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 第十章

類別︰子部 作者︰宋•錢時 書名︰融堂四書管見

    曾子曰︰“敢問聖人之德,其無以加於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下孟切〕,莫大于孝。孝莫大于嚴父。嚴父莫大于配天,則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後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內,各以其職來助祭。夫〔音扶〕聖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嚴,尊敬也。郊,圓丘。祀,天。後稷,名棄,堯舉為農卿。舜曰︰“汝後稷播時百谷。”封于邰,為周始祖十五世。至王季生文王,祖有功而宗有德,故宗祀文王也。明堂,天子布政之宮,居國南,是陽明之地,故曰明堂。上帝即天,非有二也,以主宰言之,則謂之帝耳。故經言昊天、上帝,說者頗多,曲為分別殊不觀。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正是嚴父配天之實證,豈二也哉。)

    曾子猶有其乎之問,是猶未真知孝之為大也。夫子于是又推而言之大。《傳》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太極即性也。天地萬物皆于此乎出也。有天地而後萬物形于其間,因指萬物曰天地之性,豈天地有此性而分以授萬物哉。萬物即天地也,無二性也,無先後之間,彼此之殊也,故曰明目視之不可見,傾耳听之不可聞。明此不可見聞之旨,可與言性矣。惟人也,獨于其中,稟五行之秀,為萬物之美,而又莫貴焉。然所貴于人者,以其孩提知愛,知有親也。人而不孝與草木無異,與禽獸無異,故人之行又莫大于孝焉,善事父母皆孝也,然有父而後有母,易象乾坤,服分齊斬,固不同也。而孝又莫大于嚴父,尊嚴其父,至于配天,則至矣。故又莫大于配天焉。昔之人有行之者,其周公乎?非嚴父配天之事,皆不周公若也。蓋其禮自周公居攝而始備,是以四海之內,各以其職來助祭,所謂得萬國之歡心,以事其先王,此之謂也。然則聖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嚴父而上,人人所同,若夫配天,則天子之事舉,其極盛者言之。下文乃發揮嚴父之旨,而申明聖人之教,所以順天下者,如此也。

    故親生之膝〔星七切〕下,以養〔羊尚切〕父母日嚴。聖人因嚴以教敬,因親以教愛。聖人之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其所因者本也。(孩提之愛,是親愛之心已。生于在膝下之時,日嚴者,日長一日,漸知尊嚴父母也。本,謂本性。)

    方在膝下而親愛自生,及漸知養而尊嚴日至,此非慮而知也,非旋學于外而能也。本有之性,則然也,聖人灼知此性人人所同,于是因其嚴而教之敬,敬則無須臾微懈,而所謂日嚴之心常不失矣。因其親而教之愛,愛則無意念微累,而所謂生于膝下之心常不替矣。故夫聖人之教,所以雖不肅而自成,雖不嚴而自治者,豈有他哉?因嚴因親,皆其本有之性故也。


如果你對融堂四書管見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融堂四書管見》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