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文王在上,
於1昭2于天。
周虽旧邦,
其命维新。
有周不3显,
帝命不时4。
文王陟5降6,
在帝7左右。
亹亹8文王,
令9闻10不已11。
陈12锡13哉周,
侯14文王孙子。
文王孙子,
本支百世15。
凡周之士,
不显亦世。
世之不显,
厥16犹翼翼17。
思皇18多士,
生此王国。
王国克19生,
维周之桢20。
济济21多士,
文王以宁。
穆穆22文王,
于缉23熙24敬止。
假25哉天命,
有商孙子。
商之孙子,
其丽26不亿27。
上帝既命,
侯于周服。
侯服于周,
天命靡常。
殷士肤28敏29,
祼将30于京。
厥作祼将,
常服黼31冔32。
王之荩33臣,
无念尔祖。
无念尔祖,
聿34修厥德。
永言配35命,
自求多福。
殷之未丧师,
克配上帝。
宜鉴于殷,
骏36命不易。
命之不易,
无遏37尔躬38。
宣39昭义40问,
有虞41殷自天。
上天之载42,
无声无臭43。
仪刑44文王,
万邦作孚45。
【注释】
1.於:(wū呜)《书•尧典》:“佥曰‘於!鲧哉!’”《诗•周颂•清庙》:“於穆清庙。”《诗•周颂•烈文》:“百辟其刑之,於戏,前王不忘。”表示感叹之意。
2.昭:《诗•小雅•鹿鸣》:“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诗•大雅•云汉》:“倬彼云汉,昭回于天。”《诗•周颂•载见》:“率见昭考,以孝以享。”《老子•二十章》:“俗人昭昭,我独昏昏。”《礼记•中庸》:“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孟子•尽心下》:“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楚辞•大招》:“青春受谢,白日昭只。”《荀子•劝学》:“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说文》:“昭,日明也。”这里用为明亮之意。
3.不:同“丕”。《诗•大雅•生民》:“以赫厥灵,上帝不宁。不康禋祀,居然生子。”《诗•周颂•清庙》:“不显维德,百辟其刑之。”《韩非子•扬榷》:“主上不知,虎将为狗。”丕:《书•大诰》:“弼我丕丕基。”《左传•昭公三年》:“昧旦丕显。”《说文》:“丕,大也。”《汉书•匡衡传》:“未丕扬先帝之盛功。”《后汉书•耿秉传》:“太医令吉丕。”这里用为“大”之意。
4.时:通“伺”。《诗•小雅•十月之交》:“抑此皇父,岂曰不时。”《诗•大雅•緜》:“曰止曰时,筑室于兹。”《论语•阳货》:“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庄子•人间世》:“时其饥饱,达其怒心。”《列子•汤问》:“来丹遂执剑从黑卵,时黑卵之醉偃于牖下,自颈至腰三斩之。”这里用为伺机、等待之意。
5.陟:(zhi至)《书•舜典》:“汝陟帝位。舜让于德,弗嗣。”《诗•周南•卷耳》:“陟彼崔嵬。”《《诗•小雅•北山》:“陟彼北山,言采其杞。”《诗•大雅•皇矣》:“陟我高冈,无矢我陵。”《诗•周颂•闵予小子》:“陟降庭止。”《诗•周颂•访落》:“绍庭上下,陟降厥家。”《尔雅》:“陟,陞也。”《说文》:“陟,登也。”这里用为登高之意。
6.降:《书•大禹谟》:“皋陶迈种德,德乃降,黎民怀之。”《诗•召南•草虫》:“我心则降。”《诗•商颂•长发》:“汤降不迟。”《楚辞•离骚》:“惟庚寅吾以降。”这里用为诞生、降生之意。
7.帝:《易•益•六二》:“或益之,十朋之,龟弗克违永;贞,吉。王用亨于上帝,吉。”《诗•小雅•菀柳》:“上帝甚蹈,无自暱焉。”《诗•大雅•生民》:“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老子•四章》:“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公羊传•宣公三年》:“市牲不吉。”何休注:“帝,皇天大帝,在北辰之中,主总领天地五帝群神也。”《字汇•巾部》:“帝,上帝,天之神也。”在卜辞中,对上天的称呼,只称“帝”或称“上帝”。帝字在卜辞中形作“▋”,周代金文也和这差不多,都象花蒂的形状;故王国维曰:“帝者蒂也。”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帝之兴,必在渔猎牧畜巳进展于农业种植以后。盖其所崇祀之生殖,巳由人身或动物性之扬而转化为植物。古人故不知有所谓雄雌蕊,然观花落蒂存,蒂熟而为果,果多硕大无朋,人畜多赖之以为生,果复含子,子之一粒复可化而百亿万无穷之子孙,所谓‘桦桦鄂不’,所谓‘绵绵瓜瓞’,天下之神奇,更无过于此者矣,此必至神者之所寄。故宇宙主真宰,即以帝为尊号也。人王乃天帝之替代,而帝号遂通摄天人矣。”据《中国古文字学通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一版,1997年第二次印刷)所研究,在夏商周三朝,君王都没有称帝者,有帝字称呼的只有殷之帝乙、帝辛,但他们都称为王,他们以下的称为公、伯、侯、子、男。只有在公元前246年秦王赢政始称“始皇帝”;至秦汉以下,君王也都称帝了。因此,在周文王时,或在春秋时代,“帝”是对“上天”的称呼。
8.亹:(wei伟)《诗•大雅•崧高》:“亹亹申伯,王瓒之事。”《尔雅•释诂》:“亹亹,勉也。”《易•系辞上》:“成天下之亹亹者。”《汉书•张敞传》:“亹亹不舍昼夜。”这里用为勤勉不倦之意。
9.令:(lìng另)《书•太甲下》:“今王嗣有令绪,尚监兹哉。”《书•君陈》:“君陈,惟尔令德孝恭。”《诗•大雅•卷阿》:“如圭如璋,令闻令望。”《诗•鲁颂•閟宫》:“鲁侯燕喜,令妻寿母。”《论语•学而》:“巧言令色。”《庄子》:“饰小语以干县(悬)令。”《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这里用为美善之意。
10.闻:《诗•大雅•卷阿》:“令闻令望。”宋王安石《伤仲永》:“前时之闻。”明张溥《五人墓碑记》:“草野之无闻者。”这里用为声望、威望之意。
11.已:(yǐ椅)《易•损•初九》:“已事,遄往,无咎;酌损之。”《诗•郑风•风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郑玄笺:“已,止。”《诗•小雅•北山》:“或息偃在床,或不已于行。”《诗•大雅•江汉》:“明明天子,令闻不已。”《老子•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论语•公冶长》:“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礼记•中庸》:“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己矣。”《孟子•梁惠王下》:“人皆谓我毁明堂;毁诸?已乎?”《荀子•宥坐》:“已此三者,然后刑可即也。”《列子•汤问》:“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广韵•止韵》:“已,止也。”这里用为停止之意。
12.陈:《书•君奭》:“率惟兹有陈,保乂有殷。”《诗•小雅•甫田》:“我取其陈,食我农人。”《诗•周颂•思文》:“陈常于时夏。”《国语•齐语》:“相示以巧,相陈以功。”《荀子•王霸》:“君者,论一相,陈一法,明一指,以兼复之,兼昭之,以观其盛者也。”这里用为显示、呈现之意。
13.锡:通“赐”。《易•讼•上九》:“或锡之鞶带,终朝三褫之。”《书•尧典》:“师锡帝曰:‘有鳏在下,曰虞舜。’”孔传:“锡,与也。”《诗•邶风•简兮》:“赫如渥赭,公言锡爵。”《诗•小雅•菁菁者莪》:“既见君子,锡我百朋。”《诗•大雅•皇矣》:“载锡之光,受禄无丧。”《诗•周颂•烈文》:“烈文辟公,锡兹祉福。”《诗•鲁颂•閟宫》:“锡之山川,土田附庸。”《尔雅•释诂上》:“锡,赐也。”《玉篇•金部》:“锡,与也。”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解部》:“锡,假借为赐。”这里用为“赐与”之意。
14.侯:疑问代词。相当于“何”。《书•益稷》:“庶顽谗说,若不在时,侯以明之。”《诗•小雅•正月》:“瞻彼中林,侯薪侯蒸。”《诗•大雅•大明》:“矢于牧野,维予侯兴。”《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君乎,君乎,侯不迈哉?”这里用为“为什么”,“侯不(何不)”之意。
15.世:《论语•宪问》:“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庄子•天地》:“千岁厌世,去而上仙,乘彼白云,至于帝乡。”《礼记•中庸》:“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楚辞•渔父》汉王逸题解:“而渔父避世隐身,钓鱼江滨。”《后汉书•张衡传》:“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这里用为世界、人世之意。
16.厥:(jue缺)《易•大有•六五》:“厥孚,交如,威如,吉。”《书•说命上》:“若药弗瞑眩,厥疾弗廖。”《书•禹贡》:“厥上为白壤,厥赋惟上上错,厥田为中中。”《诗•小雅•大田》:“俶载南亩,播厥百谷。”《诗•大雅•皇矣》:“天立厥配,受命既固。”《诗•周颂•臣工》:“於皇来牟,将受厥明。”《尔雅•释言》:“厥,其也。”《孟子•梁惠王下》:“昔者太王好色,爱厥妃。”这里用为代词,相当于“其”之意。
17.翼:《书•大诰》:“今蠢今翼。”《诗•小雅•楚茨》:“我黍与与,我稷翼翼。”《诗•大雅•生民》:“鸟覆翼之。”《诗•大雅•文王有声》:“诒厥孙谋,以燕翼子,武王烝哉。”《诗•商颂•殷武》:“商邑翼翼,四方之极。”《史记•项羽本纪》:“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这里用为遮护之意。
18.皇:《诗•小雅•皇皇者华》:“皇皇者华,于彼原隰。”《诗•小雅•楚茨》:“先祖是皇,神保是飨。”《诗•周颂•烈文》:“继序其皇之。”《诗•周颂•桓》:“皇以间之。”《广雅•释诂一》:“皇,美也。”这里用为美好之意。
19.克:《易•益•六二》:“或益之,十朋之,龟弗克违永;贞,吉。王用亨于上帝,吉。”《书•尧典》:“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诗•小雅•正月》:“既克有定,靡人弗胜。”《诗•大雅•荡》:“靡不有初,鲜克有终。”郑玄笺:“克,能也。”《诗•周颂•雍》:“燕及皇天,克昌厥后。”《尔雅》:“克,能也。”《荀子•君道》:“赏克罚偷,则民不怠。”这里用为“能”之意。
20.桢:(zhēn珍)《书•费誓》:“峙乃桢干。”《尔雅》:“桢,干也。”这里用为支柱、主干之意。
21.济:(Jǐ挤)《书•大禹谟》:“济济有众,咸听朕命。”《诗•邶风•匏有苦叶》:“匏有苦叶,济有深涉。”《诗•小雅•楚茨》:“济济跄跄,絜尔牛羊。”《诗•大雅•旱麓》:“瞻彼旱麓,榛楛济济。”《诗•周颂•清庙》:“济济多士,秉文之德。”《诗•周颂•载芟》:“载获济济,有实有积。”《左传•成公二年》:“济济多士。”这里用为众多之意。
22.穆:《书•酒诰》:“乃穆考文王,肇国在西土。”《诗•大雅•假乐》:“穆穆皇皇。”《诗•周颂•清庙》:“于穆清庙。”毛传:“穆,美。”《诗•周颂•维天之命》:“维天之命,於穆不已。”《论语•八佾》:“‘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家之堂?”《荀子•赋》:“涽涽淑淑,皇皇穆穆。”这里用为和睦、美好之意。
23.缉:《诗•小雅•巷伯》:“缉缉翩翩,谋欲谮人。”《诗•大雅•行苇》:“肆筵设席,授几有缉御。”《诗•周颂•维清》:“维清缉熙,文王之典。”《礼记•大学》:“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文选•颜延之(阳给事诔)》:“立乎将卒之间,以缉华裔之众。”李善注:“缉,会聚也。”《拾雅•释训中》:“缉,会聚也。”这里用为聚集之意。
24.熙:《书•舜典》:“有能奋庸熙帝之载,使宅百揆亮采,惠畴?”《诗•周颂•维清》:“维清缉熙,文王之典。”《诗•周颂•昊天有成命》:“於缉熙,单厥心,肆其靖之。”《老子•二十章》:“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荀子•儒效》:“熙熙兮其乐人之臧也,隐隐兮其恐人之不当也。”这里用为振兴、兴盛之意。
25.假:《诗•周颂•维天之命》:“假以溢我,我其收之。”《诗•鲁颂•泮水》:“允文允武,昭假烈祖。”《左传•隐公十一年》:“而假手于我寡人。”《礼记•曲礼》:“假尔大龟有常。”《荀子•劝学》:“假舆马者。”《韩非子•存韩》:“则以韩、魏资赵假齐以固其从,而以与争强。”《广雅》:“假,借也。”这里用为凭借之意。
26.丽:《书•吕刑》:“越兹丽刑并制,罔差有辞。”《诗•鄘风•干旄》:“良马五之。”孔颖达疏引三国魏王肃曰:“夏后氏驾两谓之丽。”《诗•小雅•鱼丽》:“鱼丽于罶,鲿鲨。”《周礼•夏官•校人》:“丽马一圉。”《荀子•正名》:“累而成文,名之丽也。”《小尔雅•广言》:“丽,两也。”这里用为成群结队之意。
27.亿:《左传•隐公十年》:“不能供亿。”《左传•昭公二十一年》:“心亿则乐。”《左传•昭公三十年》:“我盍姑亿吾鬼神。”《国语•楚语》:“亿其上下。”《说文》:“亿,安也。”这里用为安宁、安定之意。
28.肤:《书•盘庚上》:“起信险肤,予弗知乃所讼。”《诗•豳风•狼跋》:“公孙硕肤,赤舄几几。”汉张衡《东京赋》:“所谓末学肤受,贵耳而贱目者也。”《北齐书•文苑传序》:“凡此诸人,亦有文学肤浅,妄想推荐者十三四焉。”这里用为浅薄之意。
29.敏:《诗•小雅•甫田》:“曾孙不怒,农夫克敏。”《诗•大雅•生民》:“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礼成而加之以敏。”《论语•学而》:“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里仁》:“君子欲纳于言而敏于行。”这里用为思想敏锐、反应快之意。
30.将:《诗•大雅•板》:“多将熇熇,不可救药。”《左传•隐公六年》:“君将若之何?”《孟子•告子下》:“天将降大任。”《韩非子•喻老》:“将恐深。”这里用为将要、就要之意。
31.黼:(fǔ抚)《书•顾命》:“狄设黼扆、缀衣。”《诗•小雅•采菽》:“玄衮及黼。”《周礼•天官•典丝》:“凡祭祀,共黼画组就之物。”《荀子•非相》:“劝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考工记•画缋之事》:“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黻。”《说文》:“黼,白与黑相次文。”这里用指为华丽的衣裳之意。
32.冔(xu许)中国殷代冠名。
33.荩:(jìn进)通“进”。进用。后引申为忠诚。
34.聿:(yu玉)《书•汤诰》:“聿求元圣,与之戮力。”《诗•唐风•蟋蟀》:“蟋蟀在堂,岁聿其莫。”《诗•小雅•小明》:“曷云其还,岁聿云莫。”《诗•大雅•緜》:“爰及姜女,聿来胥宇。”《孟子•梁惠王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这里用为迅速之意。
35.配:《易•丰•初九》:“遇,其配,主虽旬,无咎;往有尚。”《诗•大雅•皇矣》:“天立厥配,受命既固。”《诗•大雅•下武》:“三后在天,王配于京。”《易•豫•象》:“雷出地奋,豫;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楚辞•王逸•九思守志》:“配稷契兮恢唐功。”这里用为匹配、配合之意。
36.骏:《书•武成》:“骏奔走,执豆、笾。”《诗•小雅•雨无正》:“浩浩昊天,不骏其德。”《诗•大雅•文王有声》:“文王有声,遹骏有声。”《诗•周颂•清庙》:“骏奔走在庙。”《诗•周颂•维天之命》:“骏惠我文王,曾孙笃之。”这里用为迅速之意。
37.遏:(e恶)《书•吕刑》:“遏绝苗民,无世在下。”《诗•大雅•民劳》:“式遏寇虐,偕不畏明。”《诗•周颂•武》:“嗣武受之,胜殷遏刘。”《易•大有•象》:“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尔雅•释诂下》:“遏,止也。”《孟子•梁惠王下》:“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以笃周祜。”这里用为制止之意。
38.躬:《书•汤诰》:“朕弗敢蔽,罪当朕躬。”《诗•卫风•氓》:“静言思之,躬自悼之。”《诗•小雅•节南山》:“弗躬弗亲,庶民弗信。”《诗•大雅•云汉》:“耗斁下土,宁丁我躬。”《论语•里仁》:“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仪礼•士昏礼记》:“已躬命之。”《国语•越语下》:“王若行之,将妨于国家,靡王躬身。”《史记•教本纪》:“百官之非,宜由联躬。”这里用为自身、身体之意。
39.宣:(xuān) 《书•皋谟》:“日宣三德。”《国语•晋语》:“宣其德行。”《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君宣恶言。”《资治通鉴》:“肃宣权旨。”《水经注•江水》:“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这里用为宣布、宣读之意。
40.义:義:从我,从羊。“我”是兵器,又表仪仗;“羊”表祭牲。因此是指合宜的道德、行为。也就是符合行为规范的行为。《书•皋陶谟》:“强而义。”《老子•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论语•学而》:“信近於义,言可复也。”《礼记•大学》:“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礼记•中庸》:“义者,宜也,尊贤为大。”《孟子•粱惠王上》:“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荀子•劝学》:“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管子•五辅》:“义有七体。七体者何?曰:孝悌慈惠,以养亲戚;恭敬忠信,以事君上;中正比宜,以行礼节;整齐撙诎,以辟刑僇;纤啬省用,以备饥馑;敦懞纯固,以备祸乱;和协辑睦,以备寇戎。”《二程遗书》卷十八:“问:敬、义何别?曰:敬只是持己之道,义便知有是有非。顺理而行是为义也。”义在古代被解释得较含糊,其主要含义有道德、行为、道理、情谊、义气等等。如义不容辞、义无反顾、义正辞严、义愤填膺、义薄云天等,至现代,义就被单纯地理解为义气之类的了,一提起义字,就想到为朋友两肋插刀之类的“义气”。通过对《论语》及对孔子思想的理解,通过对孔子“仁、义、礼、智、信”这五个相互关联词的意义,“义”应该理解为,人际之间最佳的行事方式。而这个人际之间最佳的行事方式是什么呢?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本性,只要不偏离自己的道路,就自然会出现最好的状态。高明的人既不会偏离自己内在本性所固有的道路,也不会造成他人偏离他自己内在本性的道路。义,就是要人在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寻求到一种最佳的行事方式。
41.虞:(yu鱼)远古部落之名称,舜为其酋长,居于蒲阪(今山西永济县附近)。《易•屯•六三》:“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往吝。”《诗•大雅•緜》:“虞芮质厥成,文王蹶厥生。”《孟子•万章上》:“唐、虞禅,夏后,殷,周继,其义一也。”《商君书•开塞》:“周不法商,夏不法虞,三代异势,而皆可以王。”这里用为少数民族部落名称之意。
42.载:(zài再)《易•小畜•上九》:“既雨既处,尚德载;妇贞,厉。”《书•舜典》:“有能奋庸熙帝之载,使宅百揆亮采,惠畴?”《诗•豳风•狼跋》:“狼跋其胡,载疐其尾。”《诗•小雅•出车》:“召彼仆夫,谓之载矣。”《诗•大雅•桑柔》:“其何能淑,载胥及溺。”《诗•周颂•载芟》:“有略其耜,俶载南亩。”《周礼•春官•大宗伯》:“大宾客,则摄而载果。”《老子•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易•坤•象》:“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管子•形势》:“虎豹得幽而威可载也。”尹知章注:“载,行也。”《孟子•滕文公下》:“孔子三月无君,则皇皇如也。出疆必载质。”《荀子•仲尼》:“文王载百里地而天下一,桀、纣舍之。”《小尔雅•广言》:“载,行也。”这里用为施行、从事之意。
43.臭:《书•盘庚》:“无起秽以自臭。”疏:“古者香气秽气皆名之臭。”《易•系辞传》:“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易•说卦》:“巽为臭。”《荀子•王霸》:“鼻欲綦臭。”《荀子•正名》:“香臭芬郁腥臊洒酸奇臭以鼻异。”《说文》:“臭,禽走臭而知其迹者,犬也。”这里用为气味之总名之意。
44.刑:通“型”。《易•蒙•初六》:“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书•尧典》:“女于时,观厥刑于二女。”《诗•大雅•思齐》:“神罔时恫,刑于寡妻。”《诗•周颂•我将》:“仪式刑文王之典,日靖四方。”《易•旅•象》:“山上有火,旅;君子以明慎,用刑而不留狱。”《论语•为政》:“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管子•侈靡》:“贱有实,敬无用,则人可刑也。”《孟子•离娄上》:“君子犯义,小人犯刑。”《荀子•王制》:“刑政平,百姓和,国俗节。”这里用为典范、榜样之意。
45.孚:《易•中孚•辞》:“中孚,豚鱼,吉;利涉大川,利贞。”《书•高宗肜日》:“天既孚命正厥德。”《书•洛诰》:“答其师,作周孚先。”《诗•大雅•下武》:“永言配命,成王之孚。”郑玄笺:“孚,信也。”《尔雅•释诂上》:“孚,信也。”邢昺疏:“谓诚实不欺也。”《说文•爪部》:“孚,信也。”这里用为诚信之意。
【译文】
文王高高在上位,呜呼明亮可比天。岐周虽是旧邦国,其命已经得更新。有个邦周大显耀,上天之命不等待。文王登高得诞生,伴在上天左右旁。
勤勉不倦周文王,美善威望不会停。呈现赐与赠邦周,何不赐与给子孙。文王子孙做君主,本支可统百世界。凡是岐周众人士,亦是显耀在世间。
人世间兮显耀兮,他们都得王庇护。思想美好众多士,生长在这王国里。王国能生这多士,来做岐周支柱臣。有了众多支柱臣,文王因此得安宁。
和睦美好文王啊,于兴盛敬仰人而止。凭借天命以领周,臣服有商兮子孙。殷商的子孙后裔,成群结队不安宁。上帝既然已经授意,何不穿上周朝服?
诸侯都穿周朝服,说明天命会转移。殷人浅薄且敏捷,他们裸体在京城。他们将要裸露兮,又穿华服顶殷冠。他们忠诚于商王,不要再念尔先祖。
不要再念尔先祖,迅速修正其规律。长久言说配天命,自求才能得福祉。殷朝尚未丧民心,能够完成上天意。用殷兴亡作鉴戒,认识守住天命非易事。
守住天命非易事,不要制止自身行。宣称明亮佳行问,殷商之兴来自天。天生万物来施行,无有声响无气息。仪礼典范周文王,万邦对你会信任。
【读解】
《小雅》是在家族内部小型宴会上唱的雅歌,《大雅》则是在大型宴会上唱的雅歌,这种大型宴会,不分家族、家庭,是很多人都可以参加的。在这种大型宴会上,人们也是用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只不过这种雅歌,不同于《风》之山歌,也不同于《小雅》之雅歌。《小雅》之雅歌,很可能没有乐队伴奏,只是清唱。而《大雅》之雅歌,则有固定曲调,有乐队伴奏。
本歌《文王》,以歌颂小邦周的周文王为主。周文王,商末西方诸侯之长。姬姓,名昌。古公亶父之孙,季历之子。传说古公亶父见少子季历和姬昌贤德,想传位给他们,季历的两兄太伯、仲雍为让位奔于荆、蛮。古公亶父死,季历继位,后又传位于昌。昌即位后,礼贤下士,得太颠、闳夭、散宜生、鬻熊、辛甲等臣,周国势日强。昌和九侯、鄂侯一起,任商朝三公。商王纣杀九侯、鄂侯,姬昌不满,为崇侯虎所谗,被囚于羑里(今河南汤阴北)。得释后,昌向商献洛西之地,请除炮格酷刑,得任西伯即西方诸侯之长。
当时商朝内部矛盾剧增,政事日非,诸侯逐渐归附于周。西伯昌曾使虞(在今山西平陆北)、芮(在今陕西大荔南)两国争讼和解,更提高了威望。他在位时曾多次用兵,先伐犬戎获胜,继因密须(在今甘肃灵台西南)侵犯阮(今甘肃泾川东南)、共(今甘肃泾川北)一带,出兵灭密须,使周的西北方得到巩固。随后又向东发展,战胜黎国,引起商贤臣祖伊的恐慌,告纣,但纣未加警惕。不久,周又伐邗(在今河南沁阳西北),逼近商王畿边境。最后,攻克崇国(在今陕西长安西北),并在其地修建了新都丰。西伯昌自岐邑迁都于丰,后卒于程(今陕西咸阳东北),葬在毕(今陕西咸阳东北),相传在位五十年。西伯昌晚年,周的势力已非常强盛,所谓“三分天下有其二”,其子武王伐商后,追称他为文王。
全歌七章,每章八句。第一章描述文王登上位,其带给人民的光明就象天一样明亮。小邦周虽然是个旧邦国,但在文王的领导下,命运已经改变,显耀于世。第二章则是歌颂文王的勤勉,并将显耀威名留给了子孙,也留给了周国的所有人。意思是说,今后周国人不论走到什么地方,只要说自己是周国人,都会得到人们的敬重。第三章则暗喻周文王培养出了许多杰出人才,这里面并不仅仅是姬姓人。第四章则是描写周国的服装已经风行大地,人们都以穿周服为荣。然而一些殷商人士却成群结队不安宁。第五章接着描写那些殷商人士抵制周服,将要裸体在京城,关于这个问题,孟子在《离娄上》中作过讨论,殷朝由于商纣王的残暴而失去了天下,是商纣王违背了天意,既然如此,就要顺从天意而穿上周朝的服装,不穿上周朝服装而裸体在京城,也是无济于事的。第六章接着告诫那些殷商人士,凡事要自强自求,爱护人民,才是顺从天意。所以要以殷商兴亡作鉴戒,修正执政规律。第七章又接着追溯殷商兴起之时,也是顺从天命,爱护人民,所以能推翻夏桀王而成立商汤朝,但要守住天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歌的最后号召人们都要以周文王为典范榜样,忠诚爱护人民,才能得到人民的信任。
有人说,这首歌表现的是一种天命论思想,其实不然!总结自《周易》以来先秦时期所有古籍中关于“命”的辞意,不论是指天命、人命等,其实都是指天的规律,人的规律,宇宙的法则等,当人事、物理、历史的发展、时间和空间加起来,形成一股力量的时候,成为规律的时候,人们称它为“命”。现代我们称它为“时代的趋势”之意。只是后来的人误解并歪曲了“命”的本义,将它看成是迷信意义上的天命论、宿命论了。再说了,人类摆脱原始状态,开始形成人类社会以后,人类社会就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发展,那就是,统治者是为人民服务的,是为这个社会的安定团结服务的,他必须要使这个社会安定,才能使人民幸福生活,他自己也才可能得到幸福和快乐。从母系氏族社会到今天,莫不如是。这就是“天命”!如果谁违背这个“天命”,那谁就倒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