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书籍

类别:子部 作者:清·赵吉士 书名:寄园寄所寄

    (书法附)

    烬于秦,烟于江陵,波于砥柱,水与火皆典籍厄也!唐四库书目存者几何,能遍穹黄河之乎?然而开卷茫然,举名难对,毋乃贻笑经史。特书籍人人之必读者。

    《易经》自伏羲画八卦,始下有连山,首艮;商有归藏,首坤;《周易》首乾。文王为彖辞,周公为爻辞,孔子为十翼,而《易》之道始备。商瞿子木受学于孔子,而秦火以卜筮不废,惟失说卦三篇,后河内女子得之。汉初言《易》者,分而为三:其一则始于田何之十二篇,以授丁宽,再传而得鲁之孟喜,齐之梁丘贺,此则发源于子夏(有二卷或云张铉伪造)孔子者也。二则始于焦延寿,而东郡京房受之。三则始于费直,而郑玄王弼等皆传之,自是费氏兴而田何遂息。至唐孔颖达作《正义》,独取王弼之学;李鼎祚之《集解》,则取郑而舍王;陆德明之释文,则宗京而尚数。及宋程子之传,朱子之《本义》出,而后理与象两明焉。他若卫元嵩之《元包》,关子明之《易传》,其僭妄而畔《易》者乎?(《群书备考》)

    施孟梁丘之学绝于西晋

    〔周〕孔子商瞿木六传至田何一

    丁宽——田王孙

    施雠 孟喜 赵宾 梁丘贺

    项生

    子夏

    〔汉〕焦延寿——京房

    言数不言理,今术家皆本此

    〔汉〕费直

    始取彖象文言分入各卦,所传最久即今《易》也 王璜—高相

    高康

    蒋永

    郑众

    马融——郑玄

    作《易》注于隋 荀爽 作《易》传 〔魏〕王肃

    二王并注 至隋盛行

    王弼

    所注上下经专言理

    韩康伯

    作疏

    孔子叙书,后遭秦火,百篇亡缺,幸得济南伏生之口授二十九篇(伏生二十八篇,河内女子献《秦誓》一篇),谓之今文,而传之者,欧阳(欧阳生数传至孙高)大小夏侯也(夏侯都尉数传族于胜,为大夏侯;胜传子建为,小夏侯),其后孔安国得孔壁所传科斗文字,定为五十八篇,谓之古文,而奏立之者,梅赜姚兴也。当时谓之传注者,则汉则有伏生(作《大传》)刘向(作《洪范五行传》)之辈,在隋唐则有费<虎日>刘焯之徒(隋初为《正义》者,蔡大宝、巢猗、费<虎日>、顾彪,皆浅略,惟刘焯、刘应详推,然亦未得孔颖达之《正义》。因费璋而广之,陆得明释,又待陈郑之刊定,王康之释驭,李精之新释,皆未当)。至宋之注,朱子所取者四家,然王安石伤于凿,苏轼伤于略,吕祖谦伤于巧,林之奇伤于烦,乃以属九峰蔡氏,而《书传》有所归矣。(同上)今文〔汉〕

    伏胜

    文帝遣晁错往受,胜命女传言

    张生欧阳生——倪宽——欧阳世——欧阳高——夏侯都尉夏侯始昌——夏侯胜大——夏侯敬小

    古文〔汉〕孔惠——孔安国作传 都尉朝 司马迁 庸生晋郑冲——苏渝——梁柳皇甫谧

    臧曹

    时仍缺《舜典》一篇齐姚典得书上之

    梅赜伪经 张霸 造古文二十四篇 〔后汉〕杜林—贾达作训 马融作传 郑玄作注

    古诗三千余篇,孔子删为三百十一篇,至汉而说诗者分为四家,鲁诗始于申培,而盛于韦贤;齐诗始于辕固,而盛于匡衡;韩诗起于韩婴,而盛于王吉;毛诗起于毛公,而显于郑玄。嗣后疏之者,何胤全缓辈,而惟唐人刘焯二公为殊绝。宋欧阳氏苏氏诸家,皆有训释,至宋传出,而其说始定焉。(同上)

    鲁诗 浮丘伯——申培 作训韦贤 诂—王式

    齐诗 辕固 作内外传 匡衡

    韩诗 韩婴

    王吉

    毛诗 大毛公苌作训诂——谢曼卿——卫敬仲—郑众 贾达 马融 俱作《毛诗传》 郑玄 作《毛诗笺》

    《春秋》因鲁史而作,成以九月,义有五始。至于三传之作,党同伐异。左氏(丘明)艳而富,其失也诬,张苍贾谊皆治之,而晋杜预则为之集解焉。公羊(高)辩而裁,其失也俗,胡母子都、董仲舒皆习之,而何休则为之注焉。梁赤清而婉,其失也短,申公瑕丘皆传之,而晋范宁又为之集解焉。至后啖(助)赵(匡)解疑(著《纂例辨疑》十七卷),每援经以系传,陆(希声)韦(长微)编例,每合异以为同。迨程氏(伊)胡氏(安国)之传作,而圣人作经之意,于斯可见矣。(同上)

    先东山公所著《春秋属辞》、《春秋集传》、《左氏传补》、《春秋师说》,发前人所未发,余不敢独秘家珍,今重梓行世。

    公着传 名高子夏所传 公羊平——公羊地——公羊寿——胡母子都——董仲舒 四传至 何休 《经传集语》郑玄排之

    梁传 名赤 孙卿——申公——秋江翁 五传至汉宣时名世

    〔汉魏〕 尹便始 孔寅

    唐固 江熙等皆有注解 〔晋〕范宁 集解

    邹氏 新莽时 无师

    来氏 新莽 时亡

    左传 汉时出于张苍家 贾谊 训诂 毋公〔三国〕 贾逵训解 伏虔训解

    〔晋〕杜预 集解

    胡传 安定胡安国著大纲,本《孟子》而微旨名,以程子之说为据

    礼之为经有三,《周礼》一书,固礼之纲领,至其仪法度数,则《仪礼》乃其本经,而《礼记》其义疏也。《周礼》作于周公,至刘歆而始著,通其说者,杜氏子春也。何休以为六国阴谋之书,林孝存以为渎乱不经之说,欧阳氏疑其设官太多,陈氏疑其与《周官》不合,苏颖滨有三不可信之评,胡玉峰有无一官完善之论。况一坏于王莽,再坏于苏绰,三坏于安石,经三大坏而《周礼》所存无几矣。然隋之名儒,慕其为王道之极,唐之英主,叹其为真圣作者。至张程朱皆有说焉,则吾又不敢轻弃之也。《仪礼》出于孔壁,而后苍最明其业,为之注者郑玄,为之疏者贾逵也。韩子苦其难读,朱子看得有绪甚善,后世徒以其推士礼而达之天子,以为残缺不可考之书,过矣。《礼记》乃七十子共撰,而大戴(德)小戴(圣)删其重复,今所用者,陈浩之《集说》也。朱子为《通解集传》,勉斋成丧祭二礼,当矣。(同上)

    周礼 周公作 秦散失,汉李氏得《周官》,上河间献王,缺《冬官》一篇,以《考王记》补之,合六篇

    〔新莽〕刘歆 始图博士行世 杜子春〔东汉〕马融 作《周官传注》 郑玄作《周官注略》

    〔隋〕苏绰

    王通 皆尊信之

    后苍作《曲台记》

    仪礼 周公作〔汉〕高堂生河间献王收古经五十六篇内十七篇,与高堂生所传不殊 戴德 庆普 曹元 曹褒陈浩 今尊其注 朱子 作《通解》《集传》

    戴圣 郑玄 作注

    礼记 七十子共撰〔汉〕戴德

    戴圣杂出者二百四十二篇,二戴删之成今文。

    孔子作《孝经》藏于河间颜芝,而注之者,凡百家。孔安国尚古文,而刘炫宗之,郑玄主今文,而陆澄讥之。至《晦庵刊》一出,而始有准的矣。(同上)

    今文 郑芝 颜贞 长孙氏 江翁 郑氏作 明皇作厅 后苍 翼奉 郑玄

    禹张

    (古文)孔安国(得之孔壁二十二篇)陈王邵(访得孔传)刘炫(作序)宋司马光(作《直解》)。《论语》有齐鲁之异(《齐论》多于《鲁论》三篇,《问王》、《知道》,张禹以为后儒所入,删之),张禹兼通《鲁论》而包氏章氏《章句》出焉。郑玄益以齐古(《齐论》之外又有《古论语》,与《论语》不异,唯分《子张》为二,故有二十一篇),而王肃何晏之徒宗焉。至朱子《集注》行,而诸家皆废矣。(同上)

    《孟子》注于赵岐而陆善经宗之(岐分四十四篇,陆合为七篇),其音释,则张氏丁公著两家而已。若删《孟》者,冯休,尊《孟》者,虞允文也。

    《尔雅》倡于周公而成于子夏,诚九流之奥旨也。中道寝微,世罕闻之,自终军豹鼠之辩,其书始行。郭景纯究心一十八载,而草木鱼虫,训诂名物,昭然兴举;考古之学,其彬彬焉。此则皆有可据者,而《乐经》之亡,今不可见矣。(同上)

    自五经分而《乐经》亡,五经之内,分《周礼》、《仪礼》二记,而为七经。七经之外,又益以《孝经》、《论语》为九经。以《春秋》分三传为三,合《孝经》、《论语》为一,于是有十经焉。以六经加六纬,于是有十二经(《诗》、《易》、《书》、《三礼》、《春秋三传》加《孝经》、《论》、《孟》、《尔雅》,谓之十三经焉。经传考)。汉司马迁继父谈为太史,作《史记》(起黄帝,迄汉武获麟之岁,撰成十二纪、十年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褚少孙补之(迁没后,缺景成纪礼乐律书数十篇,褚先生足成之),裴る解之,班固、苏子由讥之(固言马迁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贫贱,此其所蔽也。子由言迁浅陋而不学,疏略而轻信,朱子谓其极中马迁之失)。班固之父彪尝续司马迁《史记》,固因之作《前汉书》(作帝纪十二、表八、志十、传十。始于高祖,终于孝平),吕东莱以《左传》拟之,洪容斋以英茎咸韶比之而范晔、郑樵讥之(晔借其论国体则饰主缺而斤忠臣,叙世教则贵取容而贱正直,述时务则详词幸而略情实。郑曰班固专事剽窃)。虽以曹大家之补志,为之羽翼,而颜师古为之注释,亦不能尽正其讹,此刘知几所以有《史通》之作也(知几三为史官,再入东观。《史通》之书虽未能尽服班固之心,而徐坚谓后世史官宜置座右,则亦孟坚校正之忠臣也)。

    范晔作《后汉书》,自负无愧良史(尽变班马之例,进诸侯于《帝纪》,增百官于《书志》。《史通》称其简而且明,疏而不陋。叶氏称其类次整齐,用律精深),刘昭补注之,而晁氏陈氏多讥之(列传之体多所倒置,论实武何进之诛中官为违天理,论张骞班超之使西域为遗佛书,抑节义之董宣于酷史,升忍耻之蔡琰子《列女志》,王裔之《凫履记》,左慈之《羊鸣》,而《艺文志》又缺焉。故晁氏谓其事多诡谲,又赞辞佻巧,失史之体。陈氏亦谓其前后有赞为赘)。繇此而言,则班史失之同,范史失之诞,诚然矣。其后荀悦仿左氏之体,而作《前汉纪》(献帝以班固《汉书》文烦,命悦著为《汉纪》,词利事评,识者称之),袁宏剪范晔之秽,而作《东汉纪》,皆有可观。

    陈寿之志《三国》,王通数称其书(文中子称其依大义而肖异端,司马公善其叙事劲而有体,范顾称其词多劝戒,有益风化,虽文言不及而质直过之),而帝魏退蜀,其失非浅,使无习鉴齿诸人正之,则大统几于不辨矣(习鉴齿作《汉晋春秋》,起光武,终晋愍,以蜀为正,魏为篡,谓汉亡三年则已为晋,炎兴之名,天实命之也。嬴尝著《续后汉书》,亦指寿帝魏之失。刘知几《史通》云备王道则曹逆而刘顺。宋欧阳修论正统而不黜魏,其宾客章望之著《朝统论》非之)。

    《晋书》以何法盛等十八家之史未善,唐命房乔等再加拟次,而文多骈丽,有失史体。

    《南北史》成于李延寿,温公以佳史称之,然多详于北而略于南。

    盖当时两朝分错,国各有史,南朝则沈休文撰《宋书》,裴子野更删为《宋略》(初《宋史》臧质,鲁爽、王僧达诸传皆孝武自造,序事多虚。沈约撰为百卷,名《宋书》,裴子野删为《宋略》。世以裴略为上,沈次之,然子野述沈氏之家丑,休文载裴宗之世恶,互相诋诮)。

    江文通有《齐志》,萧子显更为《齐书》(《齐书·天文》但纪灾样,《州郡》不著户口,《祥瑞》多载图识,表云天文事秘,户口不知,不敢私载。曾南丰有其文益下之讥)。

    而梁陈二史,又成于姚思廉父子(思廉名简,其父察为梁史官,尝撰梁陈二史未成,思廉继成之。但为祖父扬名而言失实,不免《史通》“安在为史”之讥)。

    北朝则魏收有《魏书》(《北魏书》始于邓彦海,而终于魏收。收谄齐而贬魏,实北而贱南。受尔朱荣予之金则灭其恶,附杨遵彦之势则叙其世。初收得杨休之助,因谢曰:“无以报德,当为卿作佳传。”夙有怨者,多没其善,诸家子孙前后诉者,百有余人,故谓之忧史)。

    李百药有《齐书》。

    令狐德、苏绰、牛宏皆修《周史》(《后周书》先修于牛宏,而所因非故实,再经于德而所修多清言,宜晁氏以非其实录讥之也)。

    《隋书》则魏征总其事,而同修述者,颜师古、孔颖达也。

    韦述撰《唐书》,刘煦复增减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方镇百官表》出于杨尧臣,《律历·五行志》出于刘义叟,《列传》出于宋祁,而纪志则欧公成之也。其进表有云其事则增于前,其文则省于旧,刘原父谓此两句正《新唐书》之失。宋祁尝曰:“唐人诏令皆对偶之文,入史策如粉黛饰壮士,笙匏佐鼓声,非所宜也。”又故事修书只署官崇者,欧公以宋公于此用力久,遂各列其名)。

    梁唐晋汉周皆有史,宋薛居正辈尝修之矣。欧阳修以其烦猥失实,重修之而藏于家。后朝廷取付史监,谓之《新五代史》(欧公尝学《春秋》于胡爱、孙复,故褒贬谨严。观其立传之例,专主诛心之法,曰梁臣,曰唐臣,所以暴忠贞之一节;曰死节,曰死事,所以愧奸回之二心;曰《家人传》,则正家之义见矣;曰《一行传》,则高尚之义见矣;曰《唐六臣传》,则背唐附梁之罪明矣;曰《杂传》,则更事历代之徒诛矣。国史称其足以继班固、刘向,谓其笔力驰骋而无驳杂之说。吕方叔亦谓其最得春秋之法,虽司马子长无以加。特恨其晋出帝伦叙因濮园义而发;又不为韩膛眼立传,似轻节义,盖韩通之死,太祖犹未践极,其当在周臣明矣;又天文不载变异、黄龙、甘露之瑞,欲悉其纪果《春秋》书灾不书祥之意乎)。

    《宋史》之作,不一其人,李焘有《通鉴长编》,陈仲征有《二王本纪》,陈有《通鉴续编》,揭斯有宋辽金三史(与欧阳玄同修,斯乃附玄辈之私情,违杨廉夫之公议,并列以为三史而各自为)。惟陈之编,为知正闰。

    《元史》尝作于胡粹中,洪武间命宋濂等纂修(分纪传以著其君后臣工善恶之实,列表志以见其位号制度,事为之详),亦既有成书矣。(同上)

    《史记》(汉太史令龙门司马迁撰)、《前汉书》(汉兰台令史班固撰)、《后汉书》(宋宣城太守范晔撰)、《三国志》(晋平阳侯相陈寿撰)、《晋书》(唐太宗文皇帝御撰)、《宋书》(南齐散骑常侍沈约撰)、《南齐书》(梁安西外兵仁威记室参军司徒主簿太尉录事萧子显撰)、《梁书》(唐散骑常侍姚思廉撰)、《陈书》(姚思廉撰)、《隋书》(太尉扬州都督监修国史上柱国赵国公长孙无忌等奉敕撰)、《魏书》(北齐尚书右仆射魏收撰)、《后周书》(唐礼部侍郎兼修国史彭城县子令狐德等撰)、《北齐书》(隋太子通事舍人李百药撰)、《南史》(唐太子典膳丞崇贤馆学士御史台主簿兼直国史李延寿撰)、《北史》(唐李延寿撰)、《唐书》(翰林学士御龙图阁学士朝散大夫给事知制语充史馆修撰判秘阁欧阳修奉敕撰)、《五代史》(欧阳修撰)、《宋史》(开府议同三司上柱国录重国重事前中书右丞相监修国史领经筵事都总裁脱脱等奉敕撰)、《辽史》(脱脱修)、《金史》(脱脱修)、《元史》(翰林学士宋濂、翰林侍制承直郎王等修)。

    二十一史之外,则有司马温公之《资治通鉴》,然是非颇不尽协。朱紫阳因之而作《纲目》,笔削一本《春秋》,其书始于周威烈王,终于梁唐晋汉周,真不刊之史矣,惜其后此缺焉。明成化间,命大学士商辂等接修《宋元纲目》,颇得紫阳遗意,而正史皆备。(《啸虹笔记》)

    中秘书在文渊之署,约二万余部,近百万卷,刻本十三,抄本十七八,直者辰入未出,凡五楹,中一楹当梁拱间,竖一金龙柱。宣宗尝幸其地,与阁臣纟番咨询问,故入直史耳,不得中立设座云。神宗初年,沈晴峰太史所记如此。自古藏书之所,非止一处,汉有东观、兰台、鸿都等处,唐有秘书监、集贤书院等处,宋有崇文馆、秘书省等处,明初稽古定制,罢前代省监馆阁掌书之官,并其任于翰林院,设典稽二员。凡国家所有古今经籍图书之在文渊阁者,永乐中,遣翰林院修撰陈循往南京起取本阁所贮古今一切书籍,自一部至有百部以上,各取一部北上,余悉封识收贮如故。(《涌幢小品》)

    实录之名,起于唐明朝,平元都,即辇十三朝实录至京,修之至再。《太祖实录》修于建文,又再修于永乐,并历朝所修者,藏之金柜石室,最为秘密。申文定当国,命诸学士校雠,始于馆中誊出,携归秘第,转相抄录,遍及台省。若部属之有力者,盖不啻家藏户守矣。闻新安有余侍郎懋学,范布政阳,节略自为一家,太常不知何如?尝见余侍郎世穆两庙甚有体裁,然于吾学宪章诸书,及家乘别集,尚未暇及。(同上)

    《尔雅·翼》云:“史者示往知来者也,杌之为物,能逆知来事,故以名史。”班固作《西汉书》百篇未成,明帝初有人上书,言固私改《史记》,诏收固下京兆狱。固弟超上书,具列固著述意,会郡亦上固所为《汉书》,天子奇之,除兰台令,使成前书。唐天宝初,郑虔荥阳人,为协律郎,缀当世事,著书八十篇。有窥其稿者,上书告虔私撰国史,虔苍皇焚之,坐谪十年。玄宗爱其才,欲置左右,特更立广文馆,以虔为博士,子美有诗,广文之名起此。虔追译故书,得四十篇,苏源明名其书为《会粹》。班郑皆良史才,以未奉明旨得罪。至宋秦桧则禁私史,明以来无此禁,亦不明许人著。所谓中道而立,能者从之,圣圣逮矣。(同上)

    钱若水字澹成,又字长卿。宋太祖晏驾,若水监修实录,有驯犬号叫不食,诏遣使送陵寝。参知政事欲若水书其事,遗之诗曰:“白麟朱雁且勿书,劝君书之惩浮俗。”若水不从。后奏若水成书,不列监修官吕端名,以为掠美。若水援唐故事,有实录不书监修官名,众不能屈。(同上)

    《韵府群玉》阴时夫所集,明太祖时时取观之。解缙谏,以为此兔园寒士之笔,所见者陋,非帝王所宜观。遂掷其书不复顾,而御制《心经》等书皆成,缙之受知深矣。(同上)

    唐永徽以前,左右史惟对仗承者,仗下谋议不得闻。唐武后时,平章姚以帝王谟训不可阙,起居仗下所言军政,要宰相自撰,号《时政记》,以付史馆,从之。字令璋,思廉之孙。(同上)

    陆鲁望建祠堂,塑己像。咸淳中有盛氏子醉,仆其像于水,腹中皆其生平诗文稿。(同上)

    新安谢主改《三国志》为《季汉书》,尊昭烈以继东西汉之后。然先年吴中有德园吴先生者,挺庵宪副之父,以岁贡受子封,不仕孝友。饶文学,亦窜定《三国志》,计正统,名《续后汉书》,可见好事都有人先做去,其曰季,不若续为妥。(同上)

    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八封之说,谓之《八索》,九州之志,谓之《九丘》。然自孔子删述之后,所可信者,惟六经而已。(《郡书备考》)

    按《参同契》为丹经之祖,然考《隋·唐·经籍志》皆不载其书名,惟《神仙传》云:“魏伯阳上虞人,通贯诗律,文辞赡博,修真养志,约《周易》作《参同契》。”(《升庵外集》)

    南方有掘地得石函,中有古文《参同契》,魏伯阳所著上中下三篇,叙一篇。徐景休《笺注》亦三篇,后序一篇。淳于叔通《补遗三相类》,上下二篇,后序一篇,合为十一篇,盖未经后人妄紊也,亟借录之。未几,有人自吴中来,则有刻本,乃妄云苦思精索,一旦豁然若有神悟,离章错简,雾释冰融其说,既以自欺,又以欺人甚矣。及观其书之别叙,又云自会稽来,贻以善本,古文一出诸伪,尽正一叶半简之间,其情已见。作伪书者,云崖道人杜一诚也。(同上)

    海盐王沂阳家多藏书,所萃丘陵学山中,有《子贡诗传》、《申培诗说》,云皆出其手也。俄失火,被发狂叫,诸壮见曰:“筐箧不烦救,第得一囊书者,当重酬。”火甚炽,卒不能得,大呼曰:“祝融不仁,忍歼我千秋知契邪?”一为蹋地号哭,此正可谓有书癖。(《只编》)

    虞初撰《周说》九百四十三篇,小说家始于虞初。(《古今原始》)

    铅椠椠板长三尺,谓以铅刻于椠而书之,木可修削,故简板称教削。(《群碎录》)

    宋贾黄中幼时,聪悟过人,父师取书,与其身相等,令读之,谓之等身书。张子野词:等身金,谁能意买此好光景?(《希{钱}<谷瓦>笔》)

    《书》自蔡中郎邕字伯阶,于嵩山石室中得八角垂芒之秘,遂为书家授受之祖。后传崔瑗子玉,韦诞仲将及其女琰文姬,姬传钟繇元常。魏相国元常初与关枇杷学书抱犊山,师曹喜、刘得升。后得韦诞冢所藏书,遂过于师,无以为比。系传庾征西翼卫夫人李氏,及其犹子会卫夫人传晋右将军王羲之逸少。逸少世有书学,先于其父枕中,窥见秘奥,与征西相师友。晚入中州,师郑众,碑隶兼崔蔡,草并杜章,真集韦钟章齐皇索,润色古今。典午之兴,登峰造极,书家之盛,若张丞相华,嵇侍中康,山吏部涛,阮步兵籍,向刺中秀辈,翰墨奇秀,皆非其匹。故庾征西始疑而终服,谢太傅得片纸而宝藏,冠绝古今,不可尚已。右军传子若孙,及郄超、谢フ等,而大令献之独擅厥美。大令传甥羊欣,羊欣传王僧虔,僧虔传萧子云,阮研孔琳之子云,传隋永欣师智永。智永传唐虞世兴世南伯始,伯始传欧阳率更询,及褚河南遂良,登贤,传薛少保稷嗣通,是为贞观四家,而孙处礼过庭独以草法为世所赏。少保传李北海邕,与贺监知章,同鸣开元之间。率更传陆长史柬之,柬之传犹子彦远,彦远传张长史旭。旭传颜平原真卿,李翰林白,徐会稽浩,真卿传柳公权京兆,零陵僧怀素,藏真,邬彤、韦玩、崔邈、张从申,以至杨凝式,凝式传于南唐韩熙载、徐铉兄弟。宋兴李西台建中,周缮部越,皆知名。象苏舜卿薛少彭继之,以逮南渡小米,传其家法,盛行于世。王延筠以南宫之甥,擅名于金,传子澹游,至张天锡,元初鲜于枢伯机得之。独吴兴赵文敏公孟ぽ始事张即之,得南宫之传,而天资英迈,积学功深,尽掩前人,超入魏晋,当时翕然师之。康里平章子山得其奇伟,浦城杨翰林仲弘得其雅健,清江范文正公得其洒落,仲穆造其纯和。及门之徒,惟桐江俞和子中以书鸣,洪武初,后进犹及见之。子山在南台时,临川危太朴饶介之得其传授,而太朴以教宋遂仲珩、杜环叔循、詹希元孟举。孟举少亲受业子山之门,介之以教宋克仲温,而在至正初,揭文安公亦以楷法得名,传其子ι,其孙枢在洪武中,仕为中书舍人,与仲珩叔循声名相埒云。(《春雨杂述》)

    《墨池编》论字体有擘汇书,今书家不解其义。按《颜真卿集》有云:“点画稍细,恐不堪久,臣今谨据石擘窠大书玉弹。”《玉堂嘉话》云:“东坡洗玉池铭,擘窠大字极佳。”又云:“韩魏公书杜少陵画体诗,擘窠大字,此法宋人多用之。”(《升外集》)

    飞白字之名,书家例知之,但不晓作何状。予按王隐云:“飞白变楷制也,本是宫殿题署,势既遒劲,文字宜轻微不满,名为飞白。”据此,则如今篆书之渴笔,俗所谓沙笔是也。唐人好奇,或作禽鸟花竹之像,顺陵碑略有数字,今绝无作之者。惟方外道流书酒肆壁,作竹节雀头形,俗可憎矣。(同上)

    按草书者,后汉征士张伯英所造也。梁武帝《草书状》曰:“蔡邕云:‘昔秦之时,诸侯争长,羽檄相传,望烽走驿,以篆颖难,不能救急,遂作赴急之书。’今之草书也。”(《客中闲集》)

    《草书百韵歌》乃宋人编成,以示初学者,注名于羲之。嘉靖间有一中书,取以刻石,而一钜公序之,信以为然。有自京师来滇,持以问杨用修曰:“此羲之《草韵》也。”杨戏之曰:“字莫高于羲之,得羲之自作《草书百韵歌》,奇矣。又如诗莫高于杜子美,子美有《诗学大成》;经书出于孔子,孔子有《四书活套》,若求得二书,与此为三绝矣。”其人愕然曰:“孔子岂有《四书活套》乎?”杨曰:“孔子既无《四书活套》,羲之岂有《草书百韵》乎?”其人始悟。(《尧山堂外纪》)

    宋太宗淳化三年,出御府所藏历代真迹,命侍书王著模刻禁中,厘为十卷,是为历代法帖之祖。(《谙系杂说》)

    汉兴,有草书,不知作者姓名。至章帝时,有杜伯度崔瑗崔实皆称工,自苍颉科斗一变为史籀大篆,再变为李斯小篆,四变为程邈隶书,至草书为五变矣。(《古今原始》)

    吴人皇象能草,世称沈著痛快。(《五色线》)

    北齐郎基为郑州长史,性情俭,惟令人写书。潘子仪遗书曰:“在官写书,亦是风流罪过。”(同上)

    钟繇为行书法,非草非真,离方遁圆,入真者谓之真行,带草谓之草行,书法至此,凡六变矣。蔡伯阶为八分书,则七变矣。(《古今原始》)

    《毛诗》三万九千一百二十四字,《尚书》二万五千七百字,《周礼》四万五千八百六字,《礼记》九万九千二十字,《周易》二万四千二百七字,《春秋左氏传》一十九万六千八百四十五字,《论语》一万二千七百字,《孟子》三万四千六百八十五字,《孝经》一千九百三字,大小九经,合四十八万四千九十五字。且以中才为率,若日诵三百字,不过四年半可毕。或以天姿稍钝,减中才之半,日诵一百五十字,亦止九年可毕。苟能熟读而温习之,使入耳著心,久不忘失,全在日绩之功耳。(《郑耕老劝学》)

    九经非唐制,亦非宋制,唐以《礼记》、《春秋左传》为大经,《诗》、《周礼》、《仪礼》为中经,《易》、《书》、《春秋》、《公》为小经。宋合三传,舍《仪礼》而以《易》、《书》、《诗》、《周礼》、《礼记》、《春秋》为六经。又以《孟子》升经,《论语》、《孝经》为三小经。明郝敬九经大异,于是窃谓《仪礼》、《公》皆不可阙,当补曰《仪礼》五万六千六百二十四字,《公羊传》四万四千七十五字,《梁传》四万一千五百十二字,合十四万二千二百十一字,日诵三百字,更一年三四月可毕,即减半,亦不过二年半。至《尔雅》十一卷,存以流览,可不复成诵。呜呼!以《禹贡》行河,以《洪范》察变,以《春秋》断狱,或以之出使。以《甫刑》校律例条法,以三百五篇当谏书,以《周官》致太平,以《礼》为服制,以兴太平,此则《两汉志》也,始可谓之真经术,盖闻诸庭训云。(《太原阎咏识》)


如果你对寄园寄所寄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
重要声明:典籍《寄园寄所寄》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