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夫纪传之兴,肇于《史》、《汉》。盖纪者,编年也;传者,列事也。编年者,历帝王之岁月,犹《春秋》之经;列事者,录人臣之行状,犹《春秋》之传。《春秋》则传以解经,《史》、《汉》则传以释纪。
【译文】
纪传体史的兴起,开始于《史记》、《汉书》。纪,是编年;传,是列事。编年,就是排列帝王所经历的年月,有如《春秋))6勺经文;列事,就是记录臣下的事迹品行,有如《春秋》的传文。《春秋》是以传来注解经,《史记》、《汉书》则是以传来解释纪。
【原文】
寻兹例草创,始自子长,而朴略犹存,区分未尽。如项王立传,而以本纪为名,非惟羽之潜盗,不可同于天子;且推其序事,皆作传言,求谓之纪,不可得也。或曰:迁纪五帝、夏、殷,亦皆列事而已。子曾不之怪,何独尤于《项纪》哉?对曰:不然。夫五帝之与夏、殷也,正朔相承,子孙递及,虽无年可著,纪亦何伤!如项羽者,事起秦余,身终汉始,殊夏氏之后界,似黄帝之童尤。譬诸闰位,容可列纪;方之骄拇。难以成编。且夏、殷之纪,不引他事。夷、齐谏周,实当封日,而析为列传,不入殷篇。《项纪》则上下同载,君臣交杂,纪名传体,所以成
【译文】
查这种体例的草创,始于司马子l之.八“亏时质朴粗略的痕迹还在,区别划分还不完善。如为项王立传,却以本纪为名。示光是项羽冒越本分盗用王号,不能与天子相同,而且推究文章中叙事的方法,都用传的语言,要找到称它为纪的原因,是找不出来的。有人说:“司马迁为五帝、夏、殷作本纪,也都是列出事情而已,你并没有责怪。为什么只是责难《项羽本纪》呢?”回答是:不对。五帝和夏代、商代,历法纪年相承接,子孙递相接续,虽然没有年号可以编排,用纪律又有什么妨害!而如项羽,事迹开始于秦末,生命终止于汉始,不同于夏代的后翼,倒像黄帝时的蛋尤。前者可比作非正统的天字,或许可以列入本纪;后者可比作和大拇指联在一起的脚指,难以按本纪编写。而且夏、殷的本纪,不引别人的事。伯夷、叔齐谏劝周武王的事,分出此事写成列传,不编入《殷本纪》,而《项羽本纪》却上下同样记载,君臣交杂一起,用本纪为名,却是列传的体,所以成了受嘲,其实就是在商封时,书中而《项羽本纪》却上下同样笑的对象。
【原文】
夫纪、传之不同,犹诗、赋之有别,而后来继作,亦多所未详。案范哗《汉书》纪后妃六宫,其实传也,而谓之为纪;陈寿《国志》载孙、刘二帝,其实纪也,而呼之曰传。考数家之所作,其未达纪传之情乎?苟上智犹且若斯,则中庸故可知矣。
【译文】
纪、传不一样,犹如诗、赋有区别。而后来的史著,也大多未能分清这一区别。查范哗《后汉书》,记载后妃六宫事迹,其实是传,却称为纪。陈寿《三国志》记载吴、蜀二国的皇帝,其实是纪,却叫做传。考查几家所著史书,可算是未能通晓纪传体的情形吧?假如上等才智的人尚且如此,那么中等才能的当然就可想而知了。’
【原文】
又传之为体,大抵相同,而述者多方,有时而异。如二人行事,首尾相随,则有一传兼书,包括令尽。若陈涂、张耳合体成篇,陈胜、吴广相参并录是也。亦有事迹虽寡,名行可崇,寄在他篇,为其标冠。若商山四皓,事列王阳之首;庐江毛义,名在刘平之上是也。
【译文】
又列传作为一种体例,大致相同。而编著者方法多样,时常有所不同。如果二人的行为事迹首尾相随,就有用一传兼写二人,把他们的事情全部包括进去。如陈徐、张耳合成一篇,陈胜、吴广交错并录就是。也有事迹虽少,但名望、品行值得推崇,就寄附在别人的篇章中,作为该篇之首。像商山四皓,事迹列在《王吉传》首;庐江毛义,姓名记在《刘平传》之前就是。
【原文】
自兹已后,史氏相承,述作虽多,斯道都废。其同于古者,唯有附出而已。寻附出之为义,攀列传以垂名,若纪季之入齐,撷臾之事鲁,皆附庸自托,得厕朋流。然世之求名者,咸以附出为小。盖以其因人成事,不足称多故也。窃以书名竹素,岂限详略,但问其事竟如何耳。借如召平、纪信、沮授、陈容,或运一异谋,树一奇节,并能传之不朽,人到于今称之。岂假编名作传,然后播其遗烈也!
【译文】
自此以后,著史者相互承袭,著述虽多,这个原则却全被废弃。与古代相同的,只有附出这一方法而已。探究附出的用意,是依附列传而使附出者名垂后世。如纪季投靠齐国,撷臾臣服于鲁国,都是依托为大国附庸,得以置身于同类之中。但世上追求名望的人,都轻视附出者,大概是因为这些附出者依赖别人而成事,不值得称赞的缘故吧。我认为史书留名,岂能局限于写得详细还是简略?应当看他的事迹怎样。譬如召平、纪信、沮授、陈容这些人,有的运用了一个奇异的计谋,有的树立了一种异常的气节,都能传之不朽,直到今天还被人称颂。哪里需要把他们的名字编作列传,然后才使其英名死后流传呢?
【原文】
磋乎!自班、马以来,获书于国史者多矣。其间则有生无令闻,死无异迹,用使游谈者靡征其事,讲习者罕记其名,而虚班史传,妄占篇目。若斯人者,可胜纪哉!古人以没而不朽为难,盖为此也。
【译文】
可叹啊,自从班固、司马迁以来,能够被写入国史的姓名多了,这里有生前没有美好的名声,死时没有特殊的事迹,因而使谈论者无法征引他的事情,讲习者难得记住他的名字,却徒然列在史传中,非份占有篇目名称。像这样的人,能够记得尽吗?古人把死而不朽作为难事,大概就是为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