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音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音洛〕乎?人不知而不慍〔紆問切〕,不亦君子乎?(子,孔子也。同門曰朋。學說,文覺也。習者,習熟其所學。時習,言無時而不習也。慍,怒也。)
學者,覺其所固有而已,故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心本無體,虛明無所不照。為物所誘,為意所蔽,為情所縱,而昭昭者昏昏矣。是故貴于覺也。不覺則何以習?禹曰︰“安汝止”,習此者也。文王“不識不知,順帝之則”,習此者也。孔子“為之不厭”,習此者也。無時而不習,即無時而不明,滿天地皆春風和氣也。其為說何如哉!于是而有同志來自遠方,則知學者益廣矣。此其為樂又可量哉!雖然知學者自知,不知學者自不我知,安可強也?世之人昏昏逐逐,醉生夢死視聖賢門戶不翅若冰炭,正可憐憫耳!安得以其不知而遂慍乎?君子之心如太虛澄然,何慍之有!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去聲〕,而好〔去聲〕犯上者,鮮〔上聲〕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有子,名若,孔子弟子,善事父母為孝,善事兄長為弟。犯上,陵犯長上也。鮮,少也。作亂,為逆亂之事也。)
“本立而道生”以下有疑,更待細勘。堯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孝弟即道即仁,何本何生?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巧,即機巧之巧。令,美也。仁,人心也。)
得其本心,斯謂之仁。意態浮動,務說人之觀听,此何所用心哉!故曰︰“鮮矣仁!”言如此等人少有仁者,深不然之之辭也。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去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曾子,孔子弟子,名參,字子輿。省,察也。不欺于心為忠,不欺于言為信。傳者,傳道也。習,實時習之習。)
傳而不習,則所學者不在己,何貴于傳也。然而日用功夫,往往多就交際應酬上走作,故曾子三省,以忠信為先。記曰︰“忠信大道”。易曰︰“忠信所以進德”。謀不忠,交不信,則所以傳而習之者,何事哉!
子曰︰“道〔去聲〕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八百家出車一乘,千乘諸侯之國也。時者,農隙之時。)
只一道字,便非春秋戰國氣象。古注訓治,殆未然也。敬事下聯著信字,節用下聯著愛人字,為國者所當深體。
子曰︰“弟〔上聲〕子入則孝,出則弟〔去聲〕,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泛,廣也。眾,謂眾人。親,親炙也。仁,謂仁者。余力,猶言余暇也。文,即六藝之文。)
入孝出弟,為弟子者職分所當爾。然不謹則慢忽,不信則詐欺,不泛愛眾則偏私,泛愛而不親仁,則無所決擇,以成其德行。有余力最宜玩味,見得聖門,力行功夫,鑿鑿精實。學文非所急也,學而一篇多說孝弟忠信四字。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子夏,孔子弟子,姓卜,名商。賢賢易色者,賢人之賢而易其好色之心也。致,猶委也。)
賢賢而下即是古人實學,吾必謂之學矣。所以極言其學之,在是也。四事雖排說,獨以賢賢易色揭之章首,最是緊切處。使好善之誠不能勝物欲之念,率是以往,橫流莫遏。事君親,交朋友,其弊有不可勝言者,安能各盡其分乎!曰賢,曰易,曰竭,曰致,曰信,不可草草看過。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重,端重也。威,威嚴也。固,堅固也。無、毋通,與勿皆禁止之辭也。憚,畏難也。)
氣輕志浮,故不重。不重則所學易搖。主忠信而下,所以學也。所主者忠信,大本立矣。自然重,自然威,自然固。又須得如己者友,乃有益。不如己,是與己不相似,非同志也。友同志矣,又須不憚改過,過而不改,雖友同志無益也。或曰不如,猶言不勝。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慎終者,不怠于終也。追遠者,不忘于遠也。)
民之秉彝,好是懿德。本未始不厚也,于所厚者。薄始無所不薄耳。能慎終,能追遠,安得不一反而歸于厚哉!
子禽問于子貢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平聲〕?抑與之與〔平聲,下同〕?”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子禽,姓陳,名亢。子貢,姓端木,名賜。皆孔子弟子。溫,和也。良,善也。恭,敬也。儉,不侈大也。讓,謙遜也。)
“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以得之”三字,當看是得也,非我求也,非彼與也。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去聲〕;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父在而違,父沒而倍者,多矣。觀其志,觀其行,而于父之道,三年無改則終身之所守定矣。所以為孝,有志,有行之可觀,而其道可以無改,非不義之父也。如或非道,又當權宜。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禮者,天則之自然,人文之品節也。和,即中和之和,斯指和而言。小大由之,言上下所共由也。)
喜怒哀樂,發而皆中節,謂之和。此即禮之所以為禮也。苟知和之為禮,而禮之用未嘗不和,則安有不可行者哉!有子所謂知和而和,豈恣縱無法度之謂,而以禮節之者,特區區文貌之末歟?
有子曰︰“信近〔去聲,下同〕于義,言可復也;恭近于禮,遠〔去聲〕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義者,宜也。復,踐行也。因,由也。宗,猶尚也。)
信所以明義,恭所以行禮,非二物也,何以謂之近?若曰其蔽也。賊無禮則勞彼善。于此雲爾,由是而得,所可親之人,乃庶幾可尚焉,故曰亦可宗。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去聲〕學也已。”
不求安飽,能敏事慎言,非篤志力行者,不爾。然須識所敏者何事,若區區末務,則何就正之有?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音洛〕,富而好〔去聲〕禮者也。”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七多切〕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平聲〕?”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諂,以言媚人也。驕,矜肆也。可者,僅可而未盡之辭。《詩?衛風》淇澳之篇︰治骨角者,切而復磋;治玉石者,琢而復磨。往,謂所已言者。來,謂所未言者。)
貧無諂,富無驕,雖愈于常人之病,然未必忘貧富也。樂與好禮,則忘矣。此君子所以無入而不自得。子貢因悟切磋琢磨之旨,知學問之無窮,是告諸往而能知來也,故夫子喜之。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苟知人則知所向方矣,不知從何所決擇?子夏、子游、子張,尚不知夫子,況他人乎?所以知不知者安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