖玄传下;顿丘李庶家传,称其本是梁国家人。斐、庶讥议,云史书不直。收性急,不胜其愤,启诬其欲加屠害。帝大怒,亲自诘责。斐曰:“臣父仕魏。位至仪同,功业显著,名闻天下,与收无亲,遂不立传。博陵崔绰,位至本郡功曹,更无事迹,是收外亲,乃为传首。”收曰:“绰虽无位,道义可嘉,所以合传。”帝曰:“卿何由知其好人?”收曰:“高允曾为绰赞,称有道德。”帝曰:“司空才士,为人作赞,正应称扬。亦如卿为人作文章,道其好者,岂能皆实?”收无以对,战栗而已。但帝先重收才,不欲加罪。时太原王松年亦谤史,及斐、庶并获罪,各被鞭配甲坊,或因以致死。卢思道亦抵罪。然犹以群口沸腾,敕魏史且勿施行,令群官博议。听有家事者入署,不实者陈牒。于是众口喧然,号为“秽史”,投牒者相次,收无以抗之。时左仆射杨愔、右仆射高德正二人势倾朝野,与收皆亲。收遂为其家并作传,二人不欲言史不实,抑塞拆辞,终文宣世,更不重论。

    又尚书陆操尝谓愔曰:“魏收魏书可谓博物宏才,有大功于魏室。”愔尝谓收曰:“此谓不刊之书,传之万古。但恨论及诸家枝叶亲姻,过为繁碎,与旧史体例不同耳。”收曰:“往因中原丧乱,人士谱牒遗逸略尽,是以具尽其枝派。望公观过知仁,以免尤责。”

    八年夏,除太子少傅,监国史。复参修律令。三台成,文宣曰:“台成,须有赋。”愔先以告收,收上《皇居新殿台赋》,其文甚壮丽。时所作者自邢邵已下,咸不逮焉。收上赋前数日,乃告邢邵,邵后告人曰:“收甚恶人,不早言之。”帝曾游东山,敕收作诏,宣扬威德,譬喻关西。俄顷而讫,辞理宏壮,帝对百僚大嗟赏之。仍兼太子詹事。收娶其舅女,崔昂之妹,产一女,无子。魏太常刘芳孙女、中书郎崔肇师女,夫家坐事,帝并赐收为妻。时人比之贾充置左右夫人。然无子。后病甚,恐身后嫡媵不平,乃放二姬。及疾瘳追忆,作《怀离赋》以申意。

    文宣每以酣宴之次,云太子性懦,宗社事重,终当传位常山。收谓杨愔曰:“古人云:太子国之根本,不可动摇。至尊三爵后,每言传位常山,令臣下疑贰。若实,便须决行;若戏此言,魏收既忝师傅,正当守之以死,但恐国家不安。”愔以收言奏帝,自此便止。帝数宴喜,收每预侍从。皇太子之纳郑良娣也,有司备设牢馔。帝既酣饮,起而自毁覆之,仍诏收曰:“知我意不?”收曰:“臣愚谓良娣既东宫之妾,理不须牢,仰惟圣怀,缘此毁去。”帝大笑,握收手曰:“卿知我意。”安德王延宗纳赵郡李祖收女为刀,后帝幸李宅宴,而妃母宋氏荐二石榴于帝前。问诸人,莫知其意,帝投之。收曰:“石榴房中多子,王新婚,妃母欲子孙众多。”帝大喜,诏收:“卿还将来。”仍赐收美锦二疋。

    十年,除仪同三司。帝在宴席,口敕以为中书监,命中书郎李愔以收一代盛才,难于率尔,久而未讫。比成,帝已醉醒,遂不重言,愔仍不奏,事竟寝。及帝崩于晋阳,驿召收及中山太守阳休之参议吉凶之礼,并掌诏诰。仍除侍中,迁太常卿,文宣谥及庙号、陵名,皆收议也。

    及孝昭居中宰事,命收禁中为诸诏文,积日不出。转中书监。皇建元年,除兼侍中、右光禄大夫,仍仪同,监史。收先副王昕使梁,不相协睦,时昕弟晞亲密,而孝昭别令休之兼中书,在晋阳典诰诏,收留在鄴,盖晞所为。收大不平,谓太子舍人卢询祖:“若使卿作文诰,我亦不言。”又除祖珽为著作郎,欲以代收。司空主簿李翥,文词士也,闻而告人曰:“诏诰悉归阳子烈,著作复遣祖孝征,文史顿失,恐魏公发背。”于时诏议二王三恪,收执王肃、杜预义,以元、司马氏为二王,通曹备三恪。诏诸礼学之官皆执郑玄五代之议。孝昭后姓元,议恪不欲广及,故议从收。又除兼太子少傅,解侍中。

    帝以魏史未行,诏收更加研审,收奉诏,颇有改正。及诏行魏史,收以为直置秘阁,外人无由得见,于是命送一本付并省,一本付鄴下,任人写之。

    太宁元年,加开府。河清二年,兼右仆射。时武成酣饮终日,朝事专委侍中高元海,凡庸不堪大任。以收才名振俗,都官尚书毕义云长于断割,乃虚心倚仗。收畏避,不能匡救,为议者所讥。帝于华林别起玄洲苑,备山水台观之丽,诏于阁上画收,其见重如此。

    始收比温子升、邢邵稍为后进,邵既被疏出,子升以罪死,收遂大被任用,独步一时。议论更相訾毁,各有朋党。收每议陋邢文。邵又云:“江南任昉,文体本疏,魏收非直模拟,亦大偷窃。”收闻乃曰:“伊常于沈约集中作贼,何意道我偷任。”任、沈俱有重名,邢、魏各有所好。武平中,黄门郎颜之推以二公意问仆射祖珽。珽答曰:“见邢、魏之臧不,即是任、沈之优劣。”收以温子升全不作赋,邢虽有一两首,又非所长,常云:“会须能作赋,始成大才士。唯以章表碑志自许,此外更同兒戏。”自武定二年以后,国家大事诏命,军国文词,皆收所作。每有警急,受诏立成。或时中使催促,收笔下有同宿构,敏速之工,邢、温所不逮也。其参议典礼,与邢相埒。

    既而赵郡公增年获免,收知而过之,事发除名。其年,又以托附陈使封孝琰,牒令其门客与行,遇昆仑舶至,得奇货:猓然褥表、美玉盈尺等数十件。罪当流,以赎论。三年,起除清郡尹。寻遣黄门郎元文遥敕收曰:“卿旧人,事我家最久,前者之罪,情在可恕。比令卿为尹,非谓美授,但初起卿,斟酌如此。朕岂可用卿之才而忘卿身?待至十月,当还卿开府。”天统元年,除左光禄大夫。二年,行齐州刺史,寻为真。

    收以子侄年少,申以戒历,著枕中篇。其词曰:

    吾曾览管子之书,其言曰:“任之重者莫如身,途之畏者莫如口,期之远者莫如年。以重任行畏途至远期,惟君子为能及矣。”追而味之,喟然长息。

    若夫岳立而重,有潜戴而不倾;山藏称固,亦趋负而不停;吕梁独浚,能行歌而匪惕;焦原作险,或跻踵而不惊。九陔方集,故眇然而迅举;五纪当定,想窅乎而上征。苟任重也有度,则任之而愈固。乘危也有术,盖乘之而靡恤。彼期远而能通,果应之而可必。岂神理之独尔,亦人事其如一。

    呜呼!处天壤之间,劳死生之地,攻之以嗜欲,牵之以名利,粱肉不期而共臻,珠玉无足而俱致,于是乎骄奢仍作,危亡旋至。然同上智大贤,惟几惟哲,或出或处,不常其时。其舒也济世成务,其卷也声销迹灭。玉帛子女,椒兰律吕,谄谀无所先;称肉度骨,膏辱挑舌,怨恶莫之前。勋名共山河同久,志业与金石比坚。斯盖厚栋不桡,游刃砉然。逮于厥德不常,丧其金璞,驰骛人世,鼓动流俗,挟汤日而谓寒,包溪壑而未足。源不清而流浊,表不端而影曲。嗟乎!胶漆讵坚,寒暑甚促,反利而成害,化荣而就辱,欣戚更来,得丧仍续。至有身御魑魅,魂沉狴狱。讵非足力不强,迷在当局!孰可谓车戒前倾,人师先觉?

    闻诸君子,雅道之士,游遨经术,厌饫文史。笔有奇锋,谈有胜理。孝悌之至,神明通矣。审蹈而行,量路而止。自我及物,先人后已。情无系于荣悴,心靡滞于愠喜。不养望于丘壑,不待价于城市。言行相顾,慎终犹始。有一于斯,郁为羽仪。恪居展事,知无不为,或左或右,则髦士攸宜,无悔无吝,故高而不危。异乎勇进忘退,苟得患失;射千金之产,徼万钟之秩;投烈风之门,趣炎火之室。载蹶而坠其贻宴,或蹲乃丧其贞吉。可不畏欤!可不戒欤!

    门有倚祸,事不可不密;墙有伏寇,言不可而失。宜谛其言,宜端其行。言之不善,行之不正,鬼执强梁,人囚径廷,幽夺其魄,明夭其命。不服非法,不行非道。公鼎为己信,私玉非身宝。过涅为绀,逾蓝作青,持绳亲直,置水观平。时然后取,未若无欲,知止知足,庶免于辱。是以为必察其几,举必慎于微。知几虑微,斯亡则稀;既察且慎,福禄攸归。昔蘧瑗识四十九非,颜子邻几三月不违。跬步无已,至于千里;覆蒉而进,及于万仞。故云行远自迩,登高自卑,可大可久,与世推移。

    月满如规,后夜则亏;槿荣于枝,望暮而萎。夫奚益而不损?孰有损而不害?益不欲多,利不欲大。唯居德者畏其甚,体真者惧其大。道尊则群谤集,任重而众怨会。其达也则尼父栖遑,其忠也而周公狼狈。无曰人之我狭,在我不可而覆;无曰人之我厚,在我不可而咎。如山之大,无不有也;如谷之虚,无不受也。能刚能柔,重可负也;能信能顺,险可走也;能智能愚,期可久也。

    周庙之人,三缄其口,漏邑在前,欹器留后,俾诸来裔,传之坐右。

    其后群臣多言魏史不实,武成复敕更审。收又回换,遂为卢同立传,崔绰反更附出。杨愔家传本云“有魏以来,一门而已”,至是改此八字。又先云“弘农华阴人”,乃改“自云弘农”以配王慧龙“自云太原人”,此其失也。寻除开府、中书监。武成崩,未发丧,在内诸公以后主即位有年,疑于赦令。诸公引收访焉。收固执宜有恩泽,乃从之。掌诏诰,除尚书右仆射,总议监一礼事,位特进。收奏请赵彦深、和士开、徐之才共监,先以告士开,士开惊,辞以不学。收曰:“天下事皆由王,五礼非王不决。”士开谢而许之。多引文士令执笔,儒者马敬德、熊安生、权会实主之。

    武平三年薨,赠司空、尚书左仆射,谥文贞。有集七十卷。

    收硕学大才,然性褊,不能达命体道。见当涂贵游,每以言色相悦。然提奖后辈,以名行为先,浮华轻险之徒,虽有才能,弗重也。初,河间邢子才、子明及季景与收,并以文章业,世称大邢小魏,言尤俊也。收少子才十岁,子才每曰:“佛助,僚人之伟。”后收稍与子才争名,文宣贬子才曰:“尔才不及魏收。”收益得志,自序云:“先称温、邢,后曰邢、魏。”然收内陋邢,心不许也。收既轻疾,好声乐,善胡舞。文宣末,数于东山与诸优为獼猴与狗斗,帝宠狎之。收外兄博陵崔岩尝以双声嘲收曰:“遇魏收衰日愚魏。”魏答曰:“颜岩腥瘦,是谁所生,羊颐狗颊,头团鼻平,饭房答笼,著孔嘲玎。”其辩捷不拘若是。既缘史笔,多憾于人,齐亡之岁,收冢被发,弃其骨于外。

    先养弟子仁表为嗣,位至尚书膳部郎中。隋开皇中,卒于温县令。

    子建族子惇,字仲让。容貌魁伟,性通率。永安末,除安东将军、光禄大夫。尔硃仲远镇东郡,以事捕惇,遇出外,执惇兄子胤而去。惇闻哭曰:“若害胤宁无吾也。”乃见仲远,叩头曰:“家事在惇,胤何知也?乞以身罪。”仲远义而舍之。天平中,拜卫将军,右光禄大夫,卒。

    惇叔偃,字盘蚪。有当世干用,位骁骑将军。性浮动,晚乃曲附高肇。彭城王勰之死也,偃构成其事,为时所恶。

    子质,字怀素。幼有立志,年十四,启母求就徐遵明受业,母以其年幼,不许。质遂密将一奴,远赴徐学,留书一纸,置所卧床。内外见之,相视悲叹。五六年中,便通诸经大义。自学言归,生徒辐凑,皆同衣食,情若兄弟。后避葛荣难,客居赵国飞龙山,为乱贼所害。士友伤惜之。兴和二年,侍中李俊、秘书监常景等三十二人申辞于尚书,为请赠谥。事下太常,博士考行,谥曰贞烈先生。

    魏长贤,收之族叔也。祖钊,本名显义,字弘理,魏世祖赐名,仍命以显义为字。雅性俊辩,博涉群书,有当世才,兼资文武,知名梁、楚、淮、泗之间。世祖南伐,闻而召之,既至,与语大悦。谓钊曰:“今我此行,是卿建功之日,勉之,勿忧不富贵也。”授内都直,侍左右。师次淮南,诸城未有下者。钊乃进曰:“陛下百万之军,风行电扫,攻城略地,所向无前,虽有智者,莫能为计。然而师次淮南,已经累日,义阳诸城,犹敢拒守,此非不惧亡灭,自谓必可保全也。但陛下卒徒果锐,杀掠尚多,人皆畏威,未甚怀惠,恐一旦降下,妻子不全,所以迟疑,未肯先发。臣请间入城内,见其豪右,宣达圣心,示以诚信,必当大小相率,面缚请罪。陛下拔其英楚,因而任之,此外诸城,可不劳兵而自定。”世祖大喜曰:“所以召卿,本为是耳。卿今所言,副吾所望。”钊遂夜入城中,示以危亡之期,开以生全之路,城中大小欣悦,明旦开门出降。自此而南,望尘款附。世祖谓钊曰:“卿之一言,逾于十万之师。扬我信义,播于四表,实卿一人之力。”即授义阳太守、陵江将军。又令钊与诸将,统兵讨袭,所当无不摧破,军中服其勇敢。世祖益喜,谓群臣曰:“中国士人,吾拔擢咸尽,文武胆略,未有若钊俦。”加授建忠将军,追赠其父处顺州刺史。时经略江左,方大用之,遇风疾发动,频降医药,竟不痊复。卒时年六十四。

    父彦,字惠卿,博学善属文。赵郡王干避开府参军,广陵王羽辟记室,并不行。陈留公李崇甚重之,引为镇西参军事。崇讨叛氏阳珍、叛蛮鲁北燕,又请为记室参军。中山王英讨淮南,又请为记室参军。军还,求为著作郎,思树不朽之业。以晋书作者多家,体制繁杂,欲正其纰缪,删其游辞,勒成一家之典。俄而彭城王闻李崇称之,复请为掾,兼知主客郎中,书遂不成。王遇害,退归田里。清河王复引为谘议。王势高名重,深为权幸所疾,恐罹其祸,固辞以疾。肃宗初,拜骠骑长史,寻转光州刺史。年六十八,卒。

    兄伯胤之归也,留长贤与弟德振,使宦学于洛中。孝静北迁,亦徙居鄴。博涉经史,词藻清华,举秀才,除汝南王悦参军事。入齐,平阳王淹辟为法曹参军,转著作佐郎。更撰晋书,欲还成先志。

    河清中,上书讥刺时政,大忤权幸,为上党屯留令。亲故以长贤不相时而动,或为书以相规责。长贤复书曰:

    日者惠书,义高旨远。诲仆以自求诸已,思不出位,国之大事,君与执政所图。又谓仆禄不足以代耕,位不登于执戟,干非其议,自贻悔咎。勤勤恳恳,诚见故人之心。静言再思,无忘寤寐。

    仆虽固陋,亦尝奉教于君子矣。以为士之立身,其路不一。故有负鼎俎以趋世,隐渔钓以待时,操筑傅岩之下,取履圯桥之上者矣。或有释赁车以匡霸业,委挽辂以定王基,由斩祛以见礼,因射钩而受相者矣。或有三黜不移,屈身以直道;九死不侮,甘心于苦节者矣。皆奋于泥滓,自致青云。虽事有万殊,而理终一致,榷其大要,归乎忠孝而已矣。

    夫孝则竭力所生,忠则致身所事,未有孝而遗其亲,忠而后其君者也。仆自射策金马,记言麟阁,寒暑迭运,五稔于兹。不能勒成一家,润色鸿业,善述人事,功既阙如,显亲扬名,邈焉无冀。每一念之,曷云其已。自顷王室板荡,彝伦攸斁,大臣持禄而莫谏,小臣畏罪而不言,虚痛朝危,空哀主辱。匪躬之故,徒闻其语;有犯无隐,未见其人。此梅福所以献书,硃云所以请剑者也。抑又闻之,嫠不恤纬而忧宗周之亡,女不怀归而悲太子之少,况仆之先人,世传儒业,训仆以为子之道,历仆以事君之节?今仆之委质,有年世矣,安可自同于匹庶,取笑于兒女子哉!是以肠一夕而九回,心终朝而百虑,惧当年之不立,耻没世而无闻,慷慨怀古,自强不息,庶几伯夷之风,以立懦夫之志。吾子又谓仆干进务入,不畏友朋;居下讪上,欲益反损。仆诚不敏,以贻吾子之羞,默默苟容,又非平生之意。故愿得锄彼草茅,逐兹鸟雀,去一恶,树一善,不违先旨,以没九泉。求仁得仁,其谁敢怨?

    但言与不言在我,用与不用在时。若国道方屯,时不我与,以忠获罪,以信见疑,贝锦成章,青蝇变色,良田败于邪径,黄金铄于众口,穷达运也,其如命何!吾子忠告之言,敢不敬承嘉惠。然则仆之所怀,未可一二为俗人道也。投笔而已,乂复何言!

    是出也,人皆为之怏怏,而长贤处之怡然,不屑怀抱,识者以此多焉。

    武平中,辞疾去职,终于齐代,不复出仕。周武平齐,搜扬才俊,辟书屡降,固以疾辞。卒年七十四。贞观中,赠定州刺史。子征。

    魏季景,收族叔也。父鸾字双和,为魏文赐名。有器干,体貌魁伟,以有容仪,为奉车都尉。曾升辂车,触毁金翼,敛容请罪。帝笑曰:“卿体貌过人,素不便习,何足惧也?”车驾南征汉阳,除鸾统军。帝历幸其营,叹赏之。及在马圈不豫,敕兼武卫将军,领宿卫左右。景明中,六辅之废,鸾颇预其事。后除光州刺史,更满还朝,卒。谥曰夷。子季景少孤,清苦自立,博学有文才,弱冠有名京师。时邢子明称有才学,殆与子才相侔,季景与收相亚,洛中号两邢二魏。庄帝时,为中书侍郎。普泰中,为尚书右丞。季景善附会,宰要当朝,必先事其左右。尔硃世隆特赏爱之。于时才名甚盛,颇过其实。太昌中,位给事黄门侍郎,甚见信待,除定州大中正。孝武帝释奠,季景与温子升、李业兴、窦瑗等俱为摘句。天平初,因迁都,遂居柏人西山。内怀忧悔,乃为择居赋。元象初,兼给事黄门侍郎,后兼散骑常侍,使梁。还,历大司农卿、魏郡尹。卒,家无余财,遗命薄葬,赠散骑常侍、卫尉卿。所著文笔二百余篇。子澹知名。

    澹子彦深。年十五而孤,专精好学,高才善属文。仕齐,殿中侍御史,预修五礼,及撰御览。除殿中郎、中书舍人,与李德林修国史。入周为纳言中士。隋初,为行台礼部侍郎,寻为聘陈使主。还,除太子舍人。废太子勇深礼之,令注庚信集,撰笑苑,世称博物。迁著作郎,仍为太子学士。

    帝以魏收所撰后魏书褒贬失实,平绘为中兴书事不伦序,诏澹别成魏史。澹自道武下及恭帝,为十二纪,七十八列传。别为史论及例,各一卷,合九十二卷。义例与魏收多所不同。

    其一曰:“臣闻天子者继天立称,终始绝。故谷梁传:‘太上不名。’曲礼:‘天子不言出,诸侯不生名。’诸侯尚不生名,况天子乎?若为太子,必须书名。良由子者对父生称,父前子名,礼之意也。至如马迁,周之太子,并皆言名,汉之储两,俱没其讳,以尊汉卑周,臣子之意也。窃谓虽立此理,恐非其义。何者?春秋、礼记,太子必书名,天王不言出,此仲尼之褒贬,皇王之称谓,非当时与异代,遂为优劣也。班固、范晔、陈寿、王隐、沈约参差不同,尊卑失序。至于魏收讳储君之名,书天子之字,过又甚焉。今所撰,讳皇帝名,书太子字,欲尊君卑臣,依春秋之义。”

    二曰“魏氏平文以前,部落之君长耳。太祖远追二十八帝,并极崇高,违尧舜宪章,越周公典礼。但道武出自结绳,未师典诰,当须南董直笔,裁而正之;反更饰非,岂是观过?但力微天女所诞,灵异绝世,尊为始祖,得礼之宜。平文、昭成,雄据塞表,英风渐盛,图南之业,基自此始。长孙斤之乱也,兵交御坐,太子授命,昭成获免。道武此时,后缗方娠,宗庙复存,社稷有主,大功大孝,实在献明。此之三世,称谥可也;自兹以外,未之敢闻。”

    其三曰:“幽王死于骊山,厉王出奔于彘,未尝隐讳,直笔书之,欲以劝善惩恶,诒诫将来。而太武、献文,并遭非命,前史立纪,不异天年,言论之间,颇露首尾。杀主害君,莫知姓名,逆臣贼子,何所惧哉?今分明直书,不敢回避。”

    四曰:“自晋德不竞,宇宙分崩,或帝或王,各自署置。其生略如敌国,书死便同庶人。凡处华夏之地者,皆书曰卒,同之吴、楚。”

    澹又以为“司马迁创立纪传已来,述者非一,人无善恶,皆为立论。计在身行迹,具在正书,事既无奇,不足惩劝,再述乍同铭颂,重叙唯觉繁文。案丘明亚圣之才,发扬圣旨,言‘君子曰’者,无非甚泰;其间寻常,直言而已。今所撰史,窃有慕焉,可为劝戒者,论其得失;其无损益者,所不论也。”上览而善之。未几而卒。有集三十卷。子罕言。

    澹弟彦玄,位洧州司马。子满行。

    魏兰根,字兰根,收族叔也。父伯成,中山太守。兰根身长八尺,仪貌奇伟,博学高才,机警有识悟。起家北海王国侍郎。母忧,居丧有孝称。将葬,常山郡境先有董卓祠,祠有柏树,兰根以卓凶逆,不应遗祠至今,乃启刺史,请伐为椁。左右人言有灵,兰根了无疑惧。父丧,庐于墓侧,负土成坟,忧毁殆于灭性。

    正光末,尚书令李崇为大都督,讨蠕蠕,以兰根为长史。因说崇曰:“缘边诸镇,控摄长远,昔时初置,地广人稀,或征发中原强宗子弟,或国之肺腑寄以爪牙。中年以来,有司乖实,号曰府户,役同厮养,官婚班齿,致失清流。而本宗旧类,各各荣显,顾瞻彼此,理当愤怨。宜改镇立州,分置郡县。凡是府户,悉免为平人,入仕次第,一准其旧。此计若行,国家庶无北顾之虑。”崇以奏闻,事寝不报。

    孝昌初,为岐州刺史,从行台萧实夤讨破宛川。俘其人为奴婢,以美女十人赏兰根。兰根辞曰:“此县介于强虏,故成背叛。今当恤其饥寒,奈何并充仆隶?”于是尽以归其父兄。部内麦多五穗。邻州田鼠为灾,犬牙不入岐境。及萧宝夤败于泾州,岐州人囚兰根降贼。宝夤兵威复振,城人复斩贼刺史侯莫陈仲和,推兰根复任。朝廷以兰根得西土人心,加都督泾、岐、东秦、南岐四州诸军事,兼四州行台尚书。

    孝昌末,河北流人南度,以兰根兼尚书,使齐、济、二兗四州安抚,并置郡县。兰根甥邢杲反于青、光间,复诏兰根慰劳。杲不下,仍随元天穆讨之。还,拜中书令。

    庄帝之将诛尔硃荣,兰根泄之于兄子周达,周达告尔硃世隆。及荣死,兰根忧,不知所出。时应诏王道习见信于庄帝,兰根乃托附之,求出立功。乃兼尚书右仆射、河北行台,定州率募乡曲,欲防井陉。为荣将侯深所败,走依勃海高乾。属乾兄弟义举,固在其中。神武以宿望深礼之。中兴初,为尚书右仆射。神武将入洛阳,时废立未决,令兰根察节闵帝。帝神采高明,兰根恐于后难测,遂与高乾兄弟及黄门侍郎崔甗同请。神武不得已,遂立武帝。太昌初,加侍中、开府仪同三司、钜鹿县侯,启授兄子周达。兰根既预勋业,位居端副,始叙复岐州勋,封永兴侯。高乾之死,兰根惧,以病免。天平初,言病笃,以开府仪同归本乡,门施行马。武定三年,薨。赠司徒公,谥曰文宣。长子相如袭爵。

    相如性亢直,有文藻,与族兄恺齐名,雅为当时所贵。早卒。孝昭时,佐命功臣配飨,不及兰根,次子敬仲表诉,竟不允。敬仲以才器称,卒于章武太守。子饷,字孝衡。幼孤,学涉有时誉,居丧以孝闻。隋饶州司仓参军事。子景义、景礼并有才行,乡人呼为双凤,早卒。敬仲弟少政,位至洛州刺史。子孝该、孝几。

    恺自散骑常侍迁青州长史,固辞。文宣大怒曰:“何物汉子,与官不就!”时帝已失德,朝廷为之惧,恺容色坦然。帝曰:“死与长史,任卿所择。”答曰:“能杀臣者陛下,不受长史者愚臣。”帝谓杨愔曰:“何虑无人,苦用此汉!放还,永不须收。”由是积年沈废。后遇愔于路,微自陈。愔云:“咸由中旨。”恺应声曰;“虽复零雨自天,终待云兴四岳,公岂得言不知?”杨愔欣然曰:“此言极为简要。”数日,除霍州刺史,在职有政理。后卒于胶州刺史。

    论曰:伯起少颇疏放,不拘行检,及折节读书,郁为伟器。学博今古,才极从横,体物之旨,尤为富赡,足以入相如之室,游尼父之门。勒成魏籍,追从班、马,婉而有则,繁而不芜,持论序言,钩深致远。但意存实录,好抵阴私,到于亲故之家,一无所说,不平之议,见于斯矣。王松年、李庶等并论正家门,未为谤议,遂凭附时宰,鼓动淫刑,庶因鞭挞而终,此公之失德。长贤思树风声,抗言昏俗,有硃子游之风。季景父子,雅业相传,抑弓冶之义。兰根道冠时英,功参霸业,亦一代之伟人也。

    译文:

    魏收字伯起,小字佛助,巨鹿下曲阳人。自称:汉朝初年魏无知受封为高良侯,子魏均。胡,幼年丧父,有志向操守,经书和史书知识都很广博,最后的官职是本郡巨鹿太守。儿子魏悦,字处德,本性朴质稳重,有气量,宣城公赵国李孝伯见到魏悦就很器重他,把女儿嫁给他。位至济阴太守,有好的政绩而被称颂。

    魏悦子魏子建,字敬忠,初入仕时任奉朝请,后来多次升迁至太尉从事中郎。起初,宣武帝时平定氐族,就在武兴建立军镇,不久改为东益州。这之后任镇将和刺史,失掉民心,广大氐人不服,就造成边境的祸患。于是任命魏子建为东益州刺史。魏子建对百姓施以恩义信用,境内各地都清静无事。北魏正光五年,南北二秦城人莫折念生、韩祖香、张长命等相继谋叛。众人认为州城居民无不精壮勇猛,现在他们的同族都反叛了,应该先收缴他们的武器装备。魏子建则认为城中居民多次参军作战,都是骁勇果敢之士,安抚他们就足以为我所用,如果把他们逼急了就会使我们处于内外受敌的困难境地。于是把城中老年人和壮年都召集起来,明白辟导他们,并且上书说城中居民本来不是因犯罪受牵连而来归服的,一概免去处罚。魏明帝颁发优礼诏书听从了他。魏子建逐渐将他们父兄子弟分散开,让他们一部分到郡城外的城堡去居住守卫,内外相互照应,终于使他们身家性命获得保全。到秦城贼人乘胜进犯,安营黑水时,魏子建就暗中泪兵突然袭击,斩杀俘获了很多人,威名显赫。早先反叛的人,到这时全部投降。于是派遣特别使者报告朝廷,魏明帝很赞赏他,下诏任命魏子建兼任尚书建立行台,仍旧任刺史。于是威震蜀地。梁州、巴州、两益州、两秦州的事务,都归他节制调度。

    梁州刺史傅竖眼之子傅敬仲内心感到羞愧,在洛阳大行贿赂,以此谋取行台职位。在此之前魏子建也曾屡次请求回京师,到这时,朝廷就派南豳州刺史唐永代替魏子建。傅竖眼也因此被任命为行台。魏子建将要回京时,众氐人爱慕留恋,共同组织起来截断道路。主簿杨僧覆先去明白开导,众位氐人发怒说:“我们挽留刺史,你要送他出境吗?”砍了他几刀,几乎死去。魏子建慢慢加以抚慰开导,近一个月才得前进。官民赠送的礼物,一概没有接受。而东益州氐人、蜀人不久就反叛,攻打逼迫唐永,唐永放弃城池逃走,于是丧失了一处藩镇。当初唐永逃跑时,魏子建门客中有一个名叫昙璨的和尚和一个名叫耿显的巨鹿人都落入氐人手中,到他们知道二人是魏子建的门客时,哭着将被他们抢去的衣物追回还给二人,并送出白马城。他遣留的恩惠所及就是如此。

    起初,魏子建任前军将军,十年都没有升迁,在洛阳闲暇无事,经常和吏部尚书李韶、李韶堂弟李延蹇一道下围棋,尝时人称他特别爱好围棋。魏子建常说:“围棋在廉洁和勇敢之间,可以得到深刻的启发。况且我还没有被当世所用,玩六博走围棋也是可以的。”到他一旦治理边防事务,共历时五年,未曾与人下棋。

    回到洛阳后,多次升迁至卫尉卿。起初,元颢发兵攻打京师,庄帝北逃避难,魏子建对他的亲戚卢义僖说:“北海自绝于国家,对萧衍称臣,我已经老了,怎能再做诸侯的臣子!”于是带领家属迁居洛南。到元颢被平定后才返回。他早先就因患手足麻木病而痛苦,到这时就更严重了。因卫尉卿职务要办理公务,所以屡次上书请求退职,特别任命他为右光禄大夫。邢呆之乱被平定,太傅李延寝之子侍中李或被任命为特使,安抚慰问东方。当时外戚尊贵显盛,去送行的客人很多,魏子建也前去问候送别。李延蹇说:“小儿今天出发,你将用什么来勉励他?”魏子建说:“更加要以骄傲自满为鉴戒。”延蹇失意恼恨了很久。到庄帝诛杀了汆朱荣,从前在河阴被汆朱荣杀害的人,他们的家属都相互庆贺。太尉李虔第二个儿子李仁曜,是魏子建的女婿,从前也被杀害。魏子建对姨弟卢道虔说:“朝廷诛杀剪除强横的权臣,凶暴之徒尚且加以阻挠,还未听说有特别的好计谋,恐怕不能成事。这是李家灾祸的开端,庆贺不是太匆忙了吗!”到永安年间以后,李氏宗族流转离散,李或也被诛杀,恰如他所预料忧虑的。后来历任左光禄大夫,加封散骑常侍、骠骑大将军。

    魏子建自从出任藩镇刺史,总管山南地区,身处富庶之地,又遇国家动荡不安之时,能够洁身自好,不把钱财放在心上。回到京师后,家属穿衣吃饭的费用,经常不宽裕,清白的事迹,一生显著。本性稳重谨慎,不随便和人交往,惟有和尚书卢义僖、姨弟泾州刺史卢道裕很相亲近。到病重时,遭言告诫两个儿子说:“死生寿命,凡是有生命者都一样。世间多有厚葬着,我一生都不赞成;用粗竹席裹尸而葬,又不是我的意愿。我死之后,用平时的衣服装殓。我一生离合,前后三次娶妻,合葬的事情,恐怕又不合古礼。况且你们前面两位母亲,先已葬在旧墓地,坟地久已坚固,已有一定区别。只有你们后一个母亲的坟墓在外面,可迁入墓区内,依照位次规定附葬于我墓地后面,像这样我就满足了,用不着合葬。一定要顺从我的心愿,不要让我死有遗憾。”北魏永熙二年春天,死于洛阳孝义里家中,时年六十岁。追赠为仪同三司、定州刺史,谥号文静。

    两个儿子,魏收、魏祚。

    魏收年轻时就很机敏警觉,不拘小节。到十五岁时,已很能写文章。到随他父亲到边郡时,喜欢练习骑马射箭,打算用武艺使自己达到显要地位。荣阳郑伯嘲笑他说:“魏郎玩了多少剑戟?”魏收很惭愧,于是就改变初衷发奋读书。夏天,坐在木板床上,随着树荫的移动而诵读。多年后,床板都磨薄了很多而专心致力不止。以文章华美知名。

    最初任太学博士。到水朱荣在河阴滥杀朝廷百官时,魏收也在包围圈中,因为天晚获得保全。吏部尚书李神儁很看重魏收的才学,奏请任命他为司徒记室参军。永安三年,被任命为北主客郎中。北魏节闵帝即位,精选亲近侍从人员,下诏令让魏收试作祭天地的文告。魏收下笔便写,不另打草稿,文告将近千字,被改掉的没有几处。当时黄门郎贾思同陪侍在皇帝身边,对他的才能深以为奇,报告皇帝说:“即使是曹植七步成诗的才能,也超不过这人。”升任散骑侍郎,不久又下令让他负责撰写起居注,并纂修国史,过了一阵又兼任中书侍郎,当时才二十六岁。

    北魏孝武帝初年,又下诏让魏收代理原先的职务,文书诰令充塞堆积,所办之事都很符合皇帝旨意。黄门郎崔悛跟随齐神武帝进入京师,气焰逼人不可一世,魏收起初并不登门造访。崔怀替皇帝作登位的免罪诏书中说:“朕附体于孝文帝。”魏收讥笑他说得太直率。正员郎李慎将魏收的话告诉了他,崔悛很忌恨他。当时正当节闵帝去世,孝武帝令魏收起草诏书。崔悛于足宣扬说:魏收在普泰年间出入宫廷,一日起草诏书,词意十分优美,然而举义旗的将士都被他说成叛逆之人。再者魏收父亲年老,理应辞官回家侍奉。御史台准备加以弹劾,依赖尚书辛雄到御史中尉綦儁那里替他说了好话,方才免于被弹劾。魏收有一个身份低贱的弟弟魏仲同,原先没有收录他,因此内心惶恐,这时才将他上了名册,派他回乡服侍父亲。孝武帝曾经大量调发士兵,到嵩山南面打猎,历时十六天。当时天气寒冷,朝廷民间都哀叹怨愤。孝武帝与随从官员以及诸位嫔妃公主,表演奇异的技艺,身着奇异的服装,多不符合礼节法度。魏收想进言劝谏又心怀恐惧,想沉默不管又做不到,于是奏上《南狩赋》以讽谏孝武帝,时年二十七岁。虽然文词过于富丽夸张,但主旨终归于高雅纯正。孝武帝亲笔写诏令回答他,对他很是赞芙。郑伯对他说:“你如果没遇上老夫我,大概今天还在追赶兔子。”

    起初,神武帝坚决推让天柱大将军封号,孝武帝下令魏收作诏书,以便顺从神武帝的请求。欲加封神武帝为相国,间魏收相国品级如何,魏收以真实情形回答,孝武帝就止住了。魏收因为不了解皇帝、相国的真实意图,为自己的回答而感到不安,请求解职,孝武帝下诏答应了他。过了很久,任命他为孝武帝兄长的儿子广壬至丞赞开府从事中郎,魏收不敢推辞,于是作《庭竹赋》来表达自己的意愿。不久又兼任中书舍人。与济阴温子升、河问邢子才齐名,当世称为三才。当时孝武帝内心和神武帝有隔阂,魏收于是就以有病为由坚决推辞而被免职。舅父崔孝芬感到奇怪问他原因,魏收说:“我害怕晋阳有军队到来。”不久果然神武帝从晋阳由南而来,孝武帝西入关中。

    魏收兼任通直散骑常侍,作为王听的副手出使梁。王昕风流善辩,魏收辞藻富丽飘逸,梁武帝及其群臣都加以特别的尊敬。先前,南北开始和好,李谐、卢元明首次出使南朝,二人的才能器度同被邻国所尊重。到这时,梁武帝称赞说:“卢、李二人著名于当世,王、魏两人由弱而强,不知道后来又当如何。”魏收住在驿馆裹,就买昊地婢女进馆中;他的部下有买婢女的,魏收也把她们唤来,一一迄行奸污淫乱。梁客馆的官员,都受此牵连而获罪。人们称赞他的才能,而鄙视他的德行。在途中作《聘游赋》,文辞十分华美。出使回京,尚书右仆射高隆之向王昕、魏收索取南方货物,没能如愿,于是就暗示御史中尉高仲密将王昕、魏收软禁在御史台,过了好久才被释放。

    到孙搴死后,司马子如举荐魏收,被召到晋阳,让他担任中外府主簿。因为领受旨意相抵触,多次被疑忌责罚,并被加以杖刑,久不得志。恰逢司马子如奉使霸朝到晋阳,魏收凭借他的恩惠疏通神武帝。司马子如于是利用宴会开玩笑地对神武帝说:“魏收,是天子中书郎,全园的大才,希望大王借给他脸面。”魏收因此得转为相府属官,然而也没有很受优待礼遇。

    魏收堂叔魏季景很有文才,历任官职和知名度都在魏收前面,然而常被魏收欺侮轻视。魏季景、魏收初次到并州,顿丘人李庶,是前大司农李谐的儿子,以华美的辩才著称,曾对魏收说:“霸朝就有二魏了。”魏收轻率快速地回答说:“用堂叔和我相比,便是用邪输和你相比。”邪输这个人,是前尚书令陈留公继伯的儿子,是有名的愚蠢痴笨人,喜欢亲自到市场店铺,高价购买货物,被商人们共同嗤笑玩弄。魏收忽然用魏季景比方邪输,他的不恭敬多是如此。

    魏收本以为有文才,一定有希望脱颖而出被赏识重用,官位已经不能如愿,于是请求撰写国史。崔暹焉他进言于文襄帝说:“国史事情重大,你家父子雨代霸王功业,都必须完全记载下来,这事非魏收不可。”文襄帝于是启奏皇上令魏收兼任散骑常侍,撰写国史。东魏武定二年,任命为正常侍,兼任中书侍郎,仍旧撰写国史。

    魏孝静帝宴请百官,问因何故取名“人日”,大家都不能回答。魏牧对答说:“晋议郎董勋《答问礼俗》称:正月一日是鹦日,二日是狗日,三日是猪日,四日是羊日,五日是牛日,六日是马日,七日是人日。”当时邢邵也在旁边,感到非常惭愧。自从魏、梁和好,使书一开始常写:“想来你们那里境内宁静,我们这里全国安和。”梁后来使者的使书则去掉“彼”字,自称还是写“此”字,想表示没有看成外国的意思。魏收确定回书说:“想来境内清平,现在万国安和。”梁回书,也依他的提法作为体例。

    后来神武帝入京朝见,静帝任他焉相国,坚决推辞,令魏收作启书。启书作成后呈上,其时文襄帝在旁,神武帝指着魏收对文襄帝说:“这个人当成为第二个崔光。”武定四年,神武帝在西门豹祠会聚宴饮,对司马子如说:“魏收做史官,书写我们的善恶事情,听说北伐时众位贵官经常馋赠史官饮食,司马仆射也曾债赠没有?”因此大家一齐大笑。便对魏收说:“卿家不要看到陈元康等人在我身边奔走效力,就说我认为他们有功劳。我后世的地位名声掌握在你手里,不要认为我不知道。”不久加兼著作郎。

    从前魏收在京都洛阳时,轻浮放荡特别有名,人们称他是“魏收惊蚨蝶”。文襄帝曾到东山游玩,令给事黄门侍郎元颢等人宴会。文襄帝说:“魏收自负其才役人赶得上他,今天定要找出他的短处。”论辩已反复几遍,魏收忽然长声高呼说:“杨遵彦理屈辞穷,已经倒了。”杨情不慌不忙回答说:“我还绰绰有余,像山一样挺立不动。如果遇上当涂,恐怕很轻疾快速消逝了。”当涂是指魏,翩翩指的是蝴蝶。文襄帝先领会到,大笑叫好。文襄帝又说:“方才的话还很隐微,应该进一步指名斥责。”杨情应声答道:“魏收在并州作了一首诗,当着众人读完,说:‘自堂叔魏季景出六百斗番,也辨别不了遭首诗。’远近之人都知道这事,不敢乱说。”文襄帝高兴地说:“我原先也听说过。”众人都笑起来。魏收虽然自我申诉辩解,但不再对抗了,终身以此为耻辱。

    侯景叛变投降梁,带兵进犯南部边境。文襄帝当时在晋阳,令魏收作檄文写了五十余张纸,不到一天就完成了。又作檄文通知梁朝,让送回侯景,初更起笔,三更就完成,全文超过七张纸.文襄帝认为写得很好。孝静帝曾在秋九月举行大射礼,下令人人都要作诗,魏收诗的最末一句是:“尺书征建邺,折简召长安。”文襄帝因他诗意豪壮,看着众人说:“现在朝廷有魏收,便是国家的光采。文书写作高雅通俗兼有,文笔通畅奔放。我也曾叫子才、子升,随时作些诗文,至于文词气概,都赶不上魏收。我有时心有所想,忘掉不能说出,有时说出来又不完整,意思表达不到位,魏收献上草稿,都很周到全面。能够这样也是很难得的。”又令他兼任主客郎,接待梁使者谢埏、徐陵。侯景攻破梁都建康后,梁鄱阳王萧范当时任合州刺史,文襄帝令魏收写信晓谕他。萧范得到书信后,于是就率领军队西进,文襄帝乘机派州刺史崔圣念占领合州城。文襄帝对魏收说:“现在平定了一州,卿家是有功劳的,还道憾‘尺书微建邺,未能应验啊。”

    文襄帝逝世后,文宣帝到晋阳,令魏收与黄门郎崔季舒、高德正、吏部郎中尉瑾一起在北府参与掌管机密事务。调任秘书监,兼任著作郎,又任命为定州大中正。当时北齐正要接受东魏樟让,杨悟奏请将魏收安置在别墅里,令他撰写禅让接替诏书等文告,派徐之才守门,不让他外出。

    北齐天保元年,任命为中书令,仍旧兼任著作郎,封富平县子。二年,下诏令他撰写《魏史》。天保四年,任命为魏郡太守,是为了给他优厚的俸禄,专在史合任职,并不管理郡中事务。先前,文宣帝令群臣各自陈述自己的志愿,魏收说:“臣愿在东观如实记载史事,早些写出《魏书》。”所以文宣帝让魏收专门承担他的任务。又下诏平原王高隆之为《魏书》总监修,只是署名而已。皇帝命令魏收说:“好生如实写史,我始终不会像魏太武帝那样诛杀史官。”

    起初,北魏初年邓彦海撰写《代记》十余卷,在他之后崔浩主管撰写魏史实,游雅、高允、程骏、李彪、崔光、李琰之等人世代相传写史。崔浩作编年体,李彪开始分别作纪、表+志、传,全书还没有完成。宣武帝时,命邢峦追记《孝文起居注》,祇记到太和十四年。又命崔鸿、王遵业接着补写,下止于孝明帝,事情十分详备完整。济阴王元晖业撰写《辨宗室录》三十卷。于是魏收与通直常侍房延佑、司空司马辛元植、园子博士刁柔、裴昂之、尚书郎高孝干广泛综合取拾,以此写成《魏书》。辨别确定名称,逐条鉴别列举。又搜集遗亡,接续后事,完备了一朝史书,并写表章奏报文宣帝知道。总成一代重要典籍:共计十二本纪、九十二列传,共一百一十卷。天保五年三月,奏上。秋天,任命为梁州刺史。魏收因为志还未完成,奏请最终完成自己的事业,获得准许。十一月又奏上十志:《天象》四卷,《地形》三卷,《律历》二卷,《礼乐》四卷,《食货》一卷,《刑罚》一卷、《灵征》二卷,《官氏》二卷,《释老》一卷,共二十卷。接续在纪传之后,合计一百三十卷。分为十二套,这部史书的三十五凡例,二十五篇序言,九十四篇论赞,前后有两篇表章一篇书启,都由魏收独自完成。

    魏收所引进的史官,恐怕他们欺凌威逼自己,只选举学者文人中先前就依附自己的人。其中房延佑、辛元植、眭仲让虽然早就位列朝官,但并非史学人才;刁柔、裴昂之虽然以儒术知名,但全不能胜任编辑工作;高孝干以左道邪术求得进升。参加修史诸人的祖宗及有婚姻关系的亲戚,多被记载,用美好的言词加以粉饰。魏收性子非常急迫偏激,不太能平心待人,有旧怨的人,多埋没他的好处。他常说:“哪一个小子,敢和我魏收生气!抬举他就可使他上天,按压他能让他入地。”起初,魏收在神武帝时任太常少卿,撰修国史,得到阳休之的帮助。因此致谢阳休之说:“没有什么来报答你的恩德,应当为你作一篇好传。”阳休之父亲阳固,魏世任北平太守,因为贪婪暴虐被御史中尉李平弹劾而获罪,记载在《魏起居注》里。魏收卸记载为:“阳固任北平太守,很有好的政绩,因公事牵连而被免官。”又说:“李平对他深相敬重。”汆朱荣对北魏来说是叛贼,魏收因为高氏出自汆朱荣部下,而且接受了汆朱荣儿子的黄金,所以减少饱的罪恶而增加他的美善,评论说:“如果说他能修行德义之风,就是豕韦、彭祖、伊尹、霍光又哪里足以相比呢。”

    当时舆论既然说魏收着史不公平,于是文宣帝下诏令魏收在尚书省和各家子孙共同进行讨论。前后投状控诉的,有一百多人,有人说遣失了他们家世的职位;有人说他们的家族不见记录;有人说乱加诽谤诋毁。魏收都随状一一给予答复。范阳卢斐的父亲卢同附在族祖卢玄传后;顿丘李庶家传,称他原本是梁国蒙人。卢斐、李庶讥讽议论魏收,说史书不公正。魏收性情急躁,控制不住他的怨愤,上奏诬告他们想杀害他。文宣帝大怒,亲自审问。卢斐说:“臣父亲入仕于魏朝,位至仪同,功业显著,名声传闻天下,与魏收不是亲戚,就不给他立传。而博陵崔绰,职位只到本郡功曹,更没有事迹,是魏收女系的亲属,于是将他排在传首。”魏收说:“崔绰虽然没有地位,但道义值得称赞,所以应该立传。”、文宣帝说:“卿家从哪里知道他是好人?”魏收说:“高允曾为崔绰作赞文,称赞他有道德。”文宣帝说:“司空是才德之士,为人作赞文,正应该称颂。也像卿家为人作文章,说他的好处,难道都是实情?”魏收无言对答,只是害怕得浑身发抖而已。但文宣帝先就看重魏收才能,不想加他的罪。当时太原王松年也指责魏收编的史书,和卢斐、李庶一起获罪,各自受鞭刑发配衣甲坊,有人竟因而致死。卢思道也被依法治罪。然而还是因为众人议论激烈,敕令魏收编的史书暂且不要印行,令众官广泛讨论。听从有家事的人入内署名,记载不实的允许陈诉。于是众口喧哗,称之为“秽史”,投书陈诉者接连不断,魏收无法抗拒。当时左仆射杨惜、右仆射高德正二人在朝野内外权势很大,与魏收都是亲戚。魏收于是就给他们两家都作传,二人不打算说史书不符合实际,因此压制阻塞申诉言辞,终文宣帝一世,再不重新讨论。

    又有尚书陆操曾对杨悟说:“魏收所作《魏书》可称得上学问广博才气宏大,有大功于魏室。”杨倍也曹对魏收说:“这部书可以说是无须修改流传千秋万代的史书。但遣憾的是论述到各家旁支亲属和亲戚婚姻,过于繁琐细碎,与旧有史书体例不同。”魏收说:“过去因为中原死丧祸乱,有名望人家的族谱宗牒都遗弃散失得快完了,所以才详细地书写各家的旁支亲属。希望你看到我的遇错也了解我的仁爱,以免去更大的责副。”

    天保八年夏天,任命为太子少傅,监修国史。又参与修订法令。三台建成,文宣帝说:“新台建成,应当有赋。”杨倍预先将此事告诉了魏收,魏收献上《皇居新殿台赋》,文辞十分壮丽。当时所有作者自邢邵以下,都赶不上他。魏收献赋前几天,才告诉邢邵,邢邵后来对别人说:“魏收真是坏人,不早些告诉我。”文宣帝曾到东山游玩,命令魏收起草诏书,宣扬声威德行,以晓谕关西。一会儿就完成了,辞理宏大雄壮,文宣帝当着百官对他大加赞赏。仍兼太子詹事。魏收娶他舅舅的女儿,崔昂的妹妹作妻子,生一女,没有儿子。北魏太常刘芳的孙女、中书郎崔肇师的女儿,夫家因事获罪被没收入官,文宣帝一并赏赐给魏收作妻子。当时人把他比作贾充设置左右夫人。然而没有儿子。后来病重,恐怕死后妻妾不和,于是放免两位夫人外嫁。到病愈后又回忆想念,于是作《怀离赋》以申明意愿。

    文宣帝每每在饮酒欢乐的宴会场所,说太子生性懦弱,国家事务重大,最终当传位给常山王。魏收对杨情说:“古人说:太子是国家的根本,不能够动摇。皇上三杯酒后,常说要传位常山王,让臣下因猜疑而有二心。如果真是这样,便应该果断实行;如果只是说说玩笑话,魏收我既然愧为太子师傅,正当以死守护他,但恐怕皇上心内不安。”杨情将魏收的话奏知文宣帝,自此以后就再也不提此事了。文宣帝多次宴饮嬉乐,魏收常常参与并随从左右。皇太子娶郊良娣作妾,主管部门完整摆设太牢三牲饮食,文宣帝畅饮之后,站起来将食案推倒,于是问魏收说:“你知道我的用意否?”魏收说:“臣下愚昧地认为郑良娣既然是太子的妾,按理不须用太牢礼,敬思圣上心意,是由舱这个原因推倒的。”文宣帝大笑,握着魏收的手说:“卿家领会我的心意。”安德王延宗娶趟郡李祖收的女儿作王妃,后来文宣帝到李家赴宴,而王妃母亲宋氏却献上两个石榴在文宣帝面前。文宣帝询问众人都不知是什么意思,于是就将石榴抛丢了。魏收说:“石榴房中多籽粒,王新婚,王妃母亲希望子孙众多。”文宣帝大喜,诏令魏收:“卿家还给我取来。”于是赏赐魏收美锦两匹。

    天保十年,任命为仪同三司。文宣帝在宴席上,口头下令任命魏收为中书监,命中书郎李悟在树下写诏令。李情因为魏收是一代大才,难于轻率下笔,好长一段时间都役写完。等到写成,文宣帝酒醉已醒,就不再提起这事,李悟也不奏请,事情竟搁下了。到文宣帝在晋阳逝世,驿站传召魏收以及中山太守阳休之参与商议祭祀和丧事的礼仪,并掌管诏令。于是任命为侍中,改任太常卿,文宣帝的谥号以及庙号、陵墓名称,都是魏收议定的。

    到孝昭帝在朝廷中主政时,命令魏收在官中作各种诏令文诰,多日不出宫。转任中书监。北齐皇建元年,任命为兼侍中、右光禄大夫,仍旧任仪同,监修国史。魏收早先作王听副使出使梁,相互间不和睦,当时王昕弟王晞与孝昭帝关系亲密,而孝昭帝另外任命阳休之兼任中书,在晋阳掌管诰文诏令,魏收留在邺都,这些都是王晞促成的。魏收大为不满,对太子舍人卢询祖说:“假若让你作文诰诏令,我也无话可说。”又任命祖埏为著作郎,想用他来取代魏收。司空主簿李翥,是有名的文学之士,听说后告诉别人说:“诏令文诰全归阳子烈掌管,著作又委任给祖孝征,文史都一时失于用人,恐怕魏公会大焉不满,有所抵触。”当时孝昭帝下诏对两个王和三个前代帝王后裔被封有爵位的人进行讨论,魏收坚持王肃、杜预的说法,以元氏、司马氏作为二王,加上曹氏完备三恪。众位礼学官员都坚持郑玄二王并三恪共五代的说法。孝昭皇后姓元氏,议恪的面不想太宽,所以讨论结果依从了魏收的意见。又任命他兼任太子少傅,解除侍中职务。

    孝昭帝因为《魏史》尚未刊行,诏令魏收重新加以研究审核,魏收接受诏今后,又有许多改正。到诏令刊行《魏史》时,魏收以为只是放在秘阁内,外人没有机会看得到,于是命人送一本交付并省晋阳,一本交付邺都,任人抄写。

    北齐太宁元年,加封为开府。河清二年,兼任右仆射。当时武成帝终日畅饮作乐,朝廷事务专门委托给侍中高元海,高元海平庸不能担当大任。因为魏收才震世俗,都官尚书毕义云长于决断裁割,武成帝于是虚心依靠他们二人。魏收害怕退避,不能扶正补救朝政,被评论者所嘲笑讽刺。武成帝在华林园另外起造玄洲苑,具备山水台观之壮丽,下诏在阁上昼魏收像,他就是如此受武成帝推重。

    开始魏收比温子升、邢邵稍微晚一些入仕,到邢邵因被疏远外任地方官,温子升又因为犯罪被处死,魏收于是大受信任重用,一段时间内权势地位无与伦比。商议政务更是互相诋毁,各自形成宗派集团。魏收经常议论邢邵文章粗陋。邢邵又说:“江南任防,文体本来就疏陋,魏收不只是模拟,简直是大肆剽窃。”魏收知道后则说:“他经常在沈约文集中剽窃,何故说我剽窃任防。”任防、沈约都有大名,邢邵、魏收各有所偏爱。后主武平年问,黄门郎颜之推以二人的意见询问仆射祖埏。祖埏回答说:“看到邢邵、魏收的善恶得失,就知道任防、沈约的优劣。”魏收因为温子升全不会作赋,邢邵虽有一两首,但赋又不是他所擅长的,常说:“应当能够作赋,才能成为大才士。只会以奏章碑文自我称许,这就同儿童游戏一样。”自东魏武定二年以后,国家大事诏令,军国文书,都是魏收所作。每有紧急事务,受诏令后立时写成。有时宫廷使者催促,魏收下笔如同早就构思好的,敏捷快速的功夫,邢邵、温子升都赶不上他。他参与讨论典章制度,和邢邵相等。

    过后不久趟郡李公统因母亲崔氏年龄遇大被免职,魏收知道这件事还去拜访他,事情被揭露后除名。这年,又因焉交结陈使者封孝琰,书面指令自家门客和封孝琰随行,遇上昆仑国商船到来,得珍奇宝货:猓捻被面,一尺多长的美玉等数十件。按罪应当流放,从轻以赎刑论罪。武平三年,起用任命为清都郡太守。不久又派黄门郎元文遥传皇上的敕书对魏收说:“卿家是旧人,事奉我家最久,你前面的罪遇,情有可恕。现在让你任太守,不能说是美差事,但刚起用你,仔细考虑只能这样。朕怎么可以用你的才能而忘记你本身?等到十月,当恢复你开府职务。”后主天统元年,任命为左光梂大夫。二年,代理齐州刺史,不久转为正任。

    魏收因为子侄们年轻,申明以告诫劝勉,着《枕中篇》。全文是:

    我曾读管子的书,其中说到:“能胜任重负者莫如身体,旅途之畏惧者莫如人言,时间之久远者莫如岁月。以重任之身行走在艰险道路上而至长久,只有君子能够做到啊。”追思而深入髗味这段话,感慨长叹。

    就像高山直立而稳重,有隐伏之德而不倾倒;高山隐伏称得上稳固了,然而也奔走负重而不停止;吕梁山特别深险,能够漫步歌唱而用不着害怕;焦原山险峻,有人攀登上而不惊怕。九州岛正当统一之时,故能很轻易地被迅速选用;国家应当安定的时候,能久远地被提升征用。如果能做到担任重要职务而有节度,则职位反而会更加稳固。因为能够驾御危险的形势而得法,就会安处而没有忧患。那长远的目标要能达到,果真去适应就一定能成功。遭难道只是靠神妙的道理能做到的,也靠人力一贯地努力。

    唉!人处于天地之间,劳作于死生之境地,受到嗜好欲望的侵袭,名利的牵制,美食佳肴不希望得到却都一起到来,珠玉没有脚都自己跑来,于是乎骄横奢侈之心随之而起,危亡跟着也到了。然而对于道德智力最突出的人来说,只在于多观察多思虑,或进或退,没有一定的标准。当其施展才华时就能救世成就功业,当其收敛时就能销身灭迹。财货与美女,香花与音乐,阿谀奉承无所争先;评头论足,油嘴滑舌,怨恨憎恶不要靠前。功名与山河一样长久,事业与金石一般坚固。这大概就是厚实的栋梁不会弯曲,锋利的刀刃运行自如。到了缺少德行时就不能持久,丧失其金玉本质,奔走于人世间,煽动性俗之人,持有热汤和阳光却说寒冷,拥有塞谷填满的财产还嫌不足。源头不清则水流浑浊,表杆不直则影子歪斜。唉!胶漆结合怎称牢固,冷暖变化更是快速,利变成了害,荣化作了辱,悲喜交替而来,得失连续不断。甚至有被流放蛮荒之地,死于监狱者。难道不是自持力不强,身当其事反而胡涂!怎么可以说车以前面倾覆者为戒,人以先领悟事理者为师?

    听说诸位君子,正道之士,游乐于经学,满足于文史。写作有奇异的笔锋,谈吐有出色的道理。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到极点,就达到神圣境界了。了解脚力而行,度量路程而止。从我做起而推及他人,先别人后自己。情感不要被荣枯拴系,心思不为喜怒所滞留.不在山野炫耀名声,不在城市自抬身价。言行相符,慎始慎终。这些有一样做到,很可以作表率了。恭敬地居职视事,知道的无不去实行,或左或右,则是俊杰之士所应当的,没有悔恨,没有过失,所以能居高位而不危险。另外有些人勇于进取忘了退步,苟且求得又怕丢掉;追逐干金之产业,求取莴锺之俸禄;投身势要之门,趋附显贵之家。

    靠山一倒而祸及子孙,或踞坐无礼就失去真善本性。可以不畏惧吗!可以不警戒吗!家门内倚附着祸患,做事不能不慎密;墙外有埋伏的盗贼,说话不能有失言。应该使自己的语言恰当,行为端正。语言不美好,行为不端正,鬼神捉拿强横凶暴之徒,人们囚禁拦路打劫之辈,暗里夺去他的魂魄,明里夭折他的性命。不顺不合法的规则,不做不道德的事。国家社稷是自己的信仰,私有财宝不是自身的宝物。黑色染得过分就成了天青色,蓝色染得过分就变成青色,提着一根绳子就能看到垂直,放着一盆水就能看到平面。时机到来然后进取,没有到就不能有欲念,知道适可而止和自我满足,大概可以免于受辱。所以行事一定要观察征兆,办事一定要谨慎注意细节。了解征兆思考细节,失误就会很少;既善观察又能谨慎,福分和禄位就有所依归。从前蘧瑗五十岁时知道前四十九年的过失,颜子邻近危险三个月不离开。一步一步不停地走下去,可以达到千里之逼;一筐筐土不断堆积,可以堆成万仞高山。所以说行远路从近处开始,登高山从低处起步,可壮大可持久,随世事变迁。

    月满时如圆规画成,过了一夜也就亏缺了;木槿花盛开在枝头,到傍晚就枯萎了。怎么只增加而不减少?有只减少而不损失的?好处不要想得太多,利益不要希望过大。只有遵守德义的人畏惧好处过多,体察真性的人害怕利益过大。道德崇高则所有非议都集中起来,职任重大则大家的怨恨会合一起。显达之时则孔子都窘迫不安,忠心到极点则周公也为难不已。不怕别人说我狭隘,在我不可以自身败坏;不要别人说我忠厚,在我则不可以自身有罪过。如山一样高大,无所不有;像溪谷一样空阔,无所不容纳。能刚烈能柔和,可以担负重任;能诚信能和顺,可以处险境;能聪明能愚拙,可以历时长久。

    成周太庙的铜人,嘴上贴有三道封条,渗漏的酒器摆在前面,容易倒的器物留在后面,使诸多后来之人流传为座右铭作为警戒。

    其后群臣多有说《魏史》不真实,武成帝又命令重新审查。魏收又迂回变换,于是就为卢同立傅,崔绰反而改为附传。杨倍家传本来记载有“有魏以来,一门而已”,这时就改掉这八个字。又原先记载“弘农华阴人”,于是改为“自云弘农”以对应王慧龙“自云太原人”,这是他的过失。不久任命为开府、中书监。武成帝逝世,没有发布讣告,朝中诸位大臣因为后主即位多年,对如何发布大赦诏令犹豫不决。诸位大臣引荐魏收询问这事。魏收坚持应该得到恩惠,于是依从丁他。掌管诏令文诰,任命为尚书右仆射,总议监五礼事,职位特进。魏收上奏请求让赵彦深、和士开、徐之才共同监管,先将此事告诉和士开,和士开很吃惊,以没有学问相推辞。魏收说:“国家大事都由大王作主,五礼没有大王不能议定。”和士开道谢后答应了。多引进文学之士让他们执笔,儒士马敬德、熊安生、权会等人实际主持。

    武平三年去世,追赠司空、尚书左仆射,谥号文贞。有文集七十卷。

    魏收是硕学大才,然而心性狭窄,不能通达天命体察大道。见到当朝权贵和贵家子弟,常用巧言令色取悦他们。然而提拔后进,卸能以名声品行为优先,浮华轻薄险诈之徒,虽有才能,也不重视他们。起初,河间邢子才、子明以及季景和魏收,都以文章知名,世人称为大邢小魏,言辞特别优美。魏收比邢子才小十岁,邢子才常说:“佛助,是同僚中的伟大人才。”后来魏收逐渐和邢子才争名,文宣帝贬低邢子才说:“你的才能赶不上魏收。”魏收越发得意,他在自序中说:“先称温、邢,后来改称邢、魏。”然而魏牧内心鄙薄邢邵,心里不承认他排名在前。魏收既轻佻又快捷,爱好音乐,擅长胡舞。文宣帝末年,多次在东山与诸位优伶扮演狮猴和狗打斗,文宣帝对他很宠爱亲昵。魏收表兄博陵人崔岩用双声字来嘲笑魏收说:“当魏收衰老时该叫愚魏了。”魏收回答说:“额头高耸腥臊清瘦,是谁人所生?羊腮狗脸,脑袋浑圆鼻子扁平的猎,把大嘴扎在猪圈的食笼裹吃食发出响声。”他的辩论快捷不拘东就是这样。后来因为撰写史书,多被人怨恨,北齐灭亡之后,魏收坟墓被人挖掘,将他的尸骨抛弃在外。

    先前收养他弟弟的儿子魏仁表作继承人,位至尚书膳部郎中。隋朝开皇年问,死在温县县令任上。

    魏子建同族兄弟之子魏惇,字仲让。容貌魁伟,生性旷达坦率。北魏永安末年,任命为安东将军、光禄大夫。水朱仲远镇守东郡,因事拘捕魏惇,正遇上他外出,就把魏惇哥哥的儿子魏胤拘捕走了。魏惇知道后哭着说:“如果害了魏胤宁肯没有我。”于是去见汆朱仲远,叩头说:“象族中事务在我身上,魏胤知道什么?请求将我本人抵罪。”汆朱仲远赞赏他有情义就释放了他们。东魏天平年间,任命为卫将军,右光禄大夫,后去世。

    魏惇叔父魏偃,字盘叫。有担任要职的才干和能力,位至骁骑将军。生性轻浮,晚年曲附高肇。彭城王元勰之死,就是魏偃设计陷害所造成的,被当时人所憎恶。

    儿子魏质,字怀素。幼年就立有大志向,十四岁时,就告知母亲请求到徐遵明那里接受学业,母亲因他年幼不允许。于是魏质就秘密带着一个仆人,逮到徐遵明那里求学,留下一封信,放在他的卧室床上。家中人和外人看到书信,都相对怜悯感叹。五六年间,就通晓诸经大义。从求学处归来,学生门徒从四面八方来向他求学,穿衣吃饭都一样,感情如同兄弟。后来为了躲避葛荣的兵乱,旅居于赵国飞龙山,被乱贼杀害,士人朋友都为他悲伤痛惜。东魏兴和二年,侍中李神儁、秘书监常景等三十二人向尚书省申诉,为他请求赐给谥号。将这事下交太常寺讨论,由博士考核品行业绩,谥号贞烈先生。

    魏长贤,魏收的叔父。祖父魏钊,本名显义,字弘理,魏孝文帝赐名钊,仍命以显义作字。性格高雅辩才杰出,博览群书,有用世的才干,文德武功的资质同时具备,知名于梁、楚、淮、泗之间。孝文帝征伐南方,听说他的名气而召见他,到来后,和他谈话十分喜悦。对魏钊说:“现在我这次行动,就是你建立功勋的时候,努力吧,不要愁不得富贵。”任命为内都直,陪侍左右。军队进抵淮南,对方各城没有被攻占或来降服的。魏钊于是进前献计说:“陛下率领百万大军,如风行电扫,攻城夺地,所到之处无人敢上前对敌,即使有智慧的人,也无计可施。然而大军驻扎淮南,已经很多日子了,义阳各城,还敢抵御死守,这不是不怕灭亡,是自认为一定可以保全城池。但是陛下的士兵果勇精锐,杀人掠物的还很多,人们都畏惧威力,不很怀念恩惠,恐怕一旦降伏,妻子儿女不得保全,所以迟疑不决,不肯先行发动。臣请求乘空进入城内,去见城中豪强大族,宣布通达圣上心意,向他们展示诚实信义,他们必定会老幼相随,到您面前来自缚请罪。陛下再提拔其中英杰人才,因才委任他们官职,其它各城,可以不劳动军队而自然平定。”孝文帝大喜说:“之所以召你来,原本就是为这事啊。卿家今天所说的,正符合我的意愿。”魏钊于是夜间进入城内,向城中人指示危亡的日于,开示保全生命的道路,城中老幼都喜悦,第二天一早就打开城门出来投降。从这里往南进军,各地看见军队一到就诚心归服。孝文帝对魏钊说:“卿家一席话,胜遇十万军队。显扬我的诚信恩义,传播于四方,实在是卿家一人之力。”随即任命他为义阳太守、陵江将军。又令魏钊与众将,领兵讨伐攻袭,和他对敌者,没有不被击败的,军中都佩服他的勇敢。孝文帝更加高兴,谓群臣说:“中原士大夫,我都提拔完了,文武胆识才略,没有像魏钊那样的。”加授焉建忠将军,追赠他父亲魏处为顺州刺史。当时正在用兵江东,正要大力重用他,遇上风痛病发作,孝文帝多次派医送药,竟然没有病愈康复。死时六十四岁。

    父亲魏彦,字惠卿,博学擅长作文章。赵郡王元干征召他作开府参军,广陵王元羽征召他作记室参军,他都不去就任。陈留公李崇很看重他,引荐他担任镇西参军事。李崇讨伐叛乱氐人杨灵珍、叛乱蛮族鲁北燕,又请他任记室参军。中山王元英征讨淮南,又请他任记室参军。军队班师回京后,请求担任著作郎,想建立不朽的事业。因为当时撰写《晋书》的有好多家,体裁繁杂,想纠正他们的错误,删除他们浮而不实的话,总编成一家的典籍。不久彭城王听李崇称赞他,又请他做掾吏,兼知主客郎中,史害于是就没有完成。彭城王遇害后,他退归家乡。清河王又引进他任咨议参军。清河王地位和名望都很高,深被有权势又受皇帝宠幸的人憎恨,魏彦恐怕遭遇他的祸患,以有病为由坚决推辞了。肃宗初年,拜授骠骑长史,不久转任光州刺史。六十八岁去世。

    他哥哥魏伯胤回家乡时,留下魏长贤和弟弟魏德振,让他们在洛阳学习做官和学习六艺之书。孝静帝迁都北上,他们也随着迁居邺城。魏长贤博览经书史籍,文词清美华丽,被举荐为秀才,任命为汝南王元悦参军事。进入北齐后,平阳王高淹征召他为法曹参军,调任著作佐郎。重新撰写《晋书》,想再完成他父亲的志愿。

    北齐河清年间,上书讽刺当时的政治措施,大大触犯了有权势又受皇帝宠幸的大臣,外调任上党郡屯留县令。亲戚故旧认为魏长贤不观察时机而行动,有人寄信对他进行规劝责备.魏长贤回信说:

    日前承蒙赐书,用意深远。教导我用自我反省来责求自己,思考问题不要越出自己的位置,国家大事,是君千和执政大臣所谋划的。又说我俸禄不足以代替耕种,官位还不如侍卫官,干预了不该自己议论的事,自己招来悔恨过失。诚挚恳切,确实表现了旧友的心意。静下心来再度思考,让我日夜不忘。

    我虽然见识浅陋,也曾向君子们接受教益。以为士大夫立身行事,所走的道路不完全相同。所以古人有像伊尹那样背着餐具去求官,像姜子牙那样隐居垂钓来等待时机,像傅说那样在傅岩筑墙,像张良那样在圮桥为老人拾鞋子。或者像宁戚那样置身于车夫之列而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或者像姜子牙那样推车以确定周王室基业,或者像寺人披那样因割去了晋文公的衣袖反而受到礼遇,或者像管仲那样因为射中齐桓公腰带的铁钩反而被任命为相。或者像屈原那样三次被贬斥而不改,以正直之道而屈身;九死不悔,艰苦卓鲍,守志不移而心甘情愿。这些人都奋起于尘世之中,而自己达到官高爵显的地位。虽然各自情况千差万别,而道理终归一致,审查他们的主旨,都归于忠孝而已。

    孝就要竭尽全力于父母,忠就要献身出仕于君主,未有尽孝却遣忘了他的父母,忠心会将君主的事情放在后面的人。我自从金马门应诚入仕,在秘书省任史官,寒来暑往,到现在已经五年了。不能编成一家统一体例的史书,修饰宣扬大业,妥善记述人世各种事务,功业已经空缺,尊显父母传播名声,逼远而没有希望。每每想到这些,内心怎么能够平静。自近年来国家动荡不安,世间伦理道德败坏,大臣焉保持禄位而不能谏诤,小臣怕得罪上司而不敢说话,徒然痛惜朝廷危难,空白哀伤国君受辱。尽忠于君而奋不顾身,只听见这种说法;犯颜谏诤而无隐藏,至今尚未见到这桓人。造就是梅福上书讥刺王凤,朱云请求剑斩佞臣张禹的原因。我又听说,寡妇不忧其织品多少而忧西周的危亡,女子不思婚嫁而悲伤太子年幼,何况我的祖先以儒术世代相传,教给我做人的道理,勉励我事奉君主的节操呢?现在我献身事君,已经有多年了,怎么可以将自己等同于普通人而被儿女子孙取笑呢!所以每天忧心忡忡,思虑重重,以壮年之时不能有所建树而忧惧,以死后默默无闻为耻辱,慷慨怀念古人,自强不息,或许可以用伯夷的风度气节,来树立懦夫的志气。您又说我一心谋求进身做官,不畏惧同僚朋友的非议;身居下位而毁谤上位者,希望得到更多反而受到损失。我实在是很不聪慧,因此给你招来羞辱,但默默地苟且容身于世,又不是我平生的志愿。所以希望能灭除那些茅草,驱逐这些鸟雀,除去一恶,树立一善,不违背先前的主张,以了此一生。如能适如我愿,又敢埋怨谁呢?

    但说与不说在于我,采用不采用在于时。如果国运艰难,不给我时机,因焉忠心而获罪,因为诚实而遭疑忌,被罗织罪名以成罪,小人污我清白,良田被不正的小路破坏,黄金也会被众人之口所销毁,穷困通达是命运的安排,我又能把命运怎么样呢!您对我忠告的话语,怎敢不恭敬接受。然而我胸中的抱负,是不能一一向世咱之人称说的了。停笔不写了,还有什么话说呢!

    这次被贬外任,人人都为他不平,而魏长贤以安然和顺的态度对待这事,不将被贬之事放在心上,有见识的人都称赞他。

    齐后主武平年间,因病辞职,终北齐一代,不再出来做官。周武帝平定北齐,搜访推举才能卓越的人出来做官,征召的文书屡次降下,坚持以有病推辞。去世时七十四岁。贞观年问,追赠定州刺史。儿子魏征。

    魏季景,是魏收同族叔父。父亲魏鸾字双和,是魏文帝赐的名。有才干,体貌魁伟,因为有容貌仪表,任奉车都尉。曾经因为登上皇帝座车,碰坏金属车翼。很严肃认真地请罪。孝文帝笑着说:“你身材高大超过常人,素常又不熟悉,哪里值得害怕呢?”孝文帝南征汉阳,任命魏鸾为统军。孝文帝巡视经过他的营寨,对他赞叹不已。到孝文帝在马圈生病时,命他兼任武卫将军,统领孝文帝身边的值班警卫。宣武帝景明年间,京师附近六辅郡的废除,魏鸾都参预了这事。后来任命为光州刺史,任期满后回到朝廷,不久去世。谥号夷。魏季景幼年丧父,能守贫刻苦好学自立,博学有文才,二十岁时就在京师有名气了。当时邢子明以有文学之才见称,大概和邢子才相当,而魏季景与魏收不相上卜,洛阳城中称为两邢二魏。庄帝时,任中书侍郎。节闵帝普泰年间,任尚书右丞。魏季景善于依附权贵,宰辅要员当政者,必定先在他们手下任职办事。汆朱世隆特别赏识喜爱他。在当时才名很高,超过他本身的实际情形。孝武帝太昌年间,官至给事黄门侍郎,很受信任优待,任命焉定州大中正。孝武帝举行祭祀先圣先师典礼,魏季景与湿子升、李业兴、窦瑗等人都为他摘取经书词句。东魏天平初年,因迁都之事,就到栢人县的西山居住。后来心里感到忧愁后悔,于是作《择居赋》。东魏元象初年,兼任给事黄门侍郎,后来又兼任散骑常侍,出使梁朝。回来后,历任大司农卿、魏郡太守.死时,家中无余财,遗嘱实行薄葬,追赠散骑常侍、卫尉卿。所著文章二百多篇。儿了魏澹很知名。

    魏澹字彦深。十五岁丧父,集中精力专心好学,高才善于写文章。在北齐做官,任殿中侍御史,参预修定五礼,以及撰写《御览》。任命为殿中郎、中书舍人,与李德林一起编写国史。进入北周后任纳言中士。隋朝初年,任行台礼部侍郎,不久任出使陈使团首领。出使回来,任命为太子舍人。废太子杨勇对他深加礼敬,令他注《庾信集》,撰写《笑苑》,当代人称赞他博识多知。升任著作郎,仍旧任太子学士。

    隋文帝因为魏收所著的《后魏书》褒贬不合事实,平绘作《中兴书》事迹没有条理顺序,诏令魏澹另外编成《魏史》。魏澹从道武帝至恭帝,作十二本纪,七十八列传。另外作史论及凡例,各一卷,共计九十二卷。宗旨和体例与魏收相比多有不同。

    其一是:“臣听说天子是继承上天建立称号,自始至终绝对不能称名。所以《壳梁传》说:‘太上不名。’《曲礼》上说:‘天子不言出,诸侯不生名。,诸侯尚且在生时不称名,何况天子呢?如果作太子时,必须书写名讳。确实由于作儿子的对父亲在世时称名,在父亲面前儿子称名,这就是礼的主张。至于像司马迁那样,周朝的太子,一律都称名,而汉朝的太子,都隐没他们的名讳,以此尊颢汉朝而卑下周朝,他作汉朝臣子理应遵行这种道义。我私下认为虽然立下这种规则,恐怕不是它的本来意义。为什么这样说?《春秋》、《礼记》,对太子必定书名,天王不称名,这是仲尼的褒贬手法,看王的称谓规定,不是当时和后代,就有优劣之分。班固、范晔、陈寿、王隐、沈约等参差不同,尊卑失去次序。至于魏收隐讳太子之名,却书写天子的字,错误又更加严重了。现在我所著书,隐讳皇帝名,书写太子字,希望尊显君主卑下臣子,依《春秋》的宗旨。”

    二是:“魏氏平文以前,不过是部落君长罢了。太祖速逮追封二十八位先帝,都极其崇高,违背了尧舜制定的典章制度,超越了周公制定的制度礼仪。但是道武帝起自结绳记事,未能学习典籍文献,应当有南史氏董狐那样的史官秉笔直书,加以斟酌改正;反而更加掩饰过失,这难道是看到他的过失而了解他的仁与不仁吗?但神元帝力微是天女所生,灵奇神异举世无双,尊奉为始祖,符合礼仪。平文帝、昭成帝雄据塞外,美好名声逐渐兴盛,图谋向南发展的大业,根基就从这时开始。长孙斤叛乱时,兵刃都砍到皇帝座位上了,太子被杀,昭成帝得以幸免于难。道武帝这时尚在母亲膜中没有出世,王室继统又得以保存,国家有君主,大功大孝,实在该归于献明帝。这三代君主,称谥号是应该的;除此以外,不敢听说。”

    其三是:“幽王死在骊山,厉王出逃到彘,未曾隐讳,直笔书写,希望以此来劝励善行惩戒邪恶,以警戒后来之人。但是太武、献文都遭横死,以前史书立本纪,却写成和自然逝世差不多,但在谈论之中,又稍微露出痕迹。杀主害君之人,不知道他的姓名,叛臣贼子,还会有什么畏惧呢?现在明白据寅书写,不敢回避。”

    第四是:“自从晋朝统治力不强,国家分裂,有人称帝有人称王,各自设官任吏。前史对他们生前事迹大略以对等国家看待,但死却等同于平民百姓。现在我所撰史书,凡是处在中原地域之内的,都写作卒,相当于春秋时昊、楚等国的体例。”

    魏澹又认为“从司马迁创立纪传体例以来,仿照他的不止一人,人无论善恶,都为他立说。考察他们本身一生品行业绩,都在正传裹,事迹既无奇特之处,不足以责割奖励,再写正同铭颂之文,重新叙述只觉得文辞繁琐细碎。考查左丘明是仅次于孔子的大才,发挥圣人旨意,称‘君子曰’的地方,无不是十分重要的;其中寻常之处,直述而已。现在我所著史书,有心仰慕仿效他,可以作劝诫的地方,评论其得失;对于无关利弊昀地方,不加评论。”隋文帝阅后对他大加称赞。不久就去世了。有文集三十卷。儿子魏罕言。魏澹弟弟魏彦玄,位至洧州司马。儿子魏满行。

    魏兰根字兰根,是魏收同族叔父。父亲名魏伯成,官至中山太守。魏兰根身高八尺,形貌奇特雄伟,博学高才,对事物的认识和领悟很机警。以北海王国侍郎身份进入仕途。母亲去世,守丧期间有孝名。快要下葬时,常山郡境内原先有董卓祠庙,祠庙中有柏树,魏兰根认为董卓为人凶恶悖逆,不应遣留祠庙到现在,于是启请于刺史,请求砍伐柏树做外棺。手下人说有灵应,魏兰根一点没有疑惧。父亲死后,他搭建草屋于墓旁,背土成坟,因忧伤瘦损几乎丧命。

    北魏正光末年,尚书令李崇任大都督,讨伐蠕蠕,以魏兰根为长史。因此向李崇建言说:“沿边诸军镇,控制长远,从前开始设置时,地广人稀,或者征集调发中原豪门子弟,或者派皇帝心腹之人委以重任。中期以后,主管部门违背实情,称他们为府户,役使如同奴仆,官府给他们按年龄实行婚配,致使他们丧失了名门望族身份。而他们的本宗旧族,各个尊荣显达,彼此对照,理当愤怒怨恨。应该改军镇建州,再分设郡县。凡是沦为府户的,全部释放为平民,入仕做官的次序等级,一律照旧。这个计划如果施行,国家大概不会有顾念北部边境的忧虑了。”李崇将他的意见上奏给孝明帝,竟被搁置起来不给答覆。

    北魏孝昌初年,任岐州刺史,跟随行台萧宝夤攻破宛川。俘获当地人做奴婢,将美女十人赏赐给魏兰根。魏兰根推辞说:“这个县与强敌接界,所以酿成背叛。现在应当抚恤他们的饥寒,如何把他们都充做奴隶?“于是将她们全部归还给她们的父兄。他辖境内麦多长五穗。邻近州郡田鼠成灾,相互往来都不进入岐州境内。到萧宝夤在泾州战败,岐州人将魏兰根囚禁起来向贼人投降。萧宝夤军威重新振作,州城中人又斩杀贼人刺史侯莫陈仲和,拥护魏兰根复职。朝廷因为魏兰根得西方民心,提升他都督泾、岐、东秦、南岐四州诸军事,兼四州行台尚书。孝昌末年,河北流民南迁,以魏兰根兼尚书,出使齐、济、两兖四州进行安抚,同时设置郡县。魏兰根外甥邢杲反叛于青州、光州之间,又诏令魏兰根前去慰劳。邢杲不投降,就随从元天穆一起征讨他。回京后,拜授中书令。

    庄帝打算诛杀氽朱荣时,魏兰根将这消息泄漏给他哥哥的儿子周达,周达转告了汆朱世隆。到汆朱荣死后,魏兰根担心害怕,不知道怎么办。当时应诏王道习被庄帝信任,魏兰根于是依附于他,请求调任外职建立功业。于是兼任尚书右仆射、河北行台,在定州领导招募民兵,打算防守井陉。被水朱荣将领侯深打败,逃奔勃海投靠高干。正值高干兄弟举义兵,魏兰根也因此在其中。神武帝因他老成望重而深加礼遇。安定王中兴初年,任尚书右仆射。神武帝将要进入洛阳,当时废立皇帝的事情尚未决定,令魏兰根先去侦察节闵帝。节闵帝神采高超明智,魏兰根恐怕对自己的后事难以预测,就和高干兄弟以及黄门侍郎崔悛同时请求废掉他。神武帝不得已,就立孝武帝。太昌初年,加封为侍中、开府仪同三司、巨鹿县侯,魏兰根陈请转授给兄子周达。魏兰根既已参预大业,位居仆射之职,开始讨论收复歧州的功勋,被封为永兴侯。高干之死,使魏兰根感到恐惧,因病被免官。东魏天平初年,称病势沉重,以开府仪同三司回本乡,门前设置木栅阻拦人马通行。天平二年逝世。追赠司徒公,谥号是文宣。长子魏相如继承爵位。

    相如性格正直,有文采,和族兄魏恺齐名,甚为当时所重视。早死。北齐孝昭帝时,辅佐功臣配飨太庙,不到魏兰根名下,次子魏敬仲上表申诉,最终没有允许。魏敬仲以有才干器度被称扬,死于章武太守任上。儿子魏饷,字孝衡。幼年丧父,学识修养在当时就很被赞美,居丧期间以孝行闻名。任隋朝饶州司仓参军职务。儿子魏景义、魏景礼都很有才能品行,家乡人称他俩为双凤,早死。魏敬仲弟弟魂少政,位至洛州刺史。子魏孝该、魏孝几。

    魏恺从散骑常侍升任青州长史,坚决推辞。文宣帝大怒说:“什么样的漠子,给他官职不去上任!”当时文宣帝已经失去德行,满朝官员都为他担心害怕,魏恺容貌神色坦然。文宣帝说:“死和长史二者之间,任你选择。”魏恺回答说:“能杀臣的人是陛下,不接受长史职务的人是愚臣我。”文宣帝对杨情说:“何必担心没有人才,何苦用这个汉子!放还回家,永远不须收用。”因此多年被埋没闲置。后来在路上遇见杨倍,稍微自我申诉。杨情说:“完全由皇上旨意决定。”魏恺应声回答说:“虽然又说零雨白天而降,但最终还是要靠云气在四面高山兴起,您怎能说不知道?”杨悟很高兴地说:“这话说得极为简明扼要。”几天后,就被任命为霍州刺史,在职期间有卓越的政绩。后来死于胶州刺史任上。

    论曰:魏伯起少年时疏狂放达,不拘守操行,到后来改变志向刻苦读书,最终成为能担当大任的人才。学识博遁古今,才气极为奔放,体察描摹事物形态的美好,尤为丰富多彩,足以和司马相如和孔门弟子相媲美。编成《魏书》,仿效班固、司马迁,委婉曲折而有法则,纷繁盛大而不芜杂,发评论作序言,视野宽阔,立论精深。但意在保存实录,喜欢触及别人的隐私,至于他的亲戚故旧之家,则一无所说,不公平的议论,就见于这些地方。王松年、李庶等人都是辩论纠正他们家族中事情,并不是诽谤非议,而魏收却依附当朝宰辅,煽动滥用刑罚,李庶因为受鞭打而死,这就是他的过错了。魏长贤打算树立好的风俗教化,直言指斥昏暗的世俗,有朱子游的风度。季景父子,正业相传,或者就是良弓良冶世代相传的意思吧。魏兰根道德领先当代的英才,功绩参预成就霸业,也是一代的伟大人物啊。


如果你对北史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
重要声明:典籍《北史》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