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二年,太宗谓房玄龄曰:“为人大须学问。朕往为群凶未定,东西征讨,躬亲戎事,不暇读书。比来四海安静,身处殿堂,不能自执书卷,使人读而听之。君臣父子,政教之道,共在书内。古人云:‘不学,墙面,莅事惟烦。’不徒言也。却思少小时行事,大觉非也。”
贞观中,太子承乾多不修法度,魏王泰尤以才能为太宗所重,特诏泰移居武德殿。魏征上疏谏曰:“魏王既是陛下爱子,须使知定分,常保安全,每事抑其骄奢,不处嫌疑之地也。今移居此殿,使在东宫之西,海陵昔居,时人以为不可。虽时移事异,犹恐人之多言。又王之本心,亦不宁息。既能以宠为惧,伏愿成人之美。”太宗曰:“我几不思量,甚大错误。”遂遣泰归于本第。
贞观十七年, 太宗谓侍臣曰: “人情之至痛者,莫过乎丧亲也。故孔子云:‘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自天子达于庶人也。’又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近代帝王遂行不逮汉文以日易月之制,甚乖于礼典。朕昨见徐幹《中论•复三年丧》篇,义理甚深,恨不早见此书。所行大疏略,但知自咎自责,追悔何及!”因悲泣久之。
贞观十八年,太宗谓侍臣曰:“夫人臣之对帝王,多承意顺旨,甘言取容。朕今欲闻己过,卿等皆可直言。”散骑常侍刘洎对曰:“陛下每与公卿论事,及有上书者,以其不称旨,或面加诘难,无不惭退,恐非诱进直言之道。”太宗曰:“朕亦悔有此问难,当即改之。”
【 原文】
贞观二年,太宗对房玄龄说:“为人非常须要学问。我以往因为各处顽敌没有平定,到处征伐,亲自主持军务,没空读书。近来国家安宁,我身为国君,不能亲自手执书卷阅读,便叫人朗读给自己听。君臣父子的伦常,政治教化的策略,都在书中。古人说:‘不学习犹如面对墙而无所见,临事就会困扰。,这不是说空话。再想想小时候做的事,很觉得不对。”
贞观年间,太子李承乾常常不遵守法令制度。魏王李泰因为有才能特别受到太宗器重,特意诏令李泰移居武德殿。魏微上疏劝谏说:“魏王既然是陛下的爱子,陛下应当让他懂得自己特定的名分,常常保持安全,每件事抑制骄傲奢侈,不要处在嫌疑的位置上。现在移居这个宫殿,让他住在东宫的西侧;海陵王过去住在这里,那时候人们都认为不应该,虽说时代迁移,情况变化了,仍然担心人们多嘴多舌议论。另外魏王自己内心也不会安宁。既然他能够认识到受到父王的宠爱应该常持畏惧之心,希望陛下成全他的良好愿望。”太宗说:“几乎没有仔细考虑,我犯了大错误。”于是令魏王泰回到原来的府第去。
贞观十七年,太宗对侍臣说:“人的感情中最悲痛的事,没有超过父母丧亡的了。所以孔子说:‘给父母服三年丧,是天下通行的丧期,上自天子下至百姓都如此。’又说:‘不仅是殷高宗,古人都是这样。’近代帝王实行汉文帝时用日去代月的丧期制度,大大违背礼的原则。我昨天读了徐斡《 中论• 复三年丧》 篇,文章内容说理十分精当详审。非常遗憾没有早见这部书,当时给父母行的丧礼太随便简单。现在只能归罪自己,责备自己,追悔莫及!" 于是悲泣很久。
贞观十八年,,太宗对侍臣说:“臣下对于帝王,总是顺承旨意,说话好听,取得欢喜。我现在想听听自己的过失,你们都可以如实发表意见。”散骑常侍刘泊回答说:“陛下每次与大臣讨论事情,以及有人上书奏事的时候,因为他们的意见不合你的心意,有时当面加以追问责难,使他们无不惭愧退下。恐怕这不是鼓励臣下进奏直言的办法。”太宗说:“你的话对,我也后悔这样做,应听取你的意见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