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三禮 論周禮為古說戴禮有古有今當分別觀之不可合並為一

類別︰子部 作者︰清•皮錫瑞 書名︰經學通論

    漢今文立學,古文不立學,沿習日久,遂以早出立學者為今文,晚出不立學者為古文,許慎五經異義有古周禮說今禮戴說,或雲,今大戴禮說,或雲戴禮戴說,其中亦有大小戴所傳十七篇禮經之說,非盡大戴禮記小戴禮記也,十七篇禮之說,不盡今文,近人分別十七篇經,是古文說,經中之記,是今文說,而十七篇經文又有今古文之分,鄭君傳雲,玄本習小戴禮,後以古經校之,是小戴所傳十七篇禮,當時通行字皆今文,鄭以古經之字校之,取其義長者從之,故鄭注十七篇,或經從今,則注雲古文某為某,或經從古,則注雲今文某為某,詳見胡承珙儀禮古今文疏義,此特即其古今文字傳本不同者言之,非必義說之全異也,許君以戴禮為今說,則封周禮為古說言之耳,至若小戴禮記本非一手所成,或同今文,或同古文,王制多同公羊梁,為今文說,祭法出于國語,為古文說,其言祭禮廟制不同,此顯有可證者,近人又分別二戴記,以王制為今學之祖,取祭統千乘虞戴德冠義昏義聘義鄉飲酒義燕義等篇注之,取祭法為古國語說,又取玉藻盛德朝事等篇,為古周禮說,又以曲禮檀弓雜記,為古春秋左氏說,雖未必盡可據,而王制為今文大過,周禮為古文大宗,則顯有可證者,即以官制言之,異義,今尚書夏侯歐陽說天子三公,一曰司徒,二曰司馬,三曰司空,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凡百二十,古周禮說天子立三公,曰太師太傅太保,無官屬,與王同職,故曰,坐而論道,謂之三公,又立三少以為之副,曰少師少傅少保,是為三孤,冢宰司徒宗伯司馬司寇司空是為六卿之屬,大夫士庶人在官者,凡萬二千,謹案周公為傅,召公為保,太公為師,無為司徒司空文,知師保傅三公官名也,五帝三王不同物,此周之制也,鄭 無考,而據鄭注王制,天子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曰,此夏制也,明堂曰,夏後氏之官百,舉成數也,鄭以王制今文說為夏制,必以周禮說為周制,其于許君無 可知,三公九卿蓋夏殷至周初皆同,據牧誓立政,止有司徒司馬司空三公,可證六卿則周成王以後之制。甘誓六卿,六軍之將。據顧命乃同召太保芮伯彤伯畢公衛侯毛公六卿兼三公,可證漢主今文,故三公九卿宇文周行周禮,故分設六部,其後沿宇文之制,既設六部,又立九卿,官制復重,議者多雲可以裁並,不知周官王制古今文說必不相合,乃兼用兩說,多設冗官,皆由經義不明,故官制不善也。


如果你對經學通論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經學通論》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