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靈公問陳〔去聲〕于孔子。孔子對曰︰“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明日遂行。在陳絕糧,從〔去聲〕者病,莫能興。子路慍〔紓問切〕見〔賢遍切〕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陳,謂軍師行伍之列。俎豆,禮器。在陳者,自衛適陳也。興,起也。固者,堅守節行,確乎其不可拔之謂,非毋固疾固之固也。濫,泛溢。)
不可則止,寧用終日,困德之辨,不失其亨。此聖人明去就之宜處,患難之道也。固者,至死不變,況窮乎?小人,惟不能固所以溢。
子曰︰“賜也,女〔音汝〕以予為多學而識〔如字〕之者與〔平聲下同〕?”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
參也魯,無支離浮雜之病,況又功深力到,故竟以一貫語之,言下便領。子貢聰明多知,正是他礙事處。不多之旨,既嘗發之矣。于此,復先提其所病,而後語以一貫之妙。惜乎,猶未領也。觀其平日,號為多言,如何到這里,卻道不得一個唯字。此殆未悟性,天道不可聞之先歟。
子曰︰“由!知德者鮮矣〔鮮上聲〕。”
人孰無此德,所以不知者,其病安在鳶飛魚躍,蓋甚昭昭也。夫子呼由而語之,警策深矣。
子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平聲〕?夫〔音扶〕何為哉,恭已正南面而已矣。”
觀舜受堯禪,朝覲諸侯,遍歷四岳,庶事從頭多整頓過,如何卻道無為,如何又道有天下而不與?聖心虛明,變化無方,雖為而實未嘗為也,雖有天下而實未嘗與也。後世才說勤政便焦勞,才說無為便不事事,安知所謂恭已正南面也哉。
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去聲〕篤敬,雖蠻貊〔亡百切〕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去聲〕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立,則見其參〔七南切〕于前也;在輿,則見其倚于衡也。夫〔音扶〕然後行。”子張書諸紳。(篤,厚也。蠻,南蠻。貊,北狄。二千五百家為州。其,指忠信篤敬。參于前,參錯于前也。衡,軛也。紳,大帶之垂者,書之,志不忘也。)
子張嘗問干祿,嘗問達,此又問行,大抵皆務外,以求遂其所欲。夫子一使反求諸已,就言行上切實用功,正切子張之病而教之也。遠而蠻貊,近而州里,習俗雖異,本心則同,忠信篤敬感無不通。見其參前,見其倚衡,則是無時而非忠信篤敬也,無往而非忠信篤敬也。舉天地萬物,萬變萬化,皆我忠信篤敬之妙也。行矣,雖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矣。何州里蠻貊之間哉。子張書紳,惜乎未領。
子曰︰“直哉史魚!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史,官名也。魚,衛大夫,名鰍。如矢,言直也。史魚自以不能進賢退不肖,既死猶以尸諫。卷,收也。懷,藏也。)
邦無道如矢,最見得他直處。有道之世,能直固難。至于所遭之時,崎嶇艱棘,而不能變其守,非獨立不懼不易乎。世未易語也。有道則仕,無道則可卷而懷之。可字最宜玩味。若無可卷懷,而徒為高尚特素隱耳,不得為之君子。
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去聲〕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聖人之于語默如是,其不苟哉。自非清明洞然,有以真知,其人之可不可,必未免二者之失也。是故失人者,不足以成物。失言者,必至于招憂。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仁者,不失其本心之謂。義所當死而幸生苟免,則本心亡矣。生猶無生也。當死而死,浩然無愧,乃所以成仁。雖然各惟其可而已。苟可以不死而勇于自殺,則與求生害仁者,均一失也。豈志士仁人之所為哉。
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己欲為仁,而所事所友者或非其類,其不至于波流風靡者幾希矣。
顏淵問為邦。子曰︰“行夏之時,乘殷之輅〔音路車名〕,服周之冕,樂則韶舞。放鄭聲,遠〔去聲〕佞人。鄭聲淫,佞人殆。”(夏時以建寅之月為歲首。商輅,木輅也,輅者,大車之名。周冕有五,祭祀之冠也。韶,舜樂也。放者,禁絕之。鄭聲,鄭國之音。佞人者,邪諂之人。殆,危也。)
四代禮樂,經世之大法。夫子之得邦家,其規模可見矣。顏淵此問,其在請事斯語之後乎。克己復禮,大本既立,為邦之道可由是而推己。夫子既告之以四代禮樂,而復以鄭聲佞人為慮,于此二者,少不加謹,則克己之功且從而隳矣,如禮樂何。
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慮不經遠,患在目前。此必然之理也。
子曰︰“已矣乎!吾未見好〔去聲下同〕德如好色者也。”
夫子再發此嘆,而加“已矣乎”三字,其辭愈切,而所以警人者愈深矣。一日克己,豈易得哉。
子曰︰“臧文仲其竊位者與〔平聲〕?知柳下惠之賢,而不與立也。”(竊者,盜竊而私于己之謂。柳下惠,魯大夫展獲,字禽,食邑柳下,謚曰惠。與立,與之並立于朝也。)
賢如柳下惠,邦家之光也,豈易得哉。秉政之臣不知則已,知之而不與立,此文仲之所以竊位歟。一竊字,所以誅其心。若大公無我,推國之名器,與賢者共之,安得有此病也。惟是,若一已之私物,是以惴惴患失,常恐賢者之進,為己不利,百方而擠之,而斥遠之矣,何暇與之並也哉。
子曰︰“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去聲〕怨矣。”
薄于責己,厚于責人,則人不心服,而召怨也必矣。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輕慮躁發,必不能為此丁寧戒懼之辭也。雖聖人,且奈何哉。事到兢兢,然若不勝其任處,方有商量。
子曰︰“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去聲〕行小慧,難矣哉!”(小慧者,機巧小數也。)
所貴于群居者,相規以正,相觀而善也。為無益之談,為機變之巧,此其為害有不可勝言者。故曰難矣哉。然飽食終日,無所用心,則未免此弊耳。真有志者,不如是也,是故學必貴友。
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去聲〕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質,猶體也。孫,和順也。)
質,是立骨子處。骨子端正,方說得禮,方說得孫,方說得信。且如老佛之教,亦能禮。其所謂禮,亦能孫,亦能信。只為滅天倫,壞人道,從頭錯了。是以徹底皆差,為萬世大法之罪人。一義字,吾聖人所以立極,所以維持三綱五常,自別于夷狄禽獸者也。義以為質,乃是制事之本,不可草草放過。有此質後,卻不可無禮。無禮則斷不可行。有禮矣,不孫則斷不可出。孫矣,無信則斷不可成。
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已知也。”
苟能矣,何患人之不己知哉。以人不知為病,其病始大。
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非疾無名也,疾其無可稱耳。
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小人求諸人,非特要譽而已。凡所以汲汲皇皇,遂私從欲,而不知止者,無一而不求諸人也。君子務內,只是自反。
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矜,莊不放逸也。)
信道不回,非好勝也,故雖矜而不爭。和氣接物,非偏私也,故雖群而不黨。
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必考其實,故不以言舉人。不殉其名,故不以人廢言。此心公明,方可語此。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貢方人,一恕字,正中其病。昔也謂非所及,而今之語其可進此矣夫。
子曰︰“吾之于人也,誰毀誰譽〔平聲下同〕?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毀,毀短之也。譽者,過揚人善而不以實也。三代,夏商周也。)
毀則沒其實,譽則過其實。夫子豈苟譽人者,有所試而後稱之耳。三代之民,所以直道而行其故也。毀譽不實,則矯情飾偽,得以欺世而風俗靡然矣。何由而行直道也哉。直,只是樸實不回曲,心本直也。有一點私意便失其直。
子曰︰“吾猶及史之闕文也,有馬者借人乘之。今亡〔與無通〕矣夫〔音扶〕!”
史闕文,馬借乘,恐古人有此語,故夫子舉。而言曰史之闕文,吾尚可以及之,如闕疑闕,殆郭公夏五之類可見。若借乘之事,則今無有矣。蓋嘆世道益薄,人情益偷,公私藩籬,形骸爾我,其意非專指馬也。
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忍者,必有忍之忍。)
無定見,必為巧言所亂。無定力,必為小不忍所亂。自昔聖賢所貴乎致知者,只是理會個不亂耳。禹曰︰安汝止。伊尹曰︰欽厥止。不亂之謂也。亂後都差。
子曰︰“眾惡〔去聲〕之,必察焉;眾好〔去聲〕之,必察焉。”
眾好眾惡,特眾人之好惡耳。或是或否,皆未可知。而流俗則未必能察也。聖人于此都要契勘。孟子所謂皆曰賢,然後察之。正是此意。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弘,大也)
道本大也,豈人有以大之而後大哉。只為常人意蔽欲窒,是以日用而不知其為大耳。功深力到,一旦洞然,六通四闢,範圍無外,而後知其為大焉,非昔小而今大也,昔迷而今悟也。故曰人能弘道。若夫不學,本心晦蝕,自窘自求,如蝸在封,則是道之大,雖自若也,如人何哉,故曰非道弘人。
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人誰無過,改之為貴,是故聖人貴乎復也。若不能改,其過成矣,終何說哉。一改字,是聖狂之分,學者所宜深體。
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思曰睿,睿作聖,豈可不思。此章特戒無益而思者耳。聖人自謂吾嘗廢食忘寢以思之,而無所益,故不如學也。托諸己以勉人。
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奴罪切〕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
耕所以謀食,宜可無餒也,而曰餒在其中,餒非饑之謂也,志于食者,道必餒,行有不慊于心之謂也。學所以謀道,非志于祿也,而曰祿在其中,祿非必爵祿之謂也。道之腴者,固祿之理,干祿豈弟之謂也。然則君子之所憂者道耳,而憂貧乎哉。
子曰︰“知〔去聲下同〕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蒞之,則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蒞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及,言至也。莊,端莊也。蒞,臨民也。動,舉措施為也。)
知及之者,覺此本心之謂也。覺則至矣,故曰知及。《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晉之象曰︰君子以自昭明德。明此,斯謂之知。守此,知而不失,斯謂之仁。舊習蔽錮,安能盡淨,意欲念動,如雲忽興,兢業不繼,用力微懈,雖得必失。昏昏如,故甚可畏也。仁能守矣。至于臨民則又不可不莊矣。至于舉措施為,則又不可不以禮。知及仁守,所以成已也。莊蒞禮動,所以經世也。異端之教,自謂識心見性,而呵佛罵祖,果莊已乎?離倫絕類,果禮已乎?愚嘗有詩雲︰聖道大明備,異端何偏虧;晚學敢妄僭,因依相發揮;昏昏若醉夢,日用不自知;一旦有先覺,渙然脫沉迷;勿忘勿助長,斯須那可違;乃若夢乍醒,曲車仍朵頤;偃蹇不自愛,雖得必失之;守此之謂仁,失此之謂愚;炳炳兩端揭,巍巍大訓垂;若為莊與禮,丁寧猶費辭。嗚呼至矣哉,斯言豈予欺;此心萬古同,本無夷夏殊;民彝大泯亂,世道誰綱維;恭惟彼陶唐,六合同光輝;睦我九族親,協彼萬邦黎;從根到枝葉,整整無漏遺;試舜第一義,二女往嬪虞;諸難乃遍歷,首事五典徽;載觀岩廊上,君臣相俞吁;欽哉不離口,此豈笑貌為;敷教得汝契,降典咨汝夷;大禹九功成,皋陶象刑施;刑所以弼教,功所以敘彝;穆穆我文王,敬止于緝熙;江漢無犯禮,化行自關雎;金科垂玉律,如日行天衢;有志扶世道,何能易此規;去聖日以遠,禮壞俗澆灕;裔夷來用夏,異端轉交馳;瑣碎不暇問, 者為誰;棄三綱九法,其教方得推;群居抱空寂,高談玄妙機;或推倒禪床,或拗折竹篦;溺尿與屙屎,呵佛罵祖師;先聖答問仁,諸賢請事斯;雍容洙泗上,安有此行移;只消一不莊,坐見百度隳;況復離倫類,家國何由齊;佛者西方仙,顧敢相瑕疵;渠自用渠法,我實無用茲;吾黨有家風,所宜日孜孜;輕俊樂便捷,往往不自持; 墮其網,氣習易轉樞;相延無忌憚,陋視六藝書;浸淫去不反,寧顧百世非;民日化魑魅,義同救溺饑;物物皆我心,此責將安歸;于此有欠闕,恐非仁者宜;時也抑何幸,投老得所依;到此重感激,端拜聊陳詩。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君子,只就末節細故上看他不得,直是到常人所不可能處,擔荷得去,方見。君子,雖然勤小物,矜細行,固無一節之不善也,特不專在這上耳。小人則不然。淺中狹量,如何大受。愚舊說如此。後聞先師雲,君子而不大受則道不明,小人大受則為無忌憚矣。君子于此可不慎歟。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見蹈而死者矣,未見蹈仁而死者也。”
民之憚于為仁,不啻如蹈水火。水火固有焚溺之患矣,未有以仁而傷生者。然則何所憚而不為哉。至于人欲之橫流,情偽之滋熾,滔滔焰焰,自益深益熱矣。乃反甘心而不悔,此下愚之所以不移,聖人之所以哀矜也。
子曰︰“當仁不讓于師。”
仁之為道,是聖門第一工夫。進之唯恐其不亟,行之惟恐其不力,非可與人相讓而為者也。到此地,雖師有所不讓,豈可謂師為之而不敢為哉。不讓非爭勝之謂。
子曰︰“君子貞而不諒。”
貞者,萬變而不失其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哉。諒者,守小信而不知變,必不能正也。
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
敬其事者,盡忠于君,夙夜匪懈之謂也。人患不能敬耳。利祿豈可急哉。若以利祿先入,其心只是私意,安得能敬。
子曰︰“有教無類。”
種類雖或不同,然同有此心,則同有此理,安有不可教者。但患不真有教耳。真有教,方不論其類。直是能轉移變化,方可言有啟迪之不得其旨,感發之不得其道,雖諄諄其誨,謂之有可乎。
子曰︰“道不同不相為〔去聲〕謀。”
謀者,相資以取益也。功利,而與之謀道,問學,而與之謀利,可乎?二者不啻冰炭。
子曰︰“辭達而已矣。”
古人非泛濫于文也,所以明理耳,故曰辭達而已矣。雖然敷暢厥旨,了然無疑,方謂之達辭。至于能達,豈易得哉。
師冕見〔賢遍切〕,及階,子曰︰“階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師冕出。子張問曰︰“與師言之道與〔平聲〕?”子曰︰“然。固相〔去聲〕師之道也。”(師,樂師,瞽者。冕,名。再言某在斯,舉在坐之人以詔之。相,助也。古者瞽必有相。)
觀夫子相師之道,豈薄俗所可知哉。哀矜惻怛之意,溫然見于辭旨之外,一物失所如己隱憂,此天地之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