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句雲︰“明命即天之所以與我,而我之所以為德者。”須活看一“即”字。如“性即理也”,倘刪去“即”字,而雲“性理也”,則固不可。即者,言即者個物事,非有異也。
當有生之初,天以是命之為性;有生以後,時時處處,天命赫然以臨于人,亦只是此。蓋天無心成化,只是恁地去施其命令,總不知道。人之初生而壯、而老、而死,只妙合處遇可受者便成其化。在天既無或命或不命之時,則在人固非初生受命而後無所受也。
孟子言“順受其正”,原在生後。彼雖為禍福之命,而既已雲“正”,則是理矣,理則亦明命矣。若以為初生所受之命,則必凝滯久留而為一物。朱子曰︰“不成有一物可見其形象。”又曰︰“無時而不發現于日用之閑。”其非但為初生所受明矣。吳季子專屬之有生之初,乃不達朱子之微言。使然,則湯常以心目注想初生時所得,其與參本來面目者,相去幾何耶?
愚于周易尚書傳義中,說生初有天命,向後日日皆有天命,天命之謂性,則亦日日成之為性,其說似與先儒不合。今讀朱子“無時而不發現于日用之閑”一語,幸先得我心之所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