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而言之,天為陽,地為陰。分而言之,天有天之陰陽,地有地之陰陽,故治者,要知補益陰陽矣。尤不可不知補益陽中之陰,陰中之陽。補陽中之陰,甘寒而氣厚味薄者是也;補陰中之陽,苦溫而質重味厚者是也。
咸走腎,腫脹之卻咸味,以防賊邪者,因脾胃虛不能運化水谷而生濕熱,濕熱下流,則膀胱之氣化不行,小便不通。今使咸味引土邪入腎,腫滿不能愈也。茶內著鹽,便能消腎,亦是此義耳。
五味子味厚而酸,故能收至高之氣以藏極下之地,譬之車論焉,上者能下,而下者方能上。五味如大力者,將此車輪扳之使下耳。
能知桂枝開腠致津液通氣,白術、茯苓之生津,則醫學之上乘也。
方者,仿也。務必相時令之虛實與時序之寒溫仿而用之。王宇泰雲︰小續命湯亦麻黃桂枝之變,麻黃不施于冬月即之傷寒,而泛施于溫熱之證,未有不殺人者,其可執乎?
夫辛能燥,以開竅走津液故也。然又曰︰辛以潤之,其義何居?不知燥氣在里,則津液不行,而元府閉塞,故曰腎惡燥,急食辛以潤之。開腠理,致津液,通氣也。風藥治秘,蓋本諸此。
有宜先攻後補,其功在補,有宜先補後攻,其功在攻。易醫而治,毀譽生焉。殊不知後醫之有功即前醫無功者有以成之也。易時而治,皆無功焉。所謂客醫之治熱病,即舊醫之乳藥也,豈可以有毒為是,無毒為非,無毒為是,有毒為非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