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民要术卷第二 黍穄第四

类别:子部 作者:贾思勰(北魏) 书名:齐民要术

    黍穄第四

    《尔雅》曰(一):“秬,黑黍。秠,一稃二米。”郭璞注曰:(二)“秠亦黑黍,但中米异耳。”

    孔子曰(三):“黍可以为酒。”

    《广志》云(四):“有牛黍,有稻尾黍、秀成赤黍,有马革(五)大黑黍,有秬黍,有温屯黄黍,有白黍,有■芒、鷰鸽(六)之名。穄,有赤、白、黑、青、黄鷰鸽,凡五种。”

    按今俗有鸳鸯黍、白蛮黍、半夏黍;有驴皮穄。

    崔寔曰:“■,黍之秫(七)熟者,一名穄也。”

    凡黍、穄田,新开荒为上,大豆底为次,谷底为下。

    地必欲熟。再转【一】乃佳。若春夏耕者,下种后,再劳为良。

    一亩,用子四升。

    三月上旬种者为上时,四月上旬为中时,五月上旬为下时。夏种黍、穄,与稙(八)谷同时;非夏者,大率以椹赤为候。谚曰:“椹厘厘【二】,种黍时。”燥湿候黄■【三】。始章切种讫不曳挞。常记十月、十一月、十二月冻树日种之,万不失一。冻树者,凝霜封着木条也。假令月三日冻树,还以月三日种黍;他皆仿此。十月冻树宜早黍,十一月冻树宜中黍,十二月冻树宜晚黍。若从十月至正月皆冻树者,早晚黍悉宜也。

    苗生垄平,即宜杷劳。锄三遍乃止。锋而不耩。苗晚耩,即多折也。

    刈穄欲早,刈黍欲晚。穄晚多零落,黍早米不成。谚曰:“穄青喉,黍折头。【四】”皆即湿践【五】。久积则浥郁,燥践多兜牟。【六】穄,践讫即蒸而裛于劫反(九)之【七】。不蒸者难舂,米碎,至春又(十)土臭;蒸则易舂,米坚,香气经夏不歇也。黍,宜晒之令燥。湿聚则郁。

    凡黍,黏者收薄。穄,味美者,亦收薄,难舂。

    《杂阴阳书》曰:“黍‘生’于榆。六十日秀,秀后四十日成。黍‘生’于巳,‘壮’于酉,‘长’于戌,‘老’于亥,‘死’于丑,恶于丙、午,忌于丑、寅、卯。穄,忌于未、寅。”

    《孝经援神契》云:“黑坟【八】宜黍、麦。”

    《尚书考灵曜》云:“夏,火星昏中,可以种黍、菽。“火,东方苍龙之宿,四月昏,中在南方【九】。菽,大豆也。(十一)”

    《泛胜之书》(十二)曰:“黍者暑也,种者必待暑。先夏至二十日,此时有雨,彊土可种黍。谚曰:“前十(十三)鸱张,后十羌襄【一0】,欲得黍,近我傍。”“我傍”,谓近夏至也,盖可以种晚黍也。一亩,三升。

    “黍心未生,雨灌其心,心伤无实。

    “黍心初生,畏天露。令两人对持长索,搜去其露,日出乃止。

    “凡种黍,覆土锄治,皆如禾法,欲疏于禾。”按(十四)疏黍虽科【一一】,而米黄,又多减及空;今穊,虽不科而米白,且均熟不减,更胜疏者。泛氏云:“欲疏于禾”,其义未闻。

    崔氏曰(十五):“四月蚕入簇,时雨降,可种黍、禾,谓之上时。

    “夏至先后各二日,可种黍。

    “虫食李者黍贵也。”

    (一) 见《尔雅.释草》,文同。“秬”音巨,“秠”音丕。

    (二) 金抄作“曰”,他本作“云”。《郭璞》注文“异耳”下尚有:“汉和帝时,任城生黑黍,或三四实,实二米,得黍三斛八斗是。”

    (三) 《说文》“黍”字下引孔子有“黍可为酒”句。

    (四) 《太平御览》卷八四二“黍”引《广志》,“稻尾黍”无”黍”字(《初学记》卷二八“五谷”两引《广志》亦无“黍”字),“有秬黍”作“或云秬黍”。关于穄,《御览》卷八四二“穄”引《广志》是:“有赤穄,有白、黑、青、黄鷰鸽,凡五种。”则《要术》所引“有赤、白、黑、青、黄鷰鸽,凡五种”,似是指名为“鷰鸽”的穄,有赤白等五种。

    (五) 金抄、明抄、湖湘本作“马草”,《初学记》卷二七、《太平御览》卷八四二引《广志》均作“马革”,渐西本据以改正,“草”当系“革”字形近而讹,兹据改。

    (六) “■芒”,各本至为纷歧,黄校、张校、明抄如文,金抄作“岖芒”,而湖湘本等作“■云”,《太平御览》卷八四二引作“妪亡”,“云”、“亡”应系“芒”字之误,兹姑从黄校。“鷰鸽”,《初学记》卷二七两引广志均作“鷰颔”,“鸽”应是“颔”字之讹。

    (七) “秫”,金抄、黄校、明抄同,湖湘本等作“穄”,应均系“■”字之讹,另见《四民月令辑释》“四月”篇校记。

    (八) 金抄、明抄作“稙”,湖湘本等及《辑要》引作“植”。”稙谷”是早谷子,卷一《种谷》篇:“二月三月种者为稙禾,四月五月种者为■禾。”这里既是“夏种黍穄”,不应“与稙谷同时”,”稙”字误。湖湘本作“植”,指与种夏粟同时,差可解释,否则,也许竟是“■”字之讹。

    (九) 明抄等作“于劫切”,兹从金抄、湖湘本等作“于劫反”。关于“反”和“切”,各本中常不一致,不一致时概从北宋本,不一一作校记。

    (十) 黄校、张校、明抄无“又”字,金抄、湖湘本及《辑要》引有,兹从金抄。

    (十一)《考灵曜》是《尚书纬》的一种,郑玄注。此处小注,当系原有注文。参看卷一《种谷》篇校记(五四)。

    (十二)金抄、明抄无“书”字,据湖湘本加。

    (十三)黄校、张校、明抄无“十”字,仅金抄有(湖湘本自“先夏至”至“一亩三升”,全脱)。此“十”字必须有。“前十”,指夏至前十日;“后十”,指夏至后十日。“鸱张”,黄校、张校、明抄同;金抄作“鹉张”,误。

    (十四)各本均无“按”字,明抄则空白一格,仅金抄有,兹据补。

    (十五)“崔氏”指崔寔,所引为崔寔《四民月令》文,分见于“四月”及“五月”篇。但末句“虫食李者黍贵也”,不见于《玉烛宝典》引《四民月令》文。

    【一】 “转”指再耕;“再转”,即第一次耕翻后,再耕两遍。

    【二】 “厘厘”即“离离”,形容桑椹的由青转赤,丰美多实。《诗经.小雅.湛露》:“其桐其椅,其实离离。”毛《传》:“离离,垂也。”孔颖达疏:“垂而蕃多。”

    【三】 “■”,小注“始章切”,音商,《要术》他处亦作“■”,均与今“■”字相当,不是俗写的“场”字。《方言》卷六:“坻、坦、■也。梁、宋之间,蚍蜉、■鼠之■,谓之坻;螾■,谓之坦。”郭璞注:“■”,“音伤。”“■鼠,蚡鼠也。”“螾,蛐■也;其粪名坦。”蚍蜉是大蚂蚁,蚡鼠即■鼠,螾即蚯蚓。经过这些小动物钻穴作巢后的疏松杂粪的土称为“■”。《要术》:“燥湿候黄■”,由这一意义演变而来,指土壤中保有某种的湿润程度和良好的结构而言。现在山西有经验的老农种谷子,也候“黄■”下种。所谓黄■,即“土壤湿润,■成团,扔之散碎,手触之,微有湿印和凉爽之感。”(刘杰等:《春谷“五喜五怕”的增产稳收经验》,《中国农报》一九六四年第七期)但黄■必须耕耙熟透才能保持,如果整地不良,坷垃大而多,跑■地干,就不可能保持黄■。清代山东地区的农书蒲松龄《农蚕经》“五月”“种豆”条:“即雨不甚足,但接黄塽土即种之,但能出,即旱廿余日亦不妨。”“黄塽”即“黄■”,亦即“黄■”。

    【四】 “穄青喉”,“喉”指穄穗基部与茎秆连接部分,在这一部分尚保持绿色时,即可收割,即所谓“刈穄欲早”。“黍折头”,指割黍要到黍穗弯曲下垂的时候,即所谓“刈黍欲晚”。但黍的颖壳较松,容易落粒,通常到穗子最下部的分枝已逐渐失去绿色,中部子粒达到蜡熟时,亦应抓紧收割。

    【五】 “践”,压的意思,指将成熟子粒用辊压等方法压脱下来。

    【六】 “兜牟”,也写作“兜鍪”,古称为“胄”,即战士头上戴的“头盔”。太干后脱粒,种仁的外壳容易被压破和种仁脱离,像一个个的“兜牟”那样,起不到保护种仁的作用,因而种仁也被压坏,受到很大损失。

    【七】 “裛”,音邑,原义是封裹,引申为湿热相郁,则与“浥”同字;又引申为发散,如香气散出称为“裛裛”,古时香料有“裛衣香”。《要术》“蒸而裛之”,采用加热办法使热气透入穄粒并密闭一定时间,使其气味颜色发生良好的变化。这个处理办法,很像浙江湖州一带的“蒸谷”。蒸谷的特点是米粒全,碎米少,胀性大,有特殊的香气,和《要术》蒸穄的特点相同。各类种子在储藏保管期间有各自不同的生理特性,不蒸的穄至春萌动,在水分和温度超过安全界限时,容易变质,“土臭”是变质的开端。

    “冬舂米”具有和蒸谷相似的特点。明陆容《菽园杂记》:“吴中民家,计一岁食米若干石,至冬月舂白以蓄之,名冬舂米。尝疑开春农务将兴,不暇为此,及冬预为之。闻之老农云:‘不特为此。春气动则米芽浮起,米粒亦不坚,此时舂者多碎而粞,折耗颇多。冬月米坚折耗少,故及冬舂之。’”这位老农的观察和说理都正确。冬舂米的内蒸高温保藏方法,尤为特别:咸丰《南浔镇志》引清许旦复《农事幼闻》冬舂米上囤法:“扎稻草为圈,每圈高约二尺,层叠增高,名曰囤。先用菜叶、麸皮,裹以稻草,扎缚成团,高数尺,植之囤心,曰‘发头’。然后将米入囤。旬日后,发头蒸热,湿气上冲,急用砻糠隔麻布脚袱以收之,随湿随换,务收尽其湿而后止,则米黄白停匀,不霉不蠹,所谓冬舂米也。”

    【八】 “黑坟”,指黑色的坟壤。坟壤,见卷一《收种》篇注释〔一三〕〔二五〕。

    【九】 “火星”即心宿,是东方苍龙七宿的第五宿,又称“大火”、“心火”、“鹑火”(与柳宿同一别名)。《尚书.尧典》火星”昏中”在五月,和这里说四月不同。

    【一0】“鸱”,音蚩,俗名鹞鹰。“鸱张”形容凶猛,也形容大。《三国志.吴志.孙坚传》:“(董)卓不怖罪,而鸱张大语”,是形容凶猛。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一二《修行道地经》“鸱猪”下解释说:“鸱张,大也”,就是形容大的。这里的“鸱张”是后一意义。

    《楚辞.九辩》:“逢此世之俇攘。”字亦作“恇娘”。《一切经音义》卷十三《谏王经》“恇娘”:“邱方反。下而羊反。《说文》:‘烦扰也’,谓烦恐惶遽也。《楚辞》‘遭此世之恇娘’是也。”这二字还有多种写法,这里“羌襄”,也就是“恇娘”的异写字。

    “前十鸱张,后十羌襄”,意即谓前十天种下去,一定能够长得株高穗大,后十天就太迟了,不免要惶惶不安自找烦扰了。现在内蒙古自治区等地亦在夏至前四、五天下种。

    【一一】“科”,这里指分蘖多。下文“多减及空”,“减”指瘪粒,“空”指空壳。


如果你对齐民要术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
重要声明:典籍《齐民要术》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