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元年者何也②?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③。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④?王正月也⑤。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⑥。
公何以不言即位⑦?成公意也⑧。何成乎公之意也?公将平国而反之桓⑨。曷为反之桓?桓幼而贵⑩,隐长而卑⑾,其为尊卑也微⑿,国人莫知⒀。隐长又贤⒁,诸大夫扳隐而立之⒂。隐于是焉而辞立⒃,则未知桓之将必得立也。且如桓立⒄,则恐诸大夫之不能相幼君也⒅。故凡隐之立⒆,为桓立也。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立適⒇,以长不以贤(21);立子(22),以贵不以长。桓何以贵?母贵也。母贵则子何以贵?子以母贵,母以子贵。
注释:
①《公羊传》亦称《春秋公羊传》、《公羊春秋》,是专门解释《春秋》的一部典籍,其起迄年代与《春秋》一致,即公元前722年至前481年,其释史十分简略,而着重阐释《春秋》所谓的“微言大义”,用问答的方式解经。 《公羊传》的作者旧题是战国时齐人公羊高,他受学于孔子弟子子夏,后来成为传《春秋》的三大家之一。《公羊传》的体裁特点,是经传合并,传文逐句传述《春秋》经文的大义,与《左传》以记载史实为主不同。《公羊传》是今文经学的重要经籍,历代今文经学家时常用它作为议论政治的工具。同时它还是研究至秦汉间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
②元年:君王执政的第一年,这里指鲁隐公元年。
③王:能够贯彻天道、地道、人道而治天下的君王。孰谓:指的是谁。文王:即周文王姬姓,名昌。
④曷(he):同“何”,什么。
⑤王正月:每年的头一个月叫正月,每月的头一天叫朔。古时候王者受命,必改正朔。周历以建子之朋(即夏历的十一月)为岁首。这里讲的“王正月”是说奉周王的正朔,以周历纪年月。
⑥大一统:强调王道统一于道、天下统一于王。
⑦公:指鲁隐公。即位:就君王之位。
⑧成公意:成全隐公的心意。
⑨平国:使国家平定。平,治。反之桓:归还给鲁桓公,反同“返”,归还的意思。桓:指鲁桓公。
⑩贵:出身高贵,指嫡生。桓幼而贵:桓公虽年幼却比隐公高贵。
⑾隐:指隱公。长(zhang):年长。卑:出身卑微,指庶生。
⑿其:他们。微:不容易被人知道。
⒀莫:沒有人。
⒁贤:贤德。
⒂诸:各位。扳(ban):强行拥立。隐:指隱公。立之:使之立于国君之位。
⒃于是:在此情況下。辞立:谢绝被立为国君。
⒄且:况且。如:如果。
⒅相(xiang):辅助。幼君:指桓公。
⒆故:所以。凡:总起来说。
⒇適(di):通“嫡”,指嫡生的,封建宗法制度称正妻所生的儿子叫嫡子。
(21)以:根據。
(22)立子:立庶子。嫡夫人没有儿子,则从媵人、侄娣所生的儿子(庶子)中选择继承人。
译文:
《经》中记载:“元年春,王正月。”
元年是什么意思?是诸侯国国君执政的第一年。春是什么意思?是一年的开始。王指的是谁?说的是假设出来的符合道德礼义的“文王”。为什么先说王然后才说正月?因为是文王所颁布的历法的正月。为什么说是“王正月”?是为了强调王道统一于道、天下统一于王。为什么不说鲁隐公即位?是为了成全隐公的心意。怎么成全隐公的心意?隐公想使天下平定下来之后就把国君之位归还给桓公。为什么要归还给桓公?桓公年幼却出身高贵,隐公年长却出身卑微,他们的高贵与卑微关系不是人们都很清楚的,国内的人没有人知道。隐公年长而且贤德,各位大夫强行推动他而使他立于国君之位。隐公在此情况下谢绝被立为国君,那么还不知道桓公将来必然能够被立为国君。况且如果桓公被立为国君,就又担心各位大夫不能帮助年幼的国君,所以,总起来说,隐公立在国君之位上是为了桓公而立的。隐公年长而且又贤德,凭什么不应该被立为国君?因为要在嫡生的儿子中选择时,依据是否年长而不是依据是否贤德;在儿子中选择时,依据出身是否高贵而不是依据是否年长。桓公为什么高贵?因为他的母亲贵为国君的夫人。母亲高贵为什么儿子就高贵?因为儿子凭借母亲而能够高贵,母亲凭借儿子而得以尊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