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疑动字六:「乎」「哉」「耶」「与」「夫」「诸」是也。其为用有三:一则有疑而用以设问者;一则无疑而用以拟疑者;一则不疑而用以咏叹者。三者用义虽有不同,要以「传疑」二字称焉。
六字所助者,句读中之动字耳。而一切摹拟、量度,与夫抑扬、往复之神情,仅恃助字,有难尽传者,则往往视句读所冠状字之顺逆,以为意之反正云尔。此其大凡也。
乎字,说文谓‘语之余’也。礼檀弓正义云‘疑辞’也。
语余者,助字也;疑辞者,传疑也。合两说而犹云传疑助字也,而究未悉其用。
「乎」字喉音,圆满气足,凡事理可直言而不必婉陈者则用之。
「乎」字之助设问之句者,其常也。凡设问之句,皆质言也。质言,则句首概无状字先之。
论八佾:或曰:‘管仲俭乎?’
又:然则管仲知礼乎?
又乡党:*焚,子退朝,曰:‘伤人乎?’
又宪问: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
孟梁上: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又梁下:齐宣王问曰:‘交邻国有道乎?’
又:人皆谓我毁明堂,毁诸,已乎?‘
又:曰:‘若是其大乎?‘
又公上: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
又公下:孟子之平陆,谓其大夫曰:‘子之持戟之士,一日而三失伍,则去之否乎?’
论孟问句,其助概用「乎」字有如此者。诸引句所问之事,既无忌讳,「乎」字最宜。而凡问句助以「乎」字者居多,他字不若也。问句不用「乎」字,往往以询问代字代之。如「如何」「何以」「若之何」等语,此凡例也。又所引问句,皆无状字冠之者,盖既疑而问,质言之而已,奚暇缘饰哉?
左文元:潘崇曰:‘能事诸乎?’曰:‘不能。’‘能行乎?’曰:‘不能。’‘能行大事乎?’曰:‘能。’
又襄二十二:令尹之不能,尔所知也。国将讨焉,尔居乎?
又:既葬,其徒曰:‘行乎?’
又:曰:‘然则臣王乎?’
又昭五:若吾以韩起为阍,以羊舌肸为司官,足以辱晋,吾亦得志矣,可乎?
又襄二十六:夫独无族姻乎?
又定四:若闻蔡将先卫,信乎?
汉万石君传:若能从我乎?
又卜式传:家岂有寃,欲言事乎?——诸引问句,悉与上同。以上诸引,皆事之实有可疑者,故设问以诘之。
至楚策云:王独不见夫蜻蛉乎?
秦策云:子独不可以忠为子主计,以其余为寡人乎?
庄子人间世云:汝不知夫螳螂乎?
又云:汝不知夫养虎者乎?
韩愈争臣论云:阳子将为禄仕乎?——所引诸句,皆非可疑之事而段前设问,呼起下文以应之。以其句法同上,故附于此。
「乎」字有助拟议之句者。夫拟疑之句,本无可疑之端,而行文亦无句句僵说之法,往往信者疑之,而后信者愈信矣。惟一切较量计度之神情,有仅恃「乎」字传之者,亦有兼用疑难不定之状字者。而句意与状字往往有反比例焉。
用疑难不定之状字者。
论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犹云「学而时习,诚可悦也。朋来远方,洵足乐也。不知不愠,君子人也。」故所引各节,上下相关之理,本无疑也。惟其无疑也,故助以「乎」字,而先加「不亦」状字,似与本意相反,其实状字与「乎」字互相呼应,而正意托出焉。故句意正者,状字弗之;而句意反者,弗辞反不加焉。此所谓反比例也,亦即前所谓视句读所冠状字之顺逆,以为意之反正云尔也。下皆仿此,不重赘焉。
秦策:子常宣言代我相秦,岂有此乎?
汉高帝纪:沛公不先破关中兵,公巨能入乎?——犹云「子常之言,无此说也。」「沛公不先破关中,公不能入矣。」故两节之意,本为反说也,而所加状字,止有「岂」「巨」两字,与「乎」字相呼应,并无弗辞之加焉。此所谓句意反者,弗辞不加是也。由是,
论宪问: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
又颜渊: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左哀元:今吴不如过,而越大于少康,或将丰之,不亦难乎?
周语:其无乃废先王之训,而王几顿乎?
汉贡禹传:方今天下饥馑,可亡大自损减以救之,称天意乎?
又襄二十四:有基无壤,无亦是务乎?
孟告上: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
庄秋水: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四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
史平原君列传:观此竖子,乃欲以一笑之故,杀吾美人,不亦甚乎?
三国志孙权传注:卿好于众中面谏,或失礼敬,宁畏龙鳞乎?——诸句内如「能无」「得无」「不亦」「无乃」「可亡」「无亦」「独无」「不似」与「宁」等弗辞状字,皆以呼起句中正意也。「宁」犹「宁不」也。
孟滕下:是尚为能充其类也乎?
又公上:仁人固如是乎?
又滕上:夫夷子信以为人之亲其兄之子,为若亲其邻之赤子乎?
汉杨恽传:岂意得全首领,复奉先人之丘墓乎?
史黥布列传:人相我当刑而王,几是乎?
吴语:大夫奚隆于越,越曾足以为大虞乎?
史王翦列传: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
又淮阴侯列传: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
又商君列传:君之危若朝露,尚将欲延年益寿乎?
墨子非乐篇:然,即当为之撞巨钟,击鸣鼓,弹琴瑟,吹竽笙而扬于戚,民衣食之材,将安可得而具乎?即我以为未必然也。
赵策:虽强大不能得之于小弱,而小弱顾能得之强大矣!——诸句内,「尚」「固」「若」「岂」「几」「曾」「独」「岂」「尚」「安」「顾」诸状字,皆以托出句意之不然也。
以上诸引,皆以疑难不定之状字与「乎」字相配,以绘出拟议之神情也。
其不用疑难不定之状字者。
孟滕上: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
又公下:如使予欲富,辞十万而受万,是为欲富乎?
又公下: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
又万下: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又告上: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
榖宣二:赵盾曰:‘天乎,天乎,予无罪,孰为盾而忍弒其君者乎?’
汉司马相如传:且夫齐楚之事,又乌足道乎?
史游侠列传:解奈何乃从他县夺人邑中贤大夫权乎?
又酷吏列传:前主所是着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当时为是,何古之法乎?——所引诸句,不加疑难状字,而句意仍然反说也。如「而暇耕乎」者,犹云「不暇耕」也。「是为欲富乎」者,即「不为欲富」也。「而子为我愿之乎」者,即「而子可知我之不愿」也。「可乎」者,即「不可」也。其余犹云「盾不忍弒君者」也,「不足道」也,「解不欲夺权」也,「古不足法」也。诸句助以「乎」字,则不僵说而笔下松活,其句意则隐然无疑矣。
凡事属量度两商,可直陈无隐者,其迭句或皆用「乎」字助之,或首句用「乎」字而后句用他字者。惟句首有不用连字者,有迭用「宁」字者。或以「宁」「抑」与「宁」「将」各字相为呼应者。要以肖其疑似不定之貌耳。
孟子滕文公上云:滕,小国也,间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
又告子上云:孟子曰:‘敬叔父乎?敬弟乎?’——两引皆无连字先之,而迭用「乎」字以两诘者。由是,
齐策云:王以天下为尊秦乎?且尊齐乎?
史记魏世家云:富贵者骄人乎?且贫贱者骄人乎?
孟子告子下云:子以为有王者作,则鲁在所损乎?在所益乎?——三引同上,虽有「且」「则」承接连字为领,而非「宁」「抑」折转诸连字也。
越语云:孰使我蚤朝而晏罢者,非吴乎?与我争三江五湖之利者,非吴耶?——两句亦平列。
左昭三十:不知天将以为虐乎?使翦丧吴国而封大异姓乎?其抑亦将卒以祚吴乎?
庄秋水: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吕氏春秋贵信篇:君宁死而又死乎?其宁生而又生乎?
又爱类篇:必得宋乃攻之乎?亡其不得宋且不义犹攻之乎?
赵策:秦之攻赵也,倦而归乎?亡其力尚能进,爱王而不攻乎?
秦策:诚病乎?意亦思乎?
——六引迭助「乎」字,而句首以「抑」「宁」「亡」「意」诸字,②或呼应,或转折,皆以写其拟议未定之情。故楚辞卜居七迭「乎」字,每迭首句以「宁」字,次句以「将」字领之,皆以写其忠爱郁抑之情思也。
孟子公孙丑下云:求牧与刍而不得,则反诸其人乎?抑亦立而视其死与?
周语云:敢问天道乎?抑人故也?
赵策云:人之情,宁朝人乎?宁朝于人也?
史记孟尝君列传云:人生受命于天乎?将受命于户邪?
韩文行难云:某之胥,某之商,其得任与诔也有由乎?抑有罪不足任而诔之邪?
诸节,首句助以「乎」字,而后句则各以「与」「邪」「也」等字为助。至承转连字,则犹是「抑」「宁」「将」等字也。下句所用助字,则观其句义之虚实为定。
又有以「乎」字分助两句,故设两难,而后各为之解以夹出眞义者,则其量度悬揣之状,自流露于行间矣。
吴语:将盟,越王又使诸稽郢辞曰:‘以盟为有益乎?前盟口血未干,足以结信矣。以盟为无益乎?君王舍甲兵之威以临使之,而胡重于鬼神而自轻也?’
燕策:寡人虽不肖乎?未如殷纣之乱也。君虽不得意乎?未如商容箕子之累也。
汉食货志:法钱不立,吏急而壹之虖?则大为烦苛而力不能胜。纵在弗呵虖?则市肆异用,钱文大乱。
韩答吕医山人书:其已成熟乎?将以为友也。其未成熟乎?将以讲去其非而趋是耳。
又重答张籍书:天不欲使兹人有知乎?则吾之命不可期。如使兹人有知乎?非我其谁哉?
——五引皆自设难而自答之,反正夹攻,眞义跃然,文笔摇曳,无逾斯者。答张籍书四句,即自论语子罕‘天之将丧斯文也’一段映出,论语两提句,助以「也」字,韩文则助「乎」字,而句调无别。此可知「乎」字非徒为助问辞也明矣。
庄子逍遥游云: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此则先解后问,亦犹先问后解也。
论语里仁云: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此单提单应之句,仍寓有较量之情,故附识焉。夫如是,
论里仁: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
庄天地:与之配天乎?彼且乘人而无天。
又:夫得者困,可以为得乎?则鸠鸮之在于笼也,亦可以为得矣。
燕策:苟与人之异,恶往而不黜乎?犹且黜乎!宁于故国尔。
庄天道: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
荀子子道篇:子贡出,谓子路曰:‘女谓夫子为有所不知乎?夫子徒无所不知。’——皆单提法,同上。
庄子天运云:天其运乎?地其处乎!日月其争于所乎!孰主张是?孰维纲是?孰居无事推而行是?
又云:云者为雨乎?雨者为云乎?孰隆施是?孰居无事淫乐而劝是?——此则三提三应,与两提两应诸迭句皆同义,是犹单提单应也。
孟子告上云:紾兄之臂而夺之食则得食,不紾则不得食,则将紾之乎?踰东家墙而搂其处子则得妻,不搂则不得妻,则将搂之乎?——两段设譬,先则反正设难,而后夹出问句,法与前之先解后问同。录之,以极「乎」字之用之变。
「乎」字之助咏叹之句者,非其常。盖「乎」字喉音,满口直呼,未能含咏尽致。虽然,「乎」字所助之句,有冠以「其」字者,有配状、静等字而先置者,有合公名、本名而呼告者,此盖言者皆有所难告之隐,故藉以申其咏叹云尔。
冠以「其」字。
孟滕下: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又梁下: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孔子之一喜一惧之深虑,与孟子幸王求治之深情,皆从「乎」「其」两字摹出。
易困:困而不失其所亨,其唯君子乎!
又复:复其见天地之心乎!
又系辞: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
礼檀弓:歌曰:‘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
左僖五: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又襄二十九:乐氏加焉,其以宋升降乎!
又哀元:退而告人曰:‘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训,二十年之外,吴越其为沼乎!’——六引同上。
冠以连字。
孟子尽心下云:而况于亲炙之者乎?——一句,凡「况」字冠乎句首,往往助以「乎」字,盖句内皆有含蓄之语。此犹云「而况于亲炙之者,其奋起当何如乎。」故有无限深情,蕴于句内,列于咏叹之句,似无不可。惟似此之句,已详于连字篇内。兹惟揭而出之,不赘引矣。
配状、静字。
孟滕上:孔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君哉尧也!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大哉」「君哉」,其为咏叹之辞固矣。「荡荡乎」「巍巍乎」与之平列,其为咏叹之辞,亦无疑矣。此「乎」字助状字先置,而其后之读,谓为起辞可也。②
庄养生主: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礼檀弓:孔子曰:‘拜而后稽颡,颓乎其顺也!稽颡而后拜,颀乎其至也!’
论子罕: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庄秋水:严乎若国之有君!其无私德。繇繇乎若祭之有社!其无私福。泛泛乎其若四方之无穷!其无所畛域。
又:默默乎河伯!女恶知贵贱之门,小大之家?
韩送齐皥下第序:故上之人,行沁择谊,坦乎其无忧于下也!下之人,克己慎行,确乎其无惑于上也!——所引皆「乎」字助状、静名字,先置句首以为咏叹者也。
助名字表感叹。
庄子齐物论云:君乎,牧乎!固哉!——此「乎」字助公名以为慨叹者。
又大宗师云:吾师乎,吾师乎!
榖梁僖公十年云:天乎!天乎!——「师」与「天」皆公名,「乎」字助之以迭呼者。
论语里仁云: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左传宣公十七年云:召文子曰:‘燮乎!吾闻之。’——「参」「燮」两本名,「乎」字助之,所以召告者。
是则「乌乎」「嗟乎」诸叹辞以附此例,殆无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