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三禮 論古制不明由于說者多誤小學大學皆不知在何處

類別︰子部 作者︰清•皮錫瑞 書名︰經學通論

    古制存于三禮,而說禮者多誤,古制遂以不明,即以學校一事言之,王制雲,小學在公宮南之左,大學在郊,此自古以來,天子諸侯之通制也,自鄭君以後,說者皆誤,由于不知古人立學竟在何處,錫瑞案古學皆在門堂之塾,學記曰,古之學者家有塾,尚書大傳曰,大夫士七十而致仕,老于鄉里,大夫為父師,士為少師,鄭注古者仕焉而已者,歸教于閭里,又曰,上老平明從于右塾,庶老坐于左塾,鄭注,上老父師也,庶老少師也,漢書食貨志白虎通公羊解詁,皆與大傳文略相合,此鄉學在塾之證也,而小學大學亦在塾,知小學在塾者,小學在公宮南之左,古者左宗廟,右社稷,公宮南之左,乃宗廟之地,安得于此立學,周禮師氏以三德教國子,居虎門之左,掌國中失之事,以教國之子弟,凡國之貴游子弟學焉,保氏養國子以道,教以六藝六儀,據此則公宮南之左,即是虎門之左,乃路門之左塾也,保氏當居右塾,不言者省文,師氏尊于保氏,記以師氏統保氏,故言左不言右,實則左右塾皆有學,當如大傳雲,上老坐右塾,庶老坐左塾也,大傳言出學,就出言,故尊右,此記言入學,就入言,故尊左,國子小學,與鄉人小學制度相同,蔡邕明堂月令論曰,周官有門闈之學,師氏教以三德守王門,保氏教以六藝守王闈,然則師氏居東門南門,保氏居西門北門也,此師氏居左塾,何氏居右塾之證,蔡氏以此證明堂大學則誤,以證路門左右小學,則正合矣,小學必在路門左右塾者,王太子王子八歲入小學,必離宮中不遠,當是古之通制,若如鄭注王者相變,小學或在郊,八歲太子遠入郊學,殊非人情,必不然矣,知大學亦在塾者,蔡邕明堂月令論曰,取其四門之學,則曰大學,引易傳太初篇曰,太子旦入東學,書入南學,莫入西學,當作晡入西學,莫入北學二句,在中央曰太學,天子之所自學也,禮記保傅篇曰,帝入東學,上親而貴仁,入西學,上賢而貴德,入南學,上齒而貴信,入北學,上貴而尊爵,入太學,承師而問道,與易傳同,魏文侯孝經傳曰,太學者中學明堂之位也,據蔡說則東西南北四學,即在明堂,東西南北四門四學,各有異名,玉海引禮象曰,闢雍居中,其南為成均,北為上庠,東為東序,西為瞽宗,據此則太學中學即闢雍,在明堂中,明堂為五經之文所藏處,故宜承師問道,為天子所自學,古稱四學,亦曰五學,其實皆在一處,故記文以上下東西左右相對言之,若謂一在國,一在郊,相去甚遠,豈得遙遙相對,兩漢諸儒孔牢馬宮盧植潁容,皆謂明堂闢雍太學同處,與蔡邕同,異義引韓詩說,闢雍者,天子之學,圓如璧,壅之以水示圖,所以教天下春射秋饗,尊事三老五更,在南方七里之內,立明堂于中,五經之文所藏處,此說與孝經援神契言明堂在國之陽,七里之內正合,乃明堂大學同處之確證,四學在四門,即四門之塾,與各鄉小學虎門小學不異,此亦當是通制,若如鄭注王者相變,大學或在國,古者國中地狹,大學入眾,必不能容,記曰,王太子王子,群後之太子,卿大夫元士之 子,國之後秀,皆造焉,是王子國子由虎門小學,凡民俊秀由各鄉小學,學成之後,皆入大學,非國中所能容,故必在郊,郊即南方七里之內也,人知鄉學在塾,不知小學大學皆在塾,考工記門堂三之一,則塾之地不狹,明堂四門,門有兩塾,學者雖眾,足以容之,學制所以不明者,由于不信大學在明堂,所以不信大學在明堂者,由于不知四學在明堂四門之塾,袁準 蔡,正由昧此,孫志祖段玉裁顧廣圻朱大韶,互相爭辯,其說卒不能定,亦由昧此故耳。


如果你對經學通論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經學通論》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