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时,凡受学者皆赴亦师。盖遭秦灭学,天下既无书籍,又少师儒。自武帝向用儒学,立五经博士,为之置弟子员。宣帝因之,续有增置。于是施、孟、梁丘、京氏之《易》,欧阳、大、小夏侯之《书》,齐、鲁、韩之《诗》,普庆〔应是“庆普”〕、大、小戴之《礼》,严氏、颜氏之《公羊春秋》,瑕丘江公之《梁春秋》,皆在太学。成帝末,增弟子至三千人。光武中兴,起太学博士舍。肃宗又诏选高才生,受《古文尚书》、《毛诗》、《左氏春秋》,虽不立学官,然皆擢高第。顺帝时,更修黉序千八百五十室,梁太后诏大将军至六百石,悉遣子弟就学。自是游学增盛,至三万馀人,士之向学者,必以京师为归。《汉书。翟方进传》:方进欲至京师受业,其后母怜其幼,随之长安,织屦以给。《后汉书。光武纪》:帝初之长安受《尚书》。杨终年十三为小吏,太守奇其才,遣诣京师受业。周磐少游京师。学《古文尚书》、《左氏传》。申屠蟠始与济阴王子居同在太学。张衡入京师,游太学,遂诵五经。魏朗亦诣太学受五经。任延年十二为诸生,学于长安,明《诗》、《易》、《春秋》,显名太学。鲁恭年十六,与母及弟丕俱居太学,闭户讲诵。包咸少时受业长安,师事博士右师细君。魏应诣博士受业,习《鲁诗》。如此之类,不一而足。盖其时郡国虽已立学,如文翁之治蜀,修起学馆,招子弟为官童子;宋均之令辰阳,立学校;任延为武威太守,立校官,令掾吏子孙皆诣学受业;李忠为丹阳太守,起学校,习礼容。然经义之专门名家,惟太学为盛,故士无有不游太学者。及东汉中叶以后,学成而归者,各教授门徒,每一宿儒门下著录者至千百人,由是学遍天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