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师说

类别:子部 作者:清·胡承诺 书名:读书说

    师也者,以正道决人所行者也。人每乐于行道,然多在疑似之闲。师则从而决之,故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必相示以道德。而道德之旨亦不尽在语言,当先养弟子固有之性,使仁义礼智常存于心,而后能服习道德也。若于固有之良弃置不顾,独以讲论诵习为业,技虽精而心则凿,丧德丧志,莫此为甚,人材之坏无日矣。圣贤教人不惟闵人不成才,更恐由我败坏其才,故不可告以不师圣之言,不可折以不同道之辨,委曲向导,开悔悟之机以相迎养,养愧耻之心以勖奋发,而受教者亦当自为地,诚恳以求之,省察而思之,勉力以赴之。意既诚恳,心始开悟;开悟在心,乃能省察;省察既熟,黾勉自至。三者备而后其人可教也。圣人之教,有品有节。品,品类也;节,节文也。分别其类,各有区域涂径可以寻求。又为之节文以裁其有余,勉其不足,使合于不易之则。轻重损益,一切尽其商榷,然后画为成法以示之,使愚而寡见者得所循持,弱而无力者易于固守,推而聪明才智之士,莫不皆有所依据以胜其人欲之私,复乎天命之初。匆论高下浅深,皆切于所教者之身心,或攻其病,或辅其不逮。若泛论事理之大要以齐众听,而于其人不切,既不切于其人,则其人领略必浅。一言领略既浅,则视天下之理皆肤浅矣。故理之微者不可示中人,道之大者不可告俗士,皆恐其浅尝也。古人虽曰教人,半是体验身心,所以教学相长而皆获其益。吕和叔因人之可及而喻诸义是也。若谩云精粗本末,初无二致,谓之主张后学则可,谓之成就后学则未。彼后起者何所赖焉?顿之一字,禅家之学。圣贤无顿悟之说,所重者积累之功。为山九仞,功亏一篑,盈科后进,放乎四海,莫非积累之谓。顿则先无次第,后无服习,其得不实,其藏不坚。譬牧人之子忽为王公,岂非梦乎?波涛之中,忽生城阙,岂非幻乎?圣贤不以此误人也。圣贤于人,指点性情之偏,欲其自励求进,非擿其短而毁之也。故有迎其机者,不见其机不可迎也;有达其萌者,未值其萌无能达也。有得其一端,更进以他端者,此端末甚了然,他端无从附益也。道德滦浅之际,有时不敢自任,知道体之无穷也。道体无穷而不自见其有余。亦所以体道也。不惟在己省克,即所教之人所当省克,无时不在吾意中。而相与提撕,非心佚行,不必斥言拒绝,但教之必礼,则非心自敛,佚行自谨。故有熏陶浸灌,有严惮敬畏,有兴起慕效,随其所值而皆有获。所以王政之时无穷人,教化之门无弃才也。


如果你对读书说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
重要声明:典籍《读书说》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