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曰:(音義云:“天复本無‘或曰'二字。”)“事雖曲而通諸圣。”
案:“或曰”二字衍。
請問禮莫知。(音義云:“天复本作‘請問莫知'。”)李注:“言已有禮制,則有尊卑。”案:“禮”字涉注而衍,溫公從天复本,是也。
或問:“雕刻眾形者匪天与?”曰:“以其不雕刻也。”
案:北堂書鈔百四十九引“雕刻”作“刻雕”。(引“曰”作“因”,誤。)
如物刻而雕之。
案:御覽二所引疊“物”字,是也。
及搥(音義云:“舊本皆從手。”案:据此則音義所据本不從手,當作“槌”。)提仁義。
案:宋云翻譯名義集半滿書籍篇引“搥”作“槌”。
惟圣人為可以開明,佗(考异云:“一本作‘他'。”)則苓。
案:管子宙合篇云:“明乃哲,哲乃明,奮乃苓,明哲乃大行。”下文釋之曰:“奮,盛;苓,落也。”彼文明、苓對文,(此文“開明”,“開”与“闓”同。李注訓發,似非。)与此文同,即此文所本。苓義詁落,當從彼說。
或問(世德堂本作“曰”。)“太古涂民耳目”。
李注:人以為太古不(世德堂本作“下”。)如絕禮樂以涂塞人之耳目。”案:文選劇秦美新云:“弛禮崩樂,涂民耳目。”亦即絕禮樂言。彼注引六韜云:“先涂民耳目。”据李云,涂塞似亦讀“涂”為“□”。
御失其道,則天下狙詐咸作敵。
李注:“失其御則反間(考异云:“宋刻一作‘聞'。”)背叛。”案:范祖禹唐鑒六引“敵”作“逆”,与注義合。
刀不利,筆不銛,(音義云:“或作‘鑽',誤。”)而獨加諸砥,不亦可乎?
李注:“刀鈍礪之以砥,筆禿鋌削(世德堂本作“銛之”。)以刀,申、韓行法,欲以救亂,如加(世德堂本無“欲”字、“加”字。)刀砥,亦所以利也。”案:意林及御覽三百四十六引“獨加諸砥”作“宜加砥(御覽作“□”。)削。”据注,以砥釋刀,以鋌削釋筆,“削”字應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