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三 第一章

類別︰子部 作者︰宋•錢時 書名︰融堂四書管見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命,猶賦與也,率順也。)

    天命者,天之與我之謂也。至善而無惡,至靈而不昧,所謂性也。順乎此性,斯之謂道,無所不在,無所不通,本何假于修哉。惟夫昏于意念,汨于情欲,動于血氣,蔽于物我,淪于習俗,而拂亂其所固有者焉,是故不可以不修也。修之如何?順其固有而已。《成湯》曰︰“維皇上帝降衷于下民。若有恆性,克綏厥猷惟後。”降衷即天命之性也。若即順也。猷即道也。非君師則不能綏之性。何由?若聖人之教,所以闡斯道,覺斯民,而使之修以順其性者也。是教也,大經大法之所由以立。外是而曰修道雲者,君子不由也。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去聲下同〕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音現〕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隱者,未露。微者,未著。皆謂念慮方萌之始。不睹不聞,自心自知,故曰獨也。三個其字,皆指君子而言。)

    道者,率性之謂。才不率性即為非道,安可須臾離乎此。君子所以戒謹恐懼于不睹不聞之時也,睹而後戒謹,聞而後恐懼,則已晚矣。此正是做不可須臾離工夫。一意之起,一念之動,便離了。方其不睹也,不聞也,自以為隱也而不知莫見于此焉,自以為微也而不知莫顯于此焉。隱即見,微即顯,非二事也,可不謹歟?故又申之曰︰謹其獨。獨即是心之隱微不睹不聞處。舜之兢兢業業,文王之小心翼翼,吾夫子之顛沛造次,必于是,皆謹獨之謂也。所以修也,所以為教者也,所以率性而不離于道也。

    喜怒哀樂〔音洛〕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去聲〕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致,猶極也。位者,各安其位,無愆伏薄蝕震蕩之變,是也。育者,遂其生也。)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寂然不動者也,故曰大本。發而皆中節,謂之和,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者也,故曰達道。中則和矣,和則無非中矣,非中之外別有所謂和也。觀大本二字,豈是尋流逐末者所可知哉。學者往往于喜怒哀樂未發之先,不知所以用力之地。而但求中節于既發之後,是猶無根之木,無源之水,望其流行而暢茂,無是理也。人性本善,本無非道,其走作處往往全在喜怒哀樂上。喜怒哀樂之發而偏焉,是以不能順耳。戒謹恐懼而謹其獨者,所以保是中,全是和,而順其固有之性者也。順固有之性,則無所不通矣,是達道也。天地廣大,我實範圍。萬物眾多,我實發育。天地萬物豈在吾性之外也哉。

    右第一章,一書之大旨也。首論性道,教之次序,謹其獨以明斯道之所以修。次致中和,則極言斯道之功用。所謂中庸者如此。


如果你對融堂四書管見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融堂四書管見》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