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聖賢之書,教人誠孝,慎言檢跡,立身揚名,亦已備矣。魏、晉已來,所著諸子,理重事復,遞相模效,猶屋下架屋,床上施床耳。吾今所以復為此者,非敢軌物範世也,業以整齊門內,提撕子孫。夫同言而信,信其所親;同命而行,行其所服。禁童子之暴謔,則師友之誡,不如傅婢之指揮;止凡人之斗鬩,則堯、舜之道,不如寡妻之誨諭。吾望此書為汝曹之所信,猶賢于傅婢寡妻耳。
六朝以前作品,自序往往在全書之末,亦有在全書之首者,如孝經之開宗明義第一章是,此亦其比。傅本「第」作「篇」。
誠孝,即忠孝,隋人避文帝父楊忠諱改為「誠」。北史文苑許善心傳︰「上顧左右曰︰『我平陳國,唯獲此人,既能壞其舊君,即我誠臣也。』……又撰誠臣傳一卷。」隋書楊素傳︰「煬帝手詔勞素,引古人有言曰︰『疾風知勁草,世亂有誠臣。』」誠臣即忠臣,俱避隋諱改。
盧文曰︰「檢,居奄切。檢跡,猶言行檢,謂有持檢,不放縱也。」器案︰樂府詩集卷六十七張華游獵篇︰「伯陽為我誡,檢跡投清軌。」則檢跡亦六朝習用語。
立身揚名,盧文曰︰「見孝經。」案︰孝經開宗明義章︰「立身行道,揚名于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已,傅本作「以」,古通。後不出。
趙曦明曰︰「隋書經籍志儒家有徐氏中論六卷,魏太子文學徐干撰︰王氏正論一卷,王肅撰;杜氏體論四卷,魏幽州刺史杜恕撰;顧子新語十二卷,吳太常顧譚撰;譙子法訓八卷,譙周撰;袁子正論十九卷,袁準撰;新論十卷,晉散騎常侍夏侯湛撰。」
盧文曰︰「與『效』同。」
盧文曰︰「世說文學篇︰『庾仲初作揚都賦,謝太傅雲︰「此是屋下架屋耳。」』劉孝標引王隱論楊雄太玄經曰︰『玄經雖妙,非益也,是以古人謂其屋下架屋耳。』」劉盼遂曰︰「太平御覽六百一引三國典略曰︰『祖 上修文殿御覽,徐之才謂人曰︰「此可謂床上之床,屋下之屋也。」』知此語固六朝之恆言矣。」器案︰隋薛道衡大將軍趙芬碑銘並序︰「不復架屋施床。」唐釋法琳辨正論信毀交報篇︰「是周因殷禮,損益可知,名目雖殊,還廣前致,亦猶床上鋪床,屋下架屋也。」則此語為六朝、唐人習用語,居然可知。程氏遺書伊川先生語錄五︰「作太玄,本要明易,卻尤悔如易,其實無益,真屋下架屋,床上迭床。」宋景文筆記卷上︰「夫文章必自名一家,然後可以傳不朽;若體規畫圓,準方作矩,終為人之臣僕。古人譏屋下架屋,信然。陸機曰︰『謝朝花于已披,啟夕秀于未振。』韓愈曰︰『惟陳言之務去。』此乃為文之要。五經皆不同體,孔子沒後,百家奮興,類不相沿,皆得此旨。」宋祁以迭床架屋指斥模擬派文學,意亦與顏氏相近。鮑本「耳」作「 埂 br />
元注︰「一本無『今』字。」
盧文曰︰「車有軌轍,器有模範,喻可為世人儀型也。」案︰左傳隱公五年︰「吾將納民于軌物者也。」
通鑒一四七梁武紀三︰「國子博士封軌,素以方直自業。」胡三省注︰「業,事也,以方直為事。」此文之業,意與之同。
盧文曰︰「詩大雅抑︰『匪面命之,言提其耳。』箋︰『
我非但對面語之,親提撕其耳。』」
意林一、後漢書王良傳注、御覽四三一引思子累德篇︰「同言而信,信在言前;同令而化,化在令外。」淮南子繆稱篇︰「同言而民信,信在言前也;同令而民化,誠在令外也。」即此文所本。文子精誠篇︰「故同言而信,信在言前也;同令而行,誠在令外也。」劉畫新論履信篇︰「同言而信,信在言前;同教而行,誠在言外。」「化」作「行」,與此同。
郝懿行曰︰「謔,謂謔浪也。或謂『謔』當為『虐』,非是。」
盧文曰︰「傅婢,見漢書王吉傳,師古注︰『傅婢者,傅相其衣服衽席之事。』指揮,與指麾義同。漢書韓信傳︰『雖有舜、禹之智,嘿而不言,不如 聾之指麾也。』」器案︰傅婢,即侍婢,後漢書呂布傳︰「私與傅婢情通。」三國志魏書呂布傳作「與卓侍婢私通」,是其證也。
凡人,顏本作「兄弟」。
盧文曰︰「詩大雅思齊︰『刑于寡妻。』傳︰『適妻也。』箋︰『寡有之妻。』案︰寡者,少也,故雲適妻。朱子則訓寡德之妻,謙辭也。」朱亦棟曰︰「案︰吳越春秋︰『專諸者,堂邑人也。伍胥之亡楚如吳時,遇之于涂,專諸方與人斗,將就敵,其怒有萬人之氣,甚不可當,其妻一呼即還。子胥怪而問其狀︰「何夫子之盛怒也,聞一女子之聲而折還,寧有說乎?」專諸曰︰「子觀吾之儀,寧類愚者也?何言之鄙也!夫屈一人之下,必伸萬人之上。」』之推正用此語。」
吾家風教,素為整密。昔在齠齔,便蒙誘誨;每從兩兄,曉夕溫酢9嫘芯夭劍 泊嵌ㄉ 巷弦硪恚 舫 暇 傘4鴕雜叛裕 仕 蒙校 桃 ゅ 豢殷啤D曄季潘輳 愣≧鞭ゅ 彝坷 倏謁魅弧4刃志涎 嘈簾鋼粒揮腥飾尥 際靜磺小K潿晾翊 粑模 奈 踩酥 杖荊 劣 嵫裕 恍薇叻 D曄 司牛 僦 祈攏 叭餱勻唬 淠嚴吹礎6 押螅 蠊 ☉桑幻砍P墓部詰校 雜肭榫海 咕蹕 牽 窕謐蚴⑶ 粵 藿蹋 災劣謁埂W匪計轎糝 福 ★喂牽 峭焦攀櫓 耄 抗 病9柿舸碩 暈 瓴芎蟪刀 br />
風、教,義同。毛詩序︰「風,風也,教也,風以動之,教以化之。」又文章篇及觀我生賦,俱有「風教」語。
誘誨,各本及戒子通錄(以下簡稱通錄)卷二引,俱作「誨誘」,今從宋本。
趙曦明曰︰「案︰南史顏協傳︰『子之儀、之推。』此雲兩兄,或兼有群從也。」盧文曰︰「顏氏家廟碑(案︰顏真卿撰。)有名之善者,雲之推弟,隋葉令。據此則之善亦是之推兄。」
盧文曰︰「禮記曲禮上︰『凡為人子之禮,冬溫而夏酢!蛔 骸何亂雜 躋災縷淞埂!皇臀模骸 苑矗 執櫻 淨蜃魎 裕 且病!弧 br />
晉書潘尼傳︰「規行矩步者,皆端委而陪于堂下。」
盧文曰︰「禮記曲禮上︰『安定辭。』又冠義︰『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禮義之始,在于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
盧文曰︰「廣雅釋訓︰『鏘鏘,走也。翼翼,敬也,又和也。』案鏘鏘,猶蹌蹌,禮記曲禮下︰『士蹌蹌。』言不得如大夫已上容儀之盛也。」
趙曦明曰︰「易︰『家人有嚴君焉,父母之謂也。』器案︰御覽二一二引謝承後漢書︰「魏朗動有禮序,室家相待如賓,子孫如事嚴君焉。」世說新語德行篇︰「華歆遇子弟甚整,雖閑室之內,嚴若朝典。」朝典以禮言,嚴君以人言。
盧文曰︰「言失所生也。荼蓼,喻苦辛。上音徒,下音了。」器案︰此以苦辛喻喪失父母,家境困難,下文「苦辛備至」,即承此言。周頌良耜篇毛傳以為「荼蓼,苦菜」。後漢書陳蕃傳︰「諸君柰何委荼蓼之苦,息偃在床。」李賢注︰「詩國風曰︰『誰謂荼苦,其甘如薺。』周頌曰︰『未堪家多難,予又集于蓼。』」
家涂,程本、胡本、何本、黃本作「家徒」,今從宋本,終制篇亦言「家涂空迫」。家涂,猶終制篇之言家道。南齊書高紀︰「
策相國齊公文曰︰『妖l載澄,國涂悅穆。』」涂字義同。
世說新語篇︰「郗超曰︰『大司馬……必無若此之慮,臣為陛下以百口保之。』」又尤悔篇︰「王大將軍起事,丞相兄弟詣闕謝,……丞相呼周侯曰︰『百口委卿。』」通鑒二三五胡注︰「人謂其家之親屬為百口。」
盧文曰︰「晉書嵇康傳︰『幽憤詩曰︰「母兄鞠育,有慈無威。」』」李詳曰︰「唐書李善果傳載母崔氏訓善果曰︰『吾寡婦也,有慈無威,使汝不知教訓,以負清忠之業。』」
禮傳,所以別禮經而言,禮經早已失傳,今之禮記與大戴禮記,即禮傳也。
屬文,聯字造句,使之相屬,成為文章,猶言作文也。本書慕賢篇︰「有丁覘者,洪亭民耳,頗善屬文。」漢書賈誼傳︰「年十八,以能誦詩書屬文,稱于郡中。」師古曰︰「屬謂綴輯之也,言其能為文。」劉淇助字辨略一曰︰「顏氏家訓︰『雖讀禮傳,微愛屬文。』此微字,不辭也。」楊伯峻曰︰「微,少也,小也。故下文雲雲。」
北齊書顏之推傳︰「還習禮傳,博覽群書,無不該洽。」即本此文。盧文曰︰「言為凡庸人之所燻陶漸染也。」
修,舊本皆作「備」,盧文、郝懿行俱校作「修」,盧雲︰「案︰北齊書之推傳雲︰『好飲酒,多任誕,不修邊幅。』正本此。後漢書馬援傳︰『公孫述欲授援以封侯大將軍位,賓客皆樂留,援曉之曰︰「公孫不吐哺走迎國士,反修飾邊幅,如俑人形,此子何足久稽天下士乎?」』」器案︰馬援傳注︰「言若布帛修整其邊幅也。左傳曰︰『如布帛之有幅焉,為之度,使無遷。』」又公孫述傳論︰「方乃坐飾邊幅。」注︰「邊幅,猶有邊緣,以自矜持。」修、飾義同,今據改正。
禮記儒行篇︰「近文章,砥礪廉隅。」盧文曰︰「『少』與『稍』同。」郝懿行曰︰「終制篇雲︰『年十九,值梁家喪亂。』觀此,知古人顛沛之頃,不忘修行也。」
盧文曰︰「大戴禮保傅篇︰『少成若天性,習貫如自然。』」
二十,舊本都作「二十」,宋本注雲︰「一本作『三十』。」抱經堂本據定作「三十」。按此上緊承「年十八九」言,自以作「
二十」為是,後勉學篇亦有「二十之外」,今仍定作「二十」。
盧文曰︰「心共口敵,謂口易放言,而心制之,使不出也。」
淮南子原道篇高誘注︰「月悔朔,今悔昨。」蓋此文所本。
各本俱無「也」字,宋本注雲︰「一本有『也』字。」抱經堂本據補,今從之。
趙曦明曰︰「漢書賈誼傳︰『前車覆,後車戒。』」元注︰「『車』一本作『範』。」案︰傅本作「範」。鮑本「耳」作「 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