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名,其全见于《淮南子。天文篇》及《汉书。历志》。三代以上,《尧典》但有二分、二至,其馀多不经见。惟《汲冢周书。时训解》始有二十四节名,其序云:周公辨二十四气之应,以顺天时,作《时训解》。则其名盖定于周公。今按《国语》楚范无宇曰:“处署之既至。”韦昭注:七月节也。《管子》亦有清明、大暑、小暑、始寒、大寒之语,可见皆周制也。然《大戴礼。夏小正》已有启蛰、雨水等名目,则夏时已有之。第三代以上,惊蛰在雨水前。《左传》桓五年启蛰而郊。注:夏正建寅之月。郑康成《月令》注亦曰:《夏小正》正月启蛰。汉初亦以惊蛰为正月,是汉初惊蛰犹在雨水前。其后改雨水在正月,惊蛰在二月者,邢疏谓始于刘歆作《三统历》。然《淮南子》已先雨水后惊蛰,则汉武时已改。顾宁人谓起于《四分历》,当是也。至如《管子》云:春十二地气发,十二小卯,十二天气下,十二义气至,十二清明始卯,十二中卯,十二下卯,夏十二小郢,十二绝下气,十二中郢,十二中绝,十二大暑,十二中暑,十二小暑。其纪候俱以十二为节,又小暑转在大暑之后,皆不可解。房玄龄云:此但齐国所行,不及天下也。
按汉已改雨水在惊蛰之前,而《新、旧唐书》又先惊蛰后雨水,至《宋史》始雨水在前,惊蛰在后。此不知何故,岂唐又改从古法,至宋而定今制耶?又《汉书。历志》先谷雨后清明,《新、旧唐书》则皆先清明后谷雨,《宋史》亦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