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靈公第十五

類別︰子部 作者︰明•釋智旭 書名︰論語點楮補注

    靈公問陳于孔子。孔子對曰。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明日遂行。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只消慍見。便是濫。若知樂在其中。那見有窮可慍。

    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

    卓吾雲。腐儒謂然非與處。不如曾子之唯。可發一笑。方外史曰。俗儒妄謂曾子傳得孔子之道。則子貢亦傳得孔子之道矣。孔子何以再嘆今也則亡。

    子曰。由。知德者鮮矣。

    痛下一針。

    子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從來聖賢。只有為人為學為德而已。斷斷無有為治者。若一有為治之心。則天下益亂矣。恭己二字。即是修己以敬。又即為人為學為德之實工夫。

    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立。則見其參于前也。在輿。則見其倚于衡也。夫然後行。子張書諸紳。

    信而曰忠。敬而曰篤。對治子張病根也。參前倚衡。但盡其忠信篤敬耳。非以此求行也。惟不求行。夫然後行。

    子曰。直哉史魚。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

    春蘭秋菊。各擅其美。

    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四悉檀。

    【補注】不失人亦不失言。則四悉檀具矣。悉。遍也。檀。施也。四悉檀者。一世界悉檀。是興趣義。所以起信。二為人悉檀。是訓導義。所以開解導行。三對治悉檀。是警策義。所以止惡生善。四第一義悉檀。是解脫義。所以顯性證真。佛說一切法。不離四悉檀。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如此。方名志士仁人。今之志士仁人。宜以此自勘。

    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賢之與仁。皆吾利器也。奈何鈍置之耶。

    顏淵問為邦。子曰。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放鄭聲。遠佞人。鄭聲淫。佞人殆。

    王陽明曰。顏子具體聖人。其于為邦的大本大原。都已完備。夫子平日知之已深。到此都不必言。只就制度文為上說。此等處。亦不可忽略。非要是如此。方盡善。又不可因自己本領是當了。便于防範上疏闊。須是要放鄭聲。遠佞人。蓋顏子是克己。向里德上用心的人。孔子恐其外面末節。或有略。故就他不足處。幫補說。若在他人須告以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達道九經。及誠身。許多工夫。方始做得。此方是萬世常行之道。不然。只去行了夏時。乘了殷輅。服了周冕。作了韶舞。天下豈便治得。

    【補注】綺語即鄭聲。妄言即佞人。千數百年來。靡麗之駢體。淫蕩之詩賦。謗佛非聖之文辭。皆鄭聲佞人教淫教殆之尤者也。國以為教。家以為學。而不知其非。天下大亂之所由來也。放之遠之。刪之毀之。而後天下可為也。

    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未超三界外。總在五行中。斷盡二障。慮斯遠矣。

    子曰。已矣乎。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正是不肯絕望。

    子曰。臧文仲。其竊位者與。知柳下惠之賢。而不與立也。

    誅心在一知字。

    子曰。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

    厚責人者。只是不能自厚耳。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畢竟將如之何。

    【補注】知因果。信輪回。善有所勸。惡有所懲。小人有所忌憚。然後可以教之為善。周安士先生曰。人人信因果。大治之道也。人人不信因果。大亂之道也。雖聖人並起。無如之何矣。

    子曰。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小慧與義正相反。

    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行之。行此義也。出之。出此義也。成之。成此義也。卓吾曰。不是以義為質。以禮行之。以孫出之。以信成之。方外史曰。須向君子二字上著眼。

    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稱字。去聲。沒世而實德不稱。君子之名。真可疾矣。

    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識得自己。自然求己。小人只是不知自己耳。哀哉。

    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矜。則易爭。群。則易黨。故以不爭不黨為誡勉。

    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至明至公。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可行于天下。可行于萬世。真是一以貫之。

    子曰。吾之于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人自謂在三代後。孔子視之。皆同于三代時。所以如來成正覺時。悉見一切眾生成正覺。

    【補注】試猶省也。如日省月試之試。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也。

    子曰。吾猶及史之闕文也。有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

    不敢絕望。

    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二皆自亂自己耳。卓吾雲。一失之浮。一失之躁。

    子曰。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

    上句。為豪杰伸屈。下句。為鄉願照膽。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可見道。只是人之所具。天地萬物。又只是道之所具。誰謂天地生人耶。

    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為三種懺法作前茅。

    【補注】千年暗室。一炬能消。懺悔猶炬也。無炬則永暗矣。懺法三種。一作法懺。向佛前披陳身口意罪。誓不復作。二取相懺。于定心中。運懺悔想。如佛來摩頂。以感瑞相。期消煩惱。三無生懺。正心端坐。而觀無生之理。如法華經雲。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眾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

    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學。思。本非兩事。言此。以救偏思之失耳。

    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

    卓吾雲。作訓詞看。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蒞之。則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蒞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

    知及。仁守。是明明德。莊以蒞之。是親民。動之以禮。是止至善。不能莊蒞動禮。便是仁守不全。不能仁守。便是知之未及。思之思之。如來得三不護。方可名動之以禮。故曰修己以敬。堯舜其猶病諸。

    【補注】如來身口意三業。純淨離過。不須防護。名為三不護。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不可小知。不可以思議測度之也。可大受。如大海能受龍王之雨。能受眾流之歸也。小人反是。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見蹈而死者矣。未見蹈仁而死者也。

    既曰未見蹈仁而死。又曰有殺身以成仁。方信殺身不是死。

    子曰。當仁。不讓于師。

    見過于師。方堪傳授。

    卓吾雲。只為學者。惟有當仁一事讓師。故雲。

    【補注】此當與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余不足觀也已章合看。便知不當貢高。亦不當退屈。華嚴經雲。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故貢高與退屈二者皆非也。

    子曰。君子貞而不諒。

    諒。即小人。

    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

    敬其事敬字。從敬止發來。既敬其事。必後其食矣。

    子曰。有教無類。

    佛菩薩之心也。若使有類。便無教矣。

    【補注】列子沖虛經言。太古神聖之人備知萬物情態。悉解異類音聲。會而聚之。訓而受之。同于人民。故先會鬼神魑魅。次達八方人民。末聚禽獸蟲蛾。言血氣之類。心智不殊遠也。神聖知其如此。故其所教訓者。無所遺逸焉。列子所謂太古神聖者。非三界大師四生慈父之大覺世尊乎。

    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

    毫厘有差。天地懸隔。仁與不仁而已矣。

    子曰。辭。達而已矣。

    從古有幾個真正達的。

    卓吾雲。五字。便是談文秘密藏。

    師冕見。及階。子曰。階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師冕出。子張問曰。與師言之。道與。子曰。然。固相師之道也。

    子張看得道字奇特。孔子注得道字平常。


如果你對論語點楮補注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論語點楮補注》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