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篇 点繁第六

类别:史部 作者:刘知几(唐) 书名:史通

    【原文】

    夫史之烦文,已于《叙事》篇言之详矣。然凡俗难晓,下愚不移。虽七卷成言,而三隅莫反。盖语曰:百闻不如一见。是以聚米为谷,贼虏之虚实可知;画地成图,山川之形势易悉。昔陶隐居《本草》,药有冷热味者,朱墨点其名。阮孝绪《七录》,书有《文德殿》者,丹笔写其字。由是区分有别,品类可知。今辄拟其事,抄自古史传文有烦者,皆以笔点其烦上。其点用朱粉、雌黄并得。凡字经点者,尽宜去之。如其间有文句亏缺者,细书侧注于其右。其侧书亦用朱粉、雌黄等,如正行用粉,则侧注者用朱黄,以此为别。或回易数字,或加足片言,仰分布得所,弥缝无网。庶观者易悟,其失自彰,如我撅实而谈,非是苟诬前哲。

    【译文】

    史书写作上的繁文褥词现象,已经在《叙事》篇中进行了详细的讨论。然而,一般的人仍然难以明白其中的道理,不知为什么要简要,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否定繁文缚词的做法。虽然整整花费了第六卷的篇幅,谈论这一问题,但普通的人并不能做到举一反三。所以,俗语说:“百闻不如一见。”就像马援用米做成山谷沙盘,敌人的兵力布署、进出活动等情况一目了然。又像汤千秋用地图来介绍战争经过、战场地理形势,亦让人如临其境。因此,直接标明所强调的内容,会收到很好的效果。于是陶弘景在隐居时所写的《本草》,对于冷热味不同的草药,分别用红笔与黑笔写出药名。阮孝绪写《七录》,对于《文德殿四部目录》中有的书名,用红笔写出。这样写,就不会将所强调的内容与其它内容混淆起来了。今仿照陶、阮二人的作法,将古史、传记中的繁文缚词抄下来,都用笔加点。(红粉、黄粉在字旁加点。)凡是点到的字,都应该删去。如果其间因句子缺少而文意联缀不上,则在右边用小字加注。(在正文旁边书写用红色或黄色。如果正行用粉色,则加注的字则用红色或黄色,以此将它们区别开来。)或者改变几个字,或者添上一两句话,使得表达恰到好处,文意贯穿,天衣无缝。让原文的缺陷得到暴露,让读者领略到原文的过失和修改的妙处。同时,也让读者了解到我是就前人文章的实际情况进行评论,并不是无中生有的诬蔑圣贤。

    【原文】

    《孔子家语》曰:鲁公索氏将祭而亡其牲,孔子闻之曰:“兮零辱不及二年必亡矣。”一年而亡。门人问,:“草兮零呼亨甚竿攀,西枣矛甲‘否孕于手学亡’,含零勿期而亡,夫子何以知然。”右除二十四字。

    【译文】

    《孔子家语》说:“鲁国公索氏在将要祭祀祖先的时候,却将祭品猪、牛、羊之类丢失了。孔子听到这事情后说:“公索氏不到二年必然会衰败灭亡。”过了一年,公索氏果然灭亡。他的学生问他:‘过去公索氏丢失了祭品,而您就说’不到二年必然会灭亡’,今果然如此,您是怎样知道的呢?以上刚去二十四字。

    【原文】

    《家语》曰:晋将伐宋,使觇之,宋阳门之介夫死,司城子罕哭之哀。觇者死,言于晋侯曰:宋阳门之介夫死,而城子罕哭之哀,民咸悦矣,宋始未可伐也。右除三十一字,加三字。

    【译文】

    《孔子家语》又说:“晋国将讨伐宋国,派人侦察宋国的情况。宋国守卫阳门的卫士死了.相国子罕悲痛而哭。侦察人员返回晋国.对晋侯说:‘宋国守卫阳门的卫士死了.而相国子罕居然哀伤庸哭.这说明宋国上下和悦,关系融洽,因而不能对宋国进行讨伐”。

    以上删去三十一字,增加三字。

    【原文】

    《史记•五帝本纪》曰:诸侯之朝觑者,不之丹朱而之舜;百姓之狱讼者,不之丹朱而之舜;讴歌者皆不讴歌丹朱而讴歌舜。舜年二十以孝闻,三十而帝尧问可用者云云,舜年二十以孝闻,三十尧举之。

    右除二十九字,加七字。

    【译文】

    《史记•五帝本纪》说:“诸候朝靴时,不拜见丹朱,而拜见舜;打官司的人不去丹朱那里评判而去找舜;歌唱者不歌颂丹朱而歌颂舜。舜在二十岁时以孝敬父母而闻名,三十岁时,帝尧询问有谁可继承帝位等等。舜在二十岁时,以孝敬父母而闻名,三十岁时,尧提拔他出来做官”。

    以上删去二十九字,加七字。

    【原文】

    《夏本纪》曰:禹之父曰鲸,鲸之父曰帝撷项,撷项之父白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撷项之孙也。禹之曾大父昌意及交鲸,皆不得在帝位,为人臣。

    右除五十七字,加五字。

    按《撷顶纪》中已具云黄帝是撷项祖矣,此篇下云“禹是撷项孙”,则其上不得更言“黄帝之玄孙”既上云“昌意及鲸不得在帝位”,则于下文不当复云“为人臣”。今就于朱点之中,复有此重复,造次笔削,庸可尽乎?

    【译文】

    《夏本纪》说:“禹的父亲叫鲸,鲸的父亲是帝撷项,额项的父亲叫昌意,昌意的父亲则是黄帝。因此,大禹是黄帝的玄孙,是额项的孙子。大禹的曾祖父昌意和父亲鲸,都没有做过帝王,都是做别的帝王的臣子”。

    以上删去五十七字,添五字。

    (按《史记•额项纪》中己经说“黄帝是撷项的祖父”了,本篇下面又说:“禹是撷项的孙子”。可见在上面就不需要再讲黄帝的玄孙是什么人了。既然上面己经说过“昌意与鲸都没有做过帝王”,则在下文就不需要再说他们是臣子的话了。今就这些红笔圈点的文字中,还有这些重复的话,冒失删弃,删得完吗?)

    【原文】

    《项羽本纪》曰: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剪所杀者也。项氏世世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右除三十二字,加二十四字,厘革其次序。

    【译文】

    《史记•项籍本纪》说:“项籍,下相人,字羽。聚众起义时,年仅二十四岁。他的叔父叫项梁,而项梁的父亲就是楚国的大将项燕,项燕是秦国大将王剪杀害的。项氏一族,世世为楚国大将。”以上删去三十二字,添上二十四字,并理顺其次序。

    【原文】

    《吕氏本纪》曰:吕太后者,高祖微时妃也。生孝惠帝、鲁元公主。及高祖为汉王,得定陶戚姬,爱幸,生赵隐王如意,高祖嫌孝惠为人仁弱,高祖以为不类我,常欲废太子,立戚姬子如意,如意类我。又戚姬幸,尝独从上之关东,日夜泣涕,欲立其子如意,以代太子。吕后年长,常留守,希见上,益疏。如意立为赵王后,几代太子者数矣。赖大臣净之,及留侯策,太子得无废。此事见高、惠二纪及诸主、叔孙通、张良等传,过为重叠矣。今又见于《吕后纪》。固可略而不言。右除七十五字,加十字。

    【译文】

    《史记•吕后本纪》说:“吕太后是高祖未发迹时的妃子。她生了孝惠帝与鲁元公主。等到高祖成为汉王时,又娶了定陶戚姓女子为姬,很爱她。戚姬生了赵隐王如意。高祖这时嫌孝惠帝为人过于宽厚软弱,很不象他自己的性格,于是,总是想废除孝惠帝的太子身份,而立戚姬生的如意为太子,因为如意在性格上很象他。加之戚姬受到高祖的宠幸,曾经是跟着高祖到关东的唯一的妃子。她为了让高祖立如意为太子,日夜啼泣。吕后年纪大了后,常常留守在后宫中,很少能见到高祖,与高祖的关系变得更加疏远。如意被封为赵王后,有好几次几乎代替了孝惠帝而做了太子,幸亏大臣净谏阻止,又用张良的计策,此事才未能成功,太子没能被废除。”(此事见高祖、孝惠帝纪以及诸王、叔孙通、张良等传,所述内容经常出现。今又见于《吕后纪》。所以可以删去不记。)

    以上删去七十五字,加十字。

    【原文】

    《宋世家》曰:初,元公之孙纠,景公杀之。景公卒,纠之公子特攻杀太子而自立,是为昭公。昭公者,父公孙纠,纠父公子揣秦,即元公少子也。景公杀昭公父纠,故昭公怨,杀太子而自立。

    右除三十六字,加十三字。

    【译文】

    《史记•宋世家》说:“开始,元公的孙子纠,被景公杀窖。景公死后,纠的儿子特杀死了太子而自立为国君,后人称之为昭公。昭公,就是元公的曾庶孙。他的父亲是元公的孙子纠,纠的父亲是公子揣秦。即元公的小儿子。景公杀害昭公的父亲纠,所以,昭公怨恨,于是昭公杀害景公太子而自立为君”。以上删去三十六字,添上十三字。

    【原文】

    《三王世家》曰:大司马臣去病昧死再拜,上疏皇帝陛下:“陛下过听,使臣去病待罪行间,宜专边塞之思虑。暴骸中野,无以报。乃敢惟他议,以干用事者。诚见陛下忧劳天下,哀怜百姓以自忘,亏膳贬乐,损郎员。皇子赖天能胜衣趋拜,至今无号位、师傅官,陛下恭让不恤,群臣私望,不敢越职而言。臣切不胜犬马之心,昧死愿陛下诏有司,因盛夏吉时,定皇子位。唯陛下幸察。臣去病昧死再拜以闻皇帝陛下。”三月乙亥,御史臣光守尚书令奏未央宫。制曰:“下御史。”六年三月戊申朔,乙亥,御史臣光,守尚书令、皿非下御史,书到,言:“皿相臣青翟、御史大夫臣汤、太常臣充、大行令臣息、太子少傅臣安行宗正事昧死上言:大司马臣去病上疏曰:‘陛下过听,使臣去病待罪行间,宜专边塞之思虑,暴骸中野,无以报,乃敢惟他议以干用事者。诚见陛下忧劳天下,哀怜百姓以自忘,亏膳贬乐,损郎员。皇子赖天能胜衣趋拜,至今无号位、师傅官。陛下恭让不恤,群臣私望,不敢越职而言。臣切不胜犬马之心,昧死愿陛下诏有司,因盛夏吉时,定皇子位。唯陛下幸察。’制曰:‘下御史。’臣谨与中二千石、二千石臣贺等议曰:古者裂地立国,并建诸,以承天子,所以尊宗庙,重社樱也。今臣去病上疏,不其职,因以宣恩,乃道天子卑让自贬,以劳天下,虑皇侯忘。子未有号位。臣青翟、臣汤等宜奉义遵职,愚蠢不逮事。方今盛夏吉时,臣青翟、臣汤等昧死请立皇子臣阂、臣旦、臣青为诸侯王。昧死请所立国名。”右除一百八十四字,加一字。

    已上有言语相重者,今略点废如此工。但此一篇所记,全宜削除。今辄具列于斯,籍为鉴戒者尔。

    【译文】

    《史记•三王世家》说:大司马臣霍去病冒死再拜,上疏皇帝陛下:“陛下您误听了别人的话,让我霍去病在军队服役。我应该将整个精力花费在边防守卫上,考虑如何更好地守疆卫土。即使暴露骸骨于野外也不能报答您的恩情,又如何敢议论与自己职能无关的事,而干预您的筹划安排呢?实在是因为看见皇帝您为天下忧心操劳,哀怜百姓,努力使百姓过上幸福生活,而忘记了自己的幸福,减少食物,很少进行娱乐活动,并精减辅佐的官员。您的儿子因上苍的护佑,已经到了体力足以承受得起成人衣服,懂得了待人接物的礼节的年龄,可是,至今还没有封号,身边也没有太师、太傅之类的官员。陛下,因您对天下人恭谨谦让而未对您的儿子给予关怀,许多大臣心中都有想法并希望您对儿子给予关怀,但是,他们不敢越过自己的职能而向您进言。我不顾人微言轻,冒死请求陛下命令有司,选定盛夏的吉日,给皇子定位。请陛下能对我的请求给予鉴察、考虑。臣霍去病再次冒死叩拜皇帝陛下,并将此情况告诉您。”三月乙亥日,御史臣光、守尚书令上奏于未央宫。皇帝答说:“交给御史去讨论”。六年三月戊申朔日,乙亥,皇帝收到御史臣光、守尚书令左右皿非交给御史台的奏书,上面说:“巫相臣青翟、御史大夫臣汤、太常臣充、太行令臣息、太子太傅臣安行宗正事冒死向皇帝进言:大司马霍去病上疏说:‘陛下,您误听了别人的话,让我霍去病在军队服役。我应该专心思虑边塞的事情,即使暴露骸骨于野外也不能报答您的恩情,又如何敢议论与自己职能无关的事,而干预您的筹划安排呢?实在是因为看到您为天下忧心操劳,哀怜百姓,努力使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而忘记了自己的幸福,您减少食物,很少进行娱乐活动,并精减辅佐的官员,您的儿子因上苍的护佑,已经到了体力足以承受得住成人的衣服,懂得了待人接物的礼节的年龄。可是,至今还没有封号,身边也没有太师、太傅之类的官员。陛下,因您对天下人恭谨谦让而未对您的儿子给予关怀,许多大臣心中都有想法并希望您对儿子给予关怀。但是,他们不敢越过自己的职能而向您进言。我不惜人微言轻,冒死请求陛下命令有司,选定盛夏的吉日,给皇子定位。请求陛下能对我的请求给予鉴察考虑。’陛下指示交御史办理。臣谨与中二千石、二千石臣公孙贺等商议,认为:自古以来,分地立国,并建立诸侯国来护卫天子,这是尊崇宗庙、重视社傻的举措。现在臣霍去病上书奏告,不忘臣子的职责,用以宣扬皇恩,说天子谦卑恭让,以自己的辛苦来为天下人谋利益。他思虑皇子没有封号。臣庄青翟、臣汤等应该按义行事,忠于职守,提出为皇子立封号的事,然而,却因愚昧而未能想到去做本职之内的事。如今正是盛夏吉时,臣庄青翟、臣汤等冒死请立皇子臣阂、臣旦、臣管为诸侯王。冒死请所立国名”。

    以上删除一百八十四字,加一字。

    上面引述《孔子家语》、《史记》段落的词语重复之处,今用朱黄笔略略加点删除。但是,这一篇所记的,全应该删除。现在将它们摆列出来,是为人们提供借鉴。

    【原文】

    凡为史者,国有诏浩,十分不当取其一焉。故汉元帝诏日:“盖闻安民之道,本由阴阳。间者阴阳错谬,风雨不时,联之不德,庶几群公有敢言联之过者。今则不然,偷合苟从,未肯极言,联甚阂焉。永惟蒸庶之饥寒,远离父母妻子,劳于非业之作,卫于不居之宫,恐非所以佐阴阳之道也。其罢甘泉、建章宫卫士,各令就农。百官各省费,条奏毋有所讳。有司勉之。毋犯四时之禁。垂相、御史举天下明阴阳灾异者各三天。”及荀悦撰《汉纪》,略其文曰:“联惟众庶之饥寒,远离父母妻子,劳于非业之作,卫于不居之宫。其罢甘泉、建章宫卫士,各令就农。垂相、御史举天下明阴阳灾异者各三人。”自余抄撮,他皆仿此。

    近则天朝诸撰史者,凡有制浩,一字不遗。惟去诏首称叮丁下”,诏尾去“主者施行”而已。时武承嗣监修国史,见之大怒。谓史官曰:“公辈是何人,而敢辄减诏书。”自是史官写诏书,虽门下赞诏亦录。后予闻此说,每喂嘘而已。必以《三王世家》相比,其烦碎则又甚于斯。是知史官之愚,其来尚矣。今之作者,何独笑武承嗣而已哉?

    【译文】

    凡是修撰史书的人,对于帝王的诏浩,其处理办法应是十分不能取其一分。譬如,汉元帝诏说:“我听到的关于治国安民的道理是从阴阳的原理上来的。过去,有时阴阳不和或颠倒,使得不能风调雨顺,联做出不符合道德的事情,还有一些大臣敢于谈论联的过失。现在则不是这样了,苟且迎合,不肯尽情讲实话,联非常忧虑。我常常想到外出作劳役的黎民百姓的饥寒,他们远远地离开了父母妻子,辛劳地做不急的事情,守卫帝王不居住的宫室。这样地役使百姓,恐怕不是调理阴阳的正确做法。因此,应当解散甘泉宫、建章宫的卫士,命他们各自归农;百官节俭和浪费的情况,奏书中不要隐讳;各有司要努力注意不要违反四时禁忌;垂相、御史分别推荐天下能通晓阴阳灾异的人三名。”到荀悦撰写《汉纪》时,精减这一段诏文为:“联常常想到平民的饥寒,他们远离父母妻子,辛劳地做不急之事,守卫帝王不居住的宫室。因此,应当解散甘泉宫、建章宫的卫士,让他们各自归农。垂相、御史分别推荐天下通晓阴阳灾异的三名。”其它摘抄的情况,都与此相仿。

    近年在则天朝撰修史书的人,凡是制浩,一字不漏地抄到史书上,仅去掉诏的开头部分,改称“门下”,去掉诏的末尾“主者施行”的字样而已。当时武承嗣监督修撰国史,见此改动,勃然大怒,责问史官:“你们是什么人?竟敢随便删减诏书:”从此以后,史官记录诏书,即使是门下省的称赞诏救的语言,也照录不误。后来,我听到这个情况,每每大笑而已。不过,若是将《三王世家》与它们相比,其繁琐的程度就更严重了。由此可知,史官的愚昧,由来已久。今日修史的人,又为什么要独独讥笑武承嗣呢。

    【原文】

    《魏公子传》曰:高祖始微少时,数闻公子贤。及即零子位,每过大梁,常祠公子。高祖十二年,从击默布还,为公子置守家五家,世世岁以四时奉祠公子。太史公曰:吾过大梁之墟,求问其所谓夷门,呼呼信哮君苹事。说者云,当战国之时,夷门者,城之东门也。天下诸公子亦有喜士者矣,然而信陵君之接岩穴隐者,不耻下交。名冠诸侯,有以也。高棋每尽冬,夺娜否竿粤谬。

    右除十五字,加二十字。

    【译文】

    《魏公子传》说:“当初汉高祖刘邦还是平民百姓时,就常常听到公子的贤能。等到做了皇帝,每次路过大梁,常常祭祀公子。高祖二十年,从平定黔布叛乱的战场回来,为公子设置了五户看护坟墓的人家,命令他们世世代代在春夏秋冬不断地奉祀公子。太史公说:‘我经过大梁的旧城遗址,向人打听夷门在何处,以便搜集信陵君的故事。人们说,在战国时,夷门,就是城的东门。天下的诸公子也有好结交奇士的,然而,象信陵君那样,交接山居穴处的隐士,不以和身份地位低下的人交朋友为耻辱,使得他的名声置于各国诸侯之前,这实在是有道理的啊。汉高祖每次经过时,都要祭祀他。而老百姓则不断地奉祀他”。

    以上删去十五字,增加二十字。

    【原文】

    《鲁仲连传》曰:仲连好奇伟调境之画,而不肯仕宦任职,好持高节。游于赵。赵孝成王时,而秦王使白起破赵长平之军,前后四十余万。秦遂东围邯郸。赵王恐诸侯之救兵莫敢击秦军。魏安厘王使将军晋鄙救赵,畏秦,止于汤阴,不进。魏王使客将军新垣衍间入邯郸,因平原君谓赵王曰:“秦所为急围赵者,前与齐滑王争强为帝、,已而复归帝号。今齐滑王已益弱,方今惟秦雄天下,此非必贪邯郸,其意欲复求为帝。赵诚发使尊秦昭王为帝,秦必喜,罢兵去。”平原君犹豫未有所决。此时鲁连适游赵,会秦围赵。闻魏将欲令赵尊秦为帝。乃见平原君曰:“事将奈何?”平原君曰:“胜也何敢言事,前亡四十万之众于外,今又内围邯郸而不去。魏王使客将军新垣衍令赵帝秦,今其人在此,胜也何敢言事!”鲁连曰:“吾始以君为天下之贤公子也,吾乃今然后知君非天下之贤公子也。梁客新垣衍安在?吾请为君责而归之。”平原君曰:“胜请为绍介而见之于先生。”平原君遂见新垣衍曰:“东国有鲁连先生者,今其人在此,胜请为绍介,交之于将军。”新垣衍曰:“吾闻鲁连先生,齐之高士也。衍,人臣也,使事有职,吾不愿见鲁连先生。”平原君曰:“胜已世之矣。”新垣衍许诺。鲁连见新垣衍而无言。新垣衍曰:“吾视居此围城之中,皆有求平原君者也。今吾观先生之玉貌,非有所求于平原君者也,易居此重围之中而不去?”鲁连云云。

    “梁未睹秦称帝之害故耳。使梁观秦称帝之害,则必助赵矣。”新垣衍曰:“秦称帝之害何如?”鲁连曰云云。“吾将使秦王烹酿梁王。”新垣衍快然不悦也。“嘻!亦甚矣。先生之言也。先生又焉能使秦王烹酿梁王?”鲁连曰:“固矣。吾将言之。”云云。

    “今秦万乘之国也,梁亦万乘之国也。俱据万乘之国,各有称王之名,睹其一战而胜,欲从而帝之”云云。于是新垣衍起,再拜而谢曰l“始以先生为庸人,吾乃今日知先生为天下之士也。”云云。

    适会魏公子无忌夺晋鄙军以救赵,击秦军,秦军遂引而去。于是平原君欲封鲁连,辞谢者三,终不肯受。平原君乃致酒,酒酣,前起,以千金为连寿云云。右除二百七十五字,加七字。

    【译文】

    《史记•鲁仲连传》说:仲连喜欢帮人出一些高妙卓异的计策,然而,尽管他很有才能,却不肯任职做官。独好保持他那卓然不群的节操。他游历赵国的时候,正是赵成王在位。此时,秦昭王命白起为大将,大破赵国长平的部队。先后坑埋了四十多万人。于是,秦国利用赵国主力部队被歼灭的机会,东进包围赵国首都邯郸。赵王害怕各国诸侯派来的救兵,没有人敢与秦军交锋。事实也确实如此,魏安厘王派将军晋鄙领兵前来救赵,可他畏惧秦军的威势,进军到汤阴,就不敢前进了。魏王又派遣一位客将新垣衍;从包围的军队不经意的地方进入邯郸,通过平原君的关系请他对赵王说:“秦国之所以急着包围赵国首都的原因,是因为从前与齐滑王争强为帝,后来又都相继取消了帝号。今日齐滑王所领导的齐国国力越来越弱。现在,唯有秦国雄霸天下。这次包围邯郸,并非一定是贪图邯郸城,而是想重新恢复往日的帝号。如果赵国真心诚意地派遣使者,拥戴秦昭王为皇帝的话,秦国一定会很高兴,将围兵撤回去。”平原君听了,犹豫不决。正在思虑此事时,鲁仲连恰好来到了赵国。他来到时,正遇上秦军包围邯郸,听说魏国客将新垣衍劝赵国尊秦为帝。于是,去见平原君,对平原君说:“你是如何考虑此事的?”平原君说:“我赵胜现在哪里还敢谈论国事啊。因为我的无能,前一阵子,我国四十万的军队被秦军坑杀于外,如今,秦国的军队又深入到我国内部,包围邯郸而不肯离去。魏王派遣客将军新垣衍,劝说我们尊秦为帝,这样,就可以解了邯郸之围。现在新垣衍还在这里,我赵胜又哪里敢再谈论国事呢?”鲁仲连说:“原先我以为您是天下有贤能的公子,现在,我根据您是非不明与对国家大事迟疑不能决断的态度来看,你并不是什么贤公子。那个新垣衍现在在哪里呢?我请求为您责备他,打发他回去。”平原君说:“让我将他介绍并引见给您。”于是,平原君去见新垣衍,对他说:“东国有位鲁仲连先生,他现在就在城内,我赵胜愿将他介绍给将军,让将军与他结交。”新垣衍说:“我听说过鲁仲连先生,他是齐国的高士。我新垣衍是人家的臣子,是奉使命来办公事的。有公务在身,因此,我不愿意见鲁仲连先生。”平原君说:“我已经说过您在这里了。”新垣衍无可奈何,只得答应和他相见。鲁仲连见到新垣衍后,默不作声。新垣衍只得开口说:“我看居住在这被包围的城市中的人,都是有求于平原君的。现在我看你漂亮的外貌,却不象是有求于平原君的,为什么还居住在这被重重包围的城市中而不离去呢?”鲁仲连等等。

    鲁仲连说:“这是因为魏王还没有看清秦国称帝后的危害的缘故。如果让魏王看到秦国称帝后的害处,则一定会帮助赵国。”新垣衍问道:“秦王称帝的害处是怎样的呢?”鲁仲连说等等。鲁仲连说:“我将让秦王把魏王剁成肉酱。”新垣衍听了,很不高兴地说:“酶,先生说这话太过分了,你又有什么本事能让秦王将魏王剁成内酱呢?”鲁仲连说:“那当然,我将慢慢说给你听。”等等。

    鲁仲连说:“秦国是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大国,魏国也是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大国,同样是具有万辆兵车的大国,也同样称王,为什么看到秦国在长平打了一次胜仗,就吓得顺从他并尊他为帝呢?”等等。

    新垣衍听了这一席话后,立起身来,向鲁仲连道谢说:“起初我以为先生是一平庸之辈。现在才真正知道先生确实是天下的贤能之士。”等等

    恰巧,魏国公子无忌夺取了晋鄙的兵权,率兵救赵,向秦军发起攻击。于是,秦国的军队便撤回去了。为感谢鲁仲连的帮助,

    平原君准备分封一块土地给他。鲁仲连续推让辞谢了三次,最终还是不肯接受。于是,平原君设置酒宴来款待他,当酒喝得很畅快的时候,平原君起身走到他的面前,奉上千金,做为谢礼。等等。

    以上删去二百七十五字,加七字。

    【原文】

    《屈原贾生传》曰:汉有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贾生名谊,洛阳人也。云云乃以谪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为寿不得长,又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其词曰:贾生为长沙王太傅,后三年,有鸮飞入贾生舍,止于坐隅,楚人命鸮曰:鵩。贾生既以谪居长沙,长沙卑湿,自以为恐寿不得长,伤悼之,乃为赋以自广,其词曰: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

    右除七十六字,加三字。

    【译文】

    《屈原贾生传》说:汉朝有一个贾生,他做长沙王的太傅时,经过湘江,写了一篇诗赋投入水中以吊祭屈原。贾生名谊,洛阳人。等等。

    朝廷贬滴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谊向文帝辞行后就往长沙,听说长沙地势低洼,湿度很大,便认为自己的寿命不会很长。又因为到长沙是降低职务,因此心中很不愉快。当他渡湘江时,作了一篇赋来凭吊屈原,这篇赋的内容说。等等。

    贾谊做长沙王太傅的第三年,有鸽鸟飞进他的住室,落在他座位的旁边,楚地的人称鸽鸟为鹏。贾谊自从贬滴到长沙以后,因长沙地势低洼,湿度很大,所以,恐怕自己的寿命不长,心中伤’感,写了一篇《鹏鸟赋》以自慰。《鹏鸟赋》说。等等。过了几年以后,梁怀王因不慎坠马而死,他没有留下后代。贾谊为自己作太傅没有尽到最大的责任而感到愧疚,经常哭泣,一年多后,也去世了。死时年仅三十三岁。

    以上删去七十六字,添加三字。

    【原文】

    《扁鹊仓公传》曰:太仓公者,齐太仓长,临淄人也,姓淳于氏,名意。李西熹辱亨本。豪后个午,平孚师回那元里公乘阳庆。庆年七十余,无子。使意尽去其故方,更悉以禁方与之。传黄帝、扁鹊之脉书甲,五色诊病,知人不半,李攀琴,本可愉今,孕尊诊基精。学冬手午,汐夺愉病,决死生,多验云云粤。

    诏召问所汐诊辱不半琴煮尽何夺?丰冬汐堆?毋卿故太仓长臣意方伎所长,及所能治病,有其书无有?皆安受学?受学几何岁?尝有所验,何县里人也。何病?医药已其病之状皆何如?其悉以对。臣意对曰:自意少时喜医药方,试之多不验者。至高皇后八年,得见师临淄元里公乘阳庆,已年七十余。意得见事之,谓意曰:“尽去而方书,非是也。庆有古先遗传黄帝、扁鹊之脉书,五色诊病,知人死生,决嫌疑,定可治,及药论,书甚精。我家给富,心爱公,欲尽以我禁方书悉教公。”臣意即曰:“幸甚,非意之所敢望也。”臣意即避席再拜渴,受其脉书上下经,五色诊,奇咳术,撰度阴阳外变、药论、石神、接阴阳禁书,受读解验之,可一年。明岁即验之,然尚未精也。要事之三年所,即尝以为人诊病,决死生,有验,精良。今庆已死十年,臣意年尽三年,三十九岁也。齐侍御史成自言病头痛,臣意诊其脉,告曰:“君之病恶,不可言也。”已下皆述一生医疗效验事。

    右除二百九十五字。

    【译文】

    太仓公,是齐国太仓的地方长官。他是齐国临淄人,姓淳于名叫意,年轻的时候就爱好医学方术。汉高后八年,又拜同郡元里的公乘阳庆为老师,向他学习医术。当时,公乘阳庆已经是七十几岁的老人了,又没有儿子,他叫淳于意抛开过去学到的医学知识,然后将自己掌握的秘方全部传授给他。向他传授黄帝、扁鹊的脉书,告知他观察病人面部颜色、通过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来诊病的方法,与判断人的病能否挽救、人的寿命有多长的经验。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医疗实践中,多能应验。等等。皇帝下诏召见并问他:为人治病,死生应验的有多少人,重要的病人的名字叫什么?诏书询问前太仓长淳于意:擅长何种方术、技术?能治什么病?有没有记载这些的书籍?从哪里学来的技术?学了几年?治好了什么人?他们住在哪个县?得的是什么病?怎么医治的?医疗以后,病人的状况又如何?统统详细回答。淳于意回答说:臣意从年轻的时候起,就喜爱医药方子,然而,用这些方子给人治病,大多无效。在高皇后八年,有幸拜临淄郡元里的公乘阳庆为师,此时,公乘阳庆已经有七十多岁了。我在跟随他向他学习时,他对我说:“把你的不正确的医方书籍全部丢掉,我公乘阳庆有先前医学名家遗传的黄帝、扁鹊的脉书。通过面部的五色来诊断疾病,能判断人生死,决断疑难病症,知道是否可治,以及药物书籍,非常精辟。我要找一个人,将这笔财富交给他,我心里喜欢你,想把这些医学秘籍全部传给你。”我立即说:“我真是很幸运,这是我不敢奢望的。”我说完后,离开座位再一次拜谢。于是,接受了黄帝、扁鹊所传的脉书上下经、五色诊病法、奇咳判断病状术、摆度阴阳外变、药论、贬石神术、房中术等书籍,在他的指导下,认真仔细地阅读,并进行实验。这样进行了一年多的时间。第二年,我试着给人治病,然而,我的医术还没有到达精通的地步。之后,我又前后大约跟公乘阳庆先生学习了三年多,曾经以所学到的知识为人诊治病症,决断生死,很能应验,表现了我所学的医术的高明。现在,公乘阳庆先生已死去十年了,我今年也已经三十九岁了。齐国侍御史成说自己病了。臣意搭过他脉后,告诉他说:“你的病很严重,已经到了无法说出的地步了。”(以下都是叙述他一生的医疗效验的事。)以上删去二百九十五字。

    【原文】

    《宋世家》初云:襄公嗣立,后仍谓为宋襄公,不去“宋襄”二字。《吴世家》云阖间,《越世家》云勾践,每于其号上加“吴王”、“越王”字,句句未尝舍之。《孟尝君传》曰:“冯公形容状貌甚辨。”按形容,状貌,同是一说,而敷衍重出,分为四言。凡如此流,不可胜载。其《十二诸侯表》曰:“孔子次《春秋》,约其辞文,去其烦重。”又《屈原传》曰:“其文约,其辞微。”观子长此言,实有深鉴。及自撰《史记》,棒芜若此。岂所谓非言之难,而行之难乎?

    【译文】

    《史记•宋世家》开始说:“襄公继承了国君的位置。”之后的叙述仍然称他为“宋襄公”,没有去掉“宋襄”二字。又《吴世家》称“阖间”、《越世家》称“勾践”时,都在他们的名号上加“吴王”、“越王”的字样,没有一句不是这样的。又《史记•孟尝君传》说:“冯公形容状貌很有特点,容易被人记住。”形容、状貌,实际上是一个意思,即是容貌。然而,《史记》却用四个字,重叠说出。象这一类的情况,不可胜数。司马迁在《十二诸侯年表》中说:“孔子编订《春秋》,删去了冗繁之处,使原先的文字内容变得简约”;又在《屈原传》中赞赏屈原的文章言简意深。由这些赞扬的话来看,司马迁一定揣摸了前人文章的好的作法。但是,为什么到了自己撰写《史记》时,言辞又这样不精炼,不准确呢?难道真象人们所说的那样: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吗?

    【原文】

    《汉书•龚遂传》曰:上遣使者征遂,议曹王生请从。功曹以为王生素嗜酒,亡节度,不可从,遂不听。从至京师,王生日饮酒,不视太守。会遂引入宫,王生醉,从后呼日:“明府且止,愿有所白。”遂还问其故。王生曰:“天子即间君何以治渤海,君不可有所陈对,宜曰:‘皆圣主之德,非小臣之力也。”,遂受其言。既至前,上果问以.……,二治状。遂对如王生。天子悦其有让,笑曰:“君安得长者之言而称之?”遂因前曰:“臣非知此,乃臣议曹教戒臣也。”云云。上以议曹王生为水衡承。

    右除八十四字。

    【译文】

    《汉书•龚遂传》说:“皇帝派遣使者召龚遂到京城,临行时,议曹王生请求随从。功曹官认为王生一贯嗜酒,没有节制,不可以让王生随去。龚遂没有采纳这一意见。王生随从龚遂到了京师,每日喝酒,不来见太守龚遂。在龚遂被引入宫时,王生恰好又喝醉了,他追在龚遂的后面喊道:“明府请停下,我有话告诉您。”龚遂回过头来间是什么事,王生说:“如果天子问君用什么方法治理渤海郡的,您不要陈述治理的方法,应该说:‘渤海郡能有今天的繁荣和稳定,全是圣主的恩德,不是小臣的力量。”,龚遂接受了这些话。到了皇帝的面前,皇帝果然问起了治理的状况,于是,龚遂就用王生的话作答,天子喜欢他恭谨谦让,笑着问道:“你从哪里得到长者的话来作此应答的呢?”龚遂向前答道:“臣原不想说这些话,是臣的议曹告诫臣只能这样说的。”于是,皇帝命议曹王生为水衡丛。

    以上删去八十四字。

    【原文】《新晋书•袁宏传》曰:袁宏有逸才,文章绝美,曾为《咏史诗》,是其风情所寄。少孤贫,以运租自业。谢尚时镇牛诸,秋夜乘月,率尔与左右微服泛江。会宏在舫中,讽其所作咏史诗,咏声既清会,词又藻丽,遂驻听久之,遣问焉。答曰:是袁临汝郎诵诗。即其咏史之作也。尚倾率有胜致,即迎升舟,与之谈论,申旦不昧。自此名誉日茂云云。

    从桓温北伐,作《北征赋》,皆其文之高者。尝与王殉、伏滔同在桓温坐,温令滔读其《北征赋》,至“闻所传于相传,云获麟于此北野;诞灵物以瑞德,奚受体于虞者。疚尼父之坳泣,似实拗而非假;岂一性之足伤,乃致伤于天下。”其本至此使改韵。殉云:“此赋方传千载,无容率尔。今于‘天下’之后,移韵徙事,然于写送之致,似为未尽。”滔云:“得益写韵一句,或为小胜。宏应声答曰:感不绝于予心,想流风而独写”云云。

    谢安尝赏其机对辩速,后安为扬州刺史,宏自吏部郎出为东阳郡,乃祖道于冶亭,时贤皆集。谢安欲卒迫试之。临别,执其手,顾就左右,以一扇而授之,曰:“聊以赠行。”宏应声答日:“辄当奉扬仁风,慰彼黎庶。”观者无否呼琴。时人叹其率而能要焉。此事出檀道莺‘晋阳秋吸刘义庆《世说》。

    右除一百一十四字,加一十九字。

    【译文】

    《新晋书•袁宏传》说:袁宏才智出众,文章写得非常漂亮。曾写作《咏史》诗,寄托了自己的理想抱负。袁宏小时就失去了父母,过着贫困的生活。以运输租谷为业。谢尚当时镇守牛诸,在秋天的一个夜晚,乘着月光,与部下穿着便服,很随便地在江上泛舟。恰好,袁宏在另一条船上,正在朗诵他写作的《咏史》诗。声音清朗,词藻华丽,于是,停下来,听了很久,又派人去问是什么人在朗诵诗歌。去问的人回来说:“是袁临汝郎在诵诗。”所诵的诗即是所作的《咏史》。谢尚听了后兴致很高,立即将小舟靠到袁宏的船傍,上了他的船,和袁宏谈话,通宵达旦。从此以后,袁宏的名声一日大于一日。等等。

    袁宏跟从桓温北伐,写作了《北征赋》,句句精美。袁宏曾与王殉、伏滔一起在桓温处,桓温命伏滔朗读袁宏的《北征赋》,当读到“我听到代代相传的故事,说在此郊野之处获取了麒麟;上天降生灵物以预兆美德,那么又为什么只是让管理山泽的官得到它呢?我为孔子的痛哭流涕愧疚,他确实悲j励而无半点虚假。大概是一个圣人的心灵被深深的伤害,就会使天下人的感情都会受到伤害。”《北征赋》到了这地方后就改了韵,王殉说:“这篇赋可以流传千年,不能有半点马虎。现在‘天下,二字后,不仅换了韵,又写到了别的事情上去,这在感情表达上,好象还没有尽情抒发。”伏滔说:“如果再加上一句同韵的话,可能会好一些。”就在这时,袁宏应声补充了一句:“我的内心思绪万千,连绵不断。我的诉说随风流去,滔滔不尽。”等等。

    谢安曾经很欣赏他的迅速辩答的才能。后来谢安为扬州刺史,袁宏由吏部郎改任东阳郡太守。谢安在郊野的亭子里饯行,作陪的有许多名人俊才。谢安想试试他在短促时间内的敏辩能力,在要分手的时候,从旁边的人的手里拿过一把扇子送给袁宏,说:“你要走了,没有东西赠送,权且将这把扇子送给你。”袁宏应声答道:“我将用这把扇子在我的辖区内扬起仁道之凤,尽意抚慰老百姓。”看到这一场面的人没有一个不叹服的。当时的人都钦佩他这种随意作答却又能言简理深的才能。(这件事出自于檀道莺《晋阳秋》及刘义庆《世说新语》。)

    以上删除一百一十四字,添上十九字。

    【原文】

    《十六国春秋》曰:郭璃有女始笋,妙选良偶,有心于刘晒。遂别设一席于座前,谓诸弟子曰:“吾有一女,年向成长。欲觅一快女婿。谁坐此席者,吾当婚焉。”晒遂奋衣来坐,神志湛然,曰:“向闻先生欲求快女婿,晒其人也。”

    右除二十二字。

    【译文】

    《十六国春秋》说,郭璃有个女儿刚到十五岁时,他用独特的方法为女儿选取好丈夫,他看中了刘晒。于是,特地在自己的面前设置了一个座位,对所有的学生说:“我有一个女儿,已经长大成人了。我想找一个称心的女婿。谁坐到面前的这个座位上,我就将女儿嫁给谁。”于是,刘晒抖抖衣服坐到了那个位置上,神情严肃地说:“过去我就听说过先生要找一位称心如意的好女婿,我刘晒就是这样的人。”

    以上删去二十二个字。


如果你对史通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
重要声明:典籍《史通》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