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字往往单词双字,而以义可别者有六。
一,以指事成之处者。
孟梁上: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 ——「东」「西」「南」三字,各记其败丧与见辱之地,盖记其丧败之地,即所以状其丧败时之情境,故曰状字。惟其为状字,所以先于动字也。
史张释之列传:尉左右视,尽不能对。
又:独奈何廷辱张廷尉?——「左右」两字记所视之处,「廷」字记所辱之处。
又陆贾列传: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
又:乃病免家居。——「郊」「北」与「家」三字,亦记处也。由是,
史记万石君传云:是时汉方南诛两越,东击朝鲜,北逐匈奴,西伐大宛,中国多事。
又汲郑列传云:公为正卿,上不能褒先帝之功业,下不能抑天下之邪心。
又淮阴侯列传云:当今二王之事,权在足下,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
左传文公七年云:舍适嗣不立而外求君,将焉置此?——以上诸句内,「南」「东」「北」「西」「上」「下」「右」「左」「外」「焉」诸字,皆记处而先所状也。
二,以记事成之时者。
孟梁下:今乘舆已驾矣,有司未知所之。——「已」者,记驾车之时,故先「驾」字。
又:鲁平公将出。——「将」者,记其「出」时也,故先「出」字。
左隐元:逐恶之。
又:君将不堪。
又:不如早为之所。——「逐」「将」「早」三字,皆状时也。
庄庚桑楚:今吾日计之而不足,岁计之而有余。
史叔孙通列传:愿陛下急发兵击之。
又:我几不脱于虎口。
汉赵充国传:初是充国计者什三,中什五,最后什八。
史淮阴侯列传: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
又信陵君列传:于是公子立自责。
又项羽本纪: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又:今暴得大名,不祥。
魏文帝与吴质书:既痛逝者,行自念也。
史陆贾列传:每奏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善。
又曹相国世家:参始微时。
又陈丞相世家:及吕后时,事多故矣。然平竟自脱。
汉卜式传:上于是以式终长者。
汉高帝纪:常从王媪武负贳酒。
又:高帝常繇咸阳。
汉于定国传:率常丞相议可。
韩柳子厚墓志铭:率常屈其座人。
史留侯世家: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诸句中所有「日」「岁」「急」「几」「初」「中」「最后」「旦」「暮」「立」「方」「暴」「既」「行」「未尝」「始」「竟」「终」「常」「业」诸字,皆状时也。
至庄子逍遥游云: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且」字解如「将」字。
史记冯唐列传:臣父故为代相。——「故」字解如「本」字。「故」得为「本」者,「故」旧也。
汉书赵广汉传云:赵广汉,字子都,涿郡蠡吾人也,故属河间。——此「故」字亦解如「旧」字。
又贾谊传云:天子春秋鼎盛。
又贾捐之传云:显鼎贵,上信用之。
又匡衡传云:无说时,匡鼎来。——三引「鼎」字,解如「方」字,「当」字,亦状时也。
史记晋世家云:犁二十五,事冢上柏大矣。——「犁」者,「比」也。
故又吕后纪云:犁明,孝惠远。——「犁明」者,「比明」也。
又酷吏列传云:梨来会春,温舒顿足叹。——「梨」通「犁」。
又有两字重状一时者。
庄逍遥游: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既已」二字意重,并记过去之时也。
汉贾谊传:夫尝已在贵宠之位,天子改容而礼貌之矣。——「尝已」「已尝」并重言也。
魏文帝与吴质书:别来行复四年。——「行复」二字,皆记时也,似此者,如「方且」「尝复」「曾复」诸重言,②见于古籍者,往往有之。
至记时之字置于句首以为起句之辞者,亦可列为状字。
左隐元: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初」者,原始之辞,今置句首以为记事推原之例,左氏文习用之。
汉高帝纪:前,陈王项梁皆败,不如更遣长者。——「前」字置句首,与「初」字同例。
论公冶: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始」「今」两字同上。
史高帝本纪: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史记之用「始」字,与左氏之用「初」字,汉书之用「前」字同,可见诸书皆各有字例也。
秦策:已一说而立为太师。
史夏本纪:乃召汤而囚之夏台,已而释之。——「已」字在句首,与「初」「前」诸字同例。
三,以言事之如何成者。此记成事之容,前所谓双声迭韵与重言诸字,以为象形肖声者,皆此类也。惟彼必双字,此论单字耳。
孟梁下:景公说,大戒于国,出舍于郊。——「大」字假以肖所戒为如何也。
又离下:施从良人之所之。——「施」者,言其从之容也。
汉汲黯传:何空取高皇帝约束纷更之为?——「空」字以言所取之状也。
又韩信传:军殊死战。
史刺客列传:前日所以不许仲子者,徒以亲在。
汉元帝纪: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雑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
又金日磾传:陛下妄得一胡儿,反贵重之。
楚策:今富挚能而公重不相善也,是两尽也。
礼檀弓:壹似重有忧者。
汉食货志:畜积余赢,以稽市物,痛腾跃。——诸句内所有「殊」「徒」「纯」「妄」「重」「痛」诸字,皆以肖成事之容也。
至「犹」「若」「如」等字用以为比者,亦以记成事之容,可与论比章参观。
犹。
孟告上:性犹杞柳也,义犹桮桊也。——「性」与「杞柳」,「义」与「桮桊」,本无相关之义,今以「犹」字先乎「杞柳」,则「性」为所状矣;先乎「桮桊」,则「义」为所状矣。此「犹」字所以记容之状字也。
礼记大学云:听讼,吾犹人也。
「如」「若」诸字同例。
左传昭公十二年云:今与王言如响,国其若之何?
史记酷吏列传云:有势家,虽有奸如山,弗犯。
又货殖列传云: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
又云: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
老子云: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史货殖列传:趋时若猛兽鸷鸟之发。
又商君列传:君之危若朝露。——诸句内所有「如」「若」等字,皆以状所比也。而「犹」「如」「若」诸字之所状,或为名字,或为静字,或为一读皆可。
至「如是」「如此」「如斯」「若此」「若彼」,又「若何」「若之何」「奈何」「如何」诸语,则所状皆为代字,经籍习用,已详于前,故不赘。
「然」字「尔」字解作「如是」者,亦肖容之状字也。
孟梁下:今也不然。——犹云「今非如此」也。此「然」字解作「如此」而为表词者,实肖容之状字也。
又告上: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尔殊」者,如此有异也。「尔」解如「然」字。下「然」字同前。
左成八:唯然,故多大国矣。——「唯然」者,犹云「惟其事之如上」也。
汉贾谊传:其异姓负强而动者,汉已幸胜之矣。又不易其所以然,同姓袭是迹而动,既有证矣,其执尽又复然。——「所以然」者,「所以为如此」也,「复然」者,「复为如此」也。
公庄三十二:公子牙今将尔。——「今将尔」者,犹云「今将如此」也。
韩答冯宿书:仆何能尔?
又答陈商书:不知君子必尔为不也。——「能尔」者,「能为如此」也。「必尔为不也」者,「必如此为抑否也」。推此类也,「然而」「然则」诸连辞之「然」字,亦有然矣,解见连字篇。
四,以度事成之有如许者。如许者,言事成而有多少、浅深、厚薄、偏全之各别也。
言事成之多少、厚薄等。
孟离下: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亟」者,言其称之如许次也。
又万下:叠为宾主。——「叠」者,言互为宾主之频频也。
左昭十四:三数叔鱼之恶,不为末灭。——「三」者,言数恶之次也,「末」者,言所灭之如许也。
史记游侠列传云:然剧孟母死,自远方送丧盖千乘。
又云:以德报怨,厚施而薄望。
汉书朱云传云:既论难,连拄五鹿君。
又霍光传云:长财七尺三寸。
荀子荣辱篇云:是其为相悬也,几直夫刍豢稻梁之县糟糠尔哉!①
左传昭公十六年云:韩子亦无几求。
汉书赵后传云:今儿安在,危杀之矣。
蜀志先主传云:今大事垂可立。
魏文帝与吴质书云:孔璋章表殊健,微为繁富。
庄子人间世云:彼亦直寄焉,以为不知己者诟厉也。
史记曹相国世家云:参见人之有细过,专掩匿覆盖之。
又张叔传云:自欧为吏,未尝言按人,专以诚长者处官。
又三代世表云:自殷以前,诸侯不可得而谱,周以来乃颇可着。
汉书田窦传云:于是上使御使簿责婴所言灌夫,颇不雠,劾系都司空。
又礼乐志云:质朴日消,恩爱寖薄。
又贾谊传云:虑无不帝制而天子自为者。
又周勃传云:吏稍侵辱之。
后汉书马援传云:季孟尝折愧子阳,而不受其爵,今更共陆陆,欲往附之。
杜预春秋左传集解序云:于丘明之传有所不通,皆没而不说,而更肤引公羊榖梁,适足自乱。
史记萧相国世家云:列侯毕已受封。——以上所引句内,「盖」「厚」「薄」「连」「财」「几」「危」「垂」「微」「直」「专」「颇」「寖」「虑」「稍」「更」「毕」诸字,或言其事之多少,或言其事之厚薄也。
至于言成事之浅深者,则有「愈」「滋」「甚」「益」「极」「至」诸字以为状,盖与论比篇内所谓泛称夫极者,大略相似耳。
孟子公孙丑上云: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
史记五帝本纪云:舜居*汭,内行弥谨。
荀子荣辱篇云:清之而俞浊者口也,豢之而俞瘠者交也。
史记秦本纪云:遂复三人官秩如故,愈益厚之。
汉书成帝纪云:其申饬有司以渐禁之。
史记五帝纪云:余幷论次,择其言尤雅者,故着为本纪书首。
汉书卜式传云:是时富豪皆争匿财,唯式尤欲助费。
史记平准书云:治楼船,高十余丈,旗帜加其上,甚壮。
又秦本纪云:夫自上圣黄帝作为礼乐法度,身以先之,仅以小治。
礼记射义云:好学不倦,好礼不变,旄期称道不乱者,不在此位也,盖*有存者。
汉书贾谊传云:诸公幸者乃为中涓,其次廑得舍人。
史记封禅书云:封禅用希旷,绝莫知其仪礼。
又游侠列传云:杀者亦竟绝,莫知为谁。
又高帝本纪云:人又益喜,惟恐沛公不为秦王。
又云:丰,吾所生长,极不忘尔。
荀子正论篇云:汤武者,至天下之善禁令者也。
——诸句中「滋」「弥」「俞」「愈」「渐」「尤」「甚」「仅」「*」「廑」「绝」「益」「极」「至」诸字,皆以言事所至浅深之境也。
水经注言:沁水两岸蒙龙拔密,奇为翳荟也。
又言:庙前有攒柏数百根,……青青弥望,奇可玩也。——宋本「奇」字皆作「最」字,亦通。
韩愈与陈给事书云:其后阁下位益尊,伺侯于门墙者日益进。
又答窦秀才书云:是故学成而道益穷,年老而智益困。
庄子渔父云:人有畏影恶迹而去之走者,举足逾数而迹逾多。
史记魏其列传云:诸士在己之左,俞贫贱,尤益敬与钧。
韩愈顺宗实录云:叔文最所贤重者李景俭,而最所谓奇才者吕温,故最在后贬。——诸引句皆以「益」「愈」「逾」诸字,两两相比,以状其所至之深浅也。
五,以决事之然与不然者。
孟公下: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必」字所以决胜之当然者也。
又:士诚小人也。——「诚」字以决其实为小人也。
史吕后本纪云:王诚以一郡上太后,为公主汤沐邑,太后必喜。
诗郑风叔于田云:洵美且仁。
周语云:其叔父实应且憎,以非余人。
左传昭公十一年云:今兹诸侯,何实吉,何实凶?
又隐公六年云:宋卫实难,郑何能焉?
又僖公二十四年云:实纪纲之仆。
易系辞云: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
孟子梁惠王下云:君是以不果来也。
史记高帝本纪云:雍齿雅不欲属沛公。
又张耳列传云:吾王审出乎?
汉书五行志云:乡亡桓公,星逐至地,中国其良绝矣。
史记冯唐传云:上既闻谦颇李牧为人,良悦而搏髀曰。
孟子梁惠王上云: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史记五帝本纪云: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
礼少仪云:某固愿闻名于将命者。
论语子罕云: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
史记田齐世家云:若夫语五音之纪,信未有如夫子者也。
——诸句中,如「诚」「洵」「实」「断」「果」「雅」「审」「良」「固」「信」诸字,皆以决事之诚然者也。
答语可单用一字,不必附于他字。
礼内则云:男唯女诺。——然则「唯」「诺」二字皆可单用矣。
论语里仁云:曾子曰:‘唯。’
又阳货: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礼檀弓云:有子曰:‘然。’——此皆单用一字以为答也。
史记自叙云:唯唯,否否,不然。——此重言亦所以为应答之辞也。
若以决辞合于助字,则成为表词矣。
论语子路云:必也正名乎!——犹云「为政所先必为正名也。」
又宪问云: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
左传桓公十八年云:人曰:‘祭仲以知免。’仲曰:‘信也。’
史记鲁仲连列传云:新垣衍怏然不悦曰:‘噫噫,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先生又恶能使秦王烹醢梁王?’鲁仲连曰:‘固也,吾将言之。’
又李斯列传云:高闻李斯以为言,乃见丞相曰:‘关东焄盗多,今上急益发繇治阿房宫,聚狗马无用之物。臣欲谏,为位贱。此眞君侯之事,君何不谏?’李斯曰:‘固也,吾欲言之久矣。’
——诸句内皆以决辞合于助字而为表词也。即如「信也」「固也」,虽皆为答语之辞,而其起词即为所答之事,故以「信也」「固也」答之,即以决言其为如此者。
状字之决不然者实多,今各详之。
「不」字用于静字、动字、状字之先,以决事理之无者,常语也。
孟梁上: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四用「不」字,一先「多」字,静字也,余皆先乎动字。又「不为不多」者,言事理之当然者也。「不夺不餍」者,决功效之当然者也。
至孟子梁惠王下云:不若与人。
又云:今也不然。
又公孙丑上云:虽有智慧,不如待时。——三句,「若」「然」「如」三皆状字「不」字先之,皆所以言事理之如此也。
惟「不」字先于静字,如「不仁」者「不贤」者等语,则两字合成一语,解见静字篇内,并非藉以决事理之当然也。
史淮阴侯列传:奉咫尺之书,暴其所长于燕,燕必不敢不听从。
汉高帝纪:旦日不可不早来谢。
又王嘉传:人情不能不有过差,宜可阔略,令尽力者有所劝。——所引句内,迭用两「不」字,业已互相对销,无异正说,然所决者仍为事理之当然也。
孟子梁惠王上云:直不百步耳。
韩愈送杨支使序云:虽有享之以季氏之富,不一日留也。——两句「不」字皆先名字,似含一动字。第一句犹云「直不走百步耳」,第二句犹云「不愿一日留也」。似此之类,经籍时有,然未可拘定为所含何字,总以可解为要。
「不」字有代「非」字者。
礼中庸云: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
又云:苟不固聪明圣知天德者,其孰能知之?
庄子让王篇云:先生不受,岂不命耶!——前引三节内,所云「苟不」,解以「苟非」较顺。所云「岂不」,解以「岂非」较顺。
大戴礼王言篇云:毕弋田猎之得,不以盈宫室也;征敛于百姓,非以充府库也。
墨子非命篇:上之所赏,命固且赏,非贤故赏也。上之所罚,命固且罚,不暴故罚也。——前引二节内,「不」「非」两字互用,释词引为相代之证。
「不」字有代「无」字者。
汉武五子传赞:不一日而无兵。
又枚皋传:凡可读者不二十篇。
诗王风:不日不月。
周官大司马:若师不功,则厌而奉主车。——诸「不」字皆可解作「无」字,以其先乎名字故也。故释词谓
论语先进:人不闲于其父母昆弟之言。——「不闲」当作「非闲」者,失之矣,以「闲」字为动字故也。
释词解「不」「丕」二字,有解为语词,有解为发声者。
书西伯勘黎云:我生不有命在天。
又君牙云:丕显哉!
逸周书芮良夫云:不其乱尔。
诗小雅常棣云:鄂不。
又小雅桑扈云:受福不那。
又大雅文王云:不显亦世。——等句,皆解作语词无解。愚案,似此句法,仍解作「岂不」为顺。
故论语阳货云:不曰坚乎?——犹云「闻之人岂不曰坚乎。」
左传宣公四年云: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犹云「岂不馁而」也。
孟子公孙丑上云:吾不惴焉。——犹云「吾岂不惴焉」也。
「未」字以决事之过时者,常语也。
孟离上:舍馆未定。——「未定」者,言时尚未定,故不来也。
又离下:民未病涉与。——犹云「杠梁及时可通,民无病涉之时也。」
「未」字有与「尝」字相并者。如:
孟子离娄下云:而未尝有显者来。
又告子上云: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
史记冯唐列传云:今吾每饭,意未尝不在巨鹿也。
汉书儒林传云:至于忠臣孝子之篇,未尝不为王反复诵之也。——「未尝」二字,皆言已往之无其事也。而「未尝不」者,犹云「往时先不如此」也。
「未」字后于「犹」字者,言事之有及时也。
孟子离娄下云: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由未」者,犹云「同为人,而我及时尚不如是」也。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云:若犹未也,又将及难。——「犹未」者,犹云「及今尚无知」也。
至榖梁隐元年云:若隐者,可谓轻千乘之国,蹈道则未也。
左传文元年云:君之齿未也。——两「未也」皆「犹未」之意。
而孟子公孙丑下云:或问:‘劝齐伐燕,有诸?’曰:‘未也’。——此「未也」直是无辞耳。「未也」之「未」字,用如表词,而非状字矣。
「勿」「毋」二字,禁戒之词。
论先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孟尽下:勿视其巍巍然。
左文公元年:享江芊而勿敬也。
又成二:非礼也,勿籍。
讼公冶:毋以与尔邻里乡乎!
史张释之列传:卑之,毋甚高论。
又赵世家:毋变而度,毋异而虑,坚守一心,以殁而世!
汉王尊传:贤为上,毋以富。——所引「勿」「毋」诸字,皆禁止之辞。
「无」通「毋」,亦禁止之辞。
孟梁上:王无罪岁。
又告上: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庄德充符:子无乃称。
又人间世:故法言曰,传其常情,无传其溢言,则几乎全。——四引「无」字,皆戒辞也。
虽然,「勿」「毋」「无」三字有无禁戒之意者。如:
论语宪问: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两句两「勿」字。
又颜渊: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四句四「勿」字。
又子罕: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四「毋」字。
又学而: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两句两「无」字。皆陈述之辞,而无命戒之意。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云:今大国多数圻矣,若无侵小,何以至焉?
又昭公三年云:其爱之如父母,而归之如流水,欲无获民,将焉辟之?
——两节内「无」字皆代「不」字。左氏文类此者甚多。
至尔雅释训云:勿念,勿忘也。——郭璞注曰:勿念,念也。
诗大雅文王云:无念尔祖。——传曰:无念,念也。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云:且先君而有知也,毋宁夫人,而焉用老臣?服虔注曰:毋宁,宁也。
——似此之句,经生家皆以「勿」「无」「毋」三字为发声而无解者,②恐未尽然也。盖古书往往有省文两字幷作一字者,与其武断而强解,毋宁知所省乎?
论语公冶长正义云:‘「弗」者,「不」之深也。’与「不」字无异,惟较「不」字辞气更遽耳。
论公冶: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极言其不如之甚,有不待思索而急遽言之之状。故孟子尽心下历数大人之巍巍者,即遽断之曰:‘我得志,弗为也。’至以后总言不足畏之理,则用「不」字,故曰:‘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
左传宣公十二年云:郑人劝战,弗敢从也;楚人求成,弗能好也。——两「弗」字用以深责,亦匆遽口气。
「靡」「蔑」「罔」「匪」「休」。
史记平准书云:自高辛氏之前尚矣,靡得而记云。——「靡」字解同「不」字。
左传文公十七年云:虽我小国,则蔑以过之矣。——「蔑」字解同「无」字而为动字。盖「蔑以」犹「无以」也。
「罔」字「匪」字,或解如「无」字,或解如「不」字,则为书诗专用之字。
「非」「无」二字之为动字,已见前矣。
他如「微」字,「否」字,非此处所应解。
「休」字解作「勿」字,乃方言也。
六,以传疑难不定之状者。
凡疑难之事而为名字,则有询问代字以表之,疑难之口气,则有助字以传之,兹姑不论。第论疑难之状字合于动字,以肖其拟议恍惚之貌耳。疑难状字,有与询问代字同字而不同用者,如「何」「焉」「胡」「乌」「曷」「安」诸字。至如「岂」「讵」「庸」等字,惟用为状字耳。其或两代字用为状字,则不同义。
何。
论先进:夫子何哂由也?——犹云「夫子为何哂由也?」「为」字不言,单用「何」字合于动字,故为状字。若「何」字为动字之止词,则又为代字矣。
论语先进云:回何敢死?
又云:何必读书?——两「何」字皆状字也。
史记高帝本纪云:是何治宫室过度也!
又刺客列传云:何必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两「何」字有「为何」或「何故」之解。
总之,凡「何」字单用而代转词者,②则为状字;若为止词,为表词,与为司词者,则代字矣。
凡「何」字合静字者,所以状之也,故为状字。
论语子路云:何晏也?
左传哀公二十五年云:何肥也?
汉书东方朔传云:受赐不待诏,何无礼也!拔剑割肉,壹何状也!割之不多,又何廉也!归遗细君,又何仁也!——诸「何」字犹云「何其」,叹异之辞也。「无礼」二字合用,与静字无异。
史记陆贾传云:何念之深也!——「何」虽不紧靠「深」字,然实贴「深」字。由是,
又项羽本纪云:是何楚人之多也!
齐策云:何秦之智而山东之愚耶!
——皆此类也。
焉。
论语先进云: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又公冶长云:焉得刚?
左传闵公二年:鹤实有禄位,余焉能战?
史记河渠书云:关内则辅渠灵轵是也,焉说三河之地哉?④
韩愈答李翊书云:焉足以知是且非邪?——诸「焉」字皆合助动字以状之。
胡。
诗邶风日月云:胡能有定!
庄子庚桑楚云:子胡不相与尸而祝之,社而稷之乎!
汉书贾谊传云:胡不用之淮南济北?势不可也。
史记萧相国世家云:今君胡不多买田地,贱贳贷以自污,上心乃安。
后汉郑玄传:自非拜国君之命,问族亲之忧,展敬坟墓,观省野物,胡尝扶杖出门乎!——五引「胡」字,皆为状字。
乌。
秦策云:秦乌能与齐悬衡!
班固东都赋:乌睹大汉之云为乎!——两「乌」字用如状字。
至孟子尽心上云:居恶在?
又万章下云:恶乎宜乎?
论语学而云:人焉廋哉?——「恶」字与「焉」字虽为疑辞,然以询何处者,非以状犹豫之情者也。
曷。
书盘庚中云:曷虐朕民?
又召诰云:曷其奈何弗敬?——两「曷」字皆解「何故」,常语也。
至荀子强国篇云:曷若是而可以持国乎?——「曷」字解作「岂」字。子史诸籍,用作如此解者,往往有焉。
安。
史记淮阴侯列传云:安能郁郁久居此乎?
汉书霍光传云:安得遗诏封三子事?
汉书陆贾传云:乃公居马上得之,安事诗书?
——诸「安」字,经生家皆解作「何」字,故
左传宣公十二年云:暴而不戢,安能保大?犹有晋在,焉得定功?所违民欲犹多,民何安焉?——此「安」「焉」「何」三字连用解互用之证。惟所引「安」字,间可解作「岂」字。
而诸子籍内「安」字有别解者,兹不及论也。
「岂」字,广韵云:‘「安」也,「焉」也,「曾」也。’有作「宁」字解者。
孟子梁惠王上云:岂能独乐哉?——「岂」字作「安」字解。若假以相比,与「如」「若」「况」诸字相合,则可解作「何」字矣。
论语微子云: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岂若」者,「何若」也。
汉书贾谊传云:岂如今定经制,令君君臣臣,上下有差,父子六亲,各得其宜?——「岂如」者,「何如」也。
后汉爰延传:夫以光武之圣德,严光之高贤,君臣合道,尚降此变,岂况陛下今所亲幸,以贱为贵,以卑为尊哉?——「岂况」者,「何况」也。
至汉书卜式传云:家岂有冤,欲言事乎?
又西南夷传云:追观太宗填抚尉佗,岂古所谓招携以礼,怀远以德者哉?——两「岂」字皆未定之辞。
吴语曰:天王岂辱裁之?
庄子外物篇曰:君岂有升斗之水而活我哉?——两「岂」字作「其」字解。「岂」字之用,解虽不一,然皆用如状字。
「讵」字,广韵云:‘「岂」也。’与「巨」「渠」「遽」「巨」「距」通。
邓小平书高帝纪云:沛公不先破关中兵,公巨能入乎?——史记项羽本纪作‘公岂敢入乎?’故「巨」与「岂」同解而互用也。
吴语云:此志也,岂遽忘于诸侯之耳乎?
荀子正论:是岂巨知见侮之为不辱哉?
史记陆贾传云:使我居中国,何渠不若汉?
庄子齐物论云:庸讵知吾所谓知之非不知邪?庸讵知吾所谓不知之非知邪?
史记张仪列传云:且苏君在,仪宁渠能乎!——曰「岂遽」,曰「岂巨」,曰「何渠」,曰「庸讵」,曰「宁渠」,皆重言一义而已。
左传庄公十四年云:子仪在位十四年矣,而谋召君者,庸非贰乎?
汉书南越王传云:虽王之国,庸独利乎?——两「庸」字并「宁」「岂」之辞。
荀子有坐篇云:女庸安知吾不得之桑落之下?
左传襄公十五年云:将庸何归——「庸安」,「安」也;「庸何」,「何」也,皆重言也。
后汉杨秉传云:盖郑詹来而国乱,四佞放而众服,以此观之,容可近乎?——「容」通「庸」,亦「岂」辞也。
公羊傅哀公十四年云:末不亦乐乎尧舜之知君子也!——「末不亦」犹云「无亦」,此「末」字亦疑辞也。
「其」字有拟议不定之意者,亦状字也。
礼中庸云:舜其大孝也与!
又云:无忧者其惟文王乎!
论语学而云: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庄子齐物论云;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云:晋公子有三焉,天其或者将建诸!
论语为政云: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凡引「其」字,皆未定之词也,「其或」重言也。
左传隐公十一年云:吾子孙其覆亡之不暇,而况能禋祀许乎!
论语为政云:其何以行之哉!——两引「其」字,可解作「将」字,亦状字也。
易文言曰:‘或之者,疑之也。’
左传哀公元年云:今年内吴不如过,而越大于少康,或将丰之,不亦难乎?
又昭十三年云:自古以来,未之或失也。——两「或」字并疑词。
易系辞云: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
礼中庸: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诸「或」字皆辞之未定为一者也,故皆状字。
曾。
吴语云:越曾足以为在虞乎?
闵公二年公羊传云:设以齐取鲁,曾不与师,徒以言而已矣。
论语八佾云: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又先进云: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
——诸「曾」字,或训「乃」,或训「则」,或训「宁」,广韵训「岂」为「曾」,则「曾」亦可为「岂」矣。说文曰:‘「曾」,词之舒也。’盖犹豫之词也。
闵元年公羊传云:庄公存之时,乐曾淫于宫中。——「曾」犹「尝」也,记时之状字也。
六者皆单字状字也。更有记时与记处状字合于他字以成一语者,此种成语,概位句读之首,非若单字状字之必先乎动字也。至记处记时之语,率用「上」「下」「左」「右」「外」「中」「间」等字,缀于地名人名时代之后,与夫记价值、记度量、记里数诸名字,皆可名为状辞,已详于宾次节矣。
孟尽下:为闲不用,则茅塞之矣。——「闲」状字也,「为」动字也,两合焉以成一顿,置诸句首。
史信陵君列传:居顷,复从北方来传言曰。——「居」动字也,合于「顷」字,又一顿。
惟动字合状字为顿,如「居顷」「为闲」之类不概见。静字合状字,如「良久」等亦罕见。习见者,状字合于「之」字与「者」字也。
史张释之列传:久之,文帝称善。
又:顷之,太子与梁五共车入朝。
又曹相国世家:间之,欲有所言。——曰「久之」,曰「顷之」,曰「间之」,皆与「之」字合以记时者。
汉司马迁传:所以自惟,上之不能纳忠效信,有奇策材力之誉,自结明主;次之又不能拾遗补阙,招贤进能,显岩穴之士;外之不能备行伍,攻城野战,有斩将搴旗之功;下之不能累日积劳,取尊官厚禄,以为宗族交游光宠。四者无一逐,苟合取容,无所短长之效,可见于此矣。——所云「上之」「次之」「外之」「下之」,皆以历数地位,列为状语,则诸「之」字无解而有解矣。
故韩文进撰平淮西碑文表仿之云:今词学之英,所在麻列,儒宗文师,磊落相望。外之则宰相公卿郎官博士,内之则翰林禁密游谈侍从之臣,不可一二遽数,召而使之,无有不可。——所云「外之」「内之」者,亦以历数也。匪直此也,
齐策云:无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之无益也。——「犹之」云者,犹云「与上文鱼失水比,犹无益」也。「之」字不为义,故「犹之」亦状语也。
论语尧曰:犹之与人也。——义同。
史曹相国世家:乃者我使谏君也。
汉文帝纪:间者诸吕用事擅权。
又杨恽传:顷者足下离旧土,临安定。
又魏其传:今者又与夫有郗。
韩答张籍书:愈始者望见吾子于人人之中,因有异焉。
又:近者尝有意吾子之阙焉无言。——「乃」「间」「顷」「今」「始」「近」诸字合「者」字,皆以记时也。仿此例者甚多,如「日者」「前者」「昔者」之类。
汉书霍光传云:不者且有大患。
史记项羽本纪云: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者」与「不然」「非然」者,皆状语之为顿者,均在此例。
论语先进云:今也则亡。——曰「今也」,则状字合于「也」字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