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外篇一 和州志氏族表序例下

类别:史部 作者:章学诚(清) 书名:文史通义

    《易》曰:“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夫网罗散失,是先有散失,而后有网罗者也;表章潜隐,是先有潜隐,而后有表章者也。陈寿《蜀志》列传,殿以杨戏之赞;常璩《华阳》序志,概存士女之名。二子知掌故之有时而穷也,故以赞序名字,存其大略,而明著所以不得已而仅存之故,是亦史氏阂文之旧例也。和州在唐、宋为望郡,而文献之征,不少概见。至于家谱世牒,寥寥无闻;询之故老,则云明季乙亥寇变,图书毁于兵燹。今州境之人士,皆当日仅存幸免者之曾若玄也。所闻所传,闻者不过五世七世而止,不复能远溯也。传世既未久远,子姓亦无繁多,故谱法大率不修。就求其所有,则出私札笔记之属,体例未定,难为典则,甚者至不能溯受姓所由来。余于是为之慨然叹焉。

    夫家谱简帙,轻于州志,兵燹之后,家谱无存。而明嘉靖中知州易鸾与万历中知州康诰所修之州志,为时更久,而其书今日具存,是在官易守,而私门难保之明征也。及今而不争为之所,则并此区区者,后亦莫之征矣。且吾观《唐书。宰相世系》,列其先世,有及梁、陈者矣,有及元魏、后周者矣,不复更溯奕叶而上,则史牒阙文,非一朝一夕之故也。然则录其所可考,而略其所不可知,乃免不知而作之诮焉。每姓推所自出,备稽古之资也。详人籍之世代,定州略也。科甲仕宦为目,而贡监生员与封君及货授空阶皆与焉,从其类也。无科甲仕宦,而仅有生员及赀授空阶,不为立表,定主宾、轻重之衡也。科甲仕宦之族,旁支皆齐民,则及分支之人而止,不复列其子若孙者,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若皆列之,是与版图之籍无异也。虽有科甲仕宦,而无谱者阙之,严讹滥之防也。正贡亦为科甲,微秩亦为仕宦,不复分其资级,以文献无征,与其过而废也,毋宁过而存之,是《未济》之义也。

    【 译文】

    《 易》 说:“事物不可能穷尽,因此用象征事未成的《 未济》 继续。”网罗散失,是先有散失,然后有网罗;显扬隐藏的事物,是先有隐藏的事物,然后有显扬。陈寿《 蜀志》 列传,把杨戏的《 季汉辅臣赞》 放在最后;常球《 华阳国志》 的《 序志》 ,概括存留士女的姓名。两人知道掌故有穷尽的时候,所以用赞、序记姓名,保存那大略,而明确记下不得已而只留下姓名的原因,这也是史学家空缺文字的嚼例。和州在唐、宋时是重要的郡,而文献的验证,没有略微的梗概记载。至于家谱世系谱,寥寥无几。询问老年人,说明末乙亥强盗祸乱,图书在战乱中焚毁。现在州境内的人士,都是当时仅存幸免者的曾孙或玄孙。所听到的、所辗转听到的,不超过五世、七世而止,不再能向上推求。相传世代既不久远,子孙也不众多,所以作谱方法大多不讲求。寻求他们所持有的,就拿出私人札记、笔记之类,体例没有确定,难当作准则,甚至不能向上推求授予姓的由来。我于是为这感慨地叹息。

    家谱的书页,比州志少,战乱之后,家谱没有保存下来,而明嘉靖时知州易莺和万历时知州康浩编修的州志,经历时间更长久,而他们的书现在都保存下来,这是书在官府容易保存,而私家难保存的明显证据。在今天不紧急采取措施,那么连这很少的东西,以后也不能求取了。况且我看《 唐书• 宰相世系表》 ,排列那先世,有到梁、陈的,有到元魏、后周的,不再向前推求累代以上,那么史书谱碟的空缺文字,不是一朝一夕短时间内的缘故。那么记录那可以考知的,而省略那不能知道的,于是避免不知道情况而写作的责备了。每姓推求来源,是准备考察古事的凭借。详细说明人籍的世代,是判定州的疆界。用科第仕宦作名目,而贡生、监生、生员和封君,以及纳资财授虚衔的都加入,是跟随同类。没有科第仕宦,而只有生员及纳资财授虚衔的,不为他们立表,是确定主宾轻重的衡量标准。科第仕宦的家族,旁支都是平民,就到分支的人而停止,不再列其子和孙,因为君子的恩泽,五世以后就断绝,如果都列入,是和户籍、土地图册上的户籍没有不同。虽然有科第仕宦,而没有家谱的人空缺,是严格对谬误失实的防范。正途贡生也是科第,低微的官阶也是仕宦,不再分资格品级,因为文献没有验证。与其过分而废弃,不如过分而保存,这是《 未济》 的道理。


如果你对文史通义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
重要声明:典籍《文史通义》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