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第三百八十八 悟前生二

类别:子部 作者:李昉 等编著 书名:太平广记

    顾非熊 齐君房 刘立 张克勤 孙缅家奴 文澹 王鄂 僧道杰 袁滋

    崔四八 马思道

    顾非熊    顾况有子,数岁而卒,况悲伤不已,为诗哭之云:“老人哭爱子,日暮千行血。心逐断

    猿惊,迹随飞鸟灭。老人年七十,不作多时别。”其子虽卒,魂神常在其家,每闻父哭声,

    听之感恸。因自誓,忽若作人,当再为顾家子。一日,如被人执至一处,若县吏者,断令托

    生顾家。复都无所知。勿觉心醒开目,认其屋宇兄弟,亲爱满侧,唯语不得。当其生也,已

    后又不记。至七岁,其兄戏批之,忽曰:“我是尔兄,何故批我?”一家惊异。方叙前生

    事,历历不误,弟妹小名,悉遍呼之。即顾非熊也。(出《酉阳杂俎》)

    顾况有一个儿子,活了不几岁就死去了。顾况悲痛不止,作诗悼念儿子说:“老人哭爱

    子,日暮千行血。心逐断猿惊,迹随飞鸟灭。老人年七十,不作多时别。”顾况的儿子虽然

    已死,但他的魂魄却经常在家中飘荡。每当他听到父亲的哭声,心里非常感动。于是他发

    誓:如果将来再投生为人,还做顾家的儿子。有一天,他好象被人带到一个地方,有一个象

    县官模样的人,判决命令他到顾家托生,再往后就失去了知觉。过了一段时间,他忽然觉得

    心里明白了,睁开眼睛,看到了家中和自己的弟兄,身边站满了亲人。唯独不能说话,知道

    自己已经重新托生。对从这以后的事情,他又记不清了。他长到七岁时,他的哥哥和他玩耍

    时打了他。他忽然说:“我是你的哥哥,你为什么打我?”一家人都很惊诧。这时,他才把

    前生的事讲述出来,每件事都丝毫不差。弟弟、妹妹的小名全都能叫出来。他就是顾非熊。

    齐君房    齐君房者,家于吴。自幼苦贫,虽勤于学,而寡记性。及壮有篇咏,则不甚清新。常为

    冻馁所驱,役役于吴楚间,以四五六七言干谒,多不遇侯伯礼接。虽时所获,未尝积一金。

    贮布袋,脱满一绳,则必病,罄而复愈。元和初,游钱塘,时属凶年箕敛,投人十不遇一,

    乃求朝飧於天竺。至孤山寺西,馁甚,不能前去,因临流零涕,悲吟数声。俄尔有胡僧自西

    而来,亦临流而坐。顾君房笑曰:“法师,谙秀才旅游滋味否。”君房曰:“旅游滋味即足

    矣。法师之呼,一何谬哉!”僧曰:“子不忆讲《法华经》于洛中同德寺乎?”君房曰:

    “某生四十五矣,盘桓吴楚间,未尝涉京江,又何有洛中之说乎?”僧曰:“子应为饥火所

    恼,不暇忆前事也。”乃探钵囊,出一枣,大如拳。曰:“此吾国所产,食之知过去未来

    事,岂止於前生尔。”君房馁甚,遂请食之。食讫甚渴,掬泉水饮之。忽欠伸枕石而寝,顷

    刻乃寤。因思讲《法华》于同德寺,如昨日焉。因泣涕礼僧曰:“震和尚安在?”曰:“专

    精未至,再为蜀僧,今则断攀缘矣。”神上人安在?”曰:“前愿未满,又闻为法师矣。”

    “悟法师焉在?”曰:“岂不忆香山寺石像前,戏发大愿,若不证无上菩提,必愿为赳赳贵

    臣。昨闻已得大将军。当时云水五人,唯吾得解脱,独尔为冻馁之士耳。”君房泣曰:“某

    四十馀年日一餐,三十馀年拥一褐。浮俗之事,决断根源。何期福不圆修,困于今日。”僧

    曰:“过由师子座上,广说异端,使学空之人,心生疑惑。戒珠曾缺,禅味曾膻,声浑响

    清,终不可致。质伛影曲,报应宜然。”君房曰:“为之奈何?”僧曰:“今日之事,吾无

    计矣。他生之事,庶有警于吾子焉。”乃探钵囊中,出一镜,背面皆莹彻。谓君房曰:“要

    知贵贱之分,修短之限,佛法兴替,吾道盛衰,宜一览焉。”君房览镜,久之谢曰:“报应

    之事,荣枯之理,谨知之矣。”僧收镜入囊,遂挈之而去。行十余步,旋失所在。是夕,君

    房至灵隐寺,乃剪发具戒,法名镜空。大和元年,李玫习业在龙门天竺寺,镜空自香山敬善

    寺访之,遂闻斯说。因语玫曰:“我生五十有七矣,僧腊方十二。持钵乞食,尚九年在。舍

    世之日,佛法其衰乎!”诘之,默然无答。乃请笔砚,题数行於经藏北垣而去。曰:“兴一

    沙,衰恒沙。兔而罝,犬而孥。牛虎相交亡角牙宝檀终不灭其华。”(出《纂异记》)

    有个人叫齐君房,家住在吴地。他自幼家境贫苦,虽然勤奋学习,但是能熟记的却很

    少。成年以后,尽管写了一些文章,但没有什么太新颖的地方。所以经常挨冻受饿,流落于

    吴楚一带。他经常拿一些自己创作的四五六七言诗句去求助于人,但多半不被当权者赏识。

    虽然偶尔也能换来几文赏钱,但从来没有积攒下银两。既便钱袋中有些积蓄,也还刚满一

    串,就必然得病。等到把积蓄的钱用光了,病也就好了。元和初年,他漫游钱塘江。这时正

    值灾荒年,官府却趁机搜刮钱财。因此,他投奔十人也遇不到一个接待他的,只好每天到天

    竺寺去讨早饭吃。有一天,他刚走到孤山寺西面,已经饿得受不了了,无法继续赶路,只好

    面对江水哭泣流泪,悲痛地呻吟。过了一会,有个西方僧人从西面走来,也面对着大江坐

    下。然后转过头对齐君房笑着说:“法师,尝到秀才在外旅游的滋味了吧?”齐君房回答

    说:“旅游的滋味已经尝够了,‘法师’这个称呼可太荒诞了。”僧人说:“你不记得在洛

    中同德寺讲《法华经》的事情了吗?”齐君房说:“我活了四十五岁,只漫游往返于吴楚之

    间,从来没有渡过长江,又怎么能有到过洛中一说呢。”僧人说“你现在正被饥饿所烦恼,

    没有时间来回忆以前的事情。”说着便伸手去口袋中摸出一枚象拳头那么大的红枣来,对齐

    君房说:“这是我国出产的,吃下去可以知道过去和未来的事情,岂止生前的事呢。”齐君

    房饿极了,从僧人手中把枣拿过来就吃了下去。吃完后,觉得口中非常干渴,就到泉边捧起

    泉水喝起来。喝完水后,打呵欠,伸懒腰,感到非常困倦,头枕着石头就睡着了。不一会

    儿,睡醒了。醒来后他忽然记起了在同德寺讲《法华经》一事,并且就象发生在昨天一样。

    于是他流着眼泪向僧人施礼问道:“震和尚如今在哪里?”僧人说:“钻研佛经没有达到顶

    峰,再度到蜀地做和尚。现在已经断了向上爬的尘缘了。”齐君房又问:“神上人现在何

    处”?僧人回答说:“以前的心愿未能了结,听说又做法师了。”“悟法师在哪里?”回答

    说:“难道不记得他在香山寺石像前玩笑间许下的志愿吗?假若不能达到了悟无上菩提的境

    界,就要成为有权势的将相,前不久听说他已经做了大将军了。当时我们五个云游僧人,唯

    独我得以解脱,也只有你还是个受冻挨饿的人哪。”齐君房流着泪说:“我四十多年来,每

    天只吃一餐饭,三十多年只有一件粗布衣服。人世间之俗事,早就想同他断绝牵涉。为什么

    总是不能功德圆满反而受难到现在呢”?僧人说:“过错是发生在你教弟子的讲堂之上,那

    里你大讲异端邪说,使弟子们产生疑惑,歪曲佛经真义,使禅味沾染了膻味。虽然你讲经声

    音浑厚响亮但始终不能修成正果。你身斜影歪,所以得到如今的报应。”齐君房又问:“如

    今我应该怎么办呢?”僧人说:“事到如今,我也没有什么办法。前世之事,希望能够对你

    有所警戒。”说着伸手到口袋中拿出一面镜子,镜子的背和面都晶莹剔透。僧人对齐君房

    说:“要知道贫贱的差别,苦乐的短长,佛法的兴衰交替,我们教门的前途,可以看一看这

    面镜子。”齐君房拿过镜子仔细观看。过了很久道谢说:“报应的因果,荣枯的道理。我都

    知道了。”僧人将镜子收入口袋里走了。刚走出十多步远,便踪迹皆无。这天晚上,齐君房

    到灵隐寺,剪掉头发,受了戒,取法号为“镜空”。大和元年,李玫在龙门天竺寺攻习学

    业,镜空从香山敬善寺来看望他。于是,对李玫讲了这段往事。并因此而又对李玫说:“我

    现在已经五十七岁了。做佛家弟子才十二年,拿钵讨吃日子还有许多年。等到了我弃世而去

    那天佛法会不会衰落呢?”李玫问什么缘故,镜空只是沉默而不答话。接着他叫人拿来笔

    砚,在茂经阁的北墙上题了几行字。题字为:兴盛只是一时的,只有衰落是永恒的啊,狡兔

    入罗网,恶犬遭牵拿。牛虎相斗损坏的是角和牙,宝檀到任何时候也不会泯灭其光华。

    刘 立    刘立者,为长葛尉。其妻杨氏,忽一日泣谓立曰:“我以弱质,托附君子,深蒙爱重。

    将谓琴瑟之和,终以偕老。何期一旦,舍君长逝。”哽咽涕泗,不能自胜。立曰:“君素无

    疾恙,何得如此?”妻言我(“我”原作“后”,据明抄本改。)数日沉困,精思恍惚,自

    度必不济矣,且以小女美美为托。又谓立曰:“他日美美成长,望君留之三二年。”其夕杨

    氏卒。及立罢官,寓居长葛,已十年矣。时郑师崔公,即立之表丈也。立往诣之,崔待之亦

    厚。念其贫,令宾幕致书于诸县,将以济之。有县令某者,邀立往部外看花。及期而县令有

    故,不克同往,令立先去,舍赵长官庄。行三二里,见一杏园,花盛发,中有妇女十数人。

    立驻马观之,有一女,年可十五六,亦近垣中窥。立又行百许步,乃至赵长官宅。入门,见

    人物匆遽,若有惊急。主人移时方出。曰:“适女子与亲族看花,忽中暴疾,所以不果奉

    迎。”坐未定,有一青衣与赵耳语,赵起入内,如是数四,又闻赵公嗟叹之声,乃问立曰:

    “君某年某月为长葛尉乎?”曰:“然。”“婚杨氏乎?”曰:“然。”“有女名美美,有

    仆名秋笋乎?”曰:“然。”,仆今控马者是矣。”赵又(“又”原作“女”,据明抄本

    改)叹息惊异。旋有人唤秋笋入宅中,见一女,可十五六,涕泣谓曰:“美美安否?”对

    曰:“无恙也。”仆拜而出,莫知其由,立亦讶之。徐问赵曰:“某未省与君相识,何故知

    其行止也?”赵乃以实告曰:“女适看花,忽若暴卒,既苏,自言前身乃公之妻也,今虽隔

    生,而情爱未断。适窥见公,不觉闷绝。”立歔欷久之。须臾,县令亦至,众客具集。赵具

    白其事,众咸异之。立曰:“某今年尚未高,亦有名官,愿与小娘子寻隔生之好。”众共成

    之,于是成婿。而美美长于母三岁矣。(出《会昌解颐录》)

    刘立是长葛县尉,他的妻子杨氏有一天突然对他说:“我把自己孱弱的身体寄托依附于

    您,十分感激你对我的厚爱。本以为可以夫妻和睦白头偕老。没想到很快我会舍弃你而离开

    人世。”说完呜呜咽咽地哭起来,悲伤地无法控制自己。刘立说:“你平时一点病都没有,

    怎么会像你说的那样呢?”杨氏说:“我这几天十分困乏,精神恍惚,自己觉得一定不会好

    了。我把小女儿美美托付给你。”接着又对刘立说:“等到美美长大成人后,希望你能留她

    二三年再嫁人。”当天晚上杨氏就死去了。十年以后,刘立不再做官,仍居住在长葛县。当

    时的郑师崔公是刘立的表丈人。有一天刘立去拜访他,崔公待他很好。考虑到他很贫穷,便

    让幕僚给各县写信,希望能接济他。有个县令,邀请刘立到城外去赏花。到了赏花那天,县

    令临时有事,不能一同前往,让刘立先走一步,到郊外赵长官的庄院。刘立走了二三里路,

    看见一个杏园,杏花开得正艳。园中有十多个女子正在赏花。刘立勒住马站在那里观看。其

    中有个女子,年纪大约十五六岁,走到墙边偷偷看着刘立。刘立又走了百十步,就到了赵长

    官的宅院。进院后,看见人们匆匆忙忙地跑来跑去。好象发生了什么紧急的事情。主人赵长

    官过了很长时间才出来会客。赵长官告诉刘:“刚才女儿同家人一起赏花,忽然得了急病,

    因此未能及时出来迎接你。”刚坐了一会,有一个婢女同赵长官耳语几句,赵长官起身进入

    内室。这样出出进进来回几次。接着又听到赵长官不住的叹息,然后问刘立说:“你某年某

    月做过长葛县尉吗?”刘立说:“做过。”赵长官又问:“娶的是杨氏吗?”刘立说:

    “对。”赵长官又问:“你有个女儿叫美美,有个仆人叫秋笋吗?”刘立说:“是,今天给

    我牵马的就是那个仆人。”赵长官又感叹又惊讶。一会儿,有人唤秋笋进内宅。秋笋看见一

    个女子,大约十五六岁,眼中流着泪问她:“美美好吗?”秋笋回答说:“平安无事。”秋

    笋拜别出来,不明白其中的缘由。刘立也对这事感到惊讶。轻声问赵长官:“我不记得过去

    同您相识,为什么对我的一切都很了解呢?”赵长官把实情告诉给刘立说:“小女儿刚才赏

    花,忽然昏死过去。等到苏醒过来后,她说前世曾经是你的妻子。现在虽然隔世转生,可是

    与你的情爱并没有断绝。刚才见到你,心情激动,不知不觉昏死过去。”刘立听了感叹很

    久。过不多时县令也赶来了,客人全部到齐,赵长官把这件事又详细讲述了一遍,大家都感

    到很惊奇。刘立说:“我现在年纪还不算太大,也还有功名地位,愿意同小姐求得隔生之姻

    缘。”大家都赞成此事。于是刘立就做了赵家的女婿。女儿美美反而比母亲大了三岁。

    张克勤    张克勤者,应明经举。置一妾,颇爱之而无子。其家世祝华岳神,祷请颇有验。克勤母

    乃祷神求子,果生一男,名最怜,甚慧黠。后五年,克勤登第,娶妻经年,妻亦无子,母亦

    祷祈之。妇产一子,而最怜日羸弱,更祷神求祐。是夕,母见一人,紫绶金章,谓母曰:

    “郎君分少子,前子乃我所致耳。今妇复生子,前子必不全矣。非我之力所能救也。”但谢

    其祭享而去。后最怜果卒,乃以朱涂右膊,黛记眉上,埋之,明年。克勤为利州葭萌令,罢

    任,居利州。至录事参军韦副家,见一女至前再。克勤视之,颇类最怜。归告其母,母取视

    之,女便欣然。谓家人曰:“彼我家也。”及至,验其涂记,宛然具在。其家人使人取女,

    犹眷眷不忍去焉。

    张克勤参加明经考试,娶了一个小妾。他对这小妾非常宠爱,但是小妾没有给他生孩

    子。他们家世代信奉华岳神,拜祭祈求非常灵验。张克勤的母亲便祈祷神灵赐给他家一个孩

    子。后来克勤的小妾果然生了个男孩,取名叫最怜。这孩子非常聪明。五年以后,张克勤考

    中进士,娶妻多年也没有生孩子。他的母亲又去祈求神灵,儿媳果然也生了男孩。可是从那

    以后,最怜一天比一天消瘦,只好再去求助神保祐。当天晚上,克勤的母亲梦见一个人,系

    着紫丝带,佩带黄金印,对克勤的母亲说:“你的儿子命中少子,先前生的那个孩子是我送

    来的,后来又让生了第二个,头一个儿子一定不会保全了,这不是我的力量所能挽救的。”

    谢谢他们的祭品后就走了。后来最怜果然死去了。死后家里人用朱砂涂在他的右胳膊上,把

    黑色涂在他的眼眉上,埋葬了。第二年,张克勤任利州葭萌县令。免职后,仍居住在利州。

    有一天他到录事参军韦副家去做客,一个小女孩前来同他见礼。张克勤看她长得非常象最

    怜,回家后把这件事告诉给他的母亲。他母亲让人把她领来看一看,小女孩听到后非常高兴

    地答应了,并对家里人说:“那里也是我的家啊。”等到女孩来了,察看涂记的那些地方,

    印迹还在。女孩家派人前来领她回去,她还非常留恋地不愿离去。

    孙缅家奴    曲沃县尉孙缅家奴,年六岁,未尝解语。后缅母临阶坐,奴忽瞪视。母怪问之,奴便笑

    云:“娘子总角之时,曾着黄裙白裶襦,养一野狸,今犹忆否?”母亦省之。奴云:“尔时

    野狸,即奴身是也。得走后,伏瓦沟中,闻娘子哭泣声,至暮乃下,入东园,园有古冢,狸

    於此中藏活。积二年,后为猎人击殪。因随例见阎罗王。王曰:‘汝更无罪,当得人身。’

    遂生海州,为乞人作子。一生之中,常苦饥寒,年至二十而死。又见王,王云:‘与汝作贵

    人家奴。奴名虽不佳,然殊无忧惧。’遂送至此。今奴已三生,娘子故在,犹无恙有福,不

    其异乎!”(出《广异记》)

    曲沃县尉孙缅的家奴,六岁还不会说话。有一天,孙缅的母亲在台阶上坐着,家奴忽然

    用眼睛直瞪着她。孙母生气地问他为什么这样看她。家奴笑着说:“夫人您小时候,曾经穿

    过黄色的裙子,白色的短袄,并且养过一只野猫,现在还记得不?”孙母也记得这些事。家

    奴又说:“那只野猫就是我的前身。后来得机会逃走,潜伏在房顶上面的瓦沟里,听到夫人

    的哭声了,夜里我下来,进入东园,园内有座古坟,我就在那里藏身生活。两年后被猎人打

    死。死后我照例去见阎王,阎王说:“你没有罪过,应当得到一个人身。”于是就托生到了

    海州,给一个乞丐当了儿子。一生都在饥饿寒冷之中,只活到二十岁就死了。死后又去见阎

    王,阎王说:“就让你做富人的家奴吧,家奴的名称虽然不好听,但是无忧虑和危机。”于

    是得以来到这里。现在奴才我已经转世三次了,夫人依然健在,真是福大寿长。您说这不是

    件很不平常的事情吗?”

    文 澹    前进士文澹甚有德行,人皆推之。生(“生”原作不,据明抄本改)三四岁,能知前生

    事。父母先有一子,才五岁,学人诵诗书,颇亦聪利。无何,失足坠井而卒。父母怜念,悲

    涕不胜。后乃生澹。澹一旦语父母曰:“儿先有银胡芦子并漆球香囊等,曾收在杏树孔中,

    不知在否?”遂与母寻得之。父母知澹乃前子也,怜惜过于诸兄。志学之年,词藻俊逸。后

    应举,翰林范学士禹偁坐下及第。澹之兄谷也。(出《野人闻语》)

    进士文澹品德行为高尚,受到人们的推崇。他三四岁的时候,就知道前生的事情。文澹

    的父母先前有过一个儿子,五岁就开始跟别人学读诗书,非常聪明伶俐,但不幸失足坠入井

    中溺死了。父母非常怀念他,悲痛到了极点。后来又生了文澹。文澹有一天对父母说:“我

    先前有银胡芦子和漆球、香袋等东西,被我放在杏树洞中,不知现在还在不在那里?”于是

    同母亲一起去寻找,果然找到了。父母才知道文澹就是先前那个儿子转生的。对他喜爱的程

    度超过了他的几个哥哥。文澹十五岁时,文章就写得词藻华丽,隽咏清秀。后来参加科举考

    试,经翰林院学士范禹偁的主考考中进士。文澹的哥哥叫文谷。

    王 鄂    唐王鄂者,尚书鄑之弟也。西京乱离,鄑挈家入蜀,沿嘉陵江下。至利州百堂寺前,鄂

    年七岁,忽云:“我曾有经一卷,藏在此寺石龛内。”因令家人相随,访获之。木梳亦存。

    寺僧曰:“此我童子也。”较其所夭之年,与王氏之子所生之岁,果验也。其前生父母尚

    存。及长仕蜀,官至令录。

    唐朝有个叫王鄂的,是尚书王鄑的弟弟。西京动乱时人们纷纷逃离西京。王鄑带领全家

    前往蜀郡,沿着嘉陵江下行至利州百堂寺前,当时才七岁的王鄂忽然对家里人说:“我曾经

    有一卷经书藏在这座寺院的石龛之内。”说完让家人跟着他去找,果然找到了,同时还找到

    一柄旧木梳。寺里的和尚见到说:“这孩子是我过去的童子。”查对童子夭亡的时间,同王

    氏生王鄂的时间果然相同。他的前生的父母还在。王鄂成年后在蜀郡做官,一直做到令录。

    僧道杰    相州滏阳县人信都元方,少有操尚,尤好释典,年二十九。至显庆五年春正月死。死后

    月余,其兄法观寺僧道杰,思悼不已,乃将一巫者至家,遣求元方与语。道杰又颇解法术,

    乃作一符,摄得元方,令巫者问其由委。巫者不识字,遣解书人执笔。巫者为元方口授,作

    书一纸,与同学冯行基,具述平生之意,并诗二首。及其家中,亦留书启。文理顺序,言词

    凄怆。其书疏大抵劝修功德,及遣念佛写经,以为杀生之业,罪之大者。无过于此。又云:

    “元方不入地狱,亦不堕鬼中,全蒙冥官处分。今于石州李仁师家为男。但为陇州吴山县石

    名远,于华岳祈子,及改与石家为男。又再受生日逼,匆迫不得更住。从二月受胎,至十二

    月诞育。愿兄等慈流。就彼相看也。”言讫,涕泣而去。河东薛大造寓居滏阳,前任吴山县

    令,自云,具识名远。智力寺僧慧永、法真等说之。(出《冥报拾遗》)

    相州滏阳县有个叫信都元方的人,青少年时就有高尚的品德理想,尤其喜好佛教经典。

    二十九岁。在显庆五年春天正月里死去。死后一个月,他的哥哥法观寺和尚道杰因为十分怀

    念他,就把一个巫师请到家中,让他作法使自己能够和元方的灵魂对话。道杰自己也精通法

    术,他写了一道符,摄来了远方的灵魂,让巫师问他问题。巫师不认字,让会写字的人执笔

    记录。巫师替元方口授。写信一封,交给同学冯行基,元方陈述了一生的经历和志愿,同时

    还作了二首诗。对他的家属也留下了书信。文理顺畅,言词凄惨悲凉。主要内容都是规劝人

    们修行功德和让人们念佛写经的。他认为罪恶深重,没有能超过以杀生为职业的人的。他还

    说:“元方没有入地狱,也没有堕入鬼的行列中,这全是靠阴间官员安排决定。原已决定让

    我去做石州李仁师的儿子,只是因为陇州吴山县石名远,到华岳拜祭求子,又改为去做石家

    的儿子。如今托生的日子逼近,所以不能久留。从二月怀胎、到十二月诞生。希望哥哥等对

    我慈爱的人们,到那里同我见上一面。”说完,哭泣着离去。住在滏阳的薛大远是前任吴山

    县令,他说认识名远。智力寺僧慧永和法真等也讲述过这件事。

    袁 滋    复州青溪山,秀绝无比。袁相公滋未达时,居复郢间。睛日偶过峻峰,行数里,渐幽奇

    险怪,人迹罕到。有儒生,以卖药为业,家焉。袁公与语,言甚相狎,因留宿。乃问曰:

    “此处合有灵隐者,曾从容不?”答曰:“有道者五六人,每两三日一至,不知居处。某虽

    与之熟,亦不肯言。”袁曰:“某来修谒,得否?”曰:“彼甚恶人,然颇好酒。足下求美

    酝一榼,就此宿候,或得见也。”袁公去,得酒持至,以伺之,数夕果到。五人鹿皮冠或纱

    帽,藜杖草履,遥相与通寒喧,大笑,乃临涧濯足戏弄。儒生置酌列席,少顷,尽入茅舍,

    睹酒甚喜。曰:“何处得此?”既饮数杯,儒生曰:“某非能自致,有客携来,愿谒仙

    兄。”乃导袁公出,历拜俯偻。五人相顾失(“失”原作“视”,据明抄本改)色,且悔饮

    此酒,兼怒儒生曰:“不合引外人相扰。”儒生曰:“兹人诚志可赏,况是道流,稍许从

    容,亦何伤也!”意遂渐解。复睹袁公恭甚,乃时与语笑。目袁生曰:“坐。”袁再拜就

    席。少顷半酣,颇欢。注视袁公,相谓曰:“此人大似西峰坐禅和尚。”良久云:“直是。

    屈指数日,此僧亡来四十七年矣。”问袁公之岁,正四十七。相顾抚掌曰:“觅官职去,福

    禄至矣,已后极富贵。”遂呼主人别,袁公拜,道流皆与握手。过涧上山顶,们罗跳跃,有

    若飞鸟,逡巡不见。(出《逸史》)

    复州青溪山景色秀丽天下无比。丞相袁滋当初还没有功名的时候,曾居住在复州和郢城

    之间。有一天,天气晴好,他偶尔路过青溪山,走过几里地后,山势景物越来越幽深险峻,

    人迹很难达到那里。这时,他遇到一个以卖药为生的读书人。这书生的家就住在这里。袁滋

    同他交谈,言语非常投机,当晚就住在书生家里。袁滋问书生:“这里应该有隐居的仙人

    啊!你同他们见过面吗?”书生回答说:“有五六个道士,每隔二三天到这来一次,不知他

    们居住在什么地方。我虽然同他们很熟悉,但他们也不肯告诉我。”袁滋说:“我想来拜见

    他们,可以吗?”书生说:“他们非常厌恶生人,可是喜欢饮酒。你如果能够准备一坛好

    酒,然后住在这里等候,或许能够见到他们。”袁滋离开后,弄到了一坛好酒,回来等候仙

    人。几天后的一个傍晚,道士果然来了。五个道士有的人戴鹿皮帽子,有的戴纱帽,拄着藜

    杖,穿着草鞋。书生远远地和他们问候,这些人哈哈大笑着到了小溪边,一边洗脚一边说

    笑。书生立即摆上酒席。不一会,他们进到茅草房里,看见酒非常高兴。问书生:“在哪地

    方弄到的酒?”喝了几杯以后,书生说:“不是我弄到的酒,是位客人带来的,他想要拜见

    几们仙长。”于是引袁滋出来施礼相见。五个道士互相观瞧变了脸色,都后悔喝了这酒。一

    齐对书生发脾气说:“不应该引外人来打扰我们。”书生说:“这个人的诚心值得赏识,况

    且他也是信奉道教的人,结识他有什么不好呢?”这时他们的态度才缓和了一些。又看到袁

    滋非常恭敬地站在那里,便改变态度笑着同他谈话,并对袁滋说:“坐吧。”袁滋再三拜谢

    坐下。不一会儿,酒喝到一半,大家都很高兴。几位道士仔细看着袁滋,相互说:“这个人

    非常象西峰的坐禅和尚。”过了好一会儿,又说:“真是他,屈指一算,这个和尚已经死了

    四十七年了。”又问袁滋多大年岁,正好四十七岁。几位道士互相看着拍着手说:“寻求官

    职做官去吧,福禄全都会有的,你以后会非常富贵显赫。”然后招呼主人告别,袁滋也向他

    们施礼拜别。几位仙人拉着手越过山涧走向山顶。他们拉着藤萝跳跃着,象飞鸟一样迅速,

    转眼之间就不见了。

    崔四八    崔慎由,初以未有儿息,颇以为念。有僧常游崔氏之门者,崔因告之,且问其计。僧

    曰:“请夫人盛饰而游长安大寺,有老僧院,即诣之。彼若不顾,更之他所。若顾我厚,宜

    厚结之,俾感动其心,则其身后为公子矣。”如其言,初适三处,不顾。后至一院,僧年近

    六十矣,接待甚勤至,崔亦厚施之。自是供施不绝。僧乃曰:“身老矣,自度无所报公,愿

    以后身为公之子。”不数年,僧卒,而四八生焉。或云,手文有“纲僧”二字。(出《玉堂

    闲话》)

    崔慎由,因为没有儿子而经常叹息,心中十分焦急。有个和尚经常到崔家作客,崔慎由

    于是把这件事告诉给他,并且问他有什么办法。和尚说:“请夫人好好打扮修饰自己,去朝

    拜长安大寺。如果有老年和尚就去拜见。他若不理你们,再到其它的寺庙。假如遇到热情接

    待你们的,你们就要同他好好结交。如果能够打动他的心,那么他死后一定会转生为你们的

    儿子。”按照和尚的说法,他们起初到过三个寺院,都没有遇到愿意接待他们的和尚。后来

    来到一座寺庙,遇到一个老和尚已年近六十,接待他们非常周到,崔慎由也施舍了他很多钱

    财。从这以后,崔家不间断地供给施舍这个和尚。和尚说:“我老了,自己揣度没有什么可

    以报答您的,愿我死后来生做您的儿子。”不几年,和尚死了,而崔四八出生了。有人说:

    “他手文有‘纲僧’二字。”

    马思道    洪州医博士马思道,病笃。忽自叹曰:“我平生不省为恶,何故乃为女子,今在条子坊

    朱氏妇所托生矣。”其子试寻之,其家妇果娠,乃作襁褓以候之。及思道卒而朱氏生,实女

    子也。(出《稽神录》)

    洪州医学教授官马思道,病得十分严重。一天他忽然叹息说:“我一生之中从不做坏

    事,为什么让我做女子?如今要到条子胡同朱氏那里托生了。”他的儿子试探着去寻找,朱

    家的女人果然已经怀孕,并且做了背小孩用的背带和布兜,等候孩子降生。等到马思道死去

    的时候,正好朱氏生产,并且确实生了个女孩。


如果你对太平广记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
重要声明:典籍《太平广记》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