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人方 五脏疮疹症治

类别:子部 作者:清·徐大椿 书名:兰台轨范

    小儿在胎,食五脏血秽,伏于命门。若遏天行时热,或乳食所伤,或惊恐所触,则其毒当出。初起之候,面燥腮赤,目胞亦赤,呵欠顿闷,乍凉乍热,咳暇嚏喷,手足稍冷,惊悸多睡。宜究其何脏所发,察其何因所起,令乳母亦须节饮食、慎风寒。

    五脏各有一症,肝脏水疱,青色而小;肺脏脓疱,色白而大;心脏斑,色赤而小;脾脾疹,小次斑,故色赤黄浅也。先发脓疱后发疹子者,顺;先疹子后斑者,顺。反此为逆。惟肾无候,但见骫冷耳冷是也。若寒水来侮,故黑陷而耳骫反热为逆也。急用百祥丸、牛李膏,各三服,不愈者死。

    如发潮热三日以上,出不甚多,而热不止者,末尽也。潮热随出,如早食潮热不已,为水疱之类也。一发便出尽者,重;疮夹疹者,半轻半重也;出稀者,轻;黑外微红者,轻;外黑里赤者,微重;外白里黑者,大重也;疮端里黑点如针孔者,势最剧也;青干紫陷,昏睡汗出,烦躁热渴,腹胀啼喘,二便不通者,困也。有大热,利小便,解热毒。若紫黑干陷,或寒战咬牙,或身黄肿紫者,急以百祥丸下之。复恶寒小已,身冷出汗,耳骫反热者,死症也。此肾气大旺,脾虚不能制故耳。下后身热气温,饮水者,可治,以脾土胜,肾寒去而温热也。不黑者,不可下,下则内虚归肾。大抵疮疹属阳,在春夏为顺,秋冬为逆。冬月肾旺,盛寒病多,归肾变黑。又当辨春脓疱、夏黑陷、秋斑子、冬疹子者,十活四五,黑者,十难救一。

    身热烦渴,腹满而喘,便涩面赤,闷乱大吐,此当利小便,不差者,宣风散下之。若能食而痂头焦起,或未焦而喘实,亦可下之。总五七日痂不焦,是内热也,宣风散导之,生犀汁解之。

    斑疹作搐,为脾虚,而肝则乘心火妄动,风热相博也。当泻心肝,补脾土。疮黑而忽便脓血,并痂皮者,乃脾气实,肾邪退而病安也。及泻而乳食不化者,脾虚不能制肾,故为难治。

    (此即近世痘疮之症,其病与斑疹同列,并无起胀成浆收魇等说。大抵宋时之疮形,治法不过如此。近日愈变愈重,与斑疹绝不相类,治亦迥别。因知天下之病,随时随地变化无穷,所以《内经》有五运六气、异法方宜等论。为医者,苟不能知天运之转移及五方之体性,终有偏执之处,不可以称上工也。

    痘疮无人可免,自种痘之法起,而小儿方有避险之路,此天意好生,有神人出焉,造良法以救人也。然人往往以种痘仍有死者,疑而不敢种,不知乃苗之不善,非法之不善也。况即有死者,不过百中之一,较之天行恶痘,十死八九者,其安危相去何如也?至于治痘之书,自宋至今,不下数十种,莫不和平切近。孰意迩年以来,崇奉怪书。不论小儿之强弱,痘症之虚实,慨以大黄数两、石膏数斤为一剂,使儿真火消尽,元气大伤,绝其起胀成浆之路。因向其父母云:此症或不能起胀,或不能成浆而死。至期果死。其父母以为神目,不知此实医者致之死地也。或幸不死,则信为大黄、石膏之功,而此二味,遂为不祧之药矣。又方中多用蜂房、蝎子、蛴螬、蚯蚓、蚌汁等恶物,成升成碗,灌入儿腹,以增其毒,而烂其胃,宛转就死,龙可痛心。夫近日时医,治精壮男妇之病,见用清火之药一二钱,群以为寒凉之品,断不可服,必当用附、桂、参、术。独于数月之小儿,反用大寒大毒之药,成两成斤,俾死者接踵而不悔,何邪?医者不足责,为父母而目睹其子之服此毒药,以致惨死,毫无疑怨,则何心也?)


如果你对兰台轨范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
重要声明:典籍《兰台轨范》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