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民要术卷第十 荔支四0

类别:子部 作者:贾思勰(北魏) 书名:齐民要术

    荔支四0

    《广志》曰(一):“荔支,树高五六丈,如桂树,绿叶蓬蓬,冬夏郁茂。青华朱实,实大如鸡子,核黄黑,似熟莲子,实(二)白如肪,甘而多汁,似安石榴,有甜酢者。夏至日将巳时【一】,翕然【二】俱赤,则可食也。一树下子百斛。”

    “犍为僰(三)道、南广【三】荔支熟时,百鸟肥。其名之(四)曰‘焦核’【四】,小次曰‘春花’,次曰‘胡偈’:此三种为美。似(五)‘鳖卵’,大而酸,以为醢和。率生稻田间。”

    《异物志》曰(六):“荔支为异(七):多汁,味甘绝口,又小酸,所以成其味。可饱食,不可使厌。生时,大如鸡子,其肤光泽。皮中食(八),干则焦小,则肌核不如生时奇。四月始熟也。”

    (一) 《太平御览》卷九七一“荔枝”引《广志》“有甜酢者”讹作“有甜味”,“百斛”讹作“万斛”,“僰道、南广”作“僰道南”,当脱“广”字,“胡偈”作“朝偈”,“似鳖卵”作“次鳖卵”,此外小差别。《艺文类聚》卷八七“荔支”引《广志》止于“一树下子百斛”,无下段;上段的“夏至日将巳时”作“至日将中”,余为小差别。又嵇含(?)《南方草木状》卷下关于描状荔枝形态的一段,与《广志》上段同,“夏至日”句亦为“至日将中”。

    (二) “实”,各本及《类聚》、《御览》引均同。这里是指鲜荔枝的果肉(假种皮),古人常称果肉或瓜瓤为“肤”或“肌”,疑应作“肤”。

    (三) “僰”,明抄、湖湘本、《津逮》本讹作“■”,据金抄、《学津》本、渐西本及《御览》引改正。

    (四) “之”,各本及《御览》引均同,应误。过去校勘者在这里多有校改,如黄廷鉴在“其”字下加“小核者”三字,黄麓森改“之”为“大”,均有未妥,惟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长篇》卷十七“荔枝”引《要术》改“之”为“上”,比较合理。“焦核”是当时最好的品种,“上”与“小次”(意即稍次)、“次”相应,疑系“上”字之误。

    (五) “似‘鳖卵’,大而酸”,“鳖卵”是比“春花”等更次的又一品种,“似”,误。唐段公路《北户录》卷三“无核荔支”引《广志》:“焦核、胡偈,此最美。次有鳖卵焉。”《御览》引亦作”次”。“似”应是“次”或“又次”之误。《植物名实图考长篇》卷十七引徐■《荔枝谱》记载泉州有“鳖卵”的品种说:“皮红,大如鳖卵,核如米粒。”虽和“大而酸”不同,但说明是有这个品种名称的。

    (六) 《太平御览》卷九七一引《异物志》除“焦”作“醮”外,全同《要术》。

    (七) “荔枝为异”,“为异”,各本及《御览》引均同,虽可领会,实不成文,《植物名实图考长篇》卷十七引《要术》改作“为果”,可能原是“果”字,《要术》袭书名“《异物志》”而误写。

    (八) “皮中食”,各本及《御览》引均同,有问题,“皮”、”食”二字,必有一误。上文既说鲜荔枝的果肉很好吃,这里不应反说仅仅“中食”,错在“食”字的可能性较大。《植物名实图考长篇》卷十七引《要术》改“食”为“实”,颇为合理,很可能是同音误写的。

    【一】 “夏至日将巳时”,意谓夏至日将终了时。《类聚》引《广志》作“至日将中”,《太平御览》卷九七一引竺法真《登罗山疏》称:“夏至日,子始赤。”

    【二】 “翕”音吸,“翕然”,犹言全然,一下子。

    【三】 僰道,县名,犍为郡郡治,晋以前故城在今四川省宜宾县西南。“僰”音匐。南广,县名,汉置;晋置南广郡,故治在今宜宾县南的珙县。

    【四】 “焦核”,《太平御览》卷九七一引竺法真《登罗山疏》:“其细核者,谓之‘蕉核’,荔枝之最珍也。”大概是当时最好的品种。自后唐刘恂《岭表录异》、宋苏颂《图经本草》及宋珏《荔枝谱》引《浪斋便录》等都有提到,《图经本草》并说:“味更甜美。”


如果你对齐民要术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
重要声明:典籍《齐民要术》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