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外篇一 和州志政略序例

类别:史部 作者:章学诚(清) 书名:文史通义

    夫州县志乘,比于古者列国史书,尚矣。列国诸侯开国承家,体崇势异,史策编列世家,抗于臣民之上,固其道也。州县长吏,不过古者大夫邑宰之选,地非久居,官不世禄,其有甘棠留荫,循迹可风,编次列传,班于文学政事之间,亦其宜也。往牒所载,今不可知。若梁元帝所为《丹阳尹传》,见《隋志》,凡十卷。孙仲所为《贤牧传》,见《唐志》,十五卷。则专门编录,率由旧章。马、班《循吏》之篇,要为不易者矣。至于州县全志,区分品地,乃用名宦为纲,与乡贤、列女、仙释、流寓诸条,均分门类;是乃摘比之类书,词人之杂纂,虽略仿乐史《太平寰宇记》中所附名目,实兔园招摭词藻之先资。欲拟《春秋》家学,外史掌故,人编列传,事具首尾,苟使官民同录,体例无殊,未免德操诣庞公之家,一室难分宾主者矣。

    窃意蜀郡之慕文翁,南阳之思邵父,取其有以作此一方,为能兴利革弊;其人虽去,遗爱在民,职是故也。正使伯夷之清,柳下之惠,不嫌同科。其或未仕之先,乡评未协;去官之后,晚节不终:苟为一时循良,何害一方善政?夫以治绩为重,其余行业为轻,较之州中人物,要其始末,品其瑕瑜,草木区分,条编类次者,其例本不相侔。于斯分别标题,名为“政略”,不亦宜乎?夫略者,纲纪之鸿裁,编摩之伟号,黄石、淮南之属抗其题,《黄石公三略》、《淮南子要略》。张温、鱼豢之徒分其纪,张温《三吏略》,鱼豢《典略》。盖有取乎谟略之遗,不独郑樵之二十部也。郑樵《通志》二十略。以之次比政事,编著功猷,足以临莅邦人,冠冕列传,揆诸记载,体例允符;非谓如裴之野之删《宋略》,但取节文为义者也。

    【译文】

    州县志书,比照古时诸侯国史书,时间久远了。列国诸侯建立邦国,接受家邑,身分尊贵,权力特殊,史书编入世家,耸立在臣民之上,固然合乎道理。州县长官,仅仅是古时大夫家邑长官的人选,地方不是长期停留,官职不是世代继承,那有甘棠留下树荫,美好的政绩可歌颂,编排在列传里,排列在文学、政事之间,也是合宜的办法。过去书籍所记载的,现在不能知道。像梁元帝作的《 丹阳尹传》 ,见《 隋书• 经籍志》 ,共十卷。孙仲作的《 贤牧传》 ,见《 唐书• 艺文志》 ,十五卷。就是专一门类编录,遵循以往的准则。司马迁、班固设立《 循吏》 篇,总之是不可改变的了。至于州县全志,区别品类,就用名宦作纲,和乡贤、,列女、仙释、流寓诸条,同等划分门类,这是摘录排比的类书,文人的杂纂,虽然大致仿效乐史《 太平寰宇记》 中附列的名目,实际上是兔园册浅近之学采集词藻的凭借。想要仿效《 春秋》 家学术,外吏管理的掌故,人编进列传,事情具备首尾;如果使官员、平民一同记载,体例没有区别,未免司马德操到庞公家,一家之中难分出谁是客人谁是主人了。

    私下以为蜀郡的仰慕文翁,南阳的思念邵父,采取他有办法使这一方土地兴盛,因为能兴利除弊。其人虽然离开,仁爱遗留给老百姓,主要是这原因,纵使伯夷的高洁,柳下惠的仁爱,不嫌在同一类。那人也许在没有做官以前,乡里的评论不协调;离任以后,晚节不终;如果是一时守法有治绩者,怎会妨害他在这一方的善政?把治理成绩看得重要,其余德行功业看得轻,比起对州中人物,探求他们的始末,品评他们的缺点和优点,像对草木一样划分品类,分条分类编排,那体例本来不相等。对这区别标题,叫作政略,不是应该的吗?略,是设立纲要的宏大裁断,编集书籍使用的壮伟名称,《 黄石公》 、《 淮南子》 之类树立这标题,《 黄石公三略》 、《 淮南子• 要略》 。张温、鱼豢等人分得那法则,张温《 三史略》 、鱼豢《 典略》 。大概对谋略这词的含意有所采用,不仅是郑樵的二十部用它。郑樵《 通志》 有二十略.用政略排比政事,编写功绩,足够凭它治理地方的百姓,排在列传的前面。审察记事的书,体例符合,不是说像裴子野删节史书成《 宋略》 那样,仅仅取减省文字当作“略”的含意。


如果你对文史通义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
重要声明:典籍《文史通义》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