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用墨

類別︰子部 作者︰姜夔(宋) 書名︰續書譜

    【原文】

    凡作楷,墨欲干,然不可太燥。行草則燥潤相雜,潤以取妍,燥以取險。墨濃則筆滯,燥則筆枯,亦不可不知也。筆欲鋒長勁而圓,長則含墨,可以運動,勁則有力,圓則妍美。予嘗評世有三物,用不同而理相似︰良弓引之則緩來,舍之則急往,世俗謂之揭箭;好刀按之則曲,舍之則勁直如初,世俗謂之回性;筆鋒亦欲如此,若一引之後,已曲不復挺,又安能如人意耶!故長而不勁,不如弗長;勁而不圓,不如不勁,紙、筆、墨,皆書法之助也。

    【譯文】

    凡寫真書,墨要干些,但不可太干;寫行、草書墨要半干半濕。墨濕所以求姿媚,墨干所以求險勁;墨過濃,筆鋒就凝滯,墨太干,筆鋒就枯燥,這些道理學者也不可不知。筆要鋒長,要勁而圓。鋒長則蓄墨多,利于運轉,勁則有力,圓則妍美。我曾說世上有三樣東西,功用不同而道理相近︰好的弓拉開時緩緩地過來,一放手就很快的彈了回去,世俗叫作“揭箭”。好的刀一按就彎曲,一放手又挺直如初,世俗叫作“回性”。筆鋒也要這樣。如彎曲後不能回復挺直,又怎能指揮如意呢?所以筆鋒雖長而不勁,不如不長;雖勁而不圓,不如不勁。要知紙、筆、墨三者都是寫字的主要助力啊。

    【解讀】

    關于書法工具的選擇使用,歷來有兩種對立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書法學習不用特意選擇工具,而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應該精挑細選。實際上,“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所謂不擇紙筆並不等于使用劣質材料。清代重臣、著名書家劉墉說得好︰“所謂不擇紙筆者,不刻意求好。古人紙筆之精,今人想不到也。”較早的關于書寫工具挑選的故事,發生在曹操與韋誕之間。據說魏武帝曹操在建成三都宮觀時,命令當時的著名書家韋誕題名。韋誕提出要選擇張芝筆、左伯紙以及自己監制的韋誕墨,才能夠“逞徑丈之勢,方寸千言。”諸如此類的故事在書法史上並不少見。在本段的論述中,姜夔也注意到了工具的重要性︰“紙、筆、墨,皆書法之助也。”

    在姜夔看來,好的毛筆有如良弓、好刀,三者“用不同而理相似”,筆鋒要“長、勁、圓”,正如弓之“揭箭”、刀之“回性”。所謂“揭箭”、“回性”,簡單地講就是彈性。可見,姜夔時代所用的毛筆還是較為勁健的硬毫。

    至于用墨之法,古人認為“墨分五色”,即“濃、淡、干、枯、濕”五種墨色層次。姜夔此段論述涉及到濃、干、燥(枯)、濕(潤)四種用墨,他所謂楷書要干、行草要半干半濕的觀點無疑有著很強的可操作性。在用墨的過程中,濕筆水、墨量多,容易產生水墨淋灕的效果;枯筆是指毛筆中的濃墨失去大部分之後繼續書寫所產生的墨色效果;干筆,也稱渴筆,是毛筆中的淡墨失去大部分水分之後的書寫效果。由于水分的不同,會出現濃枯、干濕的對比,而這些對比又常常是書寫中情緒表現的最佳手段之一。這在明代以後的行草書中可以找到許多範例,王鐸行草書的墨色變化就是相當突出和精彩的。

    墨色的表現,在濃枯干濕之外,還有淡墨。關于濃墨與淡墨,清代王澍有這樣一段論述︰

    東坡用墨如糊,雲“須湛湛如小兒目楮乃佳”。古人作書,未有不濃用墨者。晨興即磨墨汁升許,以供一日之用。及其用也,則但取墨華,而棄其滓穢,故墨彩煥發,氣韻深厚,至數百年尤黑如漆,而余香不散也。至董文敏以畫家用墨之法作書,于是始尚淡墨……要其矜意之書,究亦未有不濃用墨者,觀者未之察耳。

    從這里我們看出,甦東坡與許多古人喜歡用濃墨,而明代董其昌已經使用淡墨作書。但是,董其昌並非淡墨第一人。縱使姜夔在這段論述中也沒有提到淡墨,也不能因此就說宋人還不能使用淡墨技法。如傳為顏真卿的《湖州帖》中淡墨的運用很多,很多字墨色極淡,水分較為充足。此作被認為是米芾的臨作,現藏故宮博物院。到了清代,號稱“濃墨宰相、淡墨探花”的劉墉與王文治為善用濃淡法的代表。乾隆時期,劉墉是著名的帖學家,從其現存墨跡來看,他喜歡使用重而黑的濃墨,甚至能使有的字跡看起來就是一個墨團。他的用墨法與甦東坡近似,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作為探花的王文治由于喜用淡墨,正好與劉墉成為不可多得的一對書家。他們的成功之處在于不因濃淡墨色的使用而減弱用筆。可以說,無論什麼樣的墨色,都不能離開筆法來看。如果離開用筆,墨色就可能成為毫無生氣的墨團,進而成為被人譏笑的“墨豬”了。

    在這段論述中,姜夔還提到筆墨關系,所謂鋒長則含墨。今天看來,筆、紙、墨關系都很重要。由于筆、墨的相互影響,茅龍筆與豬鬃筆等硬毫容易產生枯筆,而羊毫為主的軟毫則易表現濕潤的效果;同理,由于紙、墨關系,以生宣為主的吸水性較強的紙張墨色變化豐富,而以熟宣、半生熟宣為材料的作品墨色變化則相對較小。

    最後,順手選錄金代著名詩人元遺山《賦南中楊生玉泉墨》詩作結,並與讀者諸君共賞︰

    萬灶玄珠一唾輕,客卿新以玉泉名。

    御團更覺香為累,冷劑休夸漆點成。

    浣袖奏郎無藉在,畫眉張遇可憐生。

    晴窗弄筆人今老,辜負松風入硯聲。


如果你對續書譜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續書譜》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