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景文子京判太常日,欧阳文忠公、刁景纯同知礼院。景纯喜交游,多所过从,到局或不下马而走。一日退朝,与子京相遇,子京谓之曰:“久不辱至寺,但闻走马过门。”李邯郸献臣立谈间,戏改杜子美《赠郑广文》诗嘲之曰:“景纯过官舍,走马不曾下。忽地退朝逢,便遭官长骂。多罗四十年,偶未识磨毡;赖有王宣庆,时时乞与钱。”叶道卿、王原叔各为一体书,写于一幅纸上,子京于其后题六字曰:“效子美谇景纯。”献臣复注其下曰:“道卿著,原叔古篆,子京题篇,献臣小书。”欧阳文忠公又以子美诗书于一绫扇上。高文庄在坐曰:“今日我独无功。”乃取四公所书纸为一小贴,悬于景纯直舍而去。时西羌首领响厮罗新归附,磨毡乃其子也。王宣庆大阉求景纯为墓志,送钱三百千,故有磨毡、王宣庆之消。今诗帖在景纯之孙概处,扇诗在杨次公家,皆一时名流雅谑,予皆曾借观,笔迹可爱。
宋景文字子京,担任太常侍卿时,欧阳修、刁景纯一同掌管太常礼院。刁景纯喜欢交游,与朋友多有来往,到官府有时不下马就走了。一天退朝,与宋子京相遇,子京对他说:“好久不到我那里去,只听见走马过门。”邯郸李献臣在立谈间,戏改赴有《赠郑广文》诗嘲笑他说:“景纯过官舍,走马不曾下。忽地退朝逢,便遭官长骂。多罗四十年,偶未识磨毡。赖有王宣庆,时时乞与钱。”叶道卿、王原叔各写一幅字,写在一幅纸上,子京在后面题上“效子美谇景纯”六个字。献臣又在下面注说:“道卿著,原叔古篆,子京题篇,献臣小书。”欧阳修又把杜甫的诗写在一把绞扇上。高文庄在座说:“今天只有我无功。”就取四公所写的纸做一小贴挂在景纯的官舍才走。当时西羌首领唃厮罗刚归附宋朝,磨毡是他的儿子。大太监王宣庆求景纯写墓志铭,送上三百千钱,所以有磨毡、王宣庆之讥。现在诗贴在景纯的孙子刁概处,扇诗在杨次公家,都是一时名流的高级玩笑。我都曾借着看了,笔迹十分可爱。
禁中有吴道子画钟馗,其卷首有唐人题记曰:“明皇开元讲武骊山,幸翠华还宫,上不择,因痁作,将逾月,巫医殚伎,不能致良。忽一夕,梦二鬼,一大一小。其小者衣绛犊鼻,屦一足跣,一足悬一屦,搢一大筠纸扇,窃太真紫香囊及上玉笛,绕殿而奔。其大者戴帽,衣蓝裳,袒一臂,鞟双足,乃捉其小者,刳其目,然后擘而啖之。上问大者曰:‘尔何人也?’奏云‘臣钟馗氏,即武举不捷之士也。誓与陛下除天下之妖孽。’梦觉,痁若顿瘳,而体益壮。乃诏画工吴道子,告之以梦曰;‘试为朕如梦图之。’道子奉旨,恍若有睹,立笔图讫以进。上瞠视久之,抚几曰:‘是卿与朕同梦耳,何肖若此哉!,道子进曰:‘陛下优劳宵吁,以衡石妨膳,而痁得犯之。果有蠲邪之物,以卫圣德。’因舞蹈上千万岁寿。上大悦,劳之百金。批曰:‘灵祗应梦,厥疾全瘳。烈士除妖,实须称奖。因图异状,颁显有司。岁暮驱除,可宜遍识,以祛邪魅,兼静妖氛。仍告天下,悉令知委。’”熙宁五年,上令画工摹拓镌板,印赐两府辅臣各一本。是岁除夜,遣人内供奉官梁楷就东西府给赐钟馗之象。观此题相记,似始于开元时,皇祐中,金陵上元县发一家,有石志,乃宋征西将军宗悫母郑夫人墓。夫人汉大司农郑众女也。悫有妹名钟馗。后魏有李钟馗,隋将乔钟馗、杨钟馗。然则“钟馗”之名,从来亦远矣,非起于开元之时,开元之时,始有此画耳。“钟馗”字亦作“钟葵”。
宫中有吴道子画的钟馗图,在卷首有唐人的题记说:“明皇开元年间在骊山讲武,车驾还宫,皇上不高兴,接着疟疾发作,快要超过一个月,巫师医生用尽了办法,不能使好转。忽然有一晚,梦见两个鬼,一大一小。小鬼穿着红衣,鼻子似牛鼻,一只脚穿着麻鞋,光着脚吊着一只麻鞋,插一把大竹纸扇,偷了杨太真的紫香袋和明皇的玉笛,绕殿逃跑。那大鬼戴着帽子,穿蓝衣,袒露一只手臂,用兽皮包着双脚,抓住那个小的,挖室他的眼睛,然后用手掰开把小鬼吃了。明皇问大的鬼说:‘你是什么人。’回奏说:‘我是钟馗氏,就是武科考试没有成功的人。发誓替陛下除掉妖孽。明皇醒来,病顿时好了,身体更加强壮。于是诏令画工吴道子,把梦告诉他说:‘试着替我把梦中的情形画出来。’道子奉明皇之旨,恍惚如见梦中情景,很快画好进献上去。明皇瞪着眼看了很久,抚着靠几说:’真是你与我做了同样的梦一样啊,怎么像到这样的地步!’道子说:‘陛下昼夜忧劳,因为掌管国家大权而妨碍进食,疟疾得以侵犯。果然有镇邪之物,来卫护圣德。’手舞足蹈祝圣上千万岁。明皇很高兴,犒劳他以百金。批示说:‘灵祗应梦,厥疾全瘳。烈士除娇,实须称奖。因日异状,颁显有司。岁暮驱除,可宜遍识,以法邪魅,兼静娇氛。仍告天下,悉令知委。’”熙宁五年,皇上使画工摹拓刻板,印好赐与两府辅臣各一本。这年除夕夜,遣入内供奉官梁楷到东西府送达钟馗的像。看到这题像记,似乎是从开元时开始。皇祐年间,金陵上元县发掘出一座坟墓,有一块石记,是宋征西将军宗悫母亲郑夫人的墓。夫人是汉大司农郑众之女。宗悫有个妹妹名钟馗。后魏有李钟馗,隋代有将乔钟馗、杨钟馗。然而“钟馗”的名字,由来己久,并不是从开元年间开始。开元时才有这幅画。“钟馗”两字也可作“钟葵”。
故相陈岐公,有司谥“荣灵”,大常议之,以“荣灵”为甚,请谥“恭”。以“恭”易“荣灵”,虽差美,乃是用唐许敬宗故事,适足以为累耳。钱文僖公始谥不善,人有为之申理而改“思”,亦是用于■故事,后乃易今谥。
己故宰相陈歧公,死后封“荣灵”称号,太常寺商议,认为“荣灵”太过分,请赐与“恭”,用“恭”换“荣灵”,虽还很美,还是按唐代许敬宗的先例,也算是个问题了。钱文倍公开始追封的号不好,有人为他申辩理由而改为“思”,也是按干颂的先例,后来才改为今天的这个称号。
地理之书,古人有《飞鸟图》,不知何人所为。所谓“飞鸟”者,谓虽有四至里数,皆是循路步之,道路迁直而不常,既列为图,则里步无缘相应,故按图别量径直四至,如空中鸟飞直达,更无山川回屈之差。予尝为《守令图》,虽以二寸折百里为分率,又立准望、牙融、傍验、高下、方斜、迂直七法,以取鸟飞之数。图成,得方隅远近之实,始可施此法。分四至八到,为二十四至,以十二支、甲乙丙丁庚辛壬癸八干,乾坤艮巽四卦名之。使后世图虽亡,得予此书,按二十四至以布郡县,立可成图,毫发无差矣。
有关地理的书中,古人有《飞鸟图》,不知道这是什么人作的。所谓“飞鸟”,是说从前的地图虽然有四周界限的距离,但都是沿着道路用步测量的,道路曲曲折折没有规则,画成地图,曲弯曲道路测所得的里数和实际的直线距离就无法相符号,所以要按照制图要求另外测量四周界限的直线距离,正像飞鸟在空中从一地直接飞往另一地那样,据此画出图来,便没有因为山川阻隔和道路曲折所产生的误差了。我曾经绘制过《守令图》,用2 寸折算100 里作为分率,又建立了准望、牙融、傍验、高下、方斜、迂直共七个方法,来求得“鸟飞”的里数。图绘成后,得到四方四角远近的实际里程,才可以运用这一方法。把地图的四周、八方所到分为24 至,用十二地支、甲乙丙丁庚辛壬癸八千和乾坤艮巽四个卦名来称呼它们。假使后世把图丢失了,只要得到这本书,根据24 至来分布州县,马上可以绘成图,就不会有丝毫的差错了。
咸平末,契丹犯边,戍将王显、王继忠、屯兵镇、定。虏兵大至,继忠力战,为契丹所获,授以伪官,复使为将,渐见亲信。继忠乘间进说契丹,讲好朝廷,息民为万世利。虏母老,亦厌兵,遂纳其言,因寓书于莫守石普,使达意于朝廷,时亦来之信。明年,虏兵大下,遂至河,车驾亲征,驻跸澶渊,而继忠自虏中具奏戎主请和之意,达于行在。上使曹利用驰遗契丹书,与之讲平。利用至大名,时王冀公守大名,以虏方得志,疑其不情,留利用未遣。会围合,不得出。朝廷不知利用所在,又募人继往,得殿前散直张皓,引见行在。皓携九岁子见曰:“臣不得虏情为报,誓死不还,愿陛下录其子。”上赐银三百两遣之。皓出澶州,为徼骑所掠,皓具言讲和之意,骑乃引与俱见戎母萧及戎主。萧搴车筛召皓,以木横车轭上,令皓坐,与之酒食,抚劳甚厚。皓既回,闻虏欲袭我北塞,以其谋告守将周文质及李继隆、秦翰、文质等,厚各以待之。黎明,虏兵果至,迎射其大帅挞览,坠马死,虏兵大溃。上复使皓申前约,及言已遣曹利用之意。皓入大名,以告王冀公,与利用俱往,和议遂定,乃改元景德。后皓为利用所轧,终于左侍禁。真宗后知之,录其先留九岁子牧为三班奉职,而累赠继忠至大同军节度使兼侍中。国史所书,本末不甚备,予得其详于张牧及王继忠之子从伾之家。蒋颖叔为河北都转运使日,复为从伾论奏,追录其功。
宋真宗成平未年,契丹侵犯边境。边地主将王显、王继忠在镇、定驻扎军队。辽军蜂涌而至,王继忠奋力迎战,被契丹抓获,被授以伪职,又派他当将领,渐渐被信任。继忠乘机向契丹进言,建议和宋朝讲和,使人民生息造就万代好处。当时辽圣宗的母亲萧太后年老,也不愿意打仗,于是采纳继忠的意见。王继忠因此写信给宋朝的莫州守将石普,让他把萧后同意讲和的消息告诉宋真宗。当时也没有人相信。第二年,辽兵大肆南侵,深入到黄河边。真宗亲自出征,驻留在澶州,而继忠从辽军中把辽主讲和的意思全部奏明,迭到皇帝驻扎的地方。真宗派曹利用骑马送信给契丹,与契丹谈判讲和。曹利用到大名时,王钦若任大名守宰,认为辽兵军势正盛,怀疑他们主动讲和不合情理,留住曹利用,没有让他出境。这时恰巧大名被敌军包围,曹利用不能回澶州。朝廷不知曹利用在何处,又招募人再去辽方,殿前散直张皓应征,有关官员带他去见皇帝。张皓带着九岁儿子进见说:“我没有得到辽主情报作为回报,誓死不回,请求陛下录用这个孩子。”真宗赐与他三百两银子让他去。张皓出渲州,被辽方的巡逻骑兵抓获,张皓把宋朝讲和之意全讲出来,骑兵就带他去见辽圣主和他的母亲萧
太后。萧太后掀起车帏召见张皓,用木横在车轭上,让张皓坐,给张皓酒食吃,很好地抚慰他。张皓回来,听说辽兵想要袭击我朝的北方边境,把他们的计谋告诉守将周文质及李继隆、秦翰、文质等作好充分准备等待辽兵。黎明时分,辽兵果然来到,宋军迎射辽军主将萧挞览,他从马上坠落而死,辽兵大败。宋真宗又派张皓到辽方重申和议,还申明以前已经派遣过曹利用讲和的意思。张皓进入大名告诉了王钦若,同曹利用一起前往,和仪便定下来,才改年号为景德。后来张皓被曹利用倾轧排挤,官仅封为左待禁。后来真宗知道,录取了他先次出使时留下的九岁儿子张牧为三班奉职,而重赠继忠到大同军节度使兼侍中。国史馆的记载,对澶渊之役的本末不甚完备,我从张牧及王继忠之子从伍的家中得到详情。蒋子奇任河北都转运使时,又替从伍论奏,追证他的功劳。
前世风俗:卑者致书于所尊,尊者但批纸尾答之,曰“反”,故人谓之“批反”。如官司批状,诏书批答之类,故纸尾多作“敬空”字,自谓不敢抗敌,但空纸尾以待批反耳。尊者亦自处不疑,不务过敬。前世启甚简,亦少用联幅者。后世虚文浸繁,无昔人款款之情,此风极可惜也。
以前人们的习惯是:地位低的人写信给地位尊贵的人,尊贵的只要在纸末尾批语回答,这就叫做“反”,所以人们称之为“批反”。如官司的批状、诏书批答等等都是如此。所以纸未大多写上“敬空”二字,表示不敢抗敌,只是空出纸末尾以等待批反罢了。尊贵的也这样处理没有什么犹豫的,不求什么尊敬。前代的书信非常简单,也少用联幅的。后世虚文渐渐罗索,没有过去人们的一片真情,这种风气非常可惜。
风后八阵,大将握奇,处于中军,则井中军为九军也。唐李靖以兵少难分九军,又改制“六花阵”,并中军为七军。予按,九军乃方法,六军乃圆法也。算术:方物八裹一,盖少阴之数,并其中为老阳;圆物六裹一,乃者阴之数,并其中为少阳。此物之定行,真数不可改易者。既为方圆二阵,势自当如此。九军之次,李靖之后,始变古法,为前军、策前军、右虞候军、右军、中军、左虞候军、左军、后军、策后军。七军之次:前军、右虞候军、右军、中军、左虞候军、左军、后军。扬奇备伏,先锋踏白,皆在阵外;跳荡、弩手,(其人)皆在军中。
风后八阵,将军握奇,处在中军,那么加上中军就是九军。唐代李靖因为兵少难分九军,又改制“六花阵”,加上中军为七军。据我观察,九军是方阵之法,七军是圆阵之法。算术的原理是:方物八中裹一,大概是少阴之数,加上中间的为老阳;圆物六里裹一,是老阴之数,加上其中的为老少阳。这是事物的固定阵式,真数是不可以改换的。既为之圆二阵,形势自当这样。九军的次序,李靖之后,才改变古法,九军为前军、策前军、右虞候军、右军、中军、左虞候军、左军、后军、策后军。七军的次序是:前军、右虞候军、右军、中军、左虞候军、左军、后军。扬奇备伏,先锋踏白,都在阵外。跳荡、弩手,这些人都在军中。
熙宁中,使六宅使郭固等讨论九军阵法,著之为书,颁下诸帅府,副藏秘阁。固之法,九军共为一营阵,(行列为阵,住则为营,)以驻队绕之。若依古法,人占地二步,马四步,军中容军队,中容队,则十万人之阵,占地方十里余。天下岂有方十里之地,无丘阜沟涧林木之碍者?兼九军共以一驻队为篱落,则兵不复可分,如九人共一皮,分之则死,此正孙武所谓“縻军”也。又古阵法有“面面相向,背背相承”之文,固不能解,乃使阵间士卒皆侧立,每两行为一巷,令面相向而立,虽文应古说,不知士卒侧立,如何应敌?上疑其说,使予再加详定。予以谓九军当使别自为阵,虽分列左右前后,而各占地利,以驻队外向自绕,纵越沟涧林薄,不妨各自成营;金鼓一作,则卷舒合散,浑浑沦沦而不可乱;九军合为一大阵,则中分四衢,如井田法;九军皆背背相承,面面相向,四头八尾,触处为首。上以为然,亲举手曰:“譬如此五指,若共为一皮包之,则何以施用?”遂著为令。今营阵法是也。
熙宁年间,让六宅使郭固等讨论九军作战布阵的方法,写成为书,发到各个帅府,副本收藏在秘阁。郭固的方法是,九军共为一阵营,(行则为阵,住则为营)。营阵之外围绕着警戒部队。如果依用古法,每人占地二方步,马四方步。军中容军,队中容队,那么十万人的阵势,占地方圆十乡里。天下哪有方圆十里没有小山土山沟涧林木的阻碍的!并且九军同以一支警戒部队四面环绕,那么兵不再可分,如同九人共一张皮,分开就死,这正是孙武所说的受牵制而不能灵活机动的军队。另外古阵法有“面对面、背对背”的话,郭固不能理解,就让阵间士兵都侧立,每两行为一巷,命令士兵面对面站立。虽和古阵法中的说法相符,但不知士兵侧立如何应付敌人?宋神宗怀疑郭固的说法,让我再加以详细审定。我以为,应当使九军各自为阵,虽然也是按左右前后分开排列,但可以各自占据有利的地形,每个军都以驻地向着外面的一侧派警戒部队环绕守卫,就是跨越溪涧密林,也不会妨碍各自守营。金鼓一响,队伍的收、散、离、合,始终保持一个整体而不错乱。九个军的分阵合起来就成为一个大的阵营,中间分出四条通路,好像井田的形状。九个军都背对背,面对面,四头八尾,哪里接触到敌人,哪里就首先行动起来。神宗以为是这样,亲自举出手说:“比如这五个手指,如共用一张皮包裹,那么怎么运用?”于是写成条令,就是今天的《营阵法》。
古人尚右:主人居左,坐客在右者者,尊宾也。今人或以主人之位让客,此甚无义。惟天子适诸侯,升自昨阶者,主道也,非以左为尊也。《礼记》曰:“主人就东阶,客就西阶。客若降等,则就主人之阶,主人固辞,乃就西阶。”盖尝以西阶为尊,就主人阶,所以为敬也。韩信得广武君,东向坐,西向对而师事之,此尊右之实也。今惟朝廷有此礼.凡臣僚登阶奏事,皆由东阶立于御座之东;不由西者,夭子无宾礼也。方外惟释门主人升堂,众宾皆立于西,惟职属及门弟子立于东,盖旧俗时有存者。
古人以右为贵:主人居左,坐在右边的客人,是尊贵的宾客。今天有人把主人的位置让给客人,这很没有道理。只有天子到诸侯那里,从东面台阶走上来,是主道,不是以左为尊贵。《礼记》说:“主人就东阶,客就西阶。客若降等,则就主人之阶。主人固辞,乃就西阶。”大概曾经把西阶作为尊贵,走到主人的合阶,所以为尊敬。韩信见广武君,向东坐,向西对着而拜广武君为师,这是以右为尊贵的实例。现在只有朝廷有这个礼仪,一般臣僚登阶奏事,都由东阶立在御座之东。不经西边,是天子没有宾礼。尘世外佛门主人升堂,众宾客都站立在西,只有下属及佛门弟子立在东面,大概这旧习俗有时还有保存的。
扬州在唐时最为富盛。旧城甫北十五里一百一十步,东西七里三十步,可纪者有二十四桥,最西浊河茶园桥,次东大明桥,(今大明寺前。)入西水门有九曲桥,(今建隆寺前。)次东正当帅牙南门,有下马桥,又东作坊桥,桥东河转向甫,有洗马桥,次南桥,(见在今州域北门外。)又南阿师桥、周家桥(今此处为城北门)。小市桥(今存)、广济桥(今存)、新桥、开明桥(今存)、顾家桥、通泅桥(今存)、太平桥(今存)、利园桥、出南水门有万岁桥(今存)、青园桥,自驿桥北河流东出,有参佐桥,(今开元寺前)。次东水门(今有新桥,非古迹也。),东出有山光桥。(见在个山光寺前。)又自衙门下马桥直南有北三桥、中三桥、南三桥,号“九桥”,不通船,不在二十四桥之数,皆在今州城西门之外。
扬州在唐代时最为富庶繁盛。旧城南北宽15 里110 步,东西长7 里30 步,可记录的有24 桥。最西边是浊河茶园桥,其次东大明桥,(现在的大明寺前。)入西水门有九曲桥,(现在在建隆寺前。)其次有东正当帅牙南门,有下马桥,另有东作坊桥,桥东河转向南,有洗马桥,其次南桥,(在现在州城北门外。)另外南有阿师桥、周家桥(现在这个地方为城北门。)小市桥(现在还有)、广济桥(现在还有)、新桥、开明桥(现有还有)、顾家桥、通泗桥(现在还有)、太平桥(现在还有)、利园桥,出南水门有万岁桥(现在还有)、青园桥,从驿桥北河流东出,有参佐桥(在现在开元寺前。)其次东水门(现在有新桥,不是古迹)东出有山光桥(在现在山光寺前。)又从衙门下马桥直南面有北三桥、中三桥、南三桥,号称为“九桥”,不通船尸,在24 桥数目之内,都在今天州城西门之外。
士人李,忘其名,嘉祐中为舒州观察支使,能为水丹。时王荆公为通判,问其法,云:“以清水人土鼎中,其下以火然之,少日则水渐凝结如金玉,精莹骇目。”问其方,则曰:“不用一切,但调节水火之力,毫发不均,即复化去。此‘坎’、‘离’之粹也”。曰“日月各有进退节度”,予不得其详。推此可以求养生治病之理。如仲春之月,草木奋发,鸟兽孳乳,此定气所化也。今人于春、秋分夜半时,汲井水满大瓮中,封闭七日,发视,则皆有水花生于瓮面,如轻冰,可采以为药;非二分时,则无。此中和之在物者;以春、秋分时吐翕咽津,存想腹胃,则有丹砂自腹中下,璀然耀日,术家以为丹药,此中和之在人者。凡变化之物,皆由此道,理穷玄化,天人无异,人自不思耳。深达此理,则养生治疾,可通神矣。
有一姓李的读书人,忘记了他的名字,嘉枯年间任舒州观察支使,能炼水丹。当时王安石任通判,询问他的方法,他说:“把清水放入土鼎中,在下面用火燃烧,不几天水就慢慢凝结成晶如同珠玉,精莹光亮夺目。”询问他的方子,就说:“什么都不用,只是调节水火之力,有一丝不均衡,就又融化掉。这是坎卦、离卦的精粹。”还说“日月各有进退节度”。我不知道它的详细情形。推想这可以求养生治病的道理。如仲春二月,草木茂盛生发,鸟兽繁殖,这定是气所化,现在人们在春分、秋分夜半时,汲井水装满大瓮,封闭七天,打开看,就有水花在瓮面出现,如薄冰一样,可以采取作为药。假如不是春分、秋分时,就没有水花。这是中和表现在物体上。在春分、秋分时吐收咽津,想象在腹胃中,就有丹砂从腹中下来,光彩耀目,方术家把它当作丹药,这是中和表现在人身上。大凡变化的物体,都由这个道理,道理的究竟变化的奇妙,天与人没有差异,人只不思量罢了。深谙这个道理,那么养生治病,可通神了。