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尼駕說者也,不在茲儒乎?
李注:“駕,傳也。”案:文選陸机吊魏武帝文注引作“仲尼之駕稅矣”;又引李范(上脫“弘”字。)曰“稅,舍也”。是李本“駕說”作“駕稅”,上有“之”字;“者也”作“矣”。今本挩李注詁“稅”之詞,正文复异,(古“稅”字亦作“說”。或李本正文亦作“說”,選注所引,亦用正字。)知非李本之舊。又案:注文“駕,傳也”三字如系李注,似“傳”字當讀傳遽之“傳”,今下注又云“傳言”,知非李注。
如將复駕其所說,則莫若使諸儒金口而木舌。
李注:“金寶其口,木質其舌,傳言如此,則是仲尼常在也。”案:李本“說”字亦當作“稅”。駕其所稅,謂駕其既息之道也。今注以傳言為訓,明系以“言”訓“說”,亦非李注。
螟□之子殪而逢,蜾臝祝之曰:“類我,類我。”久則肖之矣。速哉!七十子之肖仲尼也。
李注:“肖,類也。蜾臝遇螟□而受化,久乃變成蜂耳。七十子之類仲尼,又速于是。”案:文選劉伶酒德頌注引“□”作“蛉”,(太平御覽九百四十五、廣韻十五青、葉大慶考古質疑六、史容山谷詩外集注二引同。廣韻二十四果又作“臝”作“蠃”。)引“速哉!七十子”作“速哉!若二三子”。又引李軌注云:“螟蛉,桑虫也;蜾蠃,蜂虫也;肖,類也。蜂虫無子,引桑虫蔽而殪之,幽而養之,祝曰:‘類我。'久則化而成蜂虫矣。速疾哉!二三子受學仲尼之化疾也。”据彼引,是李本“七十”作“二三”,注文亦殊。今本惟“肖,類也”三字与同,嗣外均非李注,即正文亦非李本也。
羿、逢蒙分其弓。
案:分當訓裂。
師哉!師哉!桐子之命也。
李注:“桐,洞也。桐子,洞然未有所知之時,制命于師也。”案:嘉佑本注文“洞也”作“侗也”,下“桐子”亦作“侗子”,當据正。漢書禮樂志:“桐生茂豫。”顏注訓桐為通。劉攽刊誤云:“桐,幼稚也。楊子曰:‘師哉!師哉!桐子之命。'”据彼說,蓋以“桐”誼同“僮”。俞正燮云:“桐讀為僮。”(癸巳存稿。)本此。
師者,人之模范也。(徐養原考异云:“一本無‘也'字。”)案:初學記十八引有“也”字,“也”非衍文。
視日月而知眾星之蔑也。
案:孟子盡心上篇疏云:“楊子云:‘視日月而知眾星之蔑如,仰天庭而知天下之居卑。'”
為其不舍晝夜与?
案:王觀國學林九引此文及問道篇“不舍”字并作“舍”,謂舍字之意与論語“不舍”不合。是所据本作“不舍”。
滿而后漸者,其水乎?
李注:“水滿坎而后進,入學博而后仕。”(考异云:“宋刻一本無。”)案:事類賦注七引“漸”作“進”,疑涉注誤。御覽五十九引注“學博”作“博學”,當据訂。
吾未見好斧藻其德若斧藻其楶者也。(世德堂本作“歟”。)案:文選女史箴注、王融曲水詩序注所引并無“好”字,御覽百八十八引同。(戴望校本引。)“好”疑后人所增。蓋既言斧藻,不必更著“好”字矣。
睎驥之馬,亦驥之乘也。睎顏之人,亦顏之徒也。或曰:“顏徒易乎?”曰:(世德堂本無“曰”字。)“睎之則是。昔顏常睎夫子矣。”
案:文選運命論注、御覽八百九十七引“睎”并作“希”。運命論注又引李軌云:“希,望也。言顏回嘗望孔子也。”謝朓辭隋王箋注亦引“希驥”語,复引李軌云:“希,望也。”与運命論注引同。今本并挩。
吾不睹參、辰之相比也。
案:文選蘇武古詩注引“睹”作“睹”,又引宋衷曰:“辰,龍星也;參,虎星也。我不見龍、虎俱見。”疑宋衷注本作“辰、參”。
百川學海,而至于海;丘陵學山,不(世德堂本上有“而”字。)至于山。
案:御覽六百七引“至于海”作“歸于壑”。事類賦注引“不至”作“而不至”,“而”字當有。
是故惡夫畫也。
李注:“畫,止。”案:御覽六百七引“也”上有“者”字;五十三引“畫也”作“住者”,引注“畫,止”作“住,止”。
使我怀金紆紫,其樂不可量已。(世德堂本作“也”。)案:文選鮑明遠擬古詩注引無“不”字,“已”作“也”;宦者傳論注、讓平原內史表注及后漢書宦者傳注亦引“已”作“也”。(“也”与“邪”同,“不”字當衍。)宦者傳論注引李軌曰:“朱,紱也。”擬古詩注引李軌曰:“金,金印也。”后漢書注并引之。(“朱”字疊。)今本并挩。
顏苦孔之卓之至也。
案:溫公從宋、吳本無“之至”二字,非也。修身篇云:“公儀子、董仲舒之美之邵也。”此文句例正与彼同。之卓之至,猶云卓且至。
曰:“有教立道,無心仲尼;有學術業,無心顏淵。”(音義云:“天复本并作‘無止'。一止云天复本‘心'作‘止'。”案:音義一本云云,蓋謂他本校引天复本。)案:兩“心”字嘉佑本并作“止”。“無止”即下文所云“孰御”。彼文李注云:“孔子習周公,顏回習孔子,無止之者。”是其說。(“術”与“述”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