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薊子訓傳》雲︰“兒識父母,軒渠笑悅,欲往就之。”音義無解釋。以意測之,蓋軒渠者,欲舉其身體以就父母之狀。案《字說》,軒上下渠,一直一曲,受眾小水,將達而不購也。軒渠之義如此。而東坡《書魯直草書後》雲︰“他日黔安見之,當捧腹軒渠也。”恐引此軒渠,于義未安。近世文士頌其人雲︰“少而渠振發。”亦未為穩當。唯《世說》載會稽王軒軒如朝霞之欲舉。唐史乃用其語雲︰“神氣軒舉。”舒王《詩義》雲︰“仙仙,軒舉之狀。”乃為盡善。宋子京為皇從佷孫撰石記雲︰“生二歲,軒渠有識矣,病篤而夭。”又撰《王文公墓志》雲︰“公即何夫人之子,軒渠卓異。魯公曰︰是天吾門。八歲終二喪,斬焉致毀。”是真得《漢書》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